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调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588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调研.docx

《大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调研.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调研.docx

大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调研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摘要: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当今社会是充满残酷竞争的社会,对于多如牛毛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自然成了竞争的主战场。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将来可以获得较高的职位,很好的薪水,他们中的有些人为此在大学期间进行过刻苦的学习,希望较高的成绩可以换取一份不错的职位与薪水;也有些人在大学期间疯狂参加各种活动,希望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经历博得企业的青睐。

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大学生普遍都认为就业很难,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容易。

而大部分企业认为中国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而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这说明了当今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还有一些误区。

对此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毕业去向做了调查并进行分析。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开放、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择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

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9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数据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比2012年增长22万;而据预测,2015年这一数字达到峰值758万。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

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3.调查问卷

此次我们以网上发布问卷的形式来收集信息,具体结果如下:

1.请问您所学的专业属于什么类型?

(单选题)

文史类

44.76%

理工类

39.86%

其他

15.38%

 

2.请问您所在院校的批次是?

(单选题)

一本

17.48%

二本

71.33%

三本

6.29%

专科

4.90%

 

3.请问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

38.46%

61.54%

考公务员

10.49%

考研

25.87%

求职应聘

29.37%

自主创业

7.69%

看情况做决定

26.57%

4.请问您毕业后去向规划是什么?

(单选题)

 

5.选择这种规划的动机是什么?

(单选题)

专业前景

23.08%

个人兴趣

28.67%

家庭影响

11.89%

社会就业形式

32.17%

大学生总体趋势

4.20%

 

6.您对刚开始工作的月薪要求是什么?

(单选题)

2000以下

4.90%

2000-2500

24.48%

2500-3000

34.97%

3000以上

35.66%

 

7.您会选择就业的地区是哪?

(单选题)

一线城市

34.27%

二线城市

57.34%

三线城市

7.69%

不发达地区

0.70%

 

8.您对现在所学专业的态度是?

(单选题)

乐观

25.87%

一般

57.34%

担忧

14.69%

不清楚

2.10%

 

9.您认为您能胜任此工作的优势在哪(单选题)

学习成绩

2.10%

专业知识

10.49%

吃苦耐劳能力

26.57%

社会实践能力

35.66%

专业技术

10.49%

其他

14.69%

 

:

 

10.您现在对就业形式和未来就业前景如何看待...(单选题)

就业压力大担心找不到工作

34.27%

缺乏清晰职业规划,找不到工作

23.78%

自身能力

19.58%

相信自己能力,不担心

22.38%

 

11.寻找工作途径(多选题)

网站搜索

54

亲朋好友介绍

43

招聘会

127

人才市场

53

:

12.您认为兼职对就业是否有帮助?

(单选题)

帮助很大

30.77%

有一点帮助

60.14%

一点帮助没有

9.09%

 

福利

4.90%

个人发展空间

69.23%

薪金

22.38%

交通

0.70%

其他

2.80%

13..当您选择工作单位的时候会注重哪些方面(单选题)

 

14.在找工作时关注的焦点是什么?

(单选题)

职业发展前景

56.64%

工作报酬好

20.28%

避免不确定因素影响

6.29%

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

16.78%

 

15.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得到哪些方面建议(多选题)

应聘技巧

80

用人单位信息

89

求职心理辅导

50

求职规划辅导

73

专业出路

53

其他

20

 

16.在您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机构是哪?

(多选)(多选题)

政府机关

68

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

49

高等院校

53

科研单位

29

外资企业

63

国有企业

68

民营企业

24

其他

23

 

调整就业期望值

36

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

79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48

争取通过英语等级考试

25

拓展就业渠道

69

17.您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最实际的办法是什么...(多选题)

 

18.您对大学生未来就业有什么看法?

(填空题)

希望多些机会吧

我觉得大学生越来越多。

在这个社会。

好点的工作都要钱,我希望这种现象好一些,同时考一些证书,会在找工作时有一定优势

人多,钱少,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

考研然后再就业

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的教育并不能满足,这很矛盾,造成考研人数激增,甚至硕士就业都有一定困难,不得不说就业形势太过严峻,无论对大学生心理还是其他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迷茫

高考制度改改。

让大家根据自己兴趣上大学

我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4.结果分析

1.大学生心理:

本次调查问卷的参与者主要是文史类的女大学生。

调查显示只有22.38%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对自己有信心找到自己心怡的工作,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表示担忧。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

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几乎为100%,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92.4%,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0.7%。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2.大学生对薪酬的要求

根据调查显示有70.63%的大学生希望自己的薪水能在2500元以上。

对于高薪酬要求,不少企业却感到为难:

这些职场新人的月薪期望太高了。

这也是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人网大学生行为研究中心负责人建议广大毕业生,更多关注在该公司能学到什么,发展空间如何,而不是薪资。

综合能力强或学习能力强的求职者,短期内能力就能显现出来,薪资自然会水涨船高。

所以我认为大学生要先就业在择业,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样往往会自毁前程。

3、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调查显示,有大多数学生认为“亲自到用人单位应聘”是就业最有效的途径,其次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中介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

另外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获得就业。

有些硕士和博士生选择由“学校推荐”,有少数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

从目前就业途径的选择看,网上择业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网络中介成为了一种潮流。

网上求职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

由此可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职业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就业,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

可以发现,在求职渠道上,社会招聘会、学校招聘会所占比例也很大,表明招聘会作为求职主要形式之一,在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四.大学生就业的几大误区

误区1:

“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考研究生的同学占36.87%,考公务员占20.49%.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

“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抱着这样的想法,“先考研后就业”就成了许多大学生的理想选择。

很多同学都把考研学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期待今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这是一种选择,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

总有人因考不上还要去重新就业,即使考上了将来还要面临就业的压力和竞争。

企业也许不会高薪招聘一个硕士、博士去做文员,可能录取中专生就够了。

企业也要赢利,要开源节流.“企业不会选最优秀的职员,但一定会选最合适的.”这几乎是所有领导在问起招聘员工的时候都说过的一句话。

误区2:

“技能越多,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

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43名同学中有79人认为,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是解决工作困难的途径。

许多大学生认为学习的技能越多、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于是盲目地参加各种培训班。

如驾驶培训、英语等级培训、电脑技术培训、各种认证培训等。

如今工作不好找,多学一门技能会增加自己的求职分量是许多学生的心态。

参加这些培训固然没有坏处,但这些都是培训基本技能,没有针对性、实用性,对企业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企业更看中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基本素质修养、个人品质、吃苦精神和敬业能力,包括工作经验和技巧等。

因此,盲目参加各类培训班有的时候非但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而且可能对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

误区3:

“市场供大于求”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有55.56%的大学生想去发展前景好的公司,而误认为当下所有职业都是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是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学校扩招”成为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许多大学生脑海里存在着这些想法,认为人才市场存在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就像一块上好的奶油蛋糕,发达城市和地区就像蛋糕上的花,谁都想吃那朵花.很多大学生找工作,不看自己的实力和需求,盲目地往人才济济的好单位跑.结果没有应聘上.造成有的市场人才严重饱和,而有的市场急需人才.其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十分强烈,很多企业喊“渴”。

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急需大批大学生人才加盟.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

很多毕业生的愿望和社会需求呈错位状态。

一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很多基层第一线单位,有很多岗位应该由大学毕业生来充实,但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跟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单位想找到理想的毕业生,事实上也很困难。

应该肯定地讲,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绝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求两旺”.应该承认,如果毕业生愿意根据社会需要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不会是现在我们所感到的这样难.我想,除了身体条件不行外,每个毕业生事实上都应该能找到自己的岗位,这才是最符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客观实际的。

许多公司领导在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时说:

“许多大学生小公司不去、没有底薪需要靠业绩提成的工作不做;自己创业吧,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学生身上又是一种罕见的品质,私营企业被很多人鄙夷;国营企业又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吸收力;外企——许多人虽然向往外企但自身却没有获得外企所需要的那种素质和文化,因此也是欲进无门。

”招聘人还说:

“对于每一位求职者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待遇又很高的工作。

然而在实际择业的过程中,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确实很难如愿。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学校走入社会后,要重新洗脑,一切从基层做起。

”“现在大学生择业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

大学生在择业时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

到头来却两手空空,一事无成。

因此,求职者在择业前,应把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际结合起来,对照衡量后再去择业。

五、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将问题根源归因于大学生自身的较为普遍的看法,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往往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

还有一种看法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大学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关系,并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以及学生干部工作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的自身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

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仍有欠缺。

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

同时,很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待拓展。

(3)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

(4)就业观念不恰当。

很多大学生抱有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头地,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工作预期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难状况。

2、社会原因

(1)我国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相对状况改变。

(2)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给大学生寻找工作带来了困难。

(3)不少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

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

此外,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4)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福利制度的存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都希望找到能够解决户口的工作,并进而享受到与户口相关的福利和公共服务。

但是,很多用人单位无法解决户口问题,对于想在大城市落户的大学生来说,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加困难。

3、高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

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

(2)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社会适应能力和其他工作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就业能力。

长期以来,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校教育往往采取一种鼓励校内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校外活动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其进入社会后短时间难以适应。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

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六.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对策

1、大学生自身方面

(1)努力提升个人能力。

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注重自身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同时,重视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活动,通过学校活动来锻炼自身能力,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加强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正确认识自我,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避免“扎堆”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

2、社会方面

(1)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推出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缩小具体政策与大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2)完善就业市场,建立信息网络。

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管制,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的行为予以坚决惩处。

同时,着力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加强就业信息传达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3)加强用人单位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用人单位应该消除对应届大学生的偏见,消除人际关系等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3.高校方面

(1)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趋合理。

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或专业所面临的不同就业形势,以及专业内部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实现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缩短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期。

同时,注重实习机制,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平台。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也应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做好就业信息的提供和传递工作,确保就业信息的准确和及时传达到每位毕业生,充当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

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如心理指导、面试礼仪培训、应聘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

七.给大学生的建议。

(一)培养良好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品质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会转化为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2、科学文化素质。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

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更多的工作岗位,更有利于自己的就业。

3、身体素质是获得职业成功的物质保证。

大学生应科学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了解自身生理素质特点及不同职业的要求,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合理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生理优势。

4、审美素质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经常欣赏优秀的文艺作品,学会鉴别事物善恶美丑,发展审美能力,如果形成对某种艺术爱好和特长,未来的就业就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5、劳动素质是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通过劳动使身体和意志得到锻炼并从中获取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6、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竞争中取胜的必备因素。

当今社会的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荷。

拥有良好心态、乐观自信、正确对待挫折的人才可能成功。

(二)培养兴趣、能力、性格。

全面认识自己,有针对性地发挥长处,在走向岗位之前,大学生要重视培养间接兴趣、逐渐形成中心兴趣,有兴趣才更有工作积极性,效率高,不易疲劳。

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觉悟,形成优良性格;培养学习、管理、人际交往、语言、判断等能力。

100

(三)树立正确择业观。

择业固然要考虑个人兴趣和意愿,但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更多地考虑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

(四)搜集职业信息。

从国家和地区有关就业政策、劳动部门、毕业生升学就业指导部门及职业介绍部门、新闻媒体、熟人处获得信息,或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

全面了解就业发展的动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

(五)树立风险及竞争观念。

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科学分析,特别注意把不利因素考虑周全。

正确对待“冷门”与“热门”职业,因为冷热总是相互转化的。

做什么都不应安于现状,要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大学阶段努力积累竞争资本,为将来把握机遇。

(六)树立正确创业观。

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意识强烈、思想准备充分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此外,大学生要培养勇气,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还要提高创业能力。

(七)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当代大学生在创业和择业过程中,要直面艰苦,如面向基层择业、就业和创业。

(八)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的过程。

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七.结束语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奋起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就算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说法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仍然看到有许多优秀的青年,找到了自己一生发展的通道,获得了自己全力搏击的位置。

所以,只要我们学会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