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招心理学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389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公招心理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师公招心理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师公招心理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师公招心理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师公招心理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公招心理学重点.docx

《教师公招心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招心理学重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公招心理学重点.docx

教师公招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广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偏于社会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主要有实验法,测验法,观察发,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观察法

观察法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观察法的研究过程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观察对象,观察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首先,在观察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详的计划;其次,观察中的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尽量避免参杂观察者自己的希望与偏见。

第三,对同一类行为,要尽可能进行多次重复观察,尽量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问卷和访谈)

问卷调查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者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

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循循善诱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是“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情感

杜威实用主义“从做中学”

3,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教育心理学开始形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基本上可分为行为派和认知派

行为派教育心理学是有桑代克首创

认知派起源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涅的认知积累说、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认知同行)

三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的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四个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八个阶段;1乳儿期(0—1)、2婴儿期(1—3)、3幼儿期(3—6)

4童年期(7—11)、5少年期(12—14)、6青年期(15—25)、7成年期(26—65)、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儿童期

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二)少年期

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

1从依赖性相独立性过渡,这是少年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征

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

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三)青年初期

相当于高中时期

1智力发展显著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的发展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含义

关键期;奥地利劳伦兹提出的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以及与之相随而生的注意等

一,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

(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既要能力迅速发展,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忆为主向有意识记忆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想抽象记忆发展。

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扔起一定作用

注意不稳定,容易分散,分配能力不强,注意的范围较小,转移品质较差(5—20分钟)

(三)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四)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

(五)小学生的认知教育

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

要注意学生的劳逸结合,适当控制作用量。

要广泛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明确活动的任务,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中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与教育

初中阶段又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

学生处于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一)初中生感、知觉的发展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感知有关事物

初二是观察力,概括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二)初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三)初中生思维的发展

初一已经开始占优势,初二,三开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

(四)初中生想象的发展

初二到初三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

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

(五)初中生的认知教育

在认知发展上处于一种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中中,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有不能奢望过高

三,高中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与教育

(一)高中生感、知觉的发展

高中生在知觉和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了

(二)高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中学阶段是人的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

高中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

(三)高中生思维的发展

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特点

(四)高中生想象的发展

创造性想象愈发占优势

(五)高中生的认知教育

尊重他们的独立性,批判性,引导他们正确的看待自己,同时针对他们认知发展的不足,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克服思维发展中的主观性,片面性,开阔视野,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成熟

第三节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发展的定义

人格又称人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作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发,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专职型、放纵型、民主型)

2学校教育(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

3同辈群体

四,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形式

2小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进行教育是要从细节,从小事做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对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要求的要具体,直观,对高年级学生,则要求他们用概括化的观点看待自我,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促使小学生自我意识到达一个新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第一初“成人感”独立意识迅速发

第二自我开始分化

第三自我评价趋于成熟

第四虽然自我体验加深,自我控制逐渐增强

初中生的自我教育

第一,要尊重他们的成人感,不要仅仅把他们当成“小孩字”看待,

第二,对他们不恰当地评价自己的情况,不要过多指责,不要用话语去激惹他们,

第三,与学生叫朋友,关系爱护他,使他能够敞开心扉讲心里话,对个别走向犯罪边缘的学生,要及时的挽救,不能嫌弃

第四,对初中生关心自我形象,注意外表的心理,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并加以适当的诱导,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等有益的活动上去

高中生的自我教育

首先,要运用情感激励的策略与他们以朋友相处,尊重他们的自尊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其次,要让高中生进行主动,积极的自我教育,学会自尊自爱,

再次,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方法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发展方式差异

1场依存与场独立

场独立;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场依存;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二)智力差异

世界是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R量表)

智商是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称IQ

2智力的差异

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行分布),他们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

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

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不男性多得多

性格的核心就是人格

性格类型主要有外倾型和内倾性,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种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在我国,学习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

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的是孔子。

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

2学生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3学生学习是按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地进行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

5学生的学习的受教育的过程

三、学习的过程及其阶段

 

学和思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习和行是形成能力与德行的过程,从学到行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是培养人的聪明才智的过程

学生学习要经过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四、学习的类型

(一)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学习类型的分析

1知识的学习。

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动作的学习

3只能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二)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对学习类型的分析

教育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学习的结果。

把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的、情感的和精神运动的,其中认知目标被分为六级;

第一级知识;对知识的简单回忆

第二级了解;理解的最低阶级

第三级应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原理或原则

第四级分析;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五级综合;把一些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够

第六级评价;根据内部证据或外部的标准作出判断

(四)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对学习类型的分析

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五、两种基本学习观与学生观

(一)两种基本学习观

1以桑代克和巴浦洛夫为代表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即联结”他们把学习看成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理论。

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是经过反复“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所以桑代克又称为“尝试与错误说”

2以克勒和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论的学习观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突然的领悟的。

他们强调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

(二)两种基本的学生观

1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

2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把教育教学看成是把握学生发展方向的武器

(三)科学的现代学生观

1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2学习发展的主体观

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第二节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为,一起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一、桑代克说

著名实验猫按踏板得食物

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练习律(是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2准备律(反应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3效果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的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不以前更易于重现)

三、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狗的实验)

巴浦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基本机制

1习得律2泛化3分化(辨别)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白老鼠操纵杆得食物

第三节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一、克勒的顿悟说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

1一切学习都的有目的的活动

2为达到学习的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四、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五、加涅的学习条件论

六、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七、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结构主义)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构建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第四节我国的学习理论

1孔子的学习理论

学习的意义;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少而不学,长无能也、人不好学,就不会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的规律;博学、慎思、时习、笃行

学习的心理条件;志和信是学习的信念、好与乐的学习的兴趣、不耻下问是学习的态度

2孟子的学习理论

自得—居安—资深—左右逢源

3荀子的学习理论

闻—见—知—行

二、我国现代的学习理论

结构—定向说

第五节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及其基本要素

动机是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1没有无学习动机的学习目的,也没有无学习目的的学习动机(相伴而行)。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出发点,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归宿

2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3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的错综复杂的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主要有激发行为,为行为定向和维持行为

四、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两个基本构成成分

(一)学习需要及内驱力

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作用,称为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或学习驱力

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需要三因素构成

认知需要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二)学习期待及诱因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1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型学习动机(以影响时间的长短来分化).教师应该使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与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相会为补充

2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以学习动机作用的主次来分)

主导性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居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且只有一个

辅助性学习动机可能有几个,它们的强度与稳定性也是不一样的

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从学习动机的性质来分)

内部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共同发生作用而促成的

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较弱而短暂,内部学习动机的能持久、强烈地推动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学习对知识的长期兴趣,而不是短时的兴趣,外部的学习动机与内部的学习动机是相互交替,转化的

在学生没有学习动机时?

1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学习动机之后,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并促使这些因素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2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习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3教师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于外部学习动机,使两者并行不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那个方向努力

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

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在学习中如能合理地运用强化,减少惩罚

二、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四、归因理论

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六、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塞利格曼)

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激发需要

教师在教学时,先使学生产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能调动起来,学习成绩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2、培养学习兴趣

有欲开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3、明确目标

4、设置榜样

5、了解学习成绩

6、积极鼓励(及时的评价)

他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

及时的评价利用了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表象,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改进学习的愿望

七、适当地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能激发人们的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

八、期望与评价

期望亦称期待,他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知。

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适当降低期望值,要让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

教师必须向学生指出在学习上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行的,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恰当的期望

九、成功的满足

一件工作成功之后,若得到满意的效果,可以引起工作和学生的兴趣,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就会使他下次更加努力。

成功能使人心满意足,成功能使人向前努力

总之,动机是学习的基础,教师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引起学习的动机

第四节学习兴趣形成和培养

一、学习兴趣的含义

学习兴趣就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一种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喜好情绪和专注的态度。

分类;

按类容;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按目标;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按时间;稳定兴趣和暂时兴趣

按范围;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这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

二、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习兴趣的形成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在对知识的需要而发生的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学习兴趣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是从“有趣”开始,产生“兴趣”然后向“志趣”发展

1有趣—学习兴趣的初级形式

2兴趣—学习兴趣的中级形式

3志趣—学习兴趣的高级形式

三、促进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

1学习活动要有明确而强力的学习动机

2学习兴趣的形成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3兴趣的形成还有赖于认识与情感的不断加深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从容易发生兴趣的事入手

1以前经历过,并且做成功的事

2最能获得成功的事

3能给他们愉快感的事

4适合学生本人水平的活动

5新奇的事物,特别是能引起学生本人的注意和好奇心的事物

(二)使学生获得愉快的经验和对教师产生好感

(三)以新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增长技能

(五)量力而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予相应的课题,才能成功)

(六)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愿望

第五章学习的注意状态

第一节学习的注意状态概述

一、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意识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先有警觉性,然后才有选择性,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没有警觉性就没有选择性

二、注意过程的基本结构

指向,集中,转移都是注意过程的基本结构

四、注意的外部特征

人在集中注意的时候,往往伴随着一些特殊的表情和动作,这些表情和动作,就构成了注意的外部特征。

通过这些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学生上课时注意集中的情况,判断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第二节注意的类别与品质

一、注意的类别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被动的,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并费一定努力的注意(非意志注意和意志注意)

二、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从主体上看,注意的范围随着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禁言,兴趣不同而有所改变

2注意的稳定性

指在较长时间内,把注意不断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或同一种工作上。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从客体上看,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内容单调的对象容易维持长时间的注意;活动交替进行,不断出现新内容,提出新问题,可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从主体上看,一个人在失眠,疲劳,生病时,注意就不稳定,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对客体有兴趣,稳定性就大

3注意的分配

在一定时间内能注意分配到几种不同的活动上,或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都是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作两种活动时,使其中一种活动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程度;其次,注意的分配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善于在两种不同的活动上分配适当的注意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的一种消极的品质

第三节安注意规律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1相对强烈的刺激

2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

3不断变化的刺激

4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刺激

5新异刺激物或奇异的气味

6感兴趣的事物

(二)利于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

二、有意注意

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如何防止学生课堂上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