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博真题答案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2928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博真题答案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博真题答案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博真题答案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博真题答案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博真题答案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博真题答案要点.docx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博真题答案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博真题答案要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博真题答案要点.docx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博真题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aerosolicdust(烟尘):

是燃煤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它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和未经燃烧的炭微粒等。

(04)

2.basesaturationpercentage(盐基饱和度):

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3.hydraulicconductivity(导水率):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

(04)

4.desalization(去盐化):

土壤中可溶性盐通过降水、灌溉洗盐、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迁移到下层或排出土体的过程,称为脱盐作用(去盐化)。

5.hysteresis(滞后作用):

土壤吸湿(水)过程中,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的速度较快。

土壤脱湿(水)过程中,水吸力随含水量减少而增大的速度较慢。

同一土壤的两种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

砂质土的滞后现象比粘质土更明显。

6.solum(风化层):

地壳表层的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的堆积物。

7.soilproductivity(土地生产力):

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土壤的自然认为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04)

8.precisionagriculture(精准农业):

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域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

即利用卫星、遥感、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农业生产,以提高产量,降低能耗。

(02、04、07)

9.pedology(发生土壤学):

19世纪末,俄罗斯学者道库恰耶夫提出。

认为土壤是地壳表层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的自然体。

主要研究土壤自然体的发生、组成、形态、特征、演化、分类和分布规律。

Edaphology(农业土壤学):

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质组成、性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耕作施肥管理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等内容。

(04)

10.soilorder(土纲):

最高级的土壤分类单元。

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来划分。

是土壤重大属性差异的归纳和概括,反映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的差异。

11.soil-formingprocess(成土过程):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物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在成土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98、00、01)

12.土壤生产力:

土壤的生产能力的高低,可由单位面积土壤上的粮食产量或经济效益来评价,其高低受土壤肥力、环境条件、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

(98)

13.soilaeration(土壤通气性):

土壤气体与大气不断进行气体交换的能力,主要取决于通气孔隙的数量与大小。

(98)

14.soilwaterbalance(土壤水平衡):

一定面积,一定厚度的土壤上,一段时间内水分收入和水分支出之差。

正值表示土壤贮水增加,负值表示减少,等于0则水分平衡。

(98)

15.soilcolloid(土壤胶体):

土壤中,粒径小于1µm的土粒具有胶体的性质,称为土壤胶体。

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有电荷,具有凝聚性和分散性。

在土壤养分的供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00、01)

16.soilwaterpotential(土水势):

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其自由能与相同条件下自由纯水的自由能的差值称为土水势。

以自由纯水的自由能为零,土壤水的自由能与其比较的差值一般为负值。

(00、01)

17.availabilityofsoilwater(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

通常把土壤萎蔫系数看作土壤有效水的下限。

(00、01)

18.土壤气含量:

V气/V土(00、01)

19.C/N:

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中的碳与氮或土壤和有机肥料中碳与氮的含量比率。

(00、01)

20.soilenvironmentcapacity(土壤环境容量):

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Carryingcapacity),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物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量之差。

(环境容量:

指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最大容纳量。

)(00、01)

21.spatialvariabilityofsoil(土壤的空间变异性):

是指在土壤质地相对均一的区域内,土壤的特性参数、土壤水分运动的某些经验参数以及土壤中的有关状态变量的数值,在同一时刻不同空间位置并不相等的性质。

(00、01)

22.soilmantle(土被):

陆地表面断断续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

因成土因素的地域差异,土被的组成呈现不均一性。

在一个土壤带或土壤区内,除某些主要土壤类型外,还穿插分布着其他一些有发生联系的土壤类型。

各种类型的土壤在空间上有规律地构成不同的组合形式,这种土壤群体组合称为土被结构。

(00、01)

23.3S:

是指对地观测的三种空间高新技术系统,即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3S”技术当前在土壤与持续农业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00、02)

24.SSSA:

SolidStateandSuperconductivityAbstracts。

固体与超导文摘。

(00)

25.soilage(土壤年龄):

是指土壤发育、发生的时间的长短。

分为绝对年龄、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

当地新鲜的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间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

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发育程度。

(01)

26.soilnutrient(土壤养分):

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02)

27.soilsandification(沙化):

是指因风蚀,土壤细颗粒物质丧失,或外来沙粒覆盖原有土壤表层,造成土壤质地变粗的过程。

(03)

28.soildegradation(土壤退化):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人类利用开发不当而加速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

包括土壤数量的减少(面积的变化)和质量的降低(肥力与质量下降)。

是土地退化最集中、最基本的方面。

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

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质量下降。

(03)

29.黄土:

地质年代第四纪的沉积物。

颜色淡黄色或暗黄色,质地轻且疏松多孔,通透性好。

颗粒以粉粒为主。

易受侵蚀,柱状结构发达,能形成很高的峭壁。

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

(03)

30.redsoil(红壤):

中亚热带高温高湿条件下,由中度富铁铝风化作用形成的酸性至强酸性、含一定铁铝氧化物的红色土壤。

(03)

31.沙尘暴:

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

天空混浊,一片黄色。

能见度小于1公里。

(03)

32.土壤电导率:

(03)

33.matrixpotential(基质势):

水分不饱和土壤中,由吸附力和毛管力引起的土水势的变化。

一般为负值。

水分越少,基质势越低。

(03)

34.soilquality(土壤质量):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保持生物的生产力、维持环境质量、促进动植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质量主要是依据土壤功能进行定义的,即目前和未来土壤功能正常运行的能力。

(1994,Doran&Parkin)。

美国土壤学会(1995):

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气质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

(02、07)

35.土地评价:

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称为土地评价。

包括土地质量诊断、分类或分等、土地制图、数量统计等。

土地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前者一般只表示土地的相对适宜性;后者以数值指标来规定土地间的质量差别。

(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对土地的各个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等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阐明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限制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及对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后果;阐明土地现在的利用情况、合理程度以及土地用途转变的可能性及其条件;阐明土地提高生产能力与增加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

(02)

36.soilpollution(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的现象。

(02、07)

37.soilerosion(土壤侵蚀):

指土壤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02、07)

38.desertification(荒漠化):

也称沙漠化。

主要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土地贫瘠化和沙漠化的过程。

(02)

39.LUCC(LandUseCoverChange):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得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

农用用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覆盖不是单一的土地和植被类型,而是土地类型及其具有的一系列自然属性和人文特征的综合体,包括土地类型和植被冠层的密度、植被生长季节的动态特征、生长季累积生物量、地表覆盖的生物物理特征量和人文对土地利用及人文建筑等。

此外,该综合体还包括与土地覆盖类型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如植被所处的生态区域、地形与气候条件和土壤理化性质等。

40.soilamelioration/improvement(土壤改良或修复):

借助于水利和农业等项技术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根据土壤改良措施的不同分为:

水利土壤改良、农业土壤改良、林业土壤改良、化学措施改良。

(02)

41.hydraulicproductivity(水分利用率WUE):

单位土壤水资源消耗量所获得的经济产

量。

(04、07)

42.土壤背景值:

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土壤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

由于土壤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土壤背景值只能代表土壤某一发展演变阶段的一个相对意义的数值,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影响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43.NUE:

即养分利用效率,单位土壤养分资源消耗量所获得的经济产量。

(06)

44.soilinformationsystem(土壤信息系统SIS):

应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储存、检索、分析、处理土壤信息的技术系统。

(06)

45.fluvo-aquicsoil(潮土):

河流沉积物受地下水影响,并经长期旱耕而形成的一类半水成土。

(06)

46.粒级:

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粒级别。

(07)

47.BOD:

即生物需氧量,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07)

48.soillandscape(土壤景观):

土壤在地理景观中所反映的区域性变异和分布情况。

(07)

49.soilhorizon(土壤发生层):

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07)

50.soilprofile(土壤剖面):

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07)

51.yellowsoil(黄壤):

热带、亚热带地区具常湿润水分状况,含多量针铁矿的酸性黄色铁铝质土壤。

(07)

52.permanentcharge(永久电荷):

主要来自矿质胶体内的同晶置换,而不随环境pH而改变的电荷。

(07)

53.土壤有机无机复合度:

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通过表面分子缩聚、阳离子桥接及氢键合等作用联结在一起的复合体称为有机无机复合体(organo-mineralcomplex),通常把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有机碳数量占土壤全碳的百分比。

(07)

54.soilfertility(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持续不断的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土壤的本质属性即是具有土壤肥力。

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要素。

各肥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某一肥力因素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其他肥力因素的改变,并受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07)

55.生物小循环:

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有机体,一部分作为营养物质供动物食用,而动、植物死亡后的有机残体又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矿质养分供植物吸收,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07)

56.soilbulkdensity(土壤容重):

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量。

(07)

57.rhizosphere(根际):

指受植物根系活动影响,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根际的范围很小,一般在离根轴表面数毫米之内,为植物根系有效吸收养分的场所。

(00、01、07)

58.soilactiveacidity(活性酸):

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表现出来的酸度。

(07)

59.humificationcoefficient(腐殖化系数):

单位质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07)

60.wiltingcoefficient(萎蔫系数):

作物叶片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也叫永久萎蔫点。

是植物可以利用的土壤有效水含量的下限。

(07)

二、问答题

1.论述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04)

答:

生物群体及其生存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有机界无机界的中心,物质能量转化的枢纽。

作用:

①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

②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

③对水体和溶质流动具有调节作用。

④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

2.论述导致土壤退化的过程。

(04)

答:

①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的重要过程是风蚀和风力堆积过程。

在沙漠周边地区,由于植被破坏、过度放牧或开垦为农田,土壤含水量降低,土粒分散,被风吹蚀。

在风力减弱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而使土壤沙化。

包括草地土壤的风蚀过程及在较远的地段的风沙堆积过程。

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33.4万hm2。

包括干旱地区沙化、半干旱地区沙化、半湿润地区沙化三种类型。

②土壤流失:

指土壤物质在水及重力的作用下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

人类活动尤其是森林破坏和不合理的农业利用加速了水土流失。

分为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等。

衡量指标:

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的土壤流失量)。

③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指易溶性盐份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和过程。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

分为现代盐渍化、残余盐渍化、潜在盐渍化。

我国1亿hm2。

次生盐渍化:

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

主要为不合理的灌溉措施造成。

④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

土壤潜育化指土壤处于地下水饱和、过饱和水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土体内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或青泥层等的土壤形成过程。

次生潜育化指因耕作或过度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50cm土体内)的过程(水稻土)。

⑤土壤污染:

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变化,破坏了土壤的自然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⑥土壤养分退化:

土壤养分退化等土壤贫瘠化现象在全国各地均存在,耕地土壤养分亏缺和不平衡,使农耕地土壤肥力下降,这制约着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

3.论述一定种植制度下灌溉与施肥对农田养分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问题。

(04)

答:

灌溉是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主要措施。

土壤水分是养分的溶剂和土壤中运输的介质,土壤中养分各种化学及生化反应需水分的参与;是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要素,土壤水分对农田养分的分解、释放、运输、吸收等具有重要作用。

但水分过多会造成水溶性养分的淋失,尤其是与土壤胶体吸附作用小的离子。

亦会使土体形成还原性环境,提高变价元素Fe、Mn、S等的有效性,造成元素毒害作用。

NO3-会发生反硝化作用,造成N损失,污染大气环境。

施肥是农田土壤养分最主要的来源。

合理施肥可增加农田土壤养分供应量,改善作物营养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品质。

不合理施肥(大量,不平衡使用)不仅造成肥料的浪费,而且会造成大气(CH4、NO2、NO)、土壤(养分积累,有毒物质、放射性元素等)、水环境的污染(富营养化)。

4.对土壤肥力的理解,如何调控土壤肥力。

(98)

答: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持续不断的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土壤的本质属性即是具有土壤肥力。

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要素。

各肥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某一肥力因素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其他肥力因素的改变,并受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水气共存,孔隙的大小,比例适当;水气影响土壤的热特性;热影响水分的存在状态及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热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和交换;水参与养分的溶解、运输和吸收,气影响养分存在的状态及M对有机养分的转化的方向和速度,热影响养分的吸附解析过程、养分的有效化包括矿物风化、有机物分解、影响养分向根系的迁移。

)肥沃的土壤不仅表现在水、肥、气、热的绝对含量,更重要的是各肥力要素应具有协调性。

调节措施如下:

Ⅰ.土壤养分状况的调节:

调节土壤养分状况是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心是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解决土壤养分的保持与损失,有效化和固定,积累与消耗,使养分的有效化和积累处于主导地位,不断满足作物的要求。

施肥是主要调节措施。

Ⅱ.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节:

土壤水、气、热三者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密切相关。

主要矛盾在于水。

调节措施如下①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壤肥力。

主要有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

如丘陵区修筑梯田,防止水土流失和许水灌溉,盐碱土区平整土地,灌排配套等综合治理。

②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调节气热状况。

包括改进灌溉技术(滴灌、喷灌、小白龙灌溉等);平整土地,提高水分利用率,依据土壤质地采用畦灌、沟灌,依据作物需要灌水,防止奢侈灌溉;及时排水,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③精耕细作,蓄水保墒,通气调温。

秋深耕,顶凌耙地,耙耱耢,中耕,镇压提墒,抗旱抢种。

④改良土壤结构及土体构造,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

增施有机肥,结合精耕细作,做到土肥相融。

改善土壤结构和孔隙状况。

⑤覆盖栽培,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

⑥保墒剂,保湿剂的应用。

5.什么是土壤圈,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

(98、02)

答:

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的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称为土壤圈。

它犹如地球的地膜,在一定程度上类似生物体的生物膜。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其他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纽带,又是各个圈层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

它对地球各个圈层的能量、物质流动及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节作用。

在土壤圈内各种土壤类型、特征和性质都是过去和现在各圈层活动的记录和反映。

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各圈层的演化和发展,乃至对全球变化产生冲击作用。

所以土壤圈被视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6.土壤圈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的关系。

答:

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犹如地球的地膜,在一定程度上类似生物体的生物膜。

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土壤与大气圈的关系:

土壤与大气在近地球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和平衡。

土壤庞大复杂的多孔系统,能接受大气降水以供生物生命需要。

并能向大气释放CO2和某些痕量气体CH4、NOx等,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的释放与人类的耕作、灌溉、施肥等管理活动有关。

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活动中温室气体的释放,以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心的环境保护问题。

土壤圈与生物圈的关系: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群落组成了生物圈。

而地球表面的土壤不仅是高等动植物乃至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地下微生物的栖息场所。

土壤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水分和物理、化学条件。

由于土壤肥力的特殊功能,使陆地生物和人类协调共存,生生不息。

不同类型的土壤养育着不同的生物类群,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各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06)

土壤与水圈的关系:

水是地球系统中连接各圈层物质迁移的介质,也是地球表层一切生命生存的源泉。

由于土壤的高度非均质性,影响降雨在地球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水圈的化学成分。

植物——大气连续系统中,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及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过程。

虽然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化学物质。

但全球淡水资源不足,我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更少,已成为限制工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除江河、湖泊外,土壤是能保持淡水的最大贮库。

土壤与岩石圈的关系:

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作用的产物。

从地球的圈层位置看,土壤位于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属于风化壳的一部分。

虽土壤只有1~2m,但对岩石有保护作用,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7.描述我国北方主要土壤类型、分类和利用规律。

(98)

答:

华北地区:

中纬度,温带。

冲积、洪积平原为主体,兼有中、低山地和缓坡丘陵相间的多元结构的地貌类型。

成土母质为洪积物、冲积物、湖相沉积物和风积物四种类型。

主要土壤类型:

①潮土:

属半水成土纲。

分布于黄淮海平原,汾河、渭河等地的河谷盆地,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具有长久的耕作历史。

有机质积累不高。

利用改良:

防止旱、涝、盐(地势平坦,水资源充足)。

增加土壤有机质。

加深耕层,熟化土壤。

沙土区,林农果木综合治理。

②褐土:

属半淋溶土纲。

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

分布于太行、秦岭、燕山等山地丘陵区。

利用改良:

发展灌溉,保持水土;合理耕作,适当深耕;增施肥料,培养地力。

③盐渍土:

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内陆地区和沿海岸线的滨海地区。

是盐土、碱土、盐化土、碱化土的总称。

改良利用:

排、灌、平、肥、林、种综合改良利用。

水利措施:

完善灌排系统;蓄淡压盐;井灌井排;放淤改良。

农业措施:

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种植耐盐作物;种稻改碱;平整土地,精耕细作;开沟躲碱。

生物措施:

降低地下水位。

化学改良。

④棕壤:

淋溶土纲。

半湿润、湿润气候。

砂石山区主要的土壤类型。

利用同褐土。

东北地区:

①黑土:

半淋溶土纲。

大兴安岭以东,长白山以西,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母质第四纪沉积物,上粘下沙。

腐殖化过程,淋溶与淀积。

利用改良:

防止侵蚀;抗旱防涝;培肥地力;合理耕作,少耕,深松耕,减少OM损失。

②黑钙土:

钙层土纲。

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腐殖化、钙化过程。

利用改良:

完善灌溉系统;用养结合,培肥土壤;营造防护林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水土。

8.描述土壤腐殖质在土壤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98)

答:

土壤腐殖质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①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80%N,20~76%P,75~95%S由土壤有机质提供。

②改善土壤肥力特征。

物理性质:

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耕性、结构性、质地等。

化学性质:

CEC保肥性,供肥性,缓冲性,减少P的化学固定。

生物性质:

活性增加。

土壤腐殖质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①有机质含有多种功能团,如胺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