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2682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docx

《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docx

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

郝晓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

传承工作室

 

郝老非常热爱针灸,他经常强调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国粹之一,随着近年来国际"中医热"、"针灸热"的兴起,中医正在逐步走向世界。

国际学者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中医学好比是一顶金光灿烂的皇冠,而针灸学则是皇冠顶上那颗璀燦的明珠。

针灸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有大量的临床知识,因此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想真正学好是不容易的。

平时督促大家学习针灸知识,教授大家学习针灸的方法问题,郝老经常提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明经络

1、要突出规律抓重点

要从诸多内容中,尽量多提取一些常规律性的东西。

对于促进学习、启迪思维和加强记忆是有极大帮助的。

例如,经络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特点,络属关系等重点内容,是必经掌握和熟悉的。

(方法:

背歌诀、画图示、做体位演示等)

2、要分别记住各经分布(经文背诵)和起止点

如大凡阴经均起止于指趾内侧端,阳经均起止于指趾外侧端,这是共性。

但也有特殊性:

如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内侧端,终于对侧鼻旁;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端。

3.要记住各条经络最好的方法是在人体上实际测划,则熟能生巧。

记经络症候,应先记主要的,然后再记细节。

如肺经主治主要为咳、喘、痰、胸满、咽喉不适,其它如伤风、自汗,缺盆及肩臂内侧痛等也可兼见。

二、记孔穴

1.按经络循行进行

以便记住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如手少阴心经9穴为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郗、神门、少府、少冲。

联想在新京(心经)有一个极深的泉,水青灵甜美,视为国宝,饮后能治多种病,极有效验,但很少有人知道……结果:

泉之灵验为海盗(道)所知,通过郄门(向)府里冲(进行抢夺)

2.按区域进行

如肘关节一周的穴位是;曲池、尺泽、曲泽、少海、小海、天井。

(绕肘一周是池、泽、海、井)

3.按穴位特性

腧穴的主治有偏补和偏泻的不同。

偏补者:

关元、气海、肾俞、膏肓、三阴交、足三里

偏泻者:

人中、曲泽、委中、十宣、十二井

能双向调节的:

合谷发汗又止汗,内关止呕又催吐,百会升压又降压,天枢止泻又通便。

郝老经常强调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大量的临床知识,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郝老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理论。

一、认证不移 用穴灵活

郝老认为,为了提高疗效,应注重认证准确,在基本功上锻炼,不要追求虚招。

治病的方法要能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掌握。

如果玩得眼花缭乱,结果谁也弄不清,那就不好了。

临证时,辨证要认真仔细,宁愿多花一点时间,把好治疗的第一关。

认准了证就要敢于坚持守法,不要一天一改穴,三天一变方,要看到疾病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如治李红茹一例,诊为心气不足,血络淤滞(风心病),用内关、膻中、心俞、膈俞、三阴交作为主方,先后经过三个月,连续针灸43次不更方,终于使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上班工作。

在认准了证后,用穴又要灵活,主证主穴一般不要轻易变动,但配穴却要注意加减,要死方活用。

如上案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感冒,白带多,晕针等情况,则随时配用不同穴位,如感冒配列缺、华盖、丰隆,白带配气海,晕针则提前出针,减少留针时间等,使这些兼挟病证很快控制,将急性病与慢性病的治疗结合进行,内科病与妇科病的治疗互相促进,从而取得满意的结果。

二、取穴准确 强调骨度

郝老认为取穴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所有穴位的尺寸都要记忆准确。

但是对有些穴位的尺寸历来看法并不一致。

如列缺穴的部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认为是:

“在腕后一寸五分。

”而《针灸资生经》认为是:

“在腕侧上半寸,明堂下云腕上一寸。

”《子午流注说难》则认为:

“在腕侧上一寸半,以手交叉,食指末筋骨罅中。

”像这样看法不一致,部位不肯定的穴位尚多,有些即使尺寸明确,但丈量不便。

因此可以用穴位附近的骨骼作为量取尺寸的标志。

《灵枢·骨度》篇以骨骼为标志,对全身各处的尺寸进行了阐述,后世医家很重视骨度与穴位的关系。

程老认为骨度不但是一种体表尺寸,而且与内在的经脉长度,内脏大小等有关,因此强调骨度与穴位的关系极为重要。

以骨度量取的穴位准确性较大,因为骨度本身就有穴位尺寸的含义。

如程老取列缺穴,即按高骨后陷中下五分,摇患者之手有隙处即是此穴。

如足三里穴为循胫骨粗隆前缘向下,模至最凹处,旁开一指即是此穴。

如丰隆穴在外踝尖与胫骨粗隆最高处连线的二分之一处即是,如此等等。

这样取穴方便可靠,适宜临床操作。

三、按体位取穴 顺次序用针

郝老认为在进行辨证取穴之时,还得注意病者的体位,选用不同的穴位采用不同的体位。

这样,既便于用针,又不使病人感到疲倦。

如取腹、面部的穴位,则取仰卧位;取背、颈部的穴位,则取俯卧位,若有必要腹部同时取穴时,则以一面为留针穴,另一面为点刺穴。

如韦虹一例为背部沿脊柱两侧疼痛,活动受限,则以俯卧位取留针穴,用肝俞、肾俞、膈俞,留针20分钟,然后配用期门、京门、膻中,在背部穴出针后进行点刺,得气即出针。

针3次后,即可自行转侧。

若属慢性病需长期治疗,可采用一天用仰卧位,一天用俯卧位的穴位。

如汪正芳一例,为腰骶骨折手术后变形疼痛,引起全身不适。

在俯卧位控制疼痛之后,便采用一天俯卧,一天仰卧的办法取穴,改善全身症状,效果较好。

程老认为这样用穴有阴阳平衡之意,以防止阴阳偏激。

根据这种想法,还可采用左右穴位配伍,如臀部用双侧八髎穴,面瘫用双侧面部穴等。

为了用针时顺手方便,程老认为针刺用穴之时,应按一定的次序,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这样既可以因顺手而加快针刺速度,又可避免因忙乱而遗漏穴位或发生差错,对患者来说也容易精力集中,配合治疗。

所以在书写病历中的针刺处方时,一定要按用针次序书写,尤其是用穴较多的时候,更应注意这一问题。

当然这种次序不是绝对的,若从腹部疾患来说,则以先四肢穴后胸腹穴为好。

至于取穴多少,历来并无定论,如《医学入门》认为:

“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然而在我们能看到的医案中,取穴四个以下的并不多见。

程老认为取穴以精、准为主,不以穴位多少为限。

我随程老临证,亲眼见到有少至一、二穴者,有多至一、二十穴者。

如王杏云一例,左上臂外侧酸痛一个多月,取右阳溪一穴,阿是二穴,针四次痛即止。

又如赵维厚一例,呕吐眩晕,左半身麻木,运动不利(脑血栓形成),选取百会、风池、地仓、颊车、合谷、三间、外关、后溪、环跳、阳陵泉、承山,太冲计15穴(有的是单侧用穴),第二天起血压降至正常,25次后症状消失,身体基本恢复正常。

程老有时取穴虽多,但其主穴并不多,一般只是3~5穴,如中风常为百会、合谷、太冲,偏瘫时上肢用肩髃、曲池,下肢用环跳、阳陵泉,面瘫用颊车、地仓等。

其它穴多为配穴,或为了多种病的综合治疗。

四、重视民间医生经验

郝老不但很重视向古人学习,也很注重向民间吸取经验。

他虽然理论和临床经验都较丰富,但只要看到民间医生的某种方法确有其特点,就主动把别人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实践中,使疗效不断提高。

如用百会穴,在针刺时,根据民间医生的经验,采用了进针轻、快、浅的手法。

因为针进太重太深,会使病人感到头上戴了一个铜盔一样,沉重而不舒适,反而影响疗效。

又如用内关、大陵、神门治疗疾患,可见张葆如一例,为脏燥证十年(抑郁型精神分裂症)即用百会、听宫、大陵、神门、内关、太冲、足临泣,3次即能安睡,10次后精神变好,20次后已无幻听,精神正常。

在用针时先刺大陵、内关、神门三穴,能安定神志,使病人易于接受其它治疗。

五、重视指力 注重针感

郝老认为运针的指力,对疗效有直接影响。

要有《内经》所说的“手如握虎”之力,才能“伏如横弩,起如发机”,才能针达病所,气通乾坤。

有时同样一些穴位,别人治不好,他却能很快取得疗效,这其中与指力有很大关系。

如方敏一例,面瘫一个月,经针刺,贴斑蝥膏等法均无效,来诊后,同样用睛明、风池、巨髎、四白等穴,13次即基本痊愈,24次完全恢复正常。

所以程老经常要别人从他手中抽他握住的针,以试验他握针的力量。

郝老认为得气之时病者有针感,医生手下也应有得气感。

针感以直接刺激的感觉为主,所以有时有针感但不一定得气,此时,可停针待气,若为了单纯追求针感而反复提插,结果虽然有某种针感,但却可能打乱气机的正常运行,疗效往往不佳。

另外,医生若不细心体会针下情况,而以追问病人的感觉为主,这样,心中无底,疗效很难保证。

六、因人用针 因病取穴

郝老认为辨证论治不但要运用在认证取穴上,而且要运用在针法上。

对于怕针者,或初次来诊者,手法宜轻,进针宜浅,穴位宜少。

因为他们对针的感觉敏锐,怕痛,所以医生决不可草莽从事,否则病人要么不能坚持治疗,要么不能很好配合治疗,从而影响疗效。

另外,针灸方法的使用也要因病而异,单独或配合进行。

一般治疗风寒湿痹的病症多针、灸同时使用。

面瘫的病人,瘫侧用灸,健侧用针。

面肌痉挛的病人,痉挛侧用补法,健侧用泻法。

腹部疼痛的病人,先针远端穴,待疼痛缓解后,再针腹部的局部穴,如此等等。

七、手法精炼 疗效惊人

郝老的针刺手法看来朴实无华,但它却是长期来千锤百炼、融各种手法于一炉之作。

动作轻快利索,迅速准确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进针这一动作,就把点穴、押指、穿皮、送针几个动作融合在一起,用一只手在1~2秒钟内完成。

它将中国的传统进针法与日本常用的管针进针法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很得病人的好评。

另外,如针百会穴也只是持针按指一个动作,不消半秒钟,就轻巧的将针送入。

针刺一位病人,从针第一个穴位,到最后一穴得气,一般不超过5分钟,而实践证明疗效很好。

如胡光琪腰痛一星期,他人扶持仍疼痛难行,经针百会、大椎、腰阳关、肾俞、命门、次髎等穴,当场疼痛消失,笑逐颜开,自行走回。

另外,中风失语经针刺后竟能歌唱说话者,被断为不治之症的脑外伤性面瘫病,经针刺后,竟五官端正如常人者不可尽言。

八、讲求实效 不务虚名

郝老认为疗效的好坏,要以客观表现为主,如面瘫者要通量尺寸进行对比,中风偏瘫除量肢体活动角度以外,还要看病人的活动能力是否提高,胃痛病要看疼痛发作次数及程度,还要看饮食、消化情况是否改善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病人出于感激心情而说“好一点”,实际上并不一定有效。

在记录病历时千万不要把这种“好一点”写上去。

程老认为假若这也算有效的话,那就是面子疗效,是不可信的。

所以程老遇见这种情况,就只在病历上写一个针刺日期。

有时有些病证治疗有些困难,把握性不大,程老也如实向病人说清,从来没有自以为是的虚荣心。

每天国内群众和外宾慕名而来的络绎不绝,可见名气之大,但有时为了方便病人,他还是主动给病人介绍当地有能力的医生,建议他们到当地治疗,并把自己的看法和用穴情况如实记录下来,供其他医生参考,很得群众赞扬。

郝晓临证经验丰富,选取部分疾病及医案:

1.咳嗽的治疗

首辩外感内伤,外感咳嗽:

主穴肺俞、列缺、合谷,配穴风寒袭肺配风门、太渊;风热犯肺配大椎、曲池。

咽喉痛配少商。

肺俞为肺气所注之处,位邻肺脏,可调理肺脏气机,使其清肃有权;列缺为肺经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合谷为大肠之原穴,与列缺配合共奏宣肺解表、止咳之功。

内伤咳嗽,主穴肺俞、太渊、三阴交,配穴痰湿阻肺配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虚配膏肓。

咯血配孔最,胁痛配阳陵泉;咽喉干痒配太溪;盗汗配阴郄;气短乏力配足三里、气海。

肺俞调理肺气;太渊为肺之原穴,本经真气所注,可利肺化痰;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疏肝健脾,化痰止咳。

基本刺灸方法:

外感咳嗽用毫针泻法,少商点刺放血,风寒袭肺者宜针灸并用,或针后在背部腧穴拔罐;内伤咳嗽用毫针平补平泻,酌情加灸。

2.牙痛的治疗

针灸能够治疗牙疼,但是对辨证论治理解不够,一般牙疼属内热者较多见,故常采用清法,然而临床上并非都有效,究其原因在于辨证不清,对于虚火牙疼治疗就应为滋阴泻火、疏通气血,郝老常选用太溪配合行间。

郝老认为齿为骨之余,由髓所生,而肾主骨生髓,肾虚髓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虚火上炎而致牙疼,故取太溪以滋补肾水,取肝经荥穴行间以平肝,行间属火,具有清泻肝火之功,两穴相配既滋肾水又泻肝火,肾水足肝火平则气血调而牙疼自止。

 

3.随症选穴

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取穴称之为随症选穴,关于随症选穴我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取穴位,既要考虑病所与经络的联系,又要根据经络、脏腑的理论酌情选用治疗病因的穴位,此时的选穴就要注重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二是根据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来选取穴位。

当然前提仍然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

实际上中医学史上,特别是针灸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对症取穴大多见于特定穴中,其中五输穴最为突出,从郝老的治疗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穴位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特定穴的应用对提高针灸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

 

4.辩证的理解

辨证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证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求得对疾病本质及其证候实质的认识,达到对疾病认识的“多样性统一”。

这样,认识的终点已不再是症状、体征杂乱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条理地综合起来的认识。

另外,证与病反映了共性和个性的辨证关系,对病来说,同病异证时,病是共性,证是个性;对证来说,同证异病时,证是共性,病是个性。

因此诊断疾病与辨别证候相结合,将有利于阐明疾病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更深刻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5.青光眼的治疗

青光眼中医学称之为“五风内障”,认为发病与七情有关,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失明的危险。

郝老治疗本病采用平肝泻火、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法,选用四神聪、曲池、合谷、太冲。

四神聪清泻肝火而止痛,曲池行气活血,泻四关具有平肝息风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

郝老在临床中发现曲池穴有一定的降眼压作用,但对于眼压过高者应以综合治疗为主,以免延误病情。

 

6.落枕的治疗

落枕常见病因为风寒侵袭,阻滞经脉,局部经气不利而发病,或因睡眠姿势不当,局部气血失于调和而发病,对于以上两种情况郝老在选穴上有所不同。

前者取听宫,因为该穴手太阳经穴,又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交会穴,“太阳主开”,凡外邪侵袭经络阻滞均可从太阳经治;后者取绝骨,该穴为足少阳经穴,又为髓会穴,对于因局部气血失和而致疼痛效果较好。

 

7.颈椎病的治疗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主要原因为年老气血渐衰不能濡养筋骨,功能退化的一种表现,这时因正气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往往风寒乘虚而入,经络受阻,气血不畅。

郝老临证治疗以扶阳益气、温通经络为大法,给予局部火针点刺,疗效满意。

 

8.辨证和选穴

临床辨病辨证和治疗选穴关系十分密切,正确治疗的前提,在于对病情的准确判断。

清·汪宏在《望诊遵经》中说:

“将欲治之,必先诊之,非诊无以知疾病,非诊无以知其治也……因端可以竟委,溯流可以穷源,是故寒热补泻之法,因诊而定;标本先后之理,因诊而分;七方十剂,八法九针,莫不因诊而决用舍焉。

”汪宏所说的诊,实质上是指的中医独特的辨病辨证理论。

正确有效的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辨证,正确的辨证取决于对病证脉因的周密分析和判断,没有正确的辨病辨证,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治疗,故它们是正确治疗的前提。

 

9.经外奇穴

肘尖穴为经外奇穴,在肘部锐骨处,即尺骨鹰嘴的尖端,郝老在治疗瘰疬时基本为必取之穴,对于这个穴郝老认为是治疗疮疡之验穴,除了可用于瘰疬以外,其他像疔疮、肠痈、痈疽等均可采用。

正如《千金方》云:

“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瘥。

” 

9.配穴

郝老非常强调用穴在精不在多,只有明辨腧穴的功能才能少而精地选配穴位。

腧穴配伍与汤方组成同样应该是严谨的,穴有各自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药物的组合成为汤方剂型,腧穴的配伍同样成为精当的处方。

因此在临床用穴中必须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腧穴特性和临床实践来进行。

10.经前失眠一例

刘某,女性,经前失眠二十年,每于月经来潮前出现失眠,伴性情急躁,有时出现阵发性口苦,面部长痤疮,曾用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

平素月经量多,无痛经,伴有血块,余尚好。

既往曾患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偏低。

妇女有自己的生理特点,如《灵枢·五音五味》篇云: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因此常处于阴血亏损状态,每逢经血来潮之时,全身阴血更加不足,脏腑失于濡养,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故而失眠,气机不调故性情急躁,肝胆失和故口苦。

诊为经前紧张综合征。

立法:

养心安神。

取穴:

百会、上星、本神、神门、内关、三阴交、隐白。

患者针后一般情况好,夜寐安和,月经基本正常。

因自诉近来胃脘部有胀感,故针刺选用内关、神门、三阴交、关元、中极。

以后睡眠有所改善,但后半夜多梦,自觉面部阵发性发热、发痒。

又取内关、神门、三阴交、四神聪、曲池、合谷、下关、地仓、迎香。

治疗后诸症皆消,一般情况好,疗效明显,临床治愈。

 

11.阵发性肢体抽搐一例

一男性患者梁某无明显诱因阵发性肢体抽搐七八年,伴神志不清,口吐涎沫,曾到宣武医院就诊,做脑CT、脑电图,均显示为癫痫,给予对症治疗。

口服卡马西平、癫痫安,用药后症状略有好转,但减药或停药时症状反复。

每于劳累疲倦及情绪波动时发作频繁。

平素纳食不甘,夜寐不安,性情急躁,考虑患者发病与情志、劳累有关,属肝风挟痰上扰,清窍被蒙所致。

患者患病已七八年,为禀赋不足神气未充而为。

纳食不甘为脾胃失调痰湿内阻所致,夜寐不安为心血不宁所致,故诊为癫痫,拟安神定志、养心通络之法,取穴:

四神聪、大椎(向下平刺)、腰奇(向上平刺)。

针刺一周后癫痫发作一次,继续治疗后癫痫未再发作,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病情有明显好转,目前大约1个月发作一次,共治疗3个月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12.论辩证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与辨证,是从整体出发,将病、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在临床上,既要对疾病做出确切的诊断,又要辨明疾病所表现的证候性质,才能进行论治。

临床上对于疾病名称的确定,有利于诊断和治疗,有助于理论上的深化。

在疾病的基础上辨证,是对疾病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深化的过程。

一般来讲只要确定了疾病的名称和证型,那么证总是受病的制约,证从属于病,病名下属证名。

当疾病确定之后,辨证就是临床观察其病变发展的主要依据,这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过程是以诊病辨病为基础,以辨证为主导的。

 

13.内关穴的应用

内关治疗心脏疾患已是众所周知了,而膻中穴在治疗心脏疾患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穴位居胸部,为任脉穴,又为气会穴,故膻中具有调畅气机之功,心脏疾患特别是心绞痛常因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故针刺膻中穴可调畅气机,气行则瘀血自通,疼痛自消。

郝老常用内关、膻中、然谷配合治疗心脏疾患。

 

14.乳痈的治疗

乳痈的治疗贯穿了郝老的三通法,用毫针之微通达通调经络之功;用火针之温通治疗溃后久不收口,可达消瘀排脓,促进生肌敛疮之功;用放血之强通可达清热消炎、化瘀通乳之功。

15.吐黏液、口中不爽一例

一老年女性吐黏液、口中不爽30年,起因为30年前生气后出现口吐白色黏液,吐出后自感舒服,若吐不出来自感浑身不适,且伴有呃逆、困倦。

患者每于发作时有先兆,头皮疼痛,胸部胀闷,且感觉有气往上冲,胃中有堵闷感,口服中药后黏液吐出,伴随症状即逐渐消失。

但此症状经常反复,多年来治疗效果不佳。

平素进食尚好,夜寐安和,有时做梦。

近来心前区及肩胛骨疼痛,伴有颧红及太阳穴跳痛。

既往患高血压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房颤多年,患糖尿病四五年,尿糖(++)。

舌质暗边有齿痕苔黄厚,脉弦滑结代。

频发早博。

郝老认为患者疾病起于情志,生气后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司,肝木克脾土,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于内形成唾液。

胃气上逆故呃逆,痰湿阻于胸中故胀满发闷,气血瘀滞胸阳不振故伴疼痛。

应用调畅气机、和胃祛湿之法,取承浆、内关(长针平刺)、中脘、照海。

治疗2周后症状有所减轻,口吐涎沫明显好转,治疗两个半月患者吐涎沫、口中不爽基本治愈。

 

16.合理配穴

大凡临床疗效好的医家都是灵活地运用腧穴,合理配穴,而不是受某穴治某病的局限而墨守成方,呆板地配穴。

虽然前人对于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积累了很多宝贵丰富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腧穴的功能,不掌握腧穴的特性,只是机械地照搬,死记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几个穴,孤立地认识疾病,就会使我们在临床上受到限制。

特别是遇到复杂疑难病症往往会束手无策,即便是治疗也是取穴不清,治疗不明,病轻不知何因,病重不知何故。

 

17.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的作用很多,适应证也很广,郝老在治疗皮肤病时几乎都要运用本法。

一般说相当多的皮肤病都有瘙痒的感觉,而郝老运用本法恰恰是发挥了火针的止痒作用。

郝老讲到痒之一证古人认为是有风气存于血脉中的表现,古人历来就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放血就是理血调气,血脉流通则风气无所存留,而达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18.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创立于《黄帝内经》时期,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运用已经作为一种常用方法被针灸医师所采纳,收到良好的疗效,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火针若运用不当同样会出现不良后果,著名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较早的对火针的禁忌和误治后的处理作了详细的论述,共计16条,这些对于从事针灸的同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9.辨病与辩证

在很多情况下,单纯辨别是何病还不能给以整体性的确切论治,例如:

确诊为“头痛”,从辨证的角度来看,还要辨明这个“头痛”所反映的是什么证?

如辨证为风寒头痛则宜祛风散寒;如辨证为血瘀头痛则宜活血化瘀等,在针灸治病中还需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进行辨经分析,看看究竟是属于阳明头痛还是属于少阳头痛等,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对每一个患者的诊断,都包含着对疾病的辨别和证候的鉴别两个方面,二者含义不同却密切相关。

 

20.针刺治疗多系统萎缩后吞咽困难病案1例

李某,女,62岁,2017年9月22日初诊,主诉:

走路不稳伴饮水咳呛2年余,现病史:

2014年11月出现头晕,走路不稳,双下肢沉重,走路缓慢,步幅减小。

后患者自觉症状加重,言语欠清,偶有饮水呛咳,视物模糊,分别于2015年4月、2016年10月就诊于当地医院,期间查颅脑MR:

脑萎缩(合并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轴位脑桥可见“十字”征),考虑“多系统萎缩?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予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及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变。

后未再规律诊治。

2017年7月自觉运动功能障碍、饮水咳呛较前加重,遂于9月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

症见:

饮水咳呛,言语不利,走路不稳,运动缓慢、双下肢僵硬、无力,无静止性震颤,视物模糊,时有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心悸,无头痛、颈肩部疼痛,小便频,咳嗽、用力时可见尿失禁,纳差,寐安,大便不干,2~3日一行,舌暗,苔白腻,脉细无力。

查体:

立位:

左BP:

123/73mmHg、HR:

74次/分钟,右BP:

127/74mmHg、HR:

72次/分;卧位:

左BP:

138/87mmHgHR:

68次/分钟,右BP:

140/87mmHg、HR:

66次/分钟,言语不清,眼球活动灵活,无凝视麻痹,伸舌居中,四肢无肌肉萎缩,双上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5级,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稍高,桡骨膜、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反射左(++)、右(+++),双膝腱反射(+++),双侧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指鼻试验欠稳准,昂白征(+),巴氏征(-),小脑共济失调性步态。

Berg平衡量表:

30分;蛙田饮水试验:

4级;Barthel指数:

50分,中度依赖。

治疗取穴:

主穴:

然谷(双),太溪(双),阴陵泉(双),血海(双),足三里(双),丰隆(双),三阴交(双),风池(双),翳风(双),关元,气海,廉泉,金津、玉液、软腭、咽后壁点刺;配穴:

迎香(双),太阳(双),攒竹(双),丝竹空(双),完骨(双),四白(双),阳陵泉(双),梁丘(双),太冲(双),曲池(双),涌泉(双),委中(双);水沟,印堂,水道。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安静平稳后施行操作,局部常规消毒。

选用华佗牌25×40mm和0.3mm×75mm一次性毫针。

迎香向内上方斜刺,行捻转补法;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5mm,行提插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为度;印堂,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5mm;翳风向喉结方向直刺,进针60mm,使针感向咽喉部放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