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285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docx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docx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国内外已有报道.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综合因素所致,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

关键问题是临床医生需提高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保护受损的肾脏尽快恢复功能。

其早期诊断依据:

①注意尿量:

用药开始即记录24小时尿量,尿的颜色,尿常规变化;②神志改变,躁动不安或嗜唾、失眠;③每日或隔日测尿毒氮、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电解质、血气分析,肾损害易出现低钠血症、高钾血症;④监测血渗透压,文献报道血渗透压>310mmol/L,易出出电解质紊乱,>350mmol/L易出现细胞内脱水和肾功衰竭,>375mmol/L易出现细胞代谢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甚至死亡。

防治措施:

①甘露醇用量不宜过大,一般100~200g/d,不超过300g/d,65岁以上者不宜超过150g/d;②原有肾脏病者,慎用或禁用甘露醇;③疾病早期应补足液体量,因此时病人多有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或昏迷,易造成血容量不足,加大甘露醇的渗透浓度致肾小管坏死;④输甘露醇速度以10~15ml/min为宜;⑤用甘露醇时禁用或慎用其它肾毒性药物;⑥一旦发现,立即停药,改用甘油果糖及其它利尿剂;⑦如尿素氮、血肌酐迅速上升或成倍上升,尽早应用肾脏保护药(包醛氧化淀粉、肾安等),必要时透析治疗;⑧出血量>30ml,尽早行外科治疗,防止应用大量甘露醇致肾损害。

本组血肌酐达800~1000μmol/L以上者且伴高血压、心衰4例,其中2例接受腹膜透析,2例接受血液透析,结果2例3周内恢复,2例4周内恢复。

  

由此可以看出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通常是功能性的、可逆性的,关键在于尽快降低血浆甘露醇的浓度,可使肾功能迅速恢复。

为预防其对肾脏的影响,建议:

1、应用甘露醇125ml2-4次/天(酌情应用)

2、甘露醇和速尿交替使用。

3、必要时使用甘油果糖等替代药品。

4、但对于急性重症病人我认为甘露醇的应用不应太保守。

附:

FCMCK疗法

F(速尿)具有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抑制钠渗入脑实质达到脱水,消除脑水肿的作用一般20~40mg静注6~12小时一次。

C(胶体溶液)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改善全身及脑血循环。

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中分子右旋糖酐、血浆或复方氨基酸等。

M(镁盐)能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压是天然的生理钙阻止剂,常用硫酸镁每日2.5g静滴。

C(钙剂)能稳定神经细胞膜功能钙代谢的稳态平衡是维持全自脏器正常功能、组织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液液凝固、三磷酸腺苷的生成等均需要钙离子的作用。

而脑室内出血后常出现钙摄入不足而呈负钙平衡,常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每日1~2克。

k(钾盐)对脑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脑室内出血发生后常有排钾曾多现象,且速尿也排钾,故应适当地补钾。

一般用氯化钾每日2~4克、镁盐。

钙剂及钾盐均为稀释后静滴。

王坚(1990年)报告例脑出血71例中自发性脑室内出血20例,用FCMCK方法治疗,30天内的死亡率仅为28%,其中21例重型病人无一例死亡;而对照组(传统甘露醇疗法)死亡率却为38%,两者差异显著.在PCMCK疗法期间,一般不用其他药物,例如甘露醇、地塞米松等。

《中国神经病学专家论集》里面有详细的论述:

脑血管病时应用甘露醇还是甘油好

主持人张葆樽

张葆樽欢迎大家发言。

我们遇到的病人梗塞面积很大,有的甚至发生脑疝,但也有的梗塞面积小,甚至是腔隙性梗塞,那么应用脱水药方法也不同,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

秦震任何急性脑损伤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并不等于都需要脱水治疗。

由于病损部位血脑屏障破坏,脱水剂只对存在血脑屏障的正常脑组织起脱水作用。

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给正常脑组织脱水。

当脑水肿有导致脑疝危险时应设法院低颅内压,短程应用有效剂量的脱水剂是一种方法。

关键在于正确使用,达到脱水减压、解除脑疝的威胁。

250m1甘露醇滴注1小时就达不到目的。

国外介绍,通过问歇过度换气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引起脑血管收缩以减少颅内容积可以降颅压。

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0.667~1.33kPa,可降低颅内压25%~30%。

在座可有哪位能介绍应用体会。

张葆樽有代表问出血性脑血管病时不要用甘露醇,有的书是这样写的,在药瓶贴的使用说明也写着出血性疾病时不要用、慎用甘露醇,这个观点对不对?

希望大家提出意见。

林世和脑血管病时脑水肿产生的机理是复杂的,既有血管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也有间质性水肿。

以脑梗塞为例,脑水肿往往始于发病后6小时,3—4日为高峰,2—3周后逐渐消退。

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可并发脑疝,结果使脑干、丘脑下部受压而死亡。

对脑水肿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地维持血压,适量的补液以及防止高碳酸血症发生都很重要。

药物治疗仅是控制脑水肿的一个重要侧面,常用甘露醇及甘油。

脑血管病时究竟使用甘露醇还是甘油.取决于病灶大小,病人的状态(特别是全身的机能状态)、病变的时期(是急性期、亚急性期、还是恢复期)以及病人对治疗的反应等,才能比较而言适合于使用哪种脱水剂,这是其一。

第二在脑血管病急性期,特别是重症脑血管病的病人,由于颅内压较高.总得选择一个能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来改善病人的状况。

哪个好或者开始时使用哪个好呢?

这既有理论问题,也有习惯问题。

就目前而言,症状较重的病人,意识障碍明显的病人,我们还是先选用甘露醇。

因为此药作用确实,脱水作用明显,这是甘露醇的优点,当然一定要快滴,否则失去了脱水作用。

但使用甘露醇也有弊端,特别是对肾脏损伤较重,连续应用常造成少尿、无尿,甚至导致甘露醇肾,使肾功能严重损害,这时再使用甘露酪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病人症状不是很重,脱水要求比较缓和时可以考虑使用甘油,或者已经使用甘露醇后,病人肾功能越来越差,就必须放弃甘露醇,而用甘油。

当然能够脱水的不单是甘油,还有速尿等。

国内使用甘油制剂大多数是甘油盐水溶液.而不是甘油果糖,甘油盐水脱水效果较甘油果糖要差一些,但目前只有甘油盐水。

甘油盐水生产工艺比甘油果糖要简单,它的作用比甘露醇和缓,反跳作用轻,对肾脏损伤较甘露醇轻得多,当然要求静滴速度一定要慢,同甘露醇正好相反,如果速度快了容易出现溶血。

甘油的另一个好处是每克甘油能产生16.75焦耳(4卡)热,对不能进食的病人有好处,对防止水电解质紊乱比甘露醇好。

如果病人已到了恢复期,或有的病人是腔隙性脑梗塞.这二者都不要用甘露醇。

甘露醇还有一个用处,用于急性枕大孔疝,这时甘露醇显示出独特优越性,不管脑出血、后颅凹脓肿或肿瘤常发生突然呼吸停止,这时病人颜面变红到发钳,瞳孔逐渐增大,这时只能求助于甘露醇。

此时甘露醇是静脉注射,用最快的速度注射,不要考虑量的问题,什么时候病人的呼吸恢复了,什么时候注射停止。

有时用到750m1,个别用到1000m1,这个症状缓解的效果是暂时的,几十分钟.几个小时后呼吸还会停止,利用这段时间做好手术准备工作。

刘向志我同意林世和教授的观点,二者各有利弊,要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来进行考虑。

病情重、急,以甘露醇为好,病情轻、缓,以甘油为好。

甘露醇肾损害很少发生在抢救脑疝大剂量短程应用时,而多发生在长时间反复应用过程中。

因此,我主张在每6小时应用1次甘露醇而又不能很好控制颅高压时,只要没有脑疝征象,宁肯用其它脱水剂,如速尿、地塞米松等,而不一味地增加甘露醇的应用次数。

李绍英有代表提出脑出血是否用甘露醇的问题。

1989年WHO报告中写道:

脑出血用甘露醇就会使正常脑组织脱水,脑体积变小,而对出血的脑组织无效,倒出了有限空间,引起继续出血。

这种观点,以已故孟家眉教授为代表的大部分国人持不同意见。

在临床几十年工作中,因用甘露醇引起再出血的例子极少极少,至少我没看到,所以我认为;即便是WHO提出的,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照搬它的观点。

关于甘露醇和甘油,从理论上说.甘油比甘露醇好,但在我们病房的实践中发现,用甘油果糖包括美国进口的甘油果糖,有13人次发生了血尿,我们也曾用过10%甘油盐水,效果温和,有时看不到明确的降压效果,极少数也有血尿发生。

因此我们在进行紧急抢救,需尽短时间内降颅压时,宁愿使用甘露酵,当然如果病人有潜在的心功能损害要小心,否则一瓶甘露醇用过后,就会发生左心衰,其它脏器的损伤则更应注意。

在急诊室抢救脑出血脑疝时,我们是连续静注500ml甘露醇,常可以把脑疝病人抢救过来。

如连续静注500ml甘露醇瞳孔不缩小,就不再用了,我们曾连续静注750m1~1000ml,仍无效。

脑出血后多长时间不用甘露醇的问题。

脑出血大约72小时之后CT可出现水肿带,说明脑出血急性期过去了,但还要看病人颅内压是否平稳,我建议做动态的CT扫描观察。

根据观察,大的脑出血病灶3周后仍然有中线结构移位,这时病人没有明显的脏器功能损害,至少每天还用一次,单纯从临床症状去估计是不可靠的,应当做CT的跟踪扫描。

大块脑梗塞不象出血在瞬间发生,很快达到高峰,大块脑梗塞要1—3天才达到高峰。

根据我个人在国外经动态CT、MR检测30例颅内动脉闭塞病人病灶容积的变化研究来看,重症脑梗塞高峰期是3—7天,均值是6.8天。

大面积脑梗塞后颅内压增高要持续3—7天,在这段时间内,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形成脑疝导致死亡的危险,因此在这3—7天内降颅压药物不应减量,而过了这一时期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减量。

我个人认为每个病人的急性期大约是2—4周,均值3周,2—4周后病灶基本波动于一个基线上。

过了急性期,除降颅压药逐渐停用以外,其它用药还得继续。

阮旭中在脑水肿治疗的主要药物中,甘露酵和甘油是一般常用的药物,两者何种为好,值得探讨,虽然两者均为渗透性脱水剂、但部各有特点。

甘露醇:

一般多配成20%溶液,常用剂量按每次1—2g/kg体重计算,需快速静脉滴注或推注,在15—30分钟内注完,每日4次。

药物进入体内后,除很少一部分在肝脏转变为糖原外,绝大部分保持不变,使血浆渗透压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造成血与脑组织间的渗透压差,使正常及脑水肿区脑组织水分转入血内,当甘露醇经肾排出时,可带出大量水分,一般每8g甘露醇可带出体内水分100ml。

用药后20~30分钟颅内压即开始下降至最低水平,可维持4—6小时,降压率为50%左右。

该药不参与体内代谢。

对血糖无明显影响。

也无明显毒性,它很少渗出到血管外或进入细胞内,故无或只有轻度“反跳作用“。

甘油:

其脱水作用也是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来实现的。

一般用生理盐水配成50%溶液,剂量为每天1—2g/kg,分3次口服。

或用10%复方甘油溶液500mg静滴,3—6小时滴完,每日滴注1—2次(每日甘油按0.7~0.8g/kg计算)。

应用甘油不会引起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但其脱水作用比甘露醇差,所排出的尿量较甘露醇少35%~40%,且甘油浓度过高或滴速过快时,可能发生溶血、血红蛋白尿,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衰竭,还有人提出甘油有反跳作用,还会提高缺血区乳酸水平,不利于脑梗塞区的缩小。

因此,我们认为,在脑血管病急性期、特别对有严重颅内压增高,需快速脱水降低颅压者,首先应使用20%甘露醇,静脉快速点浦或推注,连用3—5天后.待颅内压增高有所缓解后,再改用10%复方甘油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即可。

郭玉璞甘露醇、甘油哪个好?

各有各自的经验。

甘油作用好些、慢些、但国内使用甘油有血尿。

使用甘油、甘露醇脱水解决脑水肿是临床概念还是病理概念,现在看到有些材料写到在脑梗塞使用甘露醇治疗,从开始用到最后。

使用甘露醇理论上可以抗自由基,保护细胞膜,但实际上这种作法不完全正确。

我想如果为了解决自由基问题,可以用;从脱水的意义上使用,脑梗塞病人产生脑水肿造成临床出现症状,一般3—4天达高峰。

在北京临床病例讨论会上病理报告说明,大脑中动脉之下脑梗塞最早是在18小时出现脑疝,一般都是在1—7天才有水肿,3—4天达高峰,应该是有临床症状后才开始使用。

甘露醇效果好些,用的时间不宜过长,长期用对肾脏有损伤。

脑血管病是老年病,肾脏血管功能都不好,还是在颅内压增高临床有表现时,用1—2周为宜。

在电镜下观察.发病后6小时就有细胞周围水肿发生.光镜下发病后12小时有水肿。

按这个时间使用,证据不充分,还应从临床角度出发。

再补充一点,最早我们医院引进甘油果糖盐水效果很好,后来长春多次到我院买这个药,我们后期也没有了。

吉林生产了甘油盐水,理论上甘油本身脱水缓慢,持续时间长,反跳小,比甘露醇有优点.甘油盐水我们用的是没有经验,我们用过甘油果糖盐水治疗脑梗塞效果很好。

刚才有人问脑出血用不用;我想起60年代我的老师许英魁教授在研究脑血管病时,最早用尿素脱水,效果不好,请教药理学家,建议用山梨醇脱水,又逐渐发展为甘露醇。

按照惯例,如果临床上是脑出血,有颅内压增高,我们医院是使用的。

张葆樽我们医院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急性期都用甘露醇,用的时间不长,7—10天,如果为大片脑梗塞,明显意识障碍,脑压甚至增高,瞳孔不等,有时一天使用4—5次,临床上感觉还是可以缓解病人的脑疝症状。

如果再出现一次瞳孔不等大,用甘露醇就很难缓解。

对脑出血来说。

第一次脑疝缓解是为外科手术争取了一次机会,脑出血Ⅳ期的病人也不要完全放弃。

脑梗塞水肿期过后不用甘露醇,有时需要用,可以缓慢滴3—5次,即所谓清除自由基。

偶然遏到这样的例子,临床上病人已发病1个月,偏瘫较重下不了床,入院后用一瓶甘露醉.过2小时去看,病人能下床了,但这种例子碰的不多。

甘油也用一点,效果不如甘露醇。

有时在脑梗塞急性期因考虑血管扩张药会便脑水肿加重而同时使用甘露醇,但在治疗脑梗塞时常想到会不会在输入甘露醇后引起血浓度升高。

因此,我们曾对40例脑梗塞病人在输入甘露醇前后做过一组血液流变学检查。

发现甘露醇并不引起血浓度增高。

直到目前我们一直用上述原则使用甘露醇。

l982年制定的脑血管病三原则是管理血压、管理脑水肿、处理合并症,仍需遵循。

有人问甘露醇加地塞米松好不好?

加多少好?

我们北京军区总医院有时加2mg,不是经常的,据称这可以减少一些反跳。

杨任民甘油在日本文献上非常推崇,甚至大部分不赞成用甘露醇,认为甘露醇损伤肾脏.对甘油提出了许多优点。

甘油能产生溶血,一般说来是剂量问题,每天如不超过600m1,每分钟不超过40滴.问题不大,我们发生2例甘油血尿,都是病人与家属心急.自己调快滴速所造成。

文献上有的用量较多,1天3—4次,每次300一400ml,这样每天剂量超过600ml,易引起溶血。

甘油的缺点是降颅压作用非常弱,真正抢救病人用甘油不行。

急症用甘露醇,缓解后用甘油,互为补充。

陈俊宁我认为脱水剂基本上是二个类型,一个是快速强烈的脱水剂,一个是缓慢持久的脱水剂,不管是尿素快速滴注,还是用山梨醇或者甘露醇,这些药物快滴对病人脑水肿是能缓解的。

病人脑疝早期症状是剧烈头痛,快滴后头痛缓解了,全身脱水排尿量增多了,这样临床症状就缓解了。

前一段时间做定量脑电图对脑血管病的研究中偶然发现,脱水以后,特别是快速脱水以后,脑电图中馒波减少,背景活动出现,α节律增多,这些脑电生理学的动态变化也证明快速脱水状态下对脑功能是有影响的,至少对脑水肿起到暂时缓解作用。

因此.急性期脱水药是应该用的,是有利的。

脱水药肯定不能长期用,对多脏器是有损害的,酸碱平衡失调对病人总体情况不利。

后期也曾用过甘油,作用缓和,也能起到脱水作用,病人反应没有甘露醇效果好,在恢复期使用甘油可能好些,口服甘油有胃肠道反应,静滴胃肠道反应小些。

这两种药应在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中慎重选用。

朱镛连应用脱水剂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①血压高的病人用甘露醇前用一支速尿,因为甘露醇为血容量扩张剂,血压高时用甘露醇会使血压更高,对病人不利,这个道理可以想清楚。

我们的经验是血压高的病人,颅压降不下来。

急需用甘露醇,先用速尿待血容量调整后,再用甘露醇可避免一些副作用。

②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的病人一侧全瘫,或者是进展型完全麻痹开始时全脑症状不明显,CT改变可能还不太明显,我认为应尽快用甘露醇脱水。

脑梗塞病人几个小时就可以产生水肿,一般3—4天达高峰。

有些病人入院后一侧肢体瘫痪,但全脑症状并不明显,此时容易忽略,过几天病人突然呕吐头痛,全脑症状出现,瞳孔改变,发生脑疝,这时才用甘露醇效果就很差了,因此对完全性瘫痪或进行中的麻痹,虽然CT尚未得到证实,也应尽早使用甘露醇脱水,可以使水肿高峰期平安过去。

甘油也用过,经验不多。

有人问我,在没有出现颅压增高时用甘露醇是否增加了血液浓度,能否使症状加重?

一般说用甘露醇脱水,同时也丢失了电解质,因此在用甘露醇时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液,不能一味用甘露醇脱水。

在脑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能太高,老的教科书中记载要尽可能多补液.而脑出血时尽可能少一些补液。

现在治疗脑梗塞采用血液稀释疗法,因此在应用甘露醇时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脑梗塞时入水量应稍多于出水量。

另外,脑梗塞病灶直径超过3cm根据病情给予一定量的甘露醇。

轻一点病人,一天给1—2次,用5—6天,重一点病人,一天给3—4次;更重的病人,一天给4—6次。

越是大病灶越要多用一些,每次350~250m1。

急性脑梗塞使用甘露醇和血管扩张剂没有发现盗血情况,60年代对盗血综合征很紧张,使用甘露醇对盗血综合征的发生似乎具有预防作用。

谭毓绘从临床看甘露醇效果不错,特别是对重症大面积脑梗塞的病人,具有全脑症状的病人,尤其是脑疝早期病人,用500m1甘露醇加地塞米松10mg快滴,可使瞳孔缩小,生命体征好转。

甘露醇对有冠心病的病人、心肌梗塞的病人要慎用.易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对有冠心并心肌梗塞的病人宜用速尿。

使用甘油经验不多。

杨靖华急性脑梗塞还是用甘露醇,在做脑梗塞动物模型时,有时能见到脑水肿,用甘露醇可使突出骨窗的脑组织回缩,但最好是甘露醇加地塞米松。

在脑外科抢救病人时也看到,骨窗打开后,见颅内压特别高,用甘露醇也可以回缩,加地塞米松时回缩较快。

甘露醇在临床上用于2个目的,一个是降低颅内压,一个是近5—6年提出可清除自由基。

要达到清除自由基的目的是越早越好,在发病24小时就用,脑梗塞颅内压增高3—4天为高峰,开始时颅内压不很高,主要是针对清除自由基,用量不多,1天2次,250m1。

如果为了降低颅内压,1天2次不够,有的用到4次,量还要增加。

有些病人用3天后无尿,没办法进行透析,所以肾功不好不要用。

一般用7天,7天后逐渐减量,不超过10天。

程源深甘露醇加地塞米松,我个人认为没必要,甘露醇脱水主要利用细胞内、外压力差。

反之,很重的病人在用甘露醇之前,可能就用了地基米松,因此没必要。

黄如训脑梗塞早期用甘露醇早到什么程度,是根据临床.还是根据病理,时机很重要,应该用多少值得研究。

我认为应该搞清有没有用甘露醇的指征,有些病人红细胞压积很高,一开始用甘露醇,症状可能很快加重,而甘露醇一停,病情就逆转了。

因此,什么时候用,还是要根据一些客观指标.不能单纯说脑梗塞病人有脑水肿就一定要用甘露醇。

在使用甘露醇时要注意全身状态,尤其是年龄大的病人,剂量要小些、次数要少些,注意电解质平衡。

最近我报告了一篇关于脑梗塞多脏器衰竭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因甘露醇而诱发的。

宰春和需紧急降血压、降颅压的脑血管病人,可向静脉内推注甘露醇。

甘露醇推注或滴入过快可引起头痛、眩晕、心悸、畏寒、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与过度脱水及电解质丢失有关,需及时补充钾、钠、氯等要素离于和水分.连续过多地给予甘露醇易使其结晶阻塞肾小管引致无尿或血尿,也可引起惊厥。

脑血管病并心功能不全者需防心衰。

全过程中都要密切观察重要脏器功能,及时调整滴速,还要避免药物外漏致局部肿痛,甚至组织坏死。

近年有报道每天静脉输注3—4次,每次每公斤体重0.5g,疗效不低于集中大量输注,副作用明显减少。

甘油的脱水作用远不及甘露醇强,静滴后半小时起效,口服1小时后方起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一般约3个小时。

原来认为无“反跳”的传统观点已被推翻,但尚可用于脑梗塞急性期或出血量不多、颅内压增高不显著的脑出血患者,或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在甘露醇见效的间歇期中观察有无“反跳”或可否延长间歇期。

甘油在体内可产生热量,代谢过程不需胰岛素,适用于有糖尿病的患者。

且有人指出,颅压降低后的反跳发生率、颅压升高率及其持续时间都明显高于或长于甘露醇。

若用口服则易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痛、头晕、口渴等不适感及血压下降,静脉应用易致静脉炎、溶血、血红蛋白尿乃至肾衰等副作用。

王幕一我们没有进行过甘露醇与甘油治疗的对比观察,拿不出肯定的意见。

从临床观察和复习文献,个人意见倾向于脑出血急性期有极明显颅压增高,需急速降颅压时,首选甘露醇,脑外科手术术前及术中需降颅压时用甘露醇,其它情况可用甘油。

我们病房应用甘油过程中,曾有8例出现血尿,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

关于使用甘油出现溶血合并症,国外目前使用的甘油是:

10%甘油,5%果糖,0.9%盐水。

因加入了果糖已基本无溶血发生。

糖尿病病人要慎重。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报道:

脑出血急性期甘油临床无效,作者采用双盲法对216例病人应用10%甘油500ml与生理盐水对照(1天1次.这续6天).发现两组的6个月后生存率及神经系统得分无差异。

但文中没有提及甘油投给量,投与期间、投与速度、间歇投给等所致结果的差异,也没有详细观察脑水肿程度与投给方法间的关系,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选择投给方法等,这有待于诸位同道去研究。

也有多数报告说就降颅压作用看,甘露醇与甘油无差异。

因此,日本内科领域多数医院首选甘油。

他们对重症病例按每日4—6次、每次300ml,中等重病例每日3—4次,每次300ml或每日4—6次,每次200ml,以每小时100~200ml的速度投给。

仅在出现脑疝症状时投给甘露醇300~600m1,以15—30分钟速度快速静滴,之后改为甘油。

低钠血症,电解质,甘露醇,记录,尿常规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