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036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x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docx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肖秉林毛亮鹏王占春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

“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类别: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主持人:

肖秉林

课题核心组成员:

顾建超、洪军、毛亮鹏、李立忠、张书军、吉国军、王占春、姜正余

课题编号:

B-b/2008/02/049

研究周期:

2007年11月至2010年6月

结题时间:

2010年12月30日

公开出版(发表)的主要成果:

1.主要著作:

(1)江苏省学校特色教育论丛《中学导学制教学卷》(肖秉林主编),2010年10月第1版,原子能出版社出版。

(2)“中学导学制”校本教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肖秉林主编),2009年5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3)“中学导学制”校本教材《学会发展》(肖秉林主编),2010年3月,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主要论文:

我校先后发表“中学导学制”方面研究文章百余篇。

其中,主要有:

(1)《“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肖秉林,毛亮鹏,《盐城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2)我校“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肖秉林,毛亮鹏,王占春,《江苏教学》,2010年第7-8期)。

(3)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导学制”在上冈高级中学的实践与研究(肖秉林,毛亮鹏,王占春,《盐城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4)刍议“中学导学制”的实践性(肖秉林,王占春,《现代教育报》,2010年6月15日)。

(5)理念·机制·实践·创新(上、下)——关于有效教学管理的“三个叩问”(肖秉林,《江苏教学》,2011年第1期、第2-3期)。

(6)浅析“中学导学制”下的备课模式(李立忠,《新课程》,2009年第9期)。

(7)实施导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毛亮鹏,《盐阜大众报》,2009年4月13日)。

(8)坚持“三主思想”,实现“有效教学”——“中学导学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肖秉林,《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09年第11期)。

(9)抓实“五个有效”打造“有效教育”(肖秉林,《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1C期)。

(10)构建“四自”文化,尚德励志导行(肖秉林,《校长》2010年7-8期)。

(11)坚持“教学五结合”,促进质量大提升(肖秉林,《教育家》,2009年第2期)。

(12)“低进高质”的秘诀——全程全体全面(肖秉林,《校长》,2009年第2期)。

(13)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学环节摭谈(李立忠,全国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3期)。

(14)物理习题教学中的“五导”模式(王正标,《物理教学》2009年第3期)。

(15)引进一种方法,改变一种习惯(毛亮鹏,姜正余,《江苏经济报》,2009.4.24)。

(16)“中学导学制”成为发展引擎(毛亮鹏,姜正余,李正浪,《建湖日报》,2010.6.2)。

(17)“中学导学制”,学校发展的引擎(毛亮鹏,姜正余,李正浪,《中国高中教育与对口支援》,2010.9)。

(18)上冈高中:

“中学导学制”引领学校发展(毛亮鹏,姜正余,李正浪,《盐城晚报》,2010.5.20)。

(19)“中学导学制”,学校发展的引擎(毛亮鹏,姜正余,李正浪,《江苏教育报》,2010.9.30)。

(20)实施有效教育,打造校本特色(肖秉林,《青年心理·人民教师》,2011年第10期)。

3.自编材料:

(1)《教学案例集》(2009.9,学校编印)。

(2)《研究性学习案例集》(2009.9,学校编印)。

(3)《班主任工作案例集》(2009.9,学校编印)。

(4)《学生社团活动方案汇编》(2010.4,学校编印)。

(5)《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选集》(2010.4,学校编印)。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校提出“中学导学制”,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目标,力求系统地、全面地探索促进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

通过“中学导学制”的实践和研究,转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服务意识、发展意识、民主意识、质量意识和扬长意识,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同时,通过“导学制”传递教师及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培养中学生的终身学习、创新素养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构建以“学会”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体系。

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通过生活、学会生存”之终身教育四个支柱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活化德育”。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导其志、化其心、规其行,积极探索“导规、导志、导行、导心”之“中学导学制”德育教育模式,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石。

2.构建全新的“导学”课堂教学系统。

以“中学导学制”之“导入、导疑、导研、导练、导评”之五环节导学模式的研究,对涉及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全面的优化设计,打造全新的课堂,着力焕发课堂的活力,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努力摒弃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课堂,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

3.促进师生“教”与“学”的方式转变。

引导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变教师主宰学生为主动适应学生;优化教学环境,变强制、封闭为民主、开放;优化教学过程,变传授知识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优化教育评价手段,使教学的一切终极目标都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创造性发展。

4.深入推进新课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课题提出的“中学导学制”,基于新课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目标,力求系统地、全面地探索促进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并且为普通高中推进新课改提供典型经验,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5.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和专业成长。

实施“中学导学制”,打造智慧、生态、有效的课堂,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一是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推进“中学导学制”。

二是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课堂上,作为“中学导学制”、“有效课堂”构建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

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风生水起。

三是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在实践“中学导学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之和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相结合,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等等。

不断加强教学反思,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螺旋式上升,实现其专业成长。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之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当前,不少学校进行了“中学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未能脱离“师本”的窠臼。

本课题提出“中学导学制”,在于坚持“生本”理念,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导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生动发展,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

2.研究内容

“中学导学制”,狭义上讲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督导学生学会规范,教导学生学会发展的一种制度;广义上讲,就是利用教师或学生自己的知识、方法、经验,通过“导”的途径,进行“师-生”式、“生-生”式帮助,让其产生“学”的动机,形成“学”的能力,使其综合素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达到一定理想目标的一种教育制度。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导学德育模式。

紧扣新课程实施“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育活动民主,思品养成互动,校内全员组织,社区资源共助,帮助中学生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树立目标和理想,学会做人,使之学会生活。

(2)导学教学模式。

紧扣新课程实施“三维目标”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指导、方法指路、评价指引,使之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3)导学实践模式。

紧扣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实践载体,使之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4)同伴导学模式。

紧扣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同伴结对、小组合作、资源共享、集体帮助等形式,使之学会合作,学会共进。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1.通过学习,提升对实践“中学导学制”的认识。

提出“中学导学制”研究和实践,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背景之下,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对“学”的重视,一方面为中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交往和职业选择的帮助与指导,使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规范、学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则是探讨这一实施过程中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它的发展模式。

实践“中学导学制”对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实现上述“四个学会”,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中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突出重点,强化对“中学导学制”的校本化实践和探索。

对“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要力求实现:

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引导学生实现“四个学会”,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中学生;改变陈旧的中学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寻求科学合理、适应素质教育、顺应新课程的评价机制;整合学校各方面教育教学资源,使教育结构科学化、合理化,从根本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中学导学制”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要加强中学导学制的内涵与特征研究;中学导学制运行机制研究;中学导学制教育模式研究,包括导学德育模式,导学教学模式(含导学备课模式、导学课堂模式、导学训练模式、导学辅导模式、导学评价模式),导学实践模式(包含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手段的探索研究模式、以“学生论坛”为载体的水平展示、互动交流模式、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为主要途径的实践活动模式);同伴导学模式;中学导学制评价研究;中学导学制案例研究。

 其重点是导学德育模式、导学教学模式、导学实践模式、同伴导学模式研究,核心是“导入、导疑、导研、导练、导评”之五环节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3.抓住关键,推进“中学导学制”之有效课堂建设。

坚持“学为主体,导为主线,能为主旨”的教学思想,积极实践“中学导学制”,不断推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环节。

(1)有效备课。

备课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熟悉学生,吃透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起点。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与能力网络基础之上进行拓展与完善的过程。

把准教学的起点,明确学生能力的最佳发展区,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

为了充分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我校积极实践“个备——集备——个备”的三轮备课模式,全面推行导学案。

二是合理预设,动态生成,揣摩课堂教学的流程和细部的情境。

教学目标的预设应当突出主问题的设计,一课一标,一课一得,切忌目标分散零碎,备课中应当贯彻“导学”的理念,摒弃教师的强行、死板的流程设计,认真揣摩如何有效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学习,探索理论的形成、知识的发展,让学生动态自主生成三维目标。

(2)有效课堂。

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的发挥,但推进有效教学还需要校本化的探索。

上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有效的因素很多,其中有效调控至关重要。

课前渲染情境的导入,通过主问题设计带领学生将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面对课堂突发情况的机智处理,合理控制教学节奏的松紧与快慢等等。

我校以“中学导学制”为龙头,积极探索“导入、导疑、导研、导练、导评”为主要内容的“五环节”导学模式,落实课堂教学“五比例”课堂指标(见第五部分)要求。

(3)有效训练。

训练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

我校训练的模式有“三制”:

审批制、选择制、追踪制。

训练的有效性侧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及时性。

加强课堂和课后训练的及时反馈,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进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是分层性。

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求他们定时、定量完成相同的作业,不利于提优补差,整体推进,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作业必须在题量和难度上体现区别对待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各类各层学生的训练,都要重视批改、反馈和评价,做到“五有五必”,即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

特别要重视学生作业的“订正”“二次订正”甚至“多次订正”的批阅,坚决杜绝将问题“囤积”下来的现象,做到“堂堂清、日日清、段段清”。

对训练、测试和评讲,教者不能只报结果(答案),要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训练规范,不因分层训练而对部分学生降低学习要求。

(4)有效辅导。

辅导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补充环节。

有效辅导的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辅导的针对性。

根据对象数量的不同,辅导可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

根据辅导目的的不同,辅导又可分为提优辅导和补差辅导。

不论何种形式的辅导都应突出辅导的针对性,针对特定的对象,选择特定的内容。

二是辅导的灵活性。

辅导内容难度较大的或需要重点强化的,教师可以亲自组织;难度一般,操作简易的,可以通过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互助合作的辅导。

(5)有效评价。

我校力求摒弃单一、僵化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力度,弘扬“进步就是成功”的学习理念,积极推进肯定进步、激励进步的评价模式,努力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课堂评点、练习评价、课堂小结等。

可以采取教师点评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点评、互评,以评价促提升,以评价促成长。

评价既要注重客观性,又要突出激励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

1.准备阶段(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进行论证。

对目前国内外对“导师制”、“导学制”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中学导学制”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途径。

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学习新课程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完成“中学导学制”实施的基本框架。

聘请省规划办、盐城市教科院专家来校指导,并对“中学导学制”这一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进行论证,进一步完善“中学导学制”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

研制“中学导学制”的有关模式,组织课题实施。

2008年11月10日,我校承办了盐城市教科研现场会,组织开展了教育科研讲座暨我校省“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开题活动,开放了“中学导学制”课堂、“中学导学制”研究教师论坛和“导学制”学生实践活动。

省规划办主任彭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金连平主编、市教科院专家对课题开题并就“中学导学制”现场指导。

2008年12月12日,我校举办了对全市开放的“中学导学制课堂教学”对外公开课活动,推进课题的深入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导学课堂”的构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月,我校还举行了实践“中学导学制”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

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说课预赛、导学案评比、“中学导学制”课堂教学竞赛等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

一是制订了“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学导学制”的实践和探索,对我校教育思想、教学思想、教学环节、备课模式、上课模式、课堂指标、训练模式等作了总结提炼。

在全校各年级全面推行“有效教学”基本要求,使我校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课堂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是出版了“中学导学制”校本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天津教育出版社)和《学会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三是出刊了《“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成果集——《班主任工作案例集》、《研究性学习案例集》、《教学案例集》、《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选集》和《学生社团方案汇编》等校本化资料。

四是为使《“中学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2009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举行“中学导学制”、“有效教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

12月18日举行了“中学导学制”、“有效教学”对外公开教学活动,全市四星、部分三星近50所学校的教师参加了研讨活动。

2010年上半年全面开展了教师“中学导学制”、“有效教学”达标考核活动。

五是由江苏省教育学会策划、该课题组负责人肖秉林主编的江苏省学校特色教育论丛《中学导学制教学卷》出版发行(原子能出版社),该书系统介绍了我校“中学导学制”的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成果。

四、课题研究所形成的理性认识

1.传统教学模式凸现的是“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作手段,而应当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及时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

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在转。

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

这种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理论根据就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其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

当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

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总是与“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相连。

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重担。

2.现代教学模式凸现的是“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等人为代表。

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认为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

同时他们还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

他们还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

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或体验。

例如,杜威就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只应充任“看守者”(watcher)和“助手”(helper),他不应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应站在学生背后。

“学生中心论”者一般都把学生看做教学过程的一种自变量,看做能够完全决定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主体。

从哲学观来分析,他们较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因的作用,贬低甚至否定外因的作用。

从心理观来分析,他们比较倾向于人本主义,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潜能,不需外力帮助便可展现出和谐的社会行为。

他们的学习理论极为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认为主要是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才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

他们主张教学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允许学生作出个人选择并主动活动的教学环境。

3.“中学导学制”模式凸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教师为中心,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学生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抹杀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而都是错误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建立在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同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充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培养目标。

而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教师自发诱导、鼓励帮助的结果,亦即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之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

当前,不少学校进行了“中学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未能脱离“师本”的窠臼。

“中学导学制”在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导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促进了教学民主。

通过师生有效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发展、持续发展。

五、课题研究产生的成果与影响

1.有效德育:

“中学导学制”的教育实践目标

(1)形成了“导规、导志、导行、导心”之“中学导学制”德育教育模式。

“导规”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宪法、国旗法、兵役法、国防法、消防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引导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校常规以及学校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导志”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志存高远的学生。

“导行”就是引导学生言其所言、行其所当行,言行规范,谈吐文雅,学习努力,办事认真,为人诚信,做德才兼备的学生。

“导心”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拥有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情绪,进取的精神,阳光的心理。

(2)形成了以“江苏第一操”为标志的学生行规教育特色。

我校学生行规教育以“学会规范”为重点,以学生课间操为突破口,将推广第三套校园广播操和实施阳光体育活动、强化学生行规教育相结合,重抓学生的行规教育,以增强德育的效果。

精心设计了“锻炼身体,报效祖国;爱我冈中,振兴中华”的呼号和班主任领队的跑操,致力打造、打精、打响“江苏第一操”,创塑校园广播操精品。

在省督导、市现场、县观摩活动中均得到高度评价,在全省产生了积极影响,省、市多所四星级高中、大中专院校组织到我校观摩。

《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扬子晚报》《盐阜大众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2.有效教学:

“中学导学制”的教学实践目标

(1)形成了符合校情实际的‘中学导学制“、“有效教学”基本要求

教育思想(“三全”):

全程优化,精细管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教学思想(“三主”):

学为主体,导为主线,能为主旨。

教学工作(“五结合”):

认真备课与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认真上课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相结合;认真训练与促进学生分层提高相结合;认真辅导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认真评价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

备课模式(“三轮”):

个备—集备—个备;课堂教学实行“导学案”。

上课模式(“五环节”):

导入、导疑、导研、导练、导评;媒体运用,注意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堂指标(“五比例”):

对学生的关注面达1/1(即100%),新授课学生活动时间不少于1/2,复习课学生活动时间不少于1/3,课堂互动交流面不少于1/4,抽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反馈面不少于1/5;教师连续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

训练模式(“三制”):

审批制、选择制、追踪制。

“审批制”,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把关。

“选择制”,必须制定双向细目表,合理安排知识分布和能力要求;明确必做题和选做题;习题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原创性;检测要具有信度、效度、区分度;提供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努力使作业的设计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具有恰当的难度、合理的梯度、适当的题量。

“追踪制”,学生训练反馈情况要及时,采取“批导——矫正——复批——复矫——再……”的多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