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091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语.docx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语.docx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语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

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制卷人:

吴固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承并重塑一个诚信社会

①传统社会中,诚信是做人之本,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诚信,那么他就难以立身处世。

《左传》记载,“人之所以立,信、智、勇也”。

诚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一个原则,“与朋交友,言而有信”。

诚信是从商之道,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业伦理,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廉贾、义商,无一例外地都把诚信作为自己经商成功的要诀。

②传统诚信伦理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一项普遍性伦理规范,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③诚信应成为现代人重要的个人品质。

传统诚信伦理表明,诚信不仅是社会的本体,还是人的本性,诚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

传统的诚信对现代社会个体失落的症状有直接的诊疗作用。

因为传统诚信是最内在、最根源的德性工夫,它要求个体对内立足于“诚”,坚持自我本真和独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对外恪守于“信”,信守自己的承诺,不出尔反尔,不人云亦云。

如此,独立的人格便可凸现,个体尊严便可彰显,岂不正是现实人性统一和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

当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只是外在的要求,仅当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自觉地遵守它的时候,才被逐渐内化为个人的一种品德修养。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

④诚信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

在我国古代社会,诚信不仅是调节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为大多数人所尊奉、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

现代社会更需要诚信伦理的支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交易增多,这就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个人、单位和社会都要把诚信放在首位,作为基础性的公共伦理规范。

传统诚信是构建现代诚信伦理的基石,现代诚信也只有在传统诚信的基础上才能生息和繁衍。

继承和改造传统诚信道德,是构建现代诚信伦理精神的唯一可行之路。

⑤以诚信重塑一个诚信社会。

今天,“诚信”二字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都在呼唤诚信,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周遭生活诚信缺失。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所说,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化,都会造成一些人心灵上丧失三种东西:

共识、秩序和意义。

由于缺乏共识,就会产生各种冲突;由于缺少秩序,人们的行为没有规范;生活缺乏意义,就会因困惑而混乱。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某些无序和道德失范,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诚信来维系,需要诚信的精神价值的支持。

⑥重建一个诚信的社会,是现代化的要求,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容之一。

重建诚信道德,使诚信观念转化为个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良心,一方面要进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靠个人道德修养,靠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传统诚信理念的启示,确有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的现实意义。

(选自《人民论坛》,2013年15期)

 

1.与“诚信”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社会中,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身处世之道,同时对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B.作为现代人都已经普遍具有的重要的个人品质,诚信不仅是社会的主体,而且还是人的本性,诚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

C.传统诚信伦理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其精华。

D.构建现代诚信伦理的基础是传统诚信,对其继承和改造,现代诚信才能生存与发展,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②段首先介绍诚信是传统社会中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从商之道,并着重论述了传统诚信在今天的意义。

B.第③段承接第②段,说明传统诚信很重要,是最根源的德性功夫,对现代社会诚信失落的症状直接的诊疗作用。

C.第④段是对第③段的深化,说明诚信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并阐述了传统诚信与构建现代诚信理论之间的关系。

D.第⑥段总结全文,表明重建诚信道德任重道远。

需要道德教育与个人道德修养双管齐下,学校教育也至关重要。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传统诚信需内外兼修,对内坚持自我本真与独立,对外则信守承诺,是最内在、最根本的德性功夫。

B.作者认为我们现在处于社会转到期,在呼唤诚信的同时,也感觉到周围生活缺少诚信,我们需重塑诚信社会。

C.因为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我们每个人就能逐渐把诚信内化为的一种品德修养。

D.作者指出当前社会中的突出问题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某些无序和道德失范,诚信的精神价值支持必不可少。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奕畴,字书年,河南夏邑人。

乾隆四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

大考改礼部主事,典贵州乡试,游迁郎中。

五十七年,出为山西宁武知府,调平阳,有政声。

历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

嘉庆十一年,坐巡抚保荐属吏违例,牵连被议,左迁江南河库道。

十三年,迁安徽按察使,治狱明慎,多平反。

霍丘民范受之者,赘於顾氏,与妻反目,外出久不归。

县令误听讹言,谓其妻私於邻杨三,锻炼成狱,当顾氏、杨三谋杀罪,其母与弟及佣工某加功,实无左证,五人者不胜刑,皆诬服。

奕畴阅供词,疑之,骤诘曰:

“尔曹言骨已被焚,然尚有脏腑肠胃,弃之何所?

”囚不能对,惟伏地哭。

奕畴慨然曰:

“是有冤!

”使干吏侦之,至陈姓家,言正月十五夜受之曾过宿,而谳曰被杀在十三日,乃缓系诸囚,严缉受之。

久之,受之忽自归,则以负博远避,不敢使家人知所在,今始闻大狱起,乃归投案也。

事得白。

奕畴故无子,狱既解,乃生子铭皖。

民间传颂,至演为剧曲。

就迁布政使。

十八年,擢浙江巡抚。

时近畿教匪未靖,或言严、衢两郡匪徒传习天罡会,诏奕畴严治。

奕畴逮讯叶机、姚汉楫等,实止愚民相聚诵经祈福,无逆迹,坐罪首犯数人,株连皆省释。

安徽、江西游民来浙租山垦种者日众,言官请禁。

奕畴疏陈势难遽逐,请分年遣令回籍。

上悟曰:

“兹事不易言。

游民皆无恒产,驱之此省,又转徙他省,断不能复归乡里。

”命徐谋教养,俾流亡者变为土著,乃得安。

寻授漕运总督,在任五年,运务无误。

奕畴固长者,待下宽,坐滥委运弁降四级,命以吏、礼二部郎中用。

复以运弁纵容帮丁索费,被劾,降主事。

二十五年,宣宗即位,命奕畴以尚书守护昌陵。

道光二年,原品休致。

十九年,重宴鹿鸣②,加太子少保。

明年,会榜重逢,子铭皖适登第,同与恩荣宴,称盛事焉。

二十四年,卒,年九十有一。

选自《清史稿》

[注]:

①游:

古同“荐”,再,屡次,接连。

②重宴鹿鸣:

为中举后六十周年皇上御赐庆典大宴,获此殊遇得此殊荣者寥若晨星,很是罕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狱明慎治:

审理

B.坐滥委运弁降四级滥:

随意、任意

C.五人者不胜刑胜:

战胜

D.寻授漕运总督寻:

不久

5.以下六句话全部表现李奕畴治狱明慎的一组是()(3分)

①奕畴阅供词,疑之②奕畴使干吏侦之

③狱既解,乃生子铭皖④株连皆省释

⑤请年遣令回籍⑥在任五年,运务无误

A.②④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奕畴在山西先后任宁武、平阳知府,在当地声誉很好,后任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因为巡抚保荐所属官吏违例,李奕畴受到牵连被降职。

B.李奕畴任安徽按察使时,审理叶机、姚汉楫教匪案,得知只是百姓聚集在一起诵经祈福,于是只给几个首犯判了罪。

C.李奕畴任漕运总督时因为随意委派运粮官被连降四级,后又因为运粮官纵容帮丁索取钱财,奕畴被弹劾,降为主事。

D.道光十九年,奕畴获得朝廷重宴鹿鸣,加太子少保衔,第二年儿子李铭皖中第,父子一起参加恩荣宴,当时人们称为盛事。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久之,受之忽自归,则以负博远避,不敢使家人知所在。

(5分)

(2)游民皆无恒产,驱之此省,又转徙他省,断不能复归乡里。

(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①,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②,木犀花③。

    [注]①熟水:

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

②酝藉:

同“蕴藉”。

③木犀花:

通称桂花。

8.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

(4分)

9.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   

甲:

想当年,①        ,②         。

③          ,④        ,⑤       。

⑥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

①⑷,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②             ,芳菲菲其弥章。

(屈原《离骚》)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官,            。

(李密《陈情表》)④            ,梦啼妆泪红阑干。

(白居易《琵琶行》)⑤                ,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⑥鸟雀呼晴,            。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修鞋的

筱敏

①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在广场上骤然散开。

他便是一星尘末,随着气流的裹挟,被喷吐到城里来了。

②他在广场张目一望,就失了方向。

广场是令人心慌的大,像黄河出海处的淤滩,失了流速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

阳光是一种陌生的气味,它不是沁进去烘暖人和庄稼,却是在表皮上白晃晃贴着,镀银一样只管四处制造白晃晃的反光。

方砖是这种反光,路面是这种反光,楼墙、街衢、汽车,每一扇门和每一页窗都是这种推拒人的反光。

③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

他没能把自己做颗种子种进那些光里,到底还是途中的流沙,在虚拟的目的地茫然地流徙。

④于是,他蹲在路旁看见许多流徙的脚,于是,他成了一个修鞋的。

⑤鞋摊占地一平方米,但这一平方米是城里人的,不是他的。

他只是个非法闯入者,非法逗留者,他必须随时提防那些身着制服手提棍棒的管着这儿每一平方米的主人,他必须能在眨眼之间卷起他的摊子消失。

在梦境之城里,他是一个必须以不断的逃亡证明自己不存在的非人。

⑥这会儿修鞋的栖在一株路树下面。

这树据说叫榕,大叶榕还是菩提榕,他不大认识,然而树荫倒是密密的结实。

他的修鞋摊子张开,没有一点儿声响,他半蹲半蜷的坐态,更没有一点儿声响,惟独发出一点儿声响的,是那晨露一样的目光,在浑浊的街市里,以一种清澈的期待盯视着路人。

⑦最好听的是鞋钉敲进鞋跟的声音,还有麻线纳过鞋帮的声音,还有粘合胶的小罐扑地一下撬开盖子的声音,还有卖烤红薯的女子的胶轮车吱吱呀呀来而复去的声音……

⑧土地的气味从他体内散发出来,很浓郁,让他瞌睡,但土地这件事他是不想的,他就是被冲走了的土地。

关于土地,如果说他也曾有过,他所能记起的就是荒旱,一颗汗珠子滴下去,溅起来的不是青苗,而是黄扑扑的浮尘。

好容易有一场雨,却不是滋养土地的,而是毁坏土地的,他看见一片一片土地被冲走了,剩下一棱棱干枯的不长东西的沟壑,接着又是荒旱,接着又是一片土地被冲走了,最后他也被冲走了。

不会再有一道水流反转过来,把他重新带回去。

⑨他的腿屈起成一个作坊台面,在那里侍弄各色鞋子,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

土地对于他永远是个神话。

他的卑贱不可以耕耘神话,惟愿能平平安安侍弄那些游走在神话之上的鞋子。

⑩他惟一理解的是这棵他叫不出名字的路树,他想对于这棵路树,他也已经是个面熟的人。

他听见人说这种树命贱,贴着墙缝也能长,树身上挂下来的每一条气根都是一条命,触到地面就能长成新树,甚至可以独木成林。

于是他时常欣悦地数头顶的气根。

那些气根真是多啊!

而且每天都有嫩生生的端尖冒出来,垂挂着向地面奔去。

但修鞋的还是担心,毕竟这些气根不知道,它们要去往的土地,已经是水泥封严了的,水泥很光滑,一丝缝隙也没有,他不知道那样的地面怎么样挤得下一条命。

他这么担心着,那些气根已经悠悠然垂到他的眉棱处了。

⑾有一天,穿制服的人出现了,修鞋的卷起摊子拔腿飞逃。

现在他知道他不必逃得太远,钻进一条岔道很多的小巷子大体就躲过去了,他还能找到一处断墙,掩着自己向外张望。

他看见穿制服的人今天颜色不大一样,更不一样的是他们手里抄的是特大的剪子,扬手间金属声刮着空气刺骨地响,他们熟练地一路剪过来,把路树垂挂的气根和低斜的枝杈全都剪干净了,路面瞬时宽敞明朗,像灯箱广告里的画。

修鞋的明白,无论有多少条命,也无论命有多贱,那些气根是再也扎不到地里去的了。

(节选自《捕蝶者?

角落三章》)

 

11.简要分析第一段的作用(4分)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

(2)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

13.简要概括修鞋者的遭遇和生存状态。

(6分)

14.作品的最后两段关于路树气根的描写,有怎样的用意?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文化源远流常,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应该引导人们构造环保、安全、健康、文明的湎怀模式。

B.宁神静气地倾听那淅历的雨声,对整日笼罩在汽车摩托暄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

C.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主要是由于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

D.当学生也开始嗣意地调侃英雄、嘲弄鲁迅时,文风又转向了另一极端,轻松愉悦已蜕变成了俗不可奈的无病呻吟和不可救药的狭隘偏执。

16.下列名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婚姻是爱情的结晶,凌驾在柴米油盐之上更有空灵美丽的爱情和一言九鼎的责任,支撑着一切的是责任,而不是合同。

B.她读了几十年的那本书,是《宋词三百首》。

每次看过书,她都把书放进一个小木盒里,动作很慢,就像收拾一种心情,收藏一份记忆。

那本书,从不让我们染指。

C.联赛卫冕是皇马本赛季的首要目标。

而今夏皇马一直偃旗息鼓,鲜有大动作,私下他们却一直在追逐热刺的莫德里奇,但由于卡卡一直无法脱手,导致这笔交易未能敲定。

D.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固然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17.下列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B.由于世界经济低迷负面影响、民生支出增加等原因,我国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赤字纪录。

C.日前,俄罗斯多家媒体评出了俄百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榜单,俄议会上院议长瓦列金娜再次名列榜首。

她是俄排名第三的领导人,也是俄首位历史上身居如此高位的女性。

D.复旦大学吴宇平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型“水锂电”,它颠覆了传统的锂电池制作及使用方法,将大大加强锂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效能。

18.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划线处选择相应内容,只填序号。

要求:

语意连贯,表达明确(6分)

诗与画的关系。

我认为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即是生活。

具体些说,即它们都来自生活中的环境、感情等等,A

B,写出的诗或画,必然是无病呻吟或枯燥乏味的。

如果创作时没有美的要求,不想有动人的力量,也必然使观者、读者味同嚼腊。

C,也就是说不是画家都是诗人,诗人也不都是画家。

但一首好诗和一幅好画,给人们的享受则是各有一定的分量,有不同而同的内核。

这话似乎未免太笼统、太抽象了。

但这个原则,应该是不难理解的。

(选自启功先生《论诗书画的关系》)

①如果没有环境的启发、感情的激动②都有美的要求、有动人力量的要求等等③这些相同之处,不是人人都同时具备的

19.以下材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黄梅戏的,请予以概括,至少说出四点。

要求每个方面概括不超过4个字。

(4分)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县一带。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

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

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答:

20.清明节期间,扫墓祭祖活动日趋增多,加之天气干燥,火灾隐患也随之增多。

我省各地高度重视此期间山林防火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火工作,采取宣传教育等形式,切实从源头上杜绝山林火灾隐患的发生。

请你为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使用对偶修辞,不超过20字。

(5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独”很常见,也很复杂。

“一枝独秀”固然动人,似乎不及万紫千红美丽;“独当一面”诚然神勇,似乎不如众志成城牢固。

人们需要团结合作,却也离不开“独处”;世界需要沟通交融,却也少不得“特立独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寂寞,也是自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高风亮节,又何尝不是悲怆……

“独”有时不太完美,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又是一种应该追求的境界。

你对“独”有怎样的体会或见解?

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5.D(③是李奕畴治狱明慎的回报⑤是李奕畴宽厚待民⑥与治狱无关)

6.B(审理叶机、姚汉楫教匪案是李奕畴任浙江巡抚时的事。

7.略

8.(4分)主要叙写了观景、熬药、读书、赏花等日常琐事,闲静中显出闲适、淡泊之情。

9.(4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末句将木犀拟人化,“酝藉”即写出木犀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借以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

10.略

11.①描写人潮涌动,车站不堪重负;(2分)②暗示生存环境严峻,修鞋者渺小无助求生不易。

(2分)

12.

(1)他怀抱着梦想和对城市的美好想象来到这里,可冷酷的现实使他心慌张皇。

(3分)

(2)修鞋者希望不断能有活做,这样他才能生存下去,并用忙碌来摆脱自己对家乡和土地的思念。

(3分)

13.①因为失去土地被迫到城市谋生,②怀抱着对城市的梦想却被城市管理者当作非法闯入者驱赶,③从事卑微的工作顽强生存,辛勤劳作却担心未来。

(6分)

14.①以物喻人(或“类比”),表现修鞋者和路树气根同样卑微的地位和一样顽强的生存力;(3分)②表现修鞋者的孤独,含蓄地写出他对未来的担心;(2分)③隐含作者对修鞋者生存处境的同情,流露出对简单粗暴的城市管理方式的批评。

(3分)

15.C(A常-长、湎-缅;B.历-沥、暄器-喧嚣;D.嗣-肆、奈-耐)

16.D

17.B(A项,句式杂糅,“有着……不可小视”C项,语序不当,俄历史上首位身居如此高位D项,搭配不当,“加强”改为“提升”)

18.②①③

19.称谓(旧称),发源地,地位,唱腔,音乐伴奏,角色行当,优秀剧目(代表剧目)。

20.示例:

(1)节日上坟烧纸钱,烧毁森林多危险

(2)提倡文明祭扫,杜绝上坟烧纸(3)鲜花祭祖要提倡,森林防火有保障(4)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摒弃上坟烧纸陋习(5)烧香烧纸祭先祖,森林防火记心间(6)上坟烧纸放鞭炮,引发山火罪难逃(7)扫墓烧纸不提倡,引发山火徒悲伤(8)祭祀献花多文明,杜绝山火保森林。

(9)清明扫墓不小心,烧了林木害六亲。

21略

文言文译文

李奕畴,字书年,是河南夏邑人。

乾隆四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授予检讨的官职。

后经吏部大考后改授礼部主事之职,主持贵州的乡试,被推荐升任郎中。

乾隆五十七年,出任为山西宁武知府,后调任平阳知府,处理政事声誉很好。

历任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

嘉庆十一年,因为巡抚保荐所属官吏违背朝廷常例,李奕畴受到牵连被指责,降职任江南河库道。

嘉庆十三年,任安徽按察使,审理案件明智谨慎,平反了很多冤案。

霍邱县一个叫范受之的人,入赘到姓顾的人家为婿,后来和妻子反目成仇,外出后很久没有回家。

县令误听了流言,认为范受之的妻子和邻居杨三私通,拷打折磨成案,判处顾氏、杨三谋杀罪,顾氏母亲、弟弟和佣工某某为协同谋杀,实际上并没有证五个人无法忍受严刑拷打,都无辜而服罪。

奕畴查阅了供词,非常怀疑,突然问:

“你们说尸骨已经被焚毁,但是还有脏腑肠胃,扔在什么地方了?

”囚犯无法回答,只是伏地痛哭。

奕畴愤然说:

“这一定有冤情。

”于是派精干的差吏侦查这个案件,差吏到了一个姓陈的人家,陈家人说正月十五夜范受之曾经在他家拜访住宿,可是审案时却说范受之正月十三日被杀。

于是李奕畴暂缓羁押囚犯,严查范受之。

过了很久,范受之突然自己回来了,原来是因为赌输钱到远方去躲避,不敢让家里人知道他在哪里,现在才知道因为自己兴起了大案,于是回来报案。

这样事情得以弄明白了。

奕畴本来没有儿子,弄清了这个案件后生下了儿子李铭皖。

民间传颂,以至把这件事演为剧曲。

后任安徽布政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