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发展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2767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操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体操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体操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体操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体操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操发展史.docx

《体操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操发展史.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操发展史.docx

体操发展史

自现代体操运动传入我国,体育专家和学者对体操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已作了不懈地努力

和探索。

仅20世纪的百年间,出版各类专著、编著和译作等达964部之多

[1]

但是研究学校体育中体操发展历史的却很少涉及。

如:

李世铭,韩毅编《青春和力量的旋律:

谈谈新中国的体操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年),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等仅是以竞技性体操运动为主要研究内容。

因此了解学校体操运动发展历史更多的是从体育史、学校体育史以及教育理论研究等有关资料、文献之中查证。

如:

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海南出版社,2000年);王其慧、李宁编《中外体育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匈牙利]拉斯烙·孔著,颜泸等译《体育运动全史》(中国体育史学会,1985年);谷世权主编《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1981年);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王华倬著《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等。

另外,余广鑫,赵瑞娟《论新世纪体操的涵义》(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第2期);吕

树庭等《体操与体育——一个史学的视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郑幸红

等《体操运动的起源及健身功能的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吴润平《“体操”

词义刍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白刚《中国近代体育史中的兵操、体操

与体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曾小武《中国近代学校兵操兴衰评析》(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等等,从多个方面,对体操和学校体操的发展在不同程度

上作出的阐述,将使本研究能立足于此基点之上做进一步的探索。

由于我国针对国外体操发展尤其是学校体操方面的研究缺乏,像李佐惠《美国体操教育

史上的四次争论与启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之类的论文很少见到,导致

该类研究在横向比较上的相对薄弱。

2.5近10年我国学校体操的改革概况

查阅了1994年至2004年的国内体育类学术期刊,涉及体操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约872

篇。

学校体操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2.5.1中小学体育中的体操教学改革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体操内容和教学的改革已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重

要方面。

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

曹建民《中学男子体操教材多棱谈》(体育科学,1994年第

3期);林春源等《西北地区中学体操开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

年第4期);吴晓红《试析江苏省中学体育课体操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湖北体育科技,

1997年第4期);彭庆文等《学校体操教改的理性思考》(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

第2期);汤群丰等《素质教育观下中学体操教学探讨》(福建体育科技,2000年第4期);

常言珍等《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内容的运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陈新

熙等《刍议学校体育中的“学校体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张卫平《对

华东三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体育科研,2001年第1期);王锦芳《学校体

操教学的忧患与对策研究》(浙江师大学报,2001年第六期);杜兆斌等《山东普通中学体

操教学现状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张予南等《对体操在学校体育

教学中“冷与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刘志明《学

校体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宋战兵等《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中有关体操教学内容的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等等。

纵观这些研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对体操教学内容的讨论,认为目前的一些体操内容已不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形势,

需要进行筛选和技术改造;

⑵对体操健身价值的讨论,认为体操在增强学生体质、调节身心等多方面具有独特和

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学生的形体改善,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的提高以及优雅姿态的

培养等具有突出的功能;

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讨论,认为教师在体操教学中,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因材施教,

还是教师的示范能力、保护和帮助能力等方面亟待提高;

⑷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讨论,认为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体操教学的要求,农

村中小学尤为突出;

⑸对学校体操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讨论,认为有社会学因素(如独生子女等),也有学制

问题(如达标影响、应试教育模式等),还有体操教学模式的制约等等。

2.5.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母机”,对中小学的体育改革具有敏感性。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在师资培养方向、教育管理,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

诸多方面,一直是积极探索、不断改革。

目前在体操教学改革中已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8

内容涉及有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

如:

黄兆辉等《关于高师体育系体操课教学

内容及体系改革的思考》(体育学刊,1997年第4期);陈俊钦《我国体育院系体操必修课

程教改现状与发展趋势》(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陶新等《体育院系体操普

修课教学内容改革探讨》(体育与科学,1997年第6期);高雅玲等《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

修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体育学刊,1997年第4期);吴维铭等《体操大单元教学

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体育科研,1997年第2期);陈锡尧等《对当前我国体育学院体操课

程存在若干问题的探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李永智《高校体育教

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系统结构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张涵劲

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2年第2期);冯张昌《从学校体育的变革探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

教学的改革》(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蒋世玉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

修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沈芝萍《关于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新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闫

虹等《探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改革思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

第4期);沈芝萍《普通高校体操普修课程指导思想的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

第5期)等等。

另外,由于对教材的功能的新认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材的改革也引起了高度

的重视,如:

赵虹等《关于体育院校体操教材建设的思考》(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

2期);陈显松《体操必修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王

伯华《关于建国以来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材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第3

期);吴维铭《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体操”教材整体框架设计》(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6期)等等。

这些有益的探索,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观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⑴对学校体育中的体操属于教育领域的讨论,并认为应围绕培养目标确定体操教学内

容和模式;

⑵根据目前大量削减体操教学课时的实际,对如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讨论;

⑶体操教学中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体操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等问题的讨论;

⑷体操教材的改革,体操教材内容体系的研究等。

2.5.3体操教学改革研究中的现存问题

⑴对体操本质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仍较为模糊,对学校体育中体操的非竞技性和所属教

育范畴这一前提认识不清,在许多研究中把学校体育中的器械体操归为竞技体操。

⑵在中小学的体操教学改革中,对新形势下《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

偏差和不足,存在着以经验判断现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从性。

⑶有关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及影响的研究很少;学校体操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

的发展,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⑷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的体操教学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脱节现象,缺乏与中小

学体育改革现状的沟通联系,研究大多由上而下,如从培养目标去推理体操教学改革等,研

究带有一定的偏面性。

⑸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不够,方法不多。

⑹有关中小学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中体操内容的改革,只是围绕一些简单动作的数量

的增减变化上,缺乏对动作的改造和创新研究。

4.1体操概念与分类

4.1.1现实中有关对“体操”的困惑与争议

在现代体育领域,几乎人人都知道“体操”,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曾经是体育代

名词的“体操”,现今被人们理解得越来越狭窄和局限了,简直成了竞技体操的代名词了。

笔者在实地观摩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时曾对一些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从中反映的现象列举如

下。

场景:

某中学女体育教师进行健美操教学后课间休息。

笔者问:

你们学校体操教学开展的情况怎么样?

教师答:

我们学校基本上不上体操的内容了,因为一是动作有难度,危险性大;二是

现有场地器械也不利于我们开展体操内容的教学。

笔者无语。

场景:

某中学体育教研室中与两位不同中学的体育教研室主任交谈

笔者问:

你们对学校开展体操教学有什么看法?

主任答:

我们学校从领导到我们教师都不太赞同在体育课堂中开展体操内容的教学,

学校强调“安全”是第一位的。

笔者问:

那你们在体育课中做不做操,练不练队列呢?

主任答:

那肯定有的。

哎,想想体育课中应该是有体操教学内容的。

以上情况在走访中经常可以看到和听到,教师们一面抱怨体操难以在学校中开展,却

又对学校中日常开展的体操活动熟视无睹,反映出人们对体操的理解还存在着明显的偏见。

从文献资料来看,有关体操概念理论,在旧中国的文献中没有相应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

对体操的定义与分类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下列表格中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有关

体操概念的定义(见表4-1-1、表4-1-2)。

表4-1-1高校体操教材版本可对体操概念的定义

体操教材版本体操概念

61年体院版没有定义

79年体院版体操运动一般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正确完成各种类型的不同

难度的练习,并要求有一定艺术性,借以实现体操目的任务的一种手段。

85年体院版体操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通过徒手、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进行

各种身体操练,完成各种类型和不同难度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单个动作

或成套动作,借以实现体育任务的一种手段。

87年高教版体操是以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并且有一定艺术

性的体育项目。

95年高教版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或成套

动作,并且有一定艺术要求的体育项目。

2000年高教版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

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充分表现人体控制能力,具有一定艺术要求的体育

运动项目。

2005年高教版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

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表现人的控制能力,并具有一

定艺术要求的体育项目。

表4-1-2其它书籍中对体操概念的定义

书名编写者出版时间体操相关定义

体操

(体育院校函

授)

蒋一鹏1996年

一种以人为的方式,根据人体生理条件,通过徒手、

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完成各种类型的不同难度的

练习,并要求有一定艺术性,借以实现体育任务的

一种手段。

体操大辞典曲世奎1999年

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

进行的各种身体操练,完成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各种

难度动作而实现体育任务的一种手段。

体育大辞典

陈安槐

陈荫生

2000年

人类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并对人体姿态和造型有特

定要求的一种身体练习。

体育基本理论

教程

周西宽2004年

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各种不

同难度动作的身体练习。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1982年

徒手或借助于器械进行各种身体操练的一类体育

项目。

有关“体操”概念的研究还零星地散见在一些体育类期刊上,如吴润平撰文《“体操”

词义刍议》中对体操的定义是:

“体操是体育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身体操练的

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性,通过徒手、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进行各种

身体操练,完成各种类型和不同难度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借以实现

体育目的的一种手段。

[1]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体操的定义是:

“体操”是体育运动

项目,徒手或借助于某些器械进行各种动作操练或表演

[2]

等。

以上对体操的定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操的本质和特征,但是在科学界定上仍

有商榷之处。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如,曹恒海认为:

“概念表述也不够准确,

内涵含糊、外延庞大,不但没有把现有的体操内容的共性找出来,也没有抓住体操的实质精

髓部分而同其它运动项目完全区别开来”

[1]

吴润平也指出:

“有关体操一词的词义到目前

为止所有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科书都缺乏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

[2]

等。

因此,对体操概念

的探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4.1.2对“体操”认识混乱的原因探析

对“体操”不同理解和解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体操发展变化的因素,又有

传入我国后受时代变迁和不同文化、教育、体育思想的影响,还有体育工作者对体操理论的

研究深度不够、创新不足等。

4.1.2.1古希腊“体操”形成时内容的宽泛性以及人们长期与“体育”混用

国际上“体操”一词产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当时希腊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1]

希腊

语称体操为Gymnastike,它是由Gymnos(裸体)和techne(技术)组合而成的,意味着裸体

训练身体的技术,即是在身体训练意图下有意识进行的运动方法。

由于是裸体进行的操练,

故被称作体操。

而后,德文的Gymnastike(体操)、俄文的ΓИMHACΓИKA(体操)、现代

英语的Gymnastics(体操)以及日语的体操和中文的体操等,其意均是由希腊语Gymnastike

演化而来的

[2]

在古希腊的一些文献中,“体操”与“竞技”是作为并列的两个概念使用的

[3]

后来出

现了一些国家把“体操”和“体育”混用现象。

如德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先驱古茨穆斯

(J.C.F.Guths,Muths,1759∼1839)于1793年出版的《青年的体操》一书中,也使用“体育”

和“属于教育的身体练习”这样一些用语

[4]

强调了“对人来说是唯一的,最有价值的教育

体操”。

由此对“体操”的认识从古希腊直至近代,它实际是体育的代名词,即使在“体育”

一词产生以后的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它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应用较之“体育”也广泛得

多。

另外,随着人们对“体操”认识的不断深入,“体操”自身的概念和理论也在发生着变

化。

如古希腊体操的主要内容是跑、跳、投掷、拳击等运动,而近代体操则主要是适用于军

事、医疗、教育诸方面需要的徒手操和带器械的身体练习,已不包括田径、球类等运动。

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一些新的教育学说,特别是杜威(JohnDewey,1859∼1952)的实用

主义教育学说的广为传播,人们开始对形形色色的旨在训练军人的体操体系的教育价值产生

怀疑,对用“体操”这个术语来表达体育的实际内容也提出了异议。

1919年,美国教育界

和体育界展开了关于体育目标的广泛讨论。

其中,威廉斯(J.F.Williams)在《体育组织与管

理》(1922年出版)一书中抨击了当时流行的机械呆板的形式化体操,认为这种教育体系只

重身体,忽视心理,是教育中的畸形现象。

他主张学校体育应列入教育计划,并提出一系列

旨在改革学校体育的措施。

通过这场关于体育目标的讨论,使“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

教育”这一体育概念(狭义)逐步建立起来,从而使“体操”和“体育”这两个长期混用的

概念终于划清了界限。

正是由于上述变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自20世纪20年代

之后,陆续将学校“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5]4.1.2.2体操首先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进入我国学校

“体操”一词是在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在一些学堂开始了

体操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虽然在军队中广泛使用“洋操”一词,但它的含义是西洋兵操。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在中国举办了一批以军事学堂为主的新式学堂,设置“操课”或“体

操科”的主要内容是“兵式体操”。

戊戌变法时期,“体操”一词较为普遍地使用起来,以康

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尤其重视并热衷于提倡体操。

在改良派于19世纪80年代创办的

湖南时务学堂后,康有为于19世纪90年代初期在所办学社(万木草堂)中,均设置了“体

操”课程。

20世纪初,在清末“废科举,兴学校”的改革时期,随着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

的确立,“体操”被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而开设。

但是必须指出,当时的“体操”课

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课程理念和具体内容,都是日本移植过来的;另外,清朝统治者之所以

实施体操,其着眼点仍然在于培养“军国民”,在体操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严整纪律”而

施以“兵式体操”。

由此可见,体操在引入我国之时就已将丰富的内容局限在了“兵操”这

一狭隘层面上。

4.1.2.3新中国成立后注重竞技性体操运动缺乏体操理论的系统研究

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前,体操运动是在学校中开展的,因而对体操的认识也

更多体现在非竞技性体操领域。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习前苏联,开始以竞技性体操为主要内容,

并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体操的认识。

从1979年版《体操》教材到2005年版《体操》教材中的

体操定义来看,仍然是以偏向于竞技体操概念作为体操概念的定义,在形式上又缺乏逻辑学

理论对概念定义的基本要求。

因此,使体操分类标准的科学性难以体现,导致出现了二、三、

四、五、六等多种分类方法。

由此可见,体操基本理论研究和创新的不足,是人们长期对体

操运动认识模糊的主要根源之一。

在现有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以竞技体操项目内容排列教材

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体操认识集中指向竞技体操。

另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重视竞技体育,发展竞技性体操是我国奥运争光的

目标之一。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竞技体操不断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将竞技体

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演绎到了极至。

但不幸的是,这更是强化了竞技体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竞技体操成了体操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对体操认识的模糊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体操自身理论研究的不足等综合因

素所致。

4.1.3体操概念的定义

对概念作出科学的定义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科学地对体操概念进行界定将有利

于学科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人们对体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更有利于指导具体的实践

工作。

从现有的相关理论对体操概念定义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方法不当的问题,

经验判断和主观想象的痕迹明显,如,“表4-1-1高校体操教材版本中的体操概念”和“表

4-1-2其它书籍中的体操概念”等。

但,前辈们的研究,无疑为今天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如,应用逻辑推理方法进行概念定义时需要对已有的概念进行比对。

在对现有的体操概念作

综合比对后,提炼出的关键词有:

⑴对体操的练习形式比较认可的是:

“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进行练习;

⑵对动作的描述是:

完成不同“难度”动作;

⑶对动作完成要求是:

具有一定“艺术性”;

⑷对项目的属性的认识是:

“身体练习”。

由此,尝试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对体操的内涵进行探究和诠释,力求走出经验判断和习

惯思维的怪圈,并作出相对科学的、明晰的定义。

4.1.4.1学校体操与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

[1]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17条明确规定:

“教育行政

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教育法和体育法从立法的高度,再次确立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学校体

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一起共同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全面发展的人的

重任。

而学校体操既是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完成学校教育任

务的基本手段之一。

因此,学校体操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上,还是在具体的教学中,都应紧

紧围绕培养全面发展人的目标为中心。

4.1.4.2学校体操与非竞技性体操的关系

学校体育最主要的功能是:

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等。

其中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3]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的

组成部分,学校体操属于非竞技性体操。

非竞技性体操的健身、教育、益智、娱乐以及促进

个体社会化等功能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对全面培养学生起着其特殊的作用。

另外,体操作为学校体育中的教学内容,还应当在内容的选取上以健身与教育为侧重

点,结合非竞技性体操的普适性、针对性、以及动作难度递进性等特点,为学校各学段的体

育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但是要注意的是“素材”≠“教材”,要将非竞技性体操内容作为学

校体操教学内容,还需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选取,使之成为学校体育中的“有用之材”。

4.1.4.3学校体操与竞技性体操的关系

首先,学校体育需要担负起传承运动文化的重任和发掘运动文化的育人功能。

由于竞

技性体操通过其特殊的媒介和载体能对大众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学校体操的开展起到

了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竞技运动文化的教育,以体现竞技运动文化

育人功能。

其次,学校体操虽然不属于竞技性体操范畴。

但竞技性体操丰富的内容无疑为学校体

操的开展在内容和形式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想象的范围。

同样,要将竞技性体操中的一些

内容引入学校,也要进行研究和改造,重组、配伍的过程是实现素材到教材的转变所必要的,

以适应和满足学校体育的需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对学校体操有了较为明确的了解。

学校体操至少包含了以下

几点内涵:

①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因而在学校开展

的体操活动属非竞技性体操范畴;②学校体操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

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③在学校体操教学中承载着体操文化教育的任务;④体操为学校

体操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但要成为学校体操内容须进行筛选、改造和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