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习型教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2658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学习型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谈学习型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谈学习型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谈学习型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谈学习型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学习型教师.docx

《谈学习型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学习型教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学习型教师.docx

谈学习型教师

 以岗位为依托,以“立足岗位比作为,争做‘十型’当先锋”为主题,结合“党员先锋岗”工程建设,努力发现党员及其他教师的闪光点,激励全体教职工努力争做“十型教师”,即:

学习型、业务型、爱心型、奉献型、服务型、科研型、创新型、高效型、管理型、特色型。

如何做好一名人民教师?

教师是园丁,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教师是指点迷津、引向人生之路的向导,雕塑着亿万多彩多姿的人生;教师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懂得珍爱学生的生命,懂得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工作充满创造性。

教师教给学生的是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打下的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一位好的教师是为明天操劳,也为今日奔波;一位好的教师是时刻净化校园空气,也朝夕净化社会风气;一位好的教师是既雕塑着儿童的心智,也校正着家长的心态;一位好的教师是既向幼小的心灵播种,又向社会的心田开犁……我心中也有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多年来我也在为此而努力,尽量当好一名教师,当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

我认为当好一名小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而且要不断地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丰富自己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以德育人,还应该具备:

①爱的心理品质。

②浓厚的从教兴趣。

③勇敢顽强、坚定果断、沉着冷静、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④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热爱学生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从而形成一种动力。

一方面我们要热爱小学教育这一职业,另一方面我们要热爱学生,这一条最重要。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是教师的本职,爱孩子的感情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与学生共同学习、玩耍,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老师说,这是怎样的一种亲和力啊!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对学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

关心学生的冷暖、体察学生的心理,通过各种渠道,加深师生的感情沟通,通过师生心灵上的交流、撞击和感情交融,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我们要保护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幼小的心灵。

我在工作中用真挚的爱去对待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对我的信任感,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热爱学生应该做到:

1、对学生的爱是有原则的、合理的、公正的、理智的。

2、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对学习成绩好,还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二、兴趣的培养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条件,多争取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还要争取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从而让自己对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意志的培养1、勇敢顽强的意志
小学教师没有令人羡慕的诸多光环,在加上小学教育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繁杂性,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教育,努力克服困难,突破心理上的困惑,坚定从教的决心。

2、坚定果断的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坚定果断的意志品质。

因为坚定果断的意志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乐于接受各种考验,这样可以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良好能力。

3、沉着冷静、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要培养自己具有沉着冷静、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应该多学习特级教师、名教师及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心理品质,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四、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现代教育。

所以做一名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大胆突破,敢于向传统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从而培养其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式的需要。

时代在迅猛地飞跃,作为教师来说,具备各方面综合能力不是夸夸其谈、轻而易举的事。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所以,未来的教师要有超越自己的紧迫感,应善于从学生身上诊断、分析发展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设想,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教师这个集体,更喜欢活泼可爱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

说句心里话,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无怨无悔!

浅淡如何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在21世纪只有与时俱进,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要向老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总想和学生成为朋友,认为只有和学生成为朋友,自然能很好的管理学生。

但事与愿违,朋友是做成了,却非常不好管理,课堂纪律涣散,以后想严也严不起来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这个老师脾气好。

通过跟老教师的交流,我知道了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才能更好的管理他们,因为他们佩服你,而不是害怕你。

以后上课的时候,我就注意每一个学生,不是简单的上完课就走人,而是下课后留下来跟学生聊天,以便能更好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我始终认为学生是先喜欢你这个人,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通过我的不断努力,我发现学生与我的心理距离拉近了,他们很喜欢我,在我的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性也很高。

可见,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需要学习,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在教学中活学活用,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快速的融入课堂,走进学生。

二、要终身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  

在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的来源很多,知识老化的周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

只有不断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

”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作基础。

有道是,“根深才能叶茂”,“水厚方能负大舟”。

一名教师的知识如果储备不足,教学中必定捉襟见肘;反之,如果教师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知识功底,具有学者的风范,课上举一反三,游刃有余,那么课堂将是学生有效充电的场所。

教师并非人人都博学,但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朝着博学的目标去努力。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更应该不断的学习,因为英语这门学科,只要不及时学习,慢慢地有些不常用的单词就忘记了,长时间下去,恐怕教哪个年级就哪种水平了。

因此,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平常要多读书,常看报,勤上网。

总之,要做一只辛勤的蜜蜂,时时处处采摘知识的花粉,酿出合时的蜂蜜。

三、要不断地摸索教学方法,尤其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 

教,为了什么?

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教,是为了学生自己学习。

在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源的今天,一个好的教师,绝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把自己满腹的学识传授给学生,而更应该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以“渔”是也。

学会学习是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

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用多媒体来授课,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学习,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让学生利用网络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相信只有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合格的学生。

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厚积薄发,才会不负社会、学校、家庭的重托。

  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

                     ——谈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王栋生

   教师的个人修养直接作用于学生,所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中国需要教育家,更需要大批人格修养合格、专业素养也合格的教师。

专制时代的“师道文化”有极为复杂的内涵,教师被尊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却相当模糊。

近现代社会长期仅仅将中小学教师作为一种“奉献”的职业讴歌赞颂,而没有将教师的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去认识。

教师在这种文化中生存,经久也会随俗,自甘平庸,把自己的职业视作无足轻重。

   提升精神境界和专业素养,是当今教师修养的主课。

要让社会敬重教师,教师必须敬重自己的职业,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发展。

在蓬勃开展的课改中,如何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应当是广大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师专业素养的严峻现实:

问题丛生

   最近笔者在课改试验区就新教材使用作调研时,和一些教师作了交流。

对于课改,教师普遍反映负担加重,除了应试教学的压力,教师专业素养差,不适应课改是重要原因。

教师的专业进修状况也令人担忧。

特别使我感到迷惘的,是相当一批教师反映不会上选修课,对一些选修课教材难以把握。

以语文学科为例,很难相信,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史记》会有困难;也很难相信,高中教师会公开表示对唐诗宋词“没兴趣”,认为鲁迅作品“太难懂”、“没意思”。

如此素质的教师却要肩负课改重任的现状,逼使我们不得不首先思考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

在课改伊始,应当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作必要的考察,制订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

   为了尽可能地把问题说清,我们不得不问出这样的疑问:

什么是“专业”?

学科教学专业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什么专业需要“发展”?

……这些问题至今还没能进入多数教师的视野。

实际情况是:

作为一个学科,现代教师学自身的知识体系目前还不是很明晰,究竟什么是教师需要的“素养”,目前还没有得到公认的解说。

   尽管暂时缺乏精确的调查,但是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状况堪忧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从教师整体学历的统计数据看,似乎都是合格的。

随着高校普遍扩招,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生已呈过剩趋势。

城乡中小校教师学历普遍提高,在城市小学,35岁以下的教师持本科学历的比例持续上升。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在大规模的扩招和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中,高校一些学科教学质量已有所下降。

虽然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学校在聘用时对师范生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主要表现为学历方面的要求(尽管大家都知道学历高不一定能胜任高中教学)。

高学历者到中学任教固然是好事,但是必须适应中学教育教学。

近年笔者接触一些应聘的硕士研究生,发现他们本科学习阶段的成绩比较差,而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恰恰是师范教育的基本课程。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江苏省县以下行政单位的学校,随着高中扩招,有相当一部分没有高中任职资格的初中教师开始到高中任教。

   目前教师业务素养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笔者最为熟悉的语文教学领域,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有三大问题。

    教师“教书”但不“读书”。

近年我在一些进修班向学员作口头调查,多数教师如实地反映“没有阅读时间”,一部分反映“不知道读什么书”,甚至有教师不知道本学科有哪些专业杂志。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是阅读的指导者,也就是说,他个人在阅读选择和读书方法上应当“有一套”。

然而实际上教师的阅读能力、阅读积累往往并未达到可以作为指导者的水平,如果由他“指导”,则完全可能成为误导。

这样的教师 缺少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指导功利型的应试阅读。

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专业素养好、阅读视野广阔的教师 的阅读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教师自身需要具备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推荐阅读材料要有眼光。

学生尊敬教师,他也会注意教师敬重什么样的作者;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读物,和教师有很大关系。

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来自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把最好的、也是最适合发展学生素养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

但是在应试狂潮的影响下,教学畸形发展,教师的阅读引领作用日渐弱化,这种弱化和教师“教书”但不“读书”有直接关系。

   教师“教写”但不“会写”。

许多语文教师没有把提高写作能力当作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许多省市有条例规定,中学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提交5篇论文(含教学案例),   其中3篇论文须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或获省市三等以上奖云云。

但是这些规定日趋软化,有的省区在特级教师评选中,对论文质量和数量均降低了要求。

而一些部门趋利而   动、收取费用、胡乱评奖,或用增刊形式,面向中小学教师,发售版面,刊发无价值的文章。

为数相当多的教师对评职称要提交论文意见很大,认为一线教师没有必要发表什么论文,却没有认识到“高级职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教师一二十年没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无论如何,是不能把“工作忙”作为托辞的。

在一些地区,部分申报高级职称甚至特级教师称号者所提交的论文令人无法卒读,那些交了评审费就可以获奖、得一纸证书的论文基本靠东拼西凑,有的甚至有科学性错误,有很多文章的语言让人不敢想象出自教师之手。

甚至有这样的尴尬:

教师的一般写作能力还不如学生,曾有中学生作文杂志编辑叹息:

学生习作文采斐然,教师的评语却文理不通,不知所云。

   教师“研考”但不“研修”。

应试教学的泛滥对教师专业发展极为不利。

教育界以外人士和教育界内部的外行总把高考看成中学教育的“高精尖”,一些教师也自认为带高三毕业班是一种地位,这是极无见识的。

这种误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放弃专业发展的机会,把高考评价作为工作上唯一的追求。

追求升学率的趋向,落后的考试模式与录取方式,容易以表面的成绩掩盖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事实。

目前的学校教学评价方式还在沿用社会“成王败寇”的原则,素质较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一旦通过高考来评价,往往并无太明显的优势,而一些实际专业素养平平的教师通过“狠抓死揪”,其学生在高考中也能获得不低的分数。

这就在客观上造成部分教师以钻研高考为能事而忽视业务修养的局面。

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比较复杂:

除了社会偏见、经济原因和应试教学的压力,也在于教师自身缺乏发展意识,相当多的教师陶醉在经验型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教学经历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是在长达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内不更新知识,不观察世界,不接受新理念,不研究新问题,使一些教师的教学遭到学生的冷眼。

同样处在并不理想的大环境中,一些基层学校的教师却能关注教育教学动态,关注理论前沿动态,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进修的机会。

相反,在一些综合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除了对出国进修、观摩感兴趣,其他进修机会宁可放弃。

审视这样的教师队伍,再展望新一轮课改的前景,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

   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契机:

课程改革

   国家推行课程改革,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各地陆续开始使用新编教科书,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开始了。

毋庸讳言,课改的困难很多,但是如果不改,后果则将是灾难性的。

教师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对待课改?

如何在这次改革中抓住机遇?

应当有怎样的个人追求?

寻求什么样的发展?

是近一时期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而形成新的观念,只有靠不断的学习与探索。

   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专业,主动寻求发展。

有发展自己的意识,才有可能获得发展。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不关心课程改革,也不熟悉课程标准,有些教师甚至不熟悉正在使用的教科书,这就很难实现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的专业除了学科专业外,还包括其“教师”这一专业。

41年前的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40年前的中国正处在“文革”初期,教师连起码的职业尊严也无法保证,根本没有可能“严格地、持续地学习”。

在“文革”结束后的百废待兴时期,教师旧有的知识和技术尚能维持职业形象,而到了教育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那些旧有的赖以维持教学的知识和技术已经落伍,逐渐有了“充电”之说,“严格地、持续地学习”才成为一种可能。

形势的发展需要教师抓住契机,主动寻求专业发展。

    教师需要抓住课改的契机,在教学中学习。

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多年来教学方法上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率是否有所提高,个人是否认识到指导教学的理论修养方面的欠缺,等等,只要教师常常作如此思考,很可能形成重新启动学习的动力。

新教科书的使用也为教师画出了新的起跑线。

为什么一些教师对新教材始终难以接受?

他未必真的是认为旧教材好,他是反对一切新的、对他的教学形成压力的理念和事物。

他非但从不主动探索和研究问题,而且在思想上总是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凡是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内容,他往往不经思考地反对。

在课改中,这样的教师始终处在被动状态。

   海德格尔指出:

教难于学,因为教所要求的是学:

让学。

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主要内容是“学”本身,这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而非其他。

正因为如此,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善于学习。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往往取决于他本人的教学素养。

课改的关键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建立适应教学革新的新的思维。

有经验的教师会认识到这样的现实:

学生的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他们不主张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而是主张教会他们“找食吃”,要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别是保证他们的阅读时间),通过广泛阅读,积累感悟,获取素养。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自己应当首先是个“自主学习者”。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在阅读教学的引导上,教师的素养有时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自己首先是读书者,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丰富的阅读体验,有厚实的阅读积累,不断有新的阅读发现,他才有可能懂得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他才可能建立阅读观念,他才可能形成一套有效的阅读教学法。

教师是引领者,因为对学生而言,教师的阅读和理解都有示范作用。

   老话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种所谓“一桶水”与“一瓢水”的关系,长时间以来得到教育界广泛认同;而从发展的眼光看,教师的“一桶水”该是什么样的“水”,则很值得研究。

按说这桶水应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才行,否则三五年教下来,水桶早就见底了。

更何况在新的时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在早期曾

被形象地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传播速度迅速,世界一下变小,大量的信息汹涌而来,学生学逢其时,借助网络,如虎添翼,在信息的占有上,未必逊于教师,他获得信息的方式,甚至有可能超过教师,因而他所需要的也就远远不止是“一瓢水”。

语文教师毕竟是有专门知识的人,他在了解专业知识体系方面,在审美能力方面,在阅读的选择方面,应当比学生有优势。

有朝一日,教师不再具备这样的优势,也就是说他将丧失立身之本。

故而教师在阅读积累上要有新的追求,一定得以源头活水作为他的“一桶水”。

   教师有相应的文化学术知识,教学中就有可能有所发现与创新,学生也就能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在文言文教学中,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

现今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是着眼于考试,重“言”轻“文”,不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历史知识,学生只能死记文言知识,古文在他看来不过是一些别别扭扭的语言现象,古代文化历史在他脑海中依旧是一片空白。

而如果教师稍有古代历史文化方面的学养,就不会满足于让学生这样学习。

在他看来,一篇文言文就可能是一个时代的标本,如《左传》中的《觳之战》是史传的经典,真正够得上内容上的“博大”和语言文化上的“精深”,如果仅仅把它作为文言知识篇章,是极大的浪费。

学生在学了《觳之战》之后,如果他能从春秋时代“国”与“国”的战争中看到政冶智慧,从皇武子的外交辞令中看到语言艺术,从弦高犒师看到中国古代商业的规模,从先轸的“不顾而唾”看当时的君臣关系,等等,那么学习文言文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又如,教《曹刿论战》,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古代政治制度与战争的兵法、战法,学生对“肉食者谋之”及“一鼓作气”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了解。

再如,《阿房宫赋》写给谁看的?

为什么会有《五代史·伶官传序》等等,远比学习文字知识重要,真正是一辈子有用。

而有些教师却常常不知道文章好在哪里,只能笼而统之地要学生全背下来完事,等而下之的,则是把这些优秀的文本肢解为“高考得分点”,让学生没完没了地去做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时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背景和恰到好处的点拨,体现了他的“一桶水”的质量。

学生有了对美的追求,他们对古典文学作品会逐渐自然地形成一种感悟能力。

这是过去蒙学教育都能做到的事,现今竟然成了难题,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古典文学教学与应用上,甚至远逊于冬烘塾师。

这中间有许多道理值得研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一是现今教师不够“专”,二是现今附着在语文上和教育上的东西过多。

这些弊端,都需要在课改中逐渐革除。

   在新课程教学开展之际,教师要转变观念,轻装上阵,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同时在教的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之道:

勤读多思

   教师勤奋地工作,更在这种工作中获得身心的愉快;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发展。

在专业进修方面,教师也应当比学生更好教。

对学生而言,终生进德修业的教师才是值得学习的楷模。

   说到教师读书,很多人认为是老生常谈,然而强调多年效果并不明显,则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最有效的教师读书的策略。

客观地看,由于多年的应试教学,当前不少中学教师对本学科的性质、对本专业的作用与专业的发展了解还不够,不能适应已经开始的课改。

教师应了解教学的历史,加强本专业基本功的养成教育,为构建自己的知识和学术背景而努力。

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教师应当比较熟悉;本专业新的理论与探究发现,他应当保有浓厚的兴趣;对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他能有深入的思考并有可能去研究。

这些应当是职业禀赋,也是教师专业基本功的有机组成部分。

   目前,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实施“继续教育”,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在各级各类考核中落实评价。

但是教师的专业提高,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自我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觉学习的意识。

   面对铺天盖地,令他眼花缭乱的“理论”,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需要理智地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不能照单全收,靠别人灌输的思想指导教学。

所谓的勤读多思,正是为了培养彻底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

怀疑,意味着教师对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能有理性思考与判断。

当然,怀疑一切并非意味着要否定一切,而是思考一切,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地反思,才有可能实现最好的教学。

教育者首先应当是思想者,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或者不想成为思想者,他就丧失了成为知识分子的资格,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同样,他的教学行为也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在这种教师的指导下学语文,学生也会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价值,教育因此也就是低效甚或是无用的,学校只会培养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

古今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具备怀疑和批判精神。

“勤读多思”,才是学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教帅的教学是育人,是教会学生学,这就需要靠智慧,仅仅会“苦干”的教师对他的学生未必有什么启发。

过去的教育不重视“会学”而过于强调“苦学”,教师往往也只能“苦口婆心”地“苦教”,最终把教师的职业贬低为蹩脚的工匠,只能简单地重复。

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教师仍大量地存在并得到世俗文化的肯定。

   勤读多思,才能明睿通达。

教师聪明,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愉快;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来自教师教学的过程。

能始终有一颗好奇心、有智慧的教师不会把教学当成苦事,他们对教学有一种既热切又理智的期待。

课堂永远是智慧者的天堂,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许多一般教师意想不到的发现,那些聪明的办法能像点亮一盏灯似地启人神思,让学生豁然开朗并举一反三。

考察这些教师的经历和习惯,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对外部事物始终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他们关注社会历史,关注政治进步,关注民生,关注科学发现……他们重视阅读并善于思考问题,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

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学中有价值的发现几乎都与预设无关,发现本身在于偶然。

然而如果缺乏积累,也就不具备抓住机遇的能力,就会与种种有价值的机会擦肩而过。

这个道理不难明白: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经历,有些教师十几年几十年都没能教出那儿百字背后的深层意蕴,而积累多的教师,也许初次接触就能有所感悟。

近年国内涌现的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大多得益于好读书并富有探究意识。

   前面说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靠自己奋斗,教师要把专业发展作为个人的人生追求。

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群体学习发展的优势。

在一所学校里,教师应当是一个“读书集团”,从提高教学修养这个普遍意义上认识,在这个群体中学习获得的进步,往往比个人苦心孤诣取得的成就要高。

我们注意到,随着近年网络的发展,教师中形成了一些自觉学习的群体,在这里,一批中青年教师几平把全部业余时间用在教学理论的探讨上,无论是研究问题的深度,还是阅读的广度,都远远超过了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其效果比送入高校进修或是学位教育更为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