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447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ocx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ocx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第一篇

  一、自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的内涵,国内外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始终没有统一的观点。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承担一定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协调性的特点,是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中的一项综合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动力,能够合理计划和安排历史学习的进度和时间,灵活运用学习方法,合理运用各种学习资源,有效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制订学习方案和学习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有意识地调控和评价各个学习环节,积极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二、合作学习

  “合作”是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的目标,是一种社会互动活动。

合作学习即在教师引导下的小组教学,属于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教学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包括正相互依赖、个人责任、社交技巧、小组自评和混合编组五个要素,缺少其中一个要素就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经过对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方式的理论研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得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这两种方式的整合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将二者区分开,纯粹的自主学习和纯粹的合作学习都已经不适应高中历史的教学发展。

教师应创立一种新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对自主—合作学习大致定义为:

将学生分成6~7人小组,学生自己讨论制订历史课堂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学生先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然后各自担任起小组的职责,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建立小组自评和反馈机制,学生自我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一种积极正确的自主—合作学习方法,课堂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享有主动权。

  2.能动性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和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创新性

  自主合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大胆实践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创新。

  4.发展性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等。

  5.合作性

  小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经验,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增进友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研究

  1.教师引导思维,设立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戊戌变法章节的前言和大体课文,学生尝试拟定学习重点,师生共同商定,确立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历史背景、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和作品、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和教训;积极宣传戊戌变法中蕴含的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思想和舍己为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情景教学,增加乐趣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关于戊戌变法的图片资料,播放甲午战争的片段,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习问题让学生小组思考研究。

戊戌变法的背景。

维新思想的内涵、特点、代表人物、观点、意义。

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谭嗣同的牺牲体现了什么,学生自己的观点。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的区别、改良和革命的区别。

  3.学生自主学习,确定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归纳出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影响;对内容有一个提要钩玄的了解,初步掌握历史的知识要点,强化自我的归纳概括能力。

  4.网上探索,拓展视野

  自主学习使学生对教材历史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对于一些重点难点,仍难以消化和理解,所以学生需要借助互联网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纠正自己的思维,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拓展自己的知识,提出对历史独到的理解。

  5.小组合作,攻克难关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需要通过小组共同探讨、分析;例如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的牺牲体现出的人生价值观,学生可以自述己见,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吸收、反思、补充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指导,纠正学生的认识。

  6.自我测评,巩固成果

  学生在学完历史知识后需要消化,课后测评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

教师可在网上根据难度设计测试问题,学生在知识测评中寻求老师的指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

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整合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互联网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现代化改革。

  作者:

孙振远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第二篇

  一、课前引导学生以教材为抓手自学学习内容

  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和模块构成的,图文并茂、内容完整、可读性强,适宜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掌握这部分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基本规律。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教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教材就成为课前自学最好、最直接的一手材料。

以人民版历史教材为例,教材除了正文,还有课前提示、学习思考、资料卡片、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内容。

课前提示基本上是对本节内容的总括,包含着对重难点知识的概括和阐释。

学习思考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对自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资料卡片为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可帮助学生生成新的问题。

自我测评和材料阅读思考可用来检测自学效果,不能解决的问题借助课堂学习再深入研究。

这些教材的组成部分均可引导学生在自学时认真学习,成为自学的抓手。

  二、课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实验表明:

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这就是说,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既然视听是学生获取和保持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要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

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情境教学法在这时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最常用的是问题情境,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如: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今天却又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否是对三大改造的否定;当代青年人应如何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等。

再有就是史料情境,通过展示文字史料、图片图表史料、音像资料、实物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领悟和理解历史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

比如在教学必修三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这一专题时,我给学生提供代表文学作品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色,通过绘画作品的比较感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绘画的不同,通过音乐欣赏感受浪漫主义音乐的意境、摇滚乐的魅力等。

这些鲜活的史料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是任何语言的表述都无法给予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三、课后独立完成作业,体验成功,巩固自学效果

  课后的作业检测是检查课堂学习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体验成功,从另一侧面强化了自学效果,让学生可以在体验成功中明白自学的要求和达到的效果。

但是历史课后作业不能是形式单一的选择、材料题,应该是多样化的,要让学生从多方面展现自我,历史要和生活结合起来。

我尝试过留思考题、写小论文、制作手抄报、PPT等多种形式的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比做一张试卷来得有兴趣多了。

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自学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

新时期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思路、开拓进取,提高自身素质,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的位置,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可“放任自流”,注意加强引导。

但是也不能“越俎代庖”,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条件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作者:

黄凤燕单位:

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

第三篇

  一、延伸教材知识,诱发学生思考

  许多历史老师都认为,教学的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但教材并不代表全部的教学内容。

一味地讲解教材知识,只会使学生听起来感觉枯燥无聊。

历史的知识是广博的,教材内容只是历史的九牛一毛。

老师在讲解课本的某一事件时,可以连带一些学生没有学到过的历史知识,最好带有很大的趣味性,以此进行知识的拓展,点到为止。

如果学生想要了解更多,他们就必须自己去搜集材料,阅读更多历史书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促使他们做到自主思考,自主提高。

  二、由学生进行课堂讲解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必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拥有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

每节课的课堂中,老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主持,做到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一下作为“老师”的感受。

这样学生肯定会在课前积极准备,整理自己的思路,参考更多的知识,保证自己不会出现较大失误,从而做到课前自主学习。

  三、分组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

  分组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高中教学中来。

历史课堂上,采用分组教学,让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然,一定要进行合理分组,保证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每个小组是一个自主合作组合,而小组的每个成员又作为一个自主学习者。

小组成员之间积极思考,团结协作,努力贡献自己的想法,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当然,老师要做好监督引导工作,使小组讨论有序进行,还要完善小组评价体系,多方面、合理化地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热情,有一种主动参与的心态。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培养高中历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仅是为了他们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感悟,从而不断发展,完善自我。

  作者:

王雷单位:

宿迁青华中学

第四篇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经历一个积累与探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要变换传统的说教为启发,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对很多问题展开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知是历史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当实现的教学目标。

对很多史实以及课本的分析,学生不是被动地有所接受,而是应当主动地思考和分析这些内容,并且能够用独立的视角看待这些历史事件。

这才是历史课堂的教学上应当培养的学生能力。

然而,这一能力的获取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探究欲望。

因此,教师要深化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观点与视角理解和分析问题,这些都是自主学习能力的直观体现。

例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节内容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教师可以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向家人、邻居、亲戚了解有关改革开放的情况,并且让他们尝试搜集和改革开放有关的图片、实物、资料,并且可以将预先准备的本章内容的提纲及讨论的主题分发给学生: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从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你有何启示?

3.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交流信息,谈感受、说看法、谈认识,并讨论课前给出的几个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相当明显,他们不仅在课下积极搜集资料,而且在课堂上也踊跃地参与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深化学生们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与领会。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对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下要做好预习工作,课堂上要积极思考并且踊跃地和学生间展开交流探讨。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多查阅与多搜寻史料及相关信息的学习习惯,这些资料不仅有效延伸了课堂教学,而且还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够更为高效地展开自主学习,才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如,在和学生们讲到“隋唐文化”这一知识点时,我采取了“预习———定标———自学———讨论交流———总结———资料搜集”的教学方式,结合语文课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互教互学中了解唐朝诗歌,让学生在自学、讨论等自主活动中探索学习方式,总结学习经验,训练学习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要培养学生具备比较同类性质的历史事件的能力。

如比较不同时期的殖民扩张:

早期的殖民扩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殖民扩张、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等,比较分析这些殖民扩张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以及后人应从中吸取的教训。

让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全面地把握这几次殖民扩张,并引导他们联系现实,理解和思索当今世界的形势,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认知。

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深刻地领会学习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随着掌握的知识内容的不断积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掌握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就能够对很多知识点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探究,能够自己尝试着去解答许多历史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能够独立展开对教学知识点的分析,还体现在学生们能够独立分析很多相关的历史问题上。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在和学生们讲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时,教师可以联系中国的四大发明,提出“四大发明在我国和西方发挥了哪些不同的作用?

为什么?

”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这就会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联想到科技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个知识点也就可以成功地被学生吸收了。

教师要透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深化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且要让学生对很多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

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让大家逐渐具备更好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很好地学习历史,而且还会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作者:

陈永祥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

  一、自主学习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并非单一的理论,而是由许多理论共同建构而来的,呈现出多元层面的复杂现象。

学者Zimmerman归纳出几种自主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现象学、讯息处理论、社会认知论、行动控制论、以及建构理论。

以行为主义来说。

行为主义主张个体内在的自主反应与外在环境刺激连结,自主学习中的自我增强作用在区别引导反应的刺激与强化反应。

由于无法直接观察到个体的自我意识,因此透过自我纪录的方式可以了解自己学习的过程,称为自我反应。

自主学习反应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教导、自我增强三个主要过程。

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指注意个体行为的某些方面,通常伴随着纪录其发生的次数或密集程度。

如果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知觉,便能调整其作为。

自我监控有两个原则:

持续性与接近性,持续性是指连续而非间断式的观察,如每天纪录比每周纪录一次好;接近性则是指行为发生后应马上观察。

自我教导。

自我教导指的是个体设置区别性刺激,使其产生自主反应以获得增强物。

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安排环境以产生区别性刺激,如学生考试前一天写纸条,提醒自己要复习笔记,并预期获得好成绩。

另一种则以叙述的方式作为区别性刺激,引导自主行为,即策略教导。

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是针对自己的表现给予一个增强刺激,强化未来行为反应的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有很多种类,本文仅从社会认知模式出发探讨如何将其融入高中历史教学。

学者Zimmerman的自主学习社会认知模式是以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认为自主学习是个人、行为以及环境三者的交互历程。

社会认知论者认为自主能力的发展与情境依赖有关,可分为四种层次,第一阶层是透过观察楷模的行为,间接学习到重要的技巧或策略;第二阶层是直接模仿楷模行为,前两个层次中社会引导是很重要的。

第三阶段称为自我控制阶层,意味着当楷模不再出现,学习者也能够成功运用技巧;第四个阶层则是学习者能随着情况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技巧。

学习者若能精熟这些技巧,在学习上会比其他人占优势,但是在自主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中,个人与行为因素也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Zimmerman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能够自发性思考,同时不断地计划、调整,有系统的引导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以达成个人的学习目标。

他也认为自主学习者所从事的学习历程是循环的,主要分为前思阶段、表现或意志控制阶段与自我反思阶段。

每一阶段又各自有两类次历程,依序说明如下:

  1.前思阶段

  此阶段包含两个历程:

任务分析和自我动机信念。

任务分析中有目标设定与策略的计划,前者指学习者会事先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设定标准,后者则是为达成目标而选用的学习策略或方法;而目标设定与策略的计划又受到自我动机信念所影响,如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内在动机或价值衡量,以及目标导向。

  2.表现或意志控制阶段

  这个阶段有两个重要的历程,分别是自我控制与自我观察。

自我控制历程包括自我教导、心理图像的形成、注意力集中和工作策略,此历程在于帮助学习者专注于任务上,使其表现达到理想状态。

自我观察包括了自我纪录和自我实验,其目的在于持续追踪自己的工作表现,并且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3.自我反思阶段

  这个阶段也分为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两历程。

自我判断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作评价且针对结果作归因,自我反应则是学习者会对不同的归因结果有不同的满意程度与情感反应。

整体来说,自主学习是一个循环的历程,前思阶段会影响表现与意志控制,而表现与意志控制阶段所进行的活动又会影响自我反思,最后自我反思进而再影响前思阶段的运作。

再追溯到早期教育理论。

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强调“为学贵,在自求自得”便含有自主学习的观念,此观点至宋代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例如,程颐、朱熹、陆九渊以及王阳明等人皆在其教育思想中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提出立志、学思结合、知疑善问、自我省察与互相切磋等自主学习原则。

关于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中,朱熹认为教师具有的三种功用:

引路、证明、解疑。

引路即为引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与方法;证明是要在学生学习后给予回馈;解疑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问题时,教师需协助其解决困难。

有关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古代学者也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与少而精原则,例如孟子认为教师应该透过示范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而非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王阳明则是认为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能够自行掌握的内容,就可以不用教,这样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研究结果可知,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被重视。

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国外研究已经逐渐关注到教师实务层面,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观点会影响其教学,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研究可得知,自主学习并非是西方教育所特有的;然而,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多着重于自主学习策略部份,较少关心教师对自主学习的看法或针对国内的教育脉络下进行分析。

研究者认为虽然教师都期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但对于自主学习的观点可能因文化或知识背景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加强自主学习的观点应当抱有肯定的态度,积极推动学生融入自主学习。

  作者:

高晓晴单位: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

第六篇

  一、搜集素材,精心组织上好第一堂课

  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但由于种种原因,历史课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历史学科形成偏见,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要改变这种局面当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而且是渐进的,而我认为充分准备好新学年的第一堂课对改变这种局面是至关重要的。

只要教师充分准备,精心组织,一方面是可以充分展示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让学生相信教师是有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与技能;另一方面能让学生逐渐改变历史课“枯燥乏味”印象,让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例如笔者在讲授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Ⅲ》中的第一章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除了研究教材外,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一开始就放映10幅有关2005全球联合祭孔的图片,同时突出孔子在当今世界的影响,介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概况,由此导入新课。

结果在这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精神非常集中,思考问题也十分积极。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但思维的诱发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地贯彻启发性原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后积极参与讨论,吸引学生主动思维,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由浅入深,从小到大,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讲授到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Ⅲ》中的第一章第3课《宋明理学》时,针对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我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问题情景外,还精心选取部分材料题:

材料是: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

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问题是:

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

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通过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独立地发现、探索“真知”。

  三、以赏识的目光对待学生的质疑,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同时,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也曾指出,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开发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

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