整理单向板肋型楼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4199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单向板肋型楼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整理单向板肋型楼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整理单向板肋型楼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整理单向板肋型楼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整理单向板肋型楼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单向板肋型楼盖.docx

《整理单向板肋型楼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单向板肋型楼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单向板肋型楼盖.docx

整理单向板肋型楼盖

1单向板肋型楼盖

1.1楼盖的结构型式

楼盖的结构形式有肋型楼盖、井式楼盖、密肋楼盖和无梁楼盖等形式。

肋形楼盖由板、次梁和主梁所组成,楼面荷载由板传给次梁、主梁,再传至柱或墙,最后传至基础。

肋形楼盖的特点是传力体系明确,板-次梁-主梁-柱,结构布置灵活,可以适应不规则的柱网布置及复杂的工艺及建筑平面要求。

其优点是用钢量较低,缺点是支模比较复杂。

图1-1肋型楼盖体系

1.2肋形楼盖的梁格布置及板的划分

1.2.1肋形楼盖的梁格布置

   在框架结构中,为了加强结构的侧向刚度,主梁一般应沿房屋的横向布置。

   当厂房的纵向设有集中通风管道或机械装置时,为了避免增加房屋的层高以满足净空的要求,主梁也可沿房屋的纵向布置。

  板的经济跨度:

单向板为1.5~3m,双向板为4~6m;次梁的经济跨度为4~6m;主梁的经济跨度为5~8m。

 1.2.2单向板与双向板的划分

  荷载通过一个方向传递给梁的楼板称为单向板。

荷载通过两个方向传递给梁的楼板称为双向板。

梁板结构中每一区格的板,一般为四边有梁或墙支承,形成四边支承板。

四边支承板一般在两个方向受力,荷载通过板在两个方向向四边传递。

当长短边之比n超过一定数值时,可近似认为全部荷载通过短跨方向受弯传至长边支座,计算上可忽略长跨方向的弯矩,这种板在受力体系上称为单向板(跨度l1的的板)。

设计上通常按下列条件划分这两种板:

  当

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当

时,应按双向板设计。

时,宜按双向板设计;当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

 

1.3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内力计算理论

  肋型楼盖中的板和次梁大多分别支承于次梁及主梁上。

计算时一般将他们视为典型铰支座,板和次梁视为多跨连续梁。

主梁支承在砖墙上的,也视其为铰支座,当主梁支承在钢筋混凝土柱上时,根据柱与主梁的刚度比确定支承,当主梁与柱的线刚度比大于5时,按铰支座考虑,主梁可简化为连续梁来分析。

对超过五跨的连续梁,若各跨所受荷载相同,跨度相差不超过10%时,按五跨连续梁计算。

对于跨度小于5跨的连续梁,按实际跨数计算。

肋型楼盖构件的内力计算,可以采用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

弹性理论方法计算内力即按照力学的方法进行内力M、V的计算,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应按弹性理论计算方法进行设计:

  

(1)直接承受动荷载作用的构件;

  

(2)裂缝控制等级为一级或二级的构件;

  (3)采用无明显屈服阶段钢材配筋的构件。

  此外,对于处于重要部位的构件,如肋形楼盖中的主梁,为了使构件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储备,一般也采用弹性理论计算其内力。

  肋型楼盖中超静定结构的板和次梁,工程中常用的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是调幅法。

即在按弹性理论计算的弯矩图上,适当地进行弯矩的调整,可以节约钢筋、减少支座上部的负弯矩配筋从而便于浇筑混凝土以及计算简捷、构造简单。

采用调幅法必须满足的条件:

  

(1)为了避免截面过早地屈服,裂缝开展过大,调幅值不应过大。

试验表明,一般情况下弯矩的调整幅度不应大于30%,即M塑≥0.7M弹。

  

(2)调幅值和转动能力有关,配筋率越大,转动能力越小,所以,要求含钢特征值(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不大于0.35 

 (3)构件在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过程中不发生其他脆性破坏,如斜截面受剪破坏,钢筋锚固破坏等。

   

1.4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

1.1.4单向板的计算和配筋

板通常按塑性理论计算。

1.截面尺寸

取单位板宽作为计算单元,即b=1000mm。

  板厚h可按表1-1选取,并以10mm为模数。

肋形楼盖梁、板截面尺寸

表1-1

构件种类

截面高度h与跨度l比值

附注

  简支单向板

  两端连续单向板

  单向板h不小于下列数值:

  屋顶板60mm

  民用建筑楼板60mm

  工业建筑楼板70mm

行车道下的楼板80mm

  多跨连续次梁

  多跨连续主梁

  单跨简支梁

梁的高宽比h/b一般取1.5~3.0并以50mm为模数

2.板的计算简图

板看成是以墙体或次梁为不动铰支承的多跨连续梁,多于5跨的等跨连续梁,可按5跨计算,小于5跨的连续梁,按实际跨数计算。

板的计算跨度,在设计中一般按下列原则取用:

边跨:

(1-1)

中间跨:

(1-2)

式中

-板的计算跨度;

-板的净跨;

a-板的支承长度

h-板的厚度

3.荷载

作用在板上的荷载有恒载和活荷载,恒载有板的结构自重、粉刷层的重量等,活荷载是指楼(屋)面使用活载。

均取1m宽的板带计算。

4.弯矩计算

当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板的弯矩按下列公式计算:

        

(1-3)

式中α—板的弯矩系数,按表1-2采用;

 g、q—板的均布恒载及活载。

  当板的计算跨度相差不超过10%时,也可按式(1-3)计算。

跨中截面的弯矩按各自的计算跨度计算,支座截面弯矩可取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的较大值计算。

表1-2连续梁和连续板的弯矩计算系数α

支承情况

截面位置

端支座

边跨跨中

离端第二支座

离端第二跨跨中

中间支座

中间跨跨中

梁板搁置在墙上

0

1/11

两跨连续:

-1/10三跨连续:

-1/11

1/16

-1/14

1/16

2.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内容板

每名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申请登记的类别不得超过2个。

与梁整体现浇

大纲要求-1/16

1/14

(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步骤-1/24

梁与柱整浇连接

-1/16

1/14

连续板在荷载作用下,跨中截面承受正弯矩顶面受压,支座截面承受负弯矩底面受压,因此板中形成拱形的压力线(见图1-4),为了考虑拱的有利作用,对于四周与梁整体浇筑的板,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截面,弯矩折减系数为O.8。

图1-4四周有梁板中拱的作用图

  

 5.配筋要求

  

(1)受力钢筋

连续板的钢筋布置一般采用分离式。

跨中承受正弯矩的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板的纵向受力钢筋常用HPB235、HRB335和HRB400钢筋,直径通常采用6

~14

;间距一般为70~200

,《规范》规定: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

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

时,不宜大于

,且不宜大于250mm。

支座顶部承受负弯矩的钢筋,可在距支座边不小于a的距离处切断,a的取值如下:

当p/g≤3时,a=l0/4;当p/g>3时,a=l0/3。

图1-5等跨连续板的典型钢筋布置图

  

(2)构造钢筋

图1-6板中构造钢筋图

单向板在计算上只考虑短跨方向受力,但实际上在长跨方向支座附近,板的挠度及转角均受到连续支座的约束,存在有负弯矩。

因此,在构造上需配置一定数量的负弯矩钢筋,《规范》要求其数量不得少于短跨正弯矩钢筋的1/3,至少Φ8@200的分布筋。

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

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因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短边跨度的七分之一。

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该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四分之一。

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

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

1.4.2次梁的计算和配筋

  1.计算简图和荷载计算

次梁通常采用塑性理论计算。

可以将主梁看成次梁的铰支座,次梁简化为多跨连续梁来分析。

次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表1-1的要求。

次梁的计算跨度,在设计中一般按下列原则取用:

边跨:

(1-4)

中间跨:

(1-5)

式中

-次梁的计算跨度;

-次梁的净跨;

a-次梁的支承长度

  次梁的荷载包括由板传来的楼面荷载、次梁自重以及直接作用在次梁上的隔墙自重等。

计算板传来的荷载时,不考虑板的连续性,认为两侧板跨上的荷载各有一半传给次梁(图1-7)。

 2.内力计算

  次梁通常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其弯矩和剪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1-6)

 (1-7)

式中α、β—分别为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分别查表1-2和表1-3;

    g、q—次梁的均布恒载及活载。

 以上公式也适用于计算跨度相差小于10%的不等跨连续梁,支座截面的弯矩可取相邻两跨的较大值计算。

表1-3连续梁和连续板的剪力计算系数β

支承情况

截面位置

端支座内侧

离端第二支座

中间支座

搁置在墙上

与梁或柱整体现浇

0.45

0.6

0.55

0.55

0.55

0.5

0.55

 3.配筋计算

次梁的配筋率一般取0.6%~1.5%。

肋形楼盖中次梁与板为整体浇筑时,板相当于次梁的翼缘。

因此,在跨中正弯矩作用下,次梁为T形截面(图1-7a),受压区翼缘计算宽度可按《建筑结构》教材表3-3计算。

时,受压区翼缘计算宽度

式中

为计算跨度,b是支座宽度(对次梁而言即主梁宽度),

为次梁净间距。

在负弯矩区段,翼缘位于受拉区,故应按矩形截面进行配筋计算(图1-7b)。

由于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相对受压区高度应符合ξ≤O.35的规定。

  次梁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按《建筑结构》第三章所述方法进行,次梁一般不配置弯起钢筋,仅配箍筋。

图1-7(a)次梁的跨中截面

(b)次梁的支座截面

 4.钢筋布置

次梁的一般构造要求与《建筑结构》第三章中受弯构件的受力钢筋、箍筋、架立钢筋的构造要求相同。

对于相邻跨跨度相差不大于20%,且活载与恒载的比值p/g≤3,不设置弯起钢筋的次梁,可采用图1-8所示的典型钢筋布置。

图1-8无弯起钢筋等跨次梁的典型钢筋布置图

  1.4.3主梁的计算和配筋

  1.计算简图和荷载计算

  主梁的截面尺寸可按表1-1确定。

主梁与柱的线刚度比大于5时,可简化为铰支于柱上的连续梁,计算跨度取支座中至中的距离(见图1-9)。

图1-9主梁计算跨度取值

主梁的荷载包括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主梁自重及直接作用在主梁上的荷载。

计算次梁传来的荷载时,一般不考虑次梁的连续性,即主梁两侧各有半跨次梁荷载传给主梁。

为了简化计算,可将主梁自重折算为集中荷载。

 2.内力计算

主梁的内力计算通常按弹性理论方法进行。

这是因为主梁是重要的构件,对使用荷载下的挠度及裂缝控制较严。

  连续梁承受的荷载包括恒载和活载两部分。

活载在各跨的分布可有可无,是随机的。

如何确定连续梁各控制截面可能产生的最不利内力,就有一个活载如何布置,即活载的最不利组合问题。

 截面最不利活载位置的原则如下:

  ①求某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时,除应在该跨布置活载外,两边应每隔一跨布置活载;

  ②求某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或最大剪力时,除应在该支座两侧两跨布置活载外,然后向两边每隔一跨布置活载;

  ③求某跨跨中最小弯矩(最大负弯矩)时,其活载位置与求该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时的布置完全相反。

活载布置确定后,即可按结构力学方法进行连续梁的内力计算。

对于2~5跨等跨(或计算跨度相差不大于10%)的连续梁,在不同荷载布置作用下的内力已制成表格可供查用(附表1)。

五跨以上时可简化为五跨计算,即所有中间跨的内力均取与第三跨相同的内力。

图1-10活荷载最不利位置布置图

    

  3.配筋计算

  与次梁相似,主梁跨中截面为T形截面,其受压区翼缘计算宽度应符合《规范》的相应规定,可查《建筑结构》教材表3-3。

 

  由于主梁的内力是按弹性理论计算的,计算跨度取支座中至中的距离,这就意味着忽略了支座宽度,因此,主梁支座截面负弯矩配筋应根据M边来计算,M边可近似按下列公式计算:

        M边=M中-Vb/2(1-8)

式中V—与确定M中相应的荷载产生的支座边截面的剪力;

  b—支座宽度。

  在计算主梁支座截面负弯矩钢筋时,考虑到由于主、次梁负弯矩钢筋的交叉,主梁的纵筋应位于次梁纵筋的下面,所造成的主梁有效高度h0的减小。

当主梁支座负弯距钢筋为单排时,取h0=h-(55~60)mm;当主梁纵筋为双排时,取h0=h-(80~90)mm。

图1-11主梁支座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示意图

 

图1-12吊筋构造要求附加箍筋构造要求图

  主梁作为次梁的支座承受由次梁传来的荷载。

而次梁在支座处的受压区位于主梁的腹部,荷载是通过受压区混凝土传给主梁的,故次梁传给主梁的荷载属于间接加载(悬挂荷载),需设置吊筋或附加箍筋将次梁荷载传至主梁的顶部受压区混凝土(见图1-12),以避免主梁梁腹出现水平受拉裂缝。

吊筋及附加箍筋的截面面积按下列公式计算:

        F≤2fyAsbsinα+mfyvAsv(1-9)

式中F—次梁传给主梁的集中荷载;

  Asb—吊筋的截面面积;

  fy—吊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α—吊筋与梁轴线的夹角;

  m—附加箍筋的个数;

  Asv—一个附加箍筋的截面面积,Asv=nAsv1,此处n为箍筋的肢数,Asv1为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

  fyv—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附加箍筋应布置在集中荷载下两侧各s/2长度的范围内,s=3b+2h1(见图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