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小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2576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小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鉴赏小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鉴赏小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鉴赏小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鉴赏小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小说.docx

《鉴赏小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小说.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小说.docx

鉴赏小说

小说阅读

考查方式和作答思考点的梳理

全国卷小说阅读近几年分值均为25分,多选题五选二,5分,两道分析理解题各6分,一道探究题8分。

一:

近六年来课标卷小说考查题目:

2010《保护人》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小说中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2011《血的故事》

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

2012《马裤先生》

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2013《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

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4《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5《马兰花》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①揣摩人物形象(含人物心理活动);②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的合理性”);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赏析艺术技巧;⑥理解小说的标题。

⑦品味赏析语言;

人物:

分析人物形象(心理活动)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人物形象的作用

情节:

概括情节情节手法情节作用

环境:

环境特点环境描写特点环境作用

标题:

标题的好处

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步骤一,寻找概括分析的切入点,从五个方面思考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011《血的故事》外省郎彭先生的结婚以及婚后获得老丈人的认可的曲折经历,就突出了他的执着隐忍和有担当、明大义的形象特点。

《保护人》开头玛兰的介绍: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当了部长,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

从这些经历中,可以看出玛兰的“趋炎附势”的特点。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如《马裤先生》中对马裤先生的外貌描写:

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清绒快靴,这是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形象,就与后文的对茶房的颐指气使构成对比,形成讽刺的效果。

动作描写: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

……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一口痰并没有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语言描写:

茶房,拿毯子——茶房,拿枕头——茶房,拿茶——茶房,拿毛巾把。

十来分钟的时间,喊了四五十声的茶房。

心理描写: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这些描写,刻画出他颐指气使,缺乏公德;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的形象特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马兰花的性格特征就体现在“听说麻婶住院,就不时发呆”“到医院探视,却不提借钱的事”“丈夫多次指责,马兰花据理力争”等情节,体现出她的“朴实善良,善解人意,和做人有原则”

如《峡谷》一文中“骑手”从峡谷中来、在店里吃肉喝酒的表现等情节可以看出人物“野性”的特点。

(4)从分析环境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峡谷》一文对“峡谷”环境的描写,“骑手”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基础,有了依托。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如《六指猴》作者的叙述: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

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

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这些,得出东家的性格特点“仗义疏财,乐善好施”。

从具体做法上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步骤二,运用答题模式,规范组织答案

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职业身份地位)的人”。

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的性格特点:

①……②……”。

(分条作答)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总之,在分析人物的性格形象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一要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进行客观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具体、全面;

二要注意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

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正面的,一般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一般用贬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就从两方面作客观评价。

 二 分析人物形象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如《马兰花》中的三孬“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突发脑溢血,现在还在抢救呢……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就推动了后文的“医院探视麻婶”等情节发展。

2.衬托主要人物,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马兰花》中的丈夫对马兰花的指责,“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男人知道(麻婶的女儿没有还钱直接回到上海)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等等描写,就表现出主要人物马兰花的善良的美德。

3.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以信件的形式叙述麻婶的女儿还款的事情,刻画了女儿的形象,更揭示了主题——好人必有好报。

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物象”作用归纳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

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情节

第一步,熟悉情节运行模式

1.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摇摆式:

“一波三折”。

《漫长的告别》

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第二步,从“理→抓→寻”三个方面梳理情节

1.理清结构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如《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全文共45个自然段,1—3段为开端,4—12段是发展,表演影子形状变幻。

13—32段,高潮部分,喂影子吃饭。

33—45段,结局,将藏匿的食物带回家给孩子们吃。

2.抓住场面

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如《马兰花》中依次出现了菜场——医院——菜场——家中共四个场面,由此就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情节。

3.寻找小说的线索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人、物、情感、事件、时间、空间等。

一般来说,寻找线索,应当注意标题和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如:

《马兰花》就是以文中反复出现的“六百元钱借款”一词为线索。

《漫长的告别》就是以标题为线索。

第三步,运用答题模板概括情节

把情节采用一个角度梳理出来之后可以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

比如:

马里诺表演影子变幻各种形状的戏法——马里诺表演影子吃饭的戏法——马里诺带食物回家给孩子们吃。

四、分析情节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

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我。

要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马裤先生》的“我”;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

2.叙述方法: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代事件起讫的时间)。

平叙的方式:

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的事都交代清楚。

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述。

明确了叙述的顺序后,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能迅速理清结构层次,从而理清情节。

二、情节结构手法

1.线索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

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明线是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是指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但需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联接的。

如《马兰花》中的六百块钱借款就是明暗线的联接点。

一般来说,寻找线索应重点关注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词。

2.悬念

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步步深入,最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满足。

《喂》中前半部分对影子吃饭的描写就是悬念。

3.铺垫

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作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酝酿气势。

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主要内容马上就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且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如《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一文中影子变幻各种形状,如骑士跳栏、山羊爬坡等,就是为下文表演吃饭作铺垫。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作铺垫”。

4.伏笔

伏笔指的是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其作用是帮助文章实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表达效果。

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五、分析情节作用

第一步:

从五个角度考虑(简称“五从法”)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故事情节紧凑集中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结构严谨完整。

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

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表达效果)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发读者思考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第二步:

规范作答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交代……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了某个人物的……形象,表现了……主题。

附:

标题的好处:

作答思考角度

思考角度

具体方向

标题与环境

  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标题与情节

  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标题与人物

  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标题与主题

  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某意义;是否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塑造人物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这里重点掌握人物描写手法: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

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三次眼神描写。

2.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

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

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

“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

”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

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

6.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课下专项练习“小说阅读”模拟高考练

模拟高考练

(一)

(时间:

40分钟 分值:

50分)

一、(2014·贵阳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告别语

铁 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

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

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

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

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

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

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

“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

”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

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

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地飘进窗口:

“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

”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

”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

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

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

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

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

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地向她涌来。

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

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

“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

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

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

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

“再见!

”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

”小宝说。

“再见!

”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

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

”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

”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

”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

”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

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跺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

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捯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

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了,“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

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

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

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

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

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朱丽觉得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所以,尽管之前来北京多次,她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也没有太深印象,不曾发现二楼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鲜明对比,他和露露此起彼伏的“再见”声,看似耍贫嘴、逗乐子,实则是他们对相见的欢欣和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生动地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贵;而“迅速”“赶往”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朱丽第一次听到小宝说“再见”时的意外。

D.大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小宝与他根本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始终不愿合作,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E.小说中的“客房”,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朱丽”和“小宝”两条叙述线索的交汇点。

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

解析:

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因果关系不当,且对舅舅“没有太深印象”缺乏依据;B项,“不能相见的绝望”理解不准确,文中的“绝望”应主要指小宝因露露要走,挽留不住而感到绝望;D项,“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理解错误。

2.小说中的朱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事)。

对房子、亲人都很少说“再见”,凡事只顾及自身感受,不考虑他人;离开舅舅家时还将一些装衣服的纸袋子遗弃在壁橱里;爱乱花钱,每次到舅舅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