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2264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docx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docx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基本情况

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辖2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495个行政村,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

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由南向北依次为秦岭山地、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和渭北平原。

其中渭河以北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而南部秦岭山地和黄土台塬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资源匮乏,土壤贫瘠,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

这一地区地处陇海铁路以南,包括桥南、大王、阳郭、崇宁、丰原、河西、闫村、三张八个乡镇和向阳、站南两个办事处,共219个行政村,19.7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21.6%;总面积约为69.85万亩,耕地面积26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3%,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

二、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一)、地形地貌

临渭区南塬地貌多样,分为黄土台塬、丘陵沟壑和秦岭山地三个地貌单元。

海拔335-2249米,其中:

黄土台塬总面积约18.7万亩,海拔范围550-700米,塬面北低南高,并以尤河为分界分为东西两塬。

西塬沟壑较多,起伏较大,塬面破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东塬比较平坦完整,古称长埝塬,素有“华阴华州水浇田,不如渭南长寿塬”之说;丘陵沟壑主要分布在阳郭镇南部、桥南镇北部和大王乡境内,面积28.64万亩,海拔700-1000米,以梁状丘陵和梁沟相间的地形为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秦岭山地,包括桥南镇和大王乡南部的旺旺山、二朗山、箭峪岭等石质山地,面积12.34万亩,海拔900-2449米,山势陡峭,峡谷深切,岩石裸露,多急流,土层几乎侵蚀殆尽。

二、河流水系

南塬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尤河、零河、赤水河三条,尤河、零河、赤水河均在渭河南岸,发源于秦岭山地,且由南向北呈“川”字形注入渭河,是渭河的支流,尤河是南塬范围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全长45.1公里,流域面积269.5平方公里,是南塬区水资源的主产区,年平均流量374万立方米,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60%。

零河,西与西安市临潼区为界畔,全流域面积304平方公里,本区境内占96.8平方公里,河道主流长49公里,区境内长27公里,年径流深43毫米;赤水河,东部与华县接壤,全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河道主流长41.4公里,区内流长15.9公里,年径流深298毫米。

境内最大的水库为尤河水库,雄踞于东西两塬之间,库容2450万立方米,是渭南城区饮水的重要来源地。

除此而外,南塬还有箭峪、三张等小型水库13个。

三、气侯条件

南塬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6℃,一月份平均气温-0.8℃,七月份平均气温27.3℃,极端最低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为39.6℃,﹥10℃的积温4454℃。

塬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60毫米,80%的年份为530-600毫米,且集中分布在六、七、八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7.6%,山区降水一般在650毫米以上,初霜期平均在十月下旬,终霜期平均在四月上旬,平均无霜期为219天,年日照时数2277.2小时,主要的气象灾害有:

干旱、阴雨、沙尘暴、干热风、冰雹、霜冻、倒春寒等。

四、土壤条件

南塬范围内的主要土壤种类为娄土、黄土性土、褐土和棕色森林土。

娄土主要分布于台塬塬面地带,具有耕性良好,耐旱耐涝,适种广泛,生产水平高等优良特性;黄土性土主要分布在沟坡壕底和坡前的冲积扇上,有机质较缺,养分含量低,但经人为长期耕作,肥力在不断提高。

棕色森林土、褐土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土层厚度40-50㎝,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是在针阔混交林和落叶林下形成的土类,土壤的特点是:

土层薄、砾石多、透气透水、漏水漏肥。

五、植被状况

临渭区南塬植被资源总体较差,林业用地的总面积为39.4万亩,其中:

有林地为12.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为16万亩,灌木林地为0.12万亩,疏林地为0.1万亩,宜林地为11.1万亩,森林资源总量偏少,且分布不均。

近几年来,随着林业工程的实施和群众爱林护林意识的增强,林区的植被总量和蓄积量都有了大幅增长。

六、动植物资源

南塬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南塬区现已查明的野生动物种类有150种之多,野生植物的总数量达到47种150属300多种,珍稀树种有白皮松、水曲柳等,药用植物及山野菜的野生资源量也相当丰富。

七、交通

南塬区交通条件相对便捷,主要的交通线路有西合铁路、渭兰公路、渭桥公路、渭花公路,目前从渭南城区发往塬区的主要的公交路线有四条,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60%以上。

八、经济

临渭区南塬是传统的农业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

塬区群众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食用菌等,经济树种为核桃、花椒、苹果、山楂及杂果类。

近年来,区政府着力推动南塬片区的核桃产业发展,全区核桃栽植总面积已突破5万亩大关,且年增长面积为5000亩以上,核桃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塬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养殖业主要为生猪、奶牛、奶山羊、笼养鸡。

塬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八、人文及经济资源

临渭区南塬自然景观秀丽多姿、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境内有遐迩闻名的石鼓山,石鼓山文化底蕴深远,可追溯于秦,得名于汉武帝刘秀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得天下的动人传说,现已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渭南八景之一的“象山霁雨”,指的是山区中部群山之巅的二郎山,相传其为周滁的居住地,当年那周滁上山射白额虎,入水斩的故事使人浮想联翩,而与之有关的箭峪,赤水等地名更是耐人寻味,还有秀龙山,天刘山、焚书台、六姑泉、塔山、华夏生态园等景点遍布南塬的各个角落,并和王顺山、兵马俑、华山等旅游景点连成一片,开发前景广阔,目前,石鼓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

三、产业现状及潜力

(一)种植业

1.核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核桃出口总量增大,国内需求量也增大,核桃果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市场前景广阔。

对此,我区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明确由林业部门牵头主抓,迅速将塬区的核桃产业发展作为当地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在大王、桥南、阳郭、向阳等重点乡镇办的示范带动下,核桃产业已发展5.2万余亩,发展规模最大的大王乡面积超过万亩大关,已成为我区远近闻名的核桃之乡。

2.香菇由于我区经济林面积较大,冬春修剪后的枝丫材为香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香菇生产市场效益较好,阳郭镇灵阳等村发展香菇取得效益后,带动周边闫村镇、三张镇辖区部分村组发展香菇产业,目前,香菇年生产能力已达600万袋,产量2400吨,年产值1500万元。

3、苹果、黄桃我区东塬塬面光照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较丰富,适宜苹果和黄桃的生长。

丰原、崇凝一带,生产的“长寿塬”牌苹果口感脆、甜,水分大,总面积5万余亩,年产量10万吨,产值上亿元。

三张镇西洛村依托渭北产业园路易食品龙头企业,发展黄桃2000余亩,每公斤价格稳定在1.6元以上,成为当地群众的一项稳定的收入。

(二)、养殖业

近年来,我区加大对塬区的产业扶贫力度,以生猪、奶牛、奶山羊、土鸡蛋为主的养殖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奶牛主要分布在西塬三张、崇凝、阳郭等乡镇,存栏总计8000头。

生猪主要分布在以丰原镇为核心的东塬,年存栏生猪3万头。

秦岭北麓地带,结合林草资源丰富的特点,奶山羊、土鸡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分别达到3.5万只和2万只。

其中大王乡土鸡蛋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三)建材产业

建材产业主要集中在塬区闫村、三张镇,各类砖厂、水泥制品厂100余家,年产值5000余万元,成为支撑塬区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

(四)、生态旅游业

1.森林旅游山

我区南塬石鼓山、天留山分属省、市级森林公园,青山绿水,景色秀丽,非常具有开发价值。

目前石鼓山森林公园已采取市场运作开工建设,进展顺利。

2、华夏生态园

华夏生态园由渭南华夏实业有限公司筹建,总面积540余亩,我区整合林业、农发、水利项目资金,扶持生态园建设,已全部绿化,现已栽植各类苗木32万余株,累计投资1200余万元,有效的改善了尤河流域生态环境,为渭南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消暑场所。

3.南塬绿化

我区南塬北坡绿化工程项目区东起赤水河,西至零河,与西安市临潼区接壤,北起陇海铁路线,南靠东西两塬塬面,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2公里(开发区良田段面积除外),涉及向阳、丰原、河西、站南、闫村、三张6个乡镇办36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6万亩亩,适宜绿化建设的面积为2.58万亩。

截止目前,通过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共完成南塬北坡杂果林建设1.6万余亩,扶持建成百亩以上的泡桐,核桃、仁用杏、桃、花椒示范基地5个。

2008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在南塬北坡栽植大规格苗木的决策后,我区积极响应,秋季完成了尤河以西5682.5亩栽植任务,栽植侧柏、油松大规格苗木3.85万株。

今春,计划实施南塬尤河东岸1—8作业区5332亩的栽植任务,栽植大规格苗木71000株。

三、南塬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发展生产制约因素较大。

一是地形地貌复杂,不利耕作;二是植被面积少,因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

三是地下水贫乏,致使缺水问题成为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是交通不便,物流不畅,大量农副产品外运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投资成本加大。

五是地方病多发。

秦岭山地地区是碘缺乏区,也是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高发区。

近年来,我区通过推广使用碘盐等措施使地方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目前塬区仍有大骨节病患者,劳动能力丧失,生活没有保障。

(二)群众经济基础差,思想观念落后,农业产业单一,群众增收难度大。

一方面大部分贫困农户收入水平低、家底薄,没有经营二、三产业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贫困群众自身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受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影响,安于现状,怕担风险舍不得投资,而对粮食种植群众寄有一种安全感,认为种粮虽然没有较大的经济收入,但能解决温饱问题,不饿肚子,小农思想比较严重。

(三)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能力还不强。

塬区大部分乡镇的乡镇企业、个体加工业较少,如大王乡、河西乡等乡镇几乎是空白点。

(四)资金投入量有限,远不能满足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实需求。

扶贫开发量大而宽,任务艰巨。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是尽快制定出南塬发展规划。

近期我们正在协调相关部门,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广泛征求、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以便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二是策划、包装和申报一批塬区产业发展项目。

年前,我们已安排塬区各乡镇办根据各自实际,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落实人力、财力,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做好了南塬项目的策划、论证、包装等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组织相关专家及人员成立智囊团,对各乡镇办上报的策划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论证,认真筛选出一批符合我区南塬实际、能有效促进塬区群众增收的切实可行的特色项目进行重点包装,抓住当前中央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确保建设项目储备充足,接替有序。

三是加快塬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发展经济林和畜牧养殖业。

一是发挥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塬区绝大部分是旱地、坡地、沟地,发展杂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核桃、香菇,投入少,见效快,好管理,群众已得到实惠,容易引导。

同时,根据群众的生产习惯,兼顾发展香菇、黄桃等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二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

在草资源丰富、群众有养殖基础的村,重点发展以奶牛、奶山羊、猪、鸡为主的养殖业,建立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优化农牧结构、形成农牧促进的良性循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要积极培育、发展产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活跃农村经济,有效引导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引导农业的市场化生产。

四是继续抓好“送技术、兴产业、促增收”活动的开展和扶贫帮扶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各乡镇办的联系和沟通,按照全区“送技术、兴产业、促增收”扶贫活动安排,进一步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及扶贫帮困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帮助各乡镇办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加大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组织科技人员把核桃、香菇栽培、奶牛饲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广大群众,为塬区群众脱贫致富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五是大力发展支持乡镇企业,催生民间加工业、工艺业。

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经济结构的主体力量,如闫村镇以砖瓦为主的建材业已发展到40多个,基本上村村有厂,年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崇凝镇的案板、草辫、竹笼、灯笼等民间工艺制造业、个体加工业已有8个专业村,年收入占人均纯收入50%以上。

这些小企业和专业村已成为当地农民货币收入的主渠道。

因此,催生小企业、支持培育小企业是促进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六是继续狠抓以南塬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

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尤河东岸1-8标段5223亩的造林绿化工作,今春我区计划栽植侧柏、油松、国槐、女贞等大规格苗木71000株。

目前绿化招标工作正在进行,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

其次要抓好核桃产业发展,今年计划新发展8000亩,确保使全区的核桃栽植面积突破6万亩大关,力争达到6.5万亩。

七是抓好典型示范,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我区这几年核桃产业迅猛发展的情况来分析,榜样的的辐射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近年来,我们抓建了30多个核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通过加大对示范点上的投入,促其实现早成熟、早挂果、早收益,使塬区的核桃栽植实现了由原来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低产零星栽培向现在的科技含量高、品种优良、集中连片规模栽培的转变,示范点的成功经验和规模效应,有力地带动并加快全区核桃产业发展步伐。

为此,在下一步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抓点示范、带动全面”的工作思路,用成功的典型和事例来说服、教育、引导群众,有效激发他们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促进塬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2009年2月1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