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089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docx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docx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报告

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学校黄静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标》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

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

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

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这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诵读经典,无疑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探索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有利于进一步探索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为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校园特色文化的建立,以及品牌学校的打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提出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大业之基础。

它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深刻又广泛的影响,它的灿烂令世人瞩目。

然而,中华诗文已经被后人渐渐地遗忘,我们的学生很少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面临断裂的危险。

为此,1998年6月26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了一项跨世纪的青少年文化工程——号召全国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知识就是力量。

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

前些年,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没引起足够重视,结果造成一大批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甚至好多学生一跨入高等学府便不思进取。

21世纪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是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

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作为品牌学校,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学校注重人文环境的设置,注重文化氛围的熏陶,国学朗诵是我校的校本课程,每天学生进入教室第一件事就是读国学诵国学,大课间活动,学生们一边朗诵国学经典一边摇头晃脑地跳舞。

小学部每周一节国学课,《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不但进入课堂,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的行为。

中学部每天晨读前十分钟国学诵读,内容以唐诗宋词和《论语》为主,整个校园就是“国乐声声”,学生们是彬彬有礼。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以完整的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为了实现这些培养目标,我校对学生实行了“四德”教育,即“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热心公益”,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有教育理念作支撑,有德育目标来督促,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内容,有教师们的精心讲解来引导,学生会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学校已经为研究准备了一切条件,老师们完全可以慢慢摸索、实践、探究、总结出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的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文献综述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

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

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

在诵读内容的研究上,有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中文化经典研究”、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上,有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重庆市的“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等;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有华东师大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丹东市的“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综合发展上,有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研究”、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

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崔峦、巢宗祺等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

第一、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

第二、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一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

第四、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

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

上述研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不太令人满意:

一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程度不够;二是“经典诵读”对中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不够;三是“经典诵读”对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影响尚较为模糊。

因此,我们提出了“经典诵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策略研究”。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从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的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不同的诵读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

另外就是配合学校的“四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三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所谓“经典”。

“经”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上说:

“经,机纵丝也”,布本是由纵线横线交织成的,直线叫作“经”,那么横线呢,就叫作“纬”了。

经纬同样是织布机上的丝线,只是方向不同,就成了两个概念。

两相比较下,“经”这个直线就显出某些特色来,首先,它比纬先摆上去,有了“先在性”;而既摆好了经线,便决定了这匹布的质量,所以经有“主导性”;再来,经在织布的时候,几乎是不动的,由纬来动,因此经有“不变性”,也就是“永恒性”。

它先在,它主导,它永恒。

因为经线有这几个特色,把它抽象化普遍化后,就有“经常不变,天经地义”的意思。

进一步,凡是记载人类永恒的智能,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著作,就渐渐称为“经”了。

而‘典’字,是个会意字。

“典”字的上半部是“册”,下半部是“几”。

“册”是个象形字,像竹简用线穿起来,是古代的书籍模样。

其下是“几”字,也是个象形字,是高脚的桌子的图像。

“放在高几上的简册”,应当是贵重的档,所以有个成语叫‘高文典册’。

引申为所有贵重的事物,如“典”、“典藏”。

所以“经典”合辞,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章。

经典诵读当然就是读“记载人类永恒智慧,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永垂不朽的高典文章”,现在被称为经典的首推四书五经,四书又以《论语》为要,其次是从经、史、子、集中选读,再其次是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作为辅助阅读。

所谓的“人文素养”。

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人文素养,首先就是具有爱心:

爱祖国、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爱自然、爱自己。

其次要有责任心:

班级荣誉感、个人荣誉感、家庭荣誉感,能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还要有勇气,有勇气做事,也有勇气承担责任。

第三,要有羞恶之心,学会辨别真善美,并能采取应有的行动,能用所学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最后才是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事。

概而言之,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经典诵读就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经典诵读能够影响社会,从而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师生精神品位和人文素养,为更新教育理念,加快教学改革,创办特色学校开辟新途径,作出新尝试,创造新境界。

就广义而言,当前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文化食粮匮乏,尤其格调高雅且适合于儿童歌唱的歌曲太少,“古诗词吟诵歌曲”的出现有利于改变儿童唱流行歌曲的状况,寓德育于美育,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儿童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将课改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是这门课最根本的特点,它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课改强调“学科综合”、“转变学习方式”、“加强人文教育”,诗文配唱是介于语文和音乐之间的综合学科,它以诗、乐相结合,改变了原有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深化、美化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但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手段,亦深化了音乐课的文化内涵。

“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都可以在古诗词中得到充分反映……这种教育有往往是生动、形象的”,,诗文配唱与通常的古诗词教育相比,所起的人文教育作用更为含蓄、更为深刻、更具美的特质,对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四研究目标、内容、方法简述:

1、研究目标:

编辑适合北大附中学生诵读的经典诗文集,探究利用经典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式方法。

2、研究内容:

(1)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3)设置三种课堂:

基础传授课、拓展阅读课、自主创新课。

研究一系列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方式方法,并制定出一套古诗文诵读的评价细则,探索出有效策略。

(4)诵读的内容: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经典美文

3、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过程和活动简述

我校自2009年开始该项课题研究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探索与反思,总结并提炼了相关策略。

首先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自身特点,确定经典诵读的内容。

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既然要具有中国灵魂,那一定要记住国学经典并能继承、弘扬下去,因此把诵读内容确定为小学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初中读《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其次根据我们学校的德育目标——“四德教育”,即“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热心公益”,我们开展了表演《弟子规》和《论语》的活动,让学生把经典诵读的内容落实到行动中去,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孝心,让他们在表演中学会待人处事。

第三就是在教师中开展国学诵读讲解课,教师自邀课,邀请教师领导走进自己的国学课堂,让师生共同感受国学的魅力。

另外还组织了两场大型的国学诵读比赛活动,一次是初中部内部比赛,一次是初中部跟小学部在一起像“拉歌”一样,进行现场比拼,一时间掀起了国学诵读的高潮,这样的活动既朗诵还配乐,还有演唱,形式多样,主持人经过层层筛选,因此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记忆水平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在活动中发现了各种人才,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越发爱读国学了,每次活动后,学生都写了大量的感想文字。

为了让学生养成每天诵读国学的习惯,我们不仅每天早读前十分钟背诵国学,而且每学期进行两次考试,其中口头背诵,期末笔试。

为了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了解,我们制定了调查报告,并做了统计。

此外还举行了以下活动:

学生参加武汉市语文知识竞赛,全国性的“低碳节能我能行”作文竞赛、“小作家杯”作文竞赛,校内的“凌烟阁读书会”成立,中秋节诗歌朗诵会

教师们积极辅导,获得优秀辅导员称号,为学生选取诵读材料,讲解引导,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写了大量论文与反思。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竞争意识、表演能力、责任意识、合作能力、积极参与意识、增加环保意识、爱读书、爱写作、演讲能力等

自从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每学期的教研计划里就有一半是关于课题的活动,相关的作文竞赛和钢笔字比赛,我们都会涉及经典诵读的内容。

每个月定期开会,至少两次,既制定活动方案,也交流研究体会。

在课题研究期间,学校大力支持,提供场地,安排工作人员,上课有摄像,比赛有光盘,活动有照片,让我们的研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六研究成果和成果分析

(一)编成一套国学诵读校本教材

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除了小学的《三字经》和《弟子规》是全部背诵,《论语》诵读的内容和唐诗宋词的诵读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适合学生诵读的、能够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和美的熏陶的经典诗句。

我们分小学部和初中部各编了一本教材,小学一、二年级读《三字经》,三、四年级读《弟子规》,五、六年级读《千家诗》,每学期50首,两年背诵200首(课本上的除外)。

初中部上学期读唐诗,下学期读《论语》,每学期背35首唐诗、35则论语,初三下学期专门背诵经典宋词20首。

整个初中阶段也可以背200首唐诗宋词,200则论语语录了。

(教材附在后面)

(2)师生国学、人文素养大为提升

在举行各种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既有学生的体会,也有教师的反思,还有国学教学光盘和学生诵读比赛的光盘,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国学诵读活动及研究,师生的国学、人文素养大为提高。

1、下面摘取学生诵读国学的体会。

孙镇:

当别人赞美孔子时孔子便谦虚地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又婉转又自然,岂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呢!

当孔子自己学习不紧迫时,就会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又体现出爱学习的重要性。

“食不语,寝不言”又告诉我们礼义之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简短而深刻,告诉人们要深思熟虑。

看吧!

国学不仅陶冶人的情操,更像一剂人生的精神良药。

涂培璨:

小学国学朗诵让我明白如何与父母相处,初中国学朗诵让我明白国学的精粹,了解国学的内涵。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漫无目的背着国学,那是在小学。

但偶尔也有能让我醒悟的话,那就是《弟子规》所教导的如何与父母相处。

于是,父母命令我做的事,我会立即去做;父母教导我,我会静静地听;父母让我改正错误,我会尽力去改。

我一直相信《弟子规》里的话是对的,因为“弟子规,圣人训。

初中,又是诗歌和《论语》,为了增加自己的积累,就得大量阅读背诵。

初一、初二大部分《论语》和诗词以前都已经背过,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但到了九年级,《论语》却教了我不少道理。

当国学朗诵到这一篇时,我懂得该如何报德。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每个人不用那么虚伪对待别人,假装自己度量大。

别人对你好,你应该加倍对他好,别人如果对你犯了什么过错,你要按照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去做。

当国学朗诵到这一篇时,我知道不能依赖他人。

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应自救,不应求助于他人,小人才只会依赖别人。

我想当君子,于是乎,在生活中,我尽量不靠他人,自己有困难自己解决。

当国学朗诵到这一篇时,我知道应该和气与人相处。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气与人相处,但不会跟他人同流合污,小人与人同流合污但不会和善对待他人。

我开始反思自己,自己有时候是不是小人?

我想了很久,随后便把这句话作为我的做人原则,

学习国学,让我明白跟父母相处;学习国学,我明白了如何报德;学习国学让我明白了不能依赖他人。

国学朗诵让我明白了怎样为人处事。

向宇豪:

从七年级至今,国学朗诵始终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并且一直没有停下过。

回忆七年级,国学朗诵总能调动我们的积极性。

看着每人手中捧着的《唐诗三百首》,顿觉温馨感浮上心头,或许正因为如此,大家才开始对它产生了厚爱,致使八、九年级继续朗诵下去。

身为中华精粹的国学,不用太多美词的修饰,也不必精心刻画,它依旧是傲立群峰。

它的魅力使得全球掀起了诵读热潮。

那么国学究竟带给了我什么呢?

直到昨天,我终于明白。

当我站在台上吟诵时,台下那期待的目光、那雷动的掌声,突然让我觉得国学带给人的成就感是巨大的,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龚雅婷:

自从来到这所学校,以前讨厌诗词的我竟然对国学朗诵产生了兴趣,从刚开始的唐诗到宋词,再到《论语》和《弟子规》,我真的背了好多好多,国学真的伴随我整整三年了,不禁让我不再讨厌语文,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正是国学使我的学习内容更丰富,使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诗人的情怀,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以后也会一直陪伴着前行。

……

一项活动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是否有利,光靠老师说没有用,学生的体会是最有利的证明。

2、教师们的论文的反思紧跟研究的步伐。

冉清华老师的《苏东坡的豪情与柔情》,宰艳芳老师的《论语心得》,刘智勇老师的《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黄静老师的《国学课堂美不胜收,人文素养逐渐培养》,马爱玲老师的《月下独酌》反思,张艳茹老师的《黄鹤楼》反思,陈耀老师《一讲二讲获真知》,马薇老师的《将进酒》反思,黄利平老师的《送别诗反思》,陈翠华老师的《绝句》教学反思。

阳静老师的《古诗诵读指导与反思》等等,还有报道,如黎运新老师的《要让国学进课堂,四德教育记心间》,陈耀老师的《经典诵读,品中华文化;国学朗诵,展学子风采》和《诗韵悠悠,品读各中滋味;教无定法,展示独特风采》、《国学诵读——语文课里一条永恒的主线》,还有老师们案例和教案都搜集在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文集里。

3、开展诵读调查,认真分析调查结果,不断优化诵读策略。

通过调查报告,我们了解了学生诵读经典的情况,了解了学生诵读经典的愿望,罗列了学生给我们提出的建议,我们看了学生的建议后改变了只读不讲的方法,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音像视频,增加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并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附录一:

经典诵读问卷调查表

古人云: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

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一段黄金时期,藉由先哲的风范,薰习我们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在你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你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你的创新思维,让你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为此,我校结合实际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请完成以下调查表:

 1、你爱诵读经典吗?

()

A爱   B不爱    C一般

2、你认为中学生诵读经典有没有必要?

A都是传统文化精品,能增强我的知识积累,提高修养,很有必要

B经典诵读既然是学校要求的,我不得不去做

C经典诵读太费精力了,多少背诵点应付老师

D不去管它

3、你读过哪些经典诗文?

可选多项,也可另外填写()

A《论语》   B《孟子》   C《唐诗三百首》D《弟子规》 E《三字经》

F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G其它()

4、你更喜爱读哪些经典?

可选多项()

A《论语》   B《孟子》   C《唐诗三百首》D《弟子规》 E《三字经》

F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G其它

5、你一般在什么时候朗读或背诵经典作品?

A每天都会抽一定的时间诵读();

B只在学校规定的语文早自习时间诵读();

C老师要求的紧了才读()

D没时间顾不上。

6、你愿意继续读下去吗?

()

A愿意   B不愿意    C听老师的   D大家读我也读

7、你认为经典诵读对你有什么好处?

可选多项。

()

A增强记忆力B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C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D提高识字、阅读、写作语文能力

8、你能背诵几首古诗词?

()

A10篇以下B10到20篇C20到30篇D30篇以上

9、对诵读的内容你完全理解吗?

()

A完全理解B诵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

C不大理解,一知半解D完全不理解,只为完成老师的任务

10、你经常购买经典诗文、名著名篇阅读吗?

A经常买来读B偶尔买来读

C没买过,只从别人那里借阅D不买也不读

11、对于学校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你支持并积极参与吗?

())

A我很支持这项活动并积极参与,我认为收获颇多

B我没多大兴趣,只是老师要求参加才去

C我不想参加,觉得没意义

D别的同学都参加,我自己不参加不好

12、为了学校的经典诵读课程起到更好的作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建议:

附录二:

经典诵读问卷调查结果

对八年级8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爱经典诵读的21人,,不爱读的9人,一般的53人。

2、认为经典诵读都是文化精品,能增强知识修养很有必要的有54人,不得不做的有18人,应付老师的4人,不去管的3人。

3、读过《论语》的72人,读过《孟子》的7人,读过《唐诗三百首》的75人,读过《弟子规》的49人,读过《三字经》的47人,读过四大名著的有71人,此外学生课外阅读的经典文章有《增广贤文》《古文观止》《宋词三百首》《封神演义》《吕氏春秋》《隋唐演义》《诗经》《大学》《中庸》,于丹的《论语心得》等。

4、喜爱《论语》的有20人,喜爱《孟子》的5人,喜爱《唐诗三百首》的43人,喜爱《弟子规》的19人,喜爱《三字经》的16人,喜爱四大名著的66人,其他的24人。

5、每天都读的19人,在早自习读的52人,老师要求紧了才读的10人,没时间顾上2人。

愿意读下去的33人,不愿意的8人,听老师的14人,大家读我也读的27人。

6、认为经典诵读可以增强记忆力的42人,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66人,能了解为人处世道理的49人,能提高识字、阅读、写作语文能力的52人。

7、能背10首以下古诗的4人,背10——20首的12人,背20-30首的19人,背30首以上的48人。

8、完全理解诵读内容的3人,在诵读过程中慢慢理解的49人,一知半解的28人,完全不理解,只为完成任务1人。

9、经常购买经典诗文、名篇名著阅读的7人,偶尔购买的60人,没买过,借阅的10人,不买不读的3人。

10、对于学校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