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西的宗教寺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2241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广西的宗教寺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老广西的宗教寺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老广西的宗教寺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老广西的宗教寺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老广西的宗教寺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广西的宗教寺院.docx

《老广西的宗教寺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广西的宗教寺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广西的宗教寺院.docx

老广西的宗教寺院

老广西的宗教寺院

最为慈善的观音禅寺

“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这一说法从何而来?

南宁市唯一的男众寺院

以大雄宝殿出名的寺院

桂林佛教的演绎史

“鹅翎应祷”的故事

广西第一寺院

云峰寺与太平天国的渊源

河池第一禅寺

建筑史上的奇迹之抗震阁

金山禅院的凄美故事

寿佛塔的风情

广西桂林栖霞寺遗址

柳江河畔上的佛教文化明珠

寺院里的茶文化

西山胜景第一景观“龙华晚眺”

“自古烟霞地”——南山古寺

“人间佛教”西竺园

广西最大的溶岩洞穴寺庙

广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

印山寺与李令公

三重殿慈云寺

灵峰寺的美丽故事

 

最为慈善的观音禅寺

广西柳州观音禅寺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在乾隆四十二年(1753年)和道光十二年(1848年)各被重修过一次。

观音禅寺位于柳江落满镇,坐落于龙潭岸边。

泉水东暖夏凉,百年古树绕潭,是得天独厚的宝地。

它香火兴旺,吸引着广西各地、省外甚至海外的来客。

然而,该寺最为人所称道的,却不是其宝地或者香火。

那是什么呢?

 观音禅寺素来崇尚佛教之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发扬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陀精神。

每年春节,寺院都会捐资看望落满乡镇所有的无保户,让这些无儿无女,无收入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在节日里尽享温暖之情,并发善心举办“愿所有老人春节快乐”为主题的慈善活动,以落满为起点,扩展到柳州、广西,乃至全国,这一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

除此之外,寺院还设立了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使他们重返校园,为国家培养人才。

在举行法会的日子里,寺院免费提供膳食。

大家乐其融融,充满一片和谐景象。

 2004年二月十九日寺院特邀台湾85岁高龄的释若晖禅师、江西高僧大德86岁高龄的上戒下全老和尚举行观音菩萨圣像开光典礼。

届时,佛光普照,天降瑞像,龙潭上空现了两条祥龙。

观音禅寺在观音的庇佑之下,以其祥瑞感化和影响着周边以及远方的人。

“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这一说法从何而来?

 对于坐落在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菩提园内的天宁寺,人们有这样一个说法:

“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

这是为何呢?

难道说天宁寺的存在还早于南宁这块土地吗?

其实,这句流传的话语只是道明了天宁古寺的悠久历史。

天宁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改称天宁寺,并一直沿袭至今,与北京、扬州、常州、嘉兴、鹤壁、邢台、安阳、雷州、宁波等地的“天宁寺”同名,如璧互拱,风采万千,遥相呼应,真可谓“山河天眼里,佛光普照中;世界法身内,光光相映空”。

  天宁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再度重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南宁商务总会”;民国四年(1915年)改名“南宁总商会”,清宣统元年(1909年)各商户募捐集资改造修建;民国后,商会将原其大厅改为礼堂,作为南宁工商界人士集会、议事的场所。

民国十年(1921年)10月24日,孙中山大总统出巡抵达南宁,于27日在该礼堂作《关于广西善后方针》的演讲;1950年南宁商会改组为南宁市工商业联合筹备委员会,为市工商业联合会办公驻所;1979年改为兴宁区人民政府驻地。

    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物阜民丰,在多方面有心人士的关心下,广西佛教协会得到批准在南宁市重建天宁寺,1995年选址柳沙园艺场(南宁市柳沙泰昌岭天宁寺内)筹建,但因城市规划而停办,筹划搬迁。

然而,正当重新筹划易址建寺的时候,广西佛教协会接到了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盛情邀请,自愿将公园内的五百亩两块土地划给广西佛协建天宁寺,并于2006年10月3日在良凤江菩提园内举行了天宁寺大雄宝殿的开工奠基仪式。

这是广西佛教的一大盛事,也是广大佛友的一大喜事!

南宁市唯一的男众寺院

南宁观音禅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980年前的北宋时期。

当时即有出家人在此筑庐修行,后扩建为白云精舍、妙超寺等。

明朝万历年间改建为万佛禅寺。

几经变故,历经沧桑,禅寺延续千年,成为今日的观音禅寺。

传说,之所以名为“观音禅寺”,是因为观音菩萨曾多次显圣于此。

它是目前南宁唯一的一所男众寺庙。

中国的古刹名寺甚多,无论从资源、名气、文化底蕴上讲,南宁观音禅寺都不占优势。

那么,该寺如何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寺院自有其独到的见解与创意。

既然是唯一的男众寺庙,就要突出它的特殊性,尽管占地不大,但是要小而精,在不违背教宗教义的前提下,创意要与众不同:

大雄宝殿的五百罗汉壁画便是禅寺的一大特色。

跨入大雄宝殿,殿堂中心供奉的是传统脱胎工艺塑造的五方如来,端坐于莲台之上,庄严,华丽,佛面慈祥,神态威仪,让人不由地肃然起敬。

然而,除了眼前高大的佛像,大殿两侧的墙壁上大面积的斑斓色彩则对我们发出了强烈的“邀请”电波。

视线转移,所见竟是分别占据左、右侧墙壁,将近两层楼高的佛教壁画“五百罗汉演教图”。

画面上有500余位罗汉。

他们的面貌各不相同,喜、怒、哀、乐表情丰富;站着张望的、盘坐聊天的、伸长胳膊挠痒的,形态多样,造型生动,连衣服纹褶也都清晰分明。

壁画整体构图和谐紧凑,人体肌肤富于质感,色泽十分鲜艳,夺人眼球。

五百罗汉壁画的构想,最初来自释镛如法师。

为打造出观音禅寺与众不同的特色和风格,镛如法师查阅了很多佛寺建筑的相关资料,也走访了全国许多佛教寺院。

他发现,寺院虽常以壁画庄严佛堂,但多是描绘神通、生死轮回、佛陀故事等讲述性的内容。

五百罗汉则主要出现在雕塑和绘画作品上,真正以五百罗汉为内容创作的壁画十分罕见,大规模的就更稀少。

画家林良丰说,观音禅寺的五百罗汉壁画的艺术价值及对游客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佛教题材壁画来说,以五百罗汉为内容绘制的大型壁画在历史上来说是第一次;第二,以往的佛教壁画多以工笔的技法绘制,这个五百罗汉壁画则结合了传统与现代、工笔与写意、淡彩与重彩的技法来体现,是一种全新的风格,是壁画艺术形式的创新;第三,大型壁画、宗教文化与艺术三者结合带来的震撼、冲击,值得游客亲身感受。

 

以大雄宝殿出名的寺院

四恩寺是广西唯一的出家人受戒道场,乃岭南现代第一寺。

座落在白云山半山腰处,如玉带一般的西江在其不远处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过。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寺院题名“四恩寺”,四恩即报答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这四重恩。

但是有关四恩寺,值得一提的并不是这“四恩”,而是它的建筑风格与其大雄宝殿。

四恩寺不但是一座佛教文化博物馆,而且是一座建筑艺术宫殿。

四恩寺占地65.7亩,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整个古建筑群仿明清风格,气势磅礴,符合阴阳宇宙观和对称、稳重的审美观。

整个佛寺规划格局呈现为七个平台,寓含“胜造七级浮屠”之意。

其中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具体指的是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占地面积1245平方米, 建筑面积1489平方米,殿内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举行法事活动。

大雄宝殿高25.6米,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高9.5米,其中佛像法身高6.6米,其规模在国内排在前茅,比著名的杭州灵隐寺的大雄宝殿规模还要大(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占地1030平方米,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法身高5.3米)。

四恩寺大雄宝殿中间供奉着三尊檀香木涂金佛像:

正中间是结跏跌坐、表情安祥的佛祖释迦牟尼,只见他左手横置左足上,作“定印”,表示禅定;右手向上曲指作环形,作“说法印”,表现佛祖在法会上说法开讲时的瞬间。

佛祖坐在莲花上(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洁净、净土的象征,净中之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莲花还是女阴的象征,人生于彼而死后复归于彼获得再生);左边年长抱拳的一位是迦叶尊者,右边年轻合掌的一位是阿难尊者。

这样的布置格局,似乎已经成为大雄宝殿的一种固定建筑形式。

大雄宝殿正面走廊有两根腾云驾雾的龙柱,在龙柱正面两条龙的龙头向外,表示接引信众、天下客人;龙柱内侧两条龙的龙头向内,表示守护大殿、佛祖。

后面还有一条小龙,精神抖擞,真是人情味十足啊!

桂林佛教的演绎史

    历史上的桂林是广西首都、首府,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今的桂林,则广为人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已成为耳熟能详的桂林形象。

但是还有一个说法,相信大家就少有耳闻,不那么了解了。

桂林也是广西的佛教中心。

古代著名的大寺院均集中在桂林。

桂林市区内存留至今的佛塔(象山上的普贤塔是桂林市徽标志)和摩岩佛像、石刻等佛教文化遗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广西之首。

而能仁禅寺,则可谓是一部桂林佛教的演绎史。

能仁禅寺地处桂林市中心,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在桂林市四个道扬中是规模最大的寺院。

能仁禅寺的前身是原广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1939年初,年富国强、才华横溢的道安法师应桂林僧俗礼请,从南岳祝圣寺来到桂林主持法会,追荐抗战以来的死难同胞,祈祷世界和平。

法会圆满后,道安法师应请留在桂林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广西省分会的工作。

其时,身居要职的广西靖西专员黄昆山夫妇崇道安法师为师皈依三宝后,发大心于1938年8月在原残丰不堪的地藏庵附近购地十数亩,交道安法师主持募款建大雄宝殿,作为广西省佛教协会永久办公地址。

经道安法师5年多的艰苦努力,广西省佛教协会会所已建成大雄宝殿、观音殿、弥勒殿、方丈室、山门等建筑,成为桂林市一个新的弘法道场。

 

1940年秋,广西省佛教协会创办、主编、出版了《狮子吼月刊》,以桂林为实验基地开展“新佛教运动”,历时一年多。

1949年后,广西省佛教会自行解体。

1950年桂林市进行社团登记时,广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以桂林市佛教协会的名义进行登记。

“文革”期间,佛教协会所在地曾经一度被多家单位瓜分、占用,佛教荡然无存,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内不闻梵呗清音。

1986年9月,在市政府协助下,桂林市第一届佛教徒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桂林市佛教协会,确定原广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定名为“桂林市能仁禅寺”。

 

   能仁禅寺的发展史可谓是历尽沧桑、艰辛不断。

其不平凡的产生、发展,不平凡的经历,注定了它不平凡的今天,不平凡的身份与地位,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与展望。

    

“鹅翎应祷”的故事

    鹅翎禅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朝,位于荔浦县城南2公里处。

该寺群山怀抱,一水来朝,洞穴幽深,风景优美,为该县名胜之冠。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那么,这座并无特殊的小寺,又以何非凡之处名留至今?

   据民国三年的荔浦县志载,宋朝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夏天,久旱无雨,田禾枯焦。

于是有民众到鹅翎禅寺求雨。

果然菩萨灵应:

当时正是红日炎炎,梦完香后,天空云集,雷声大震,一场大雨倾盆而下,遍及全县四面八方,禾苗久逢甘霖,起死回生。

结果农民喜获丰收。

“鹅翎应祷”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

还有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出米洞,寺内石壁上还保留有一小孔。

传说在很以久前,白白的大米,就是从这个小孔里流出来的。

流出的数量刚好够寺内的僧尼们吃,并无剩余。

后来被一位俗人发现。

他起了歹心,一天晚上深夜,偷偷地把小洞凿宽,幻想让大白米不断流出来,趁此发大财,谁知小孔被凿宽后,从此白白的大米就再也不流出来了。

县志还有记载,唐朝禅宗领袖六祖慧能大师曾来荔浦县隐行传经多年,鹅翎禅寺故而得享此佛根。

加上鹅翎应祷和出米洞的故事流传,从此名声大震。

七十年代后,鹅翎禅寺经过数年修建,焕然一新。

缅丽夺目的佛教殿堂,宏伟壮观。

一尊尊慈祥端庄、精美殊妙的诸佛金身圣像栩栩如生。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来的名联佳诗,现仍保存多处。

古往今来,鹅翎禅寺素以风景优雅,诸佛灵应而闻名于世。

多少名人雅士莫慕名前来观光游览,多少信男善女从四面八方到此虔诚朝佛!

    

 

广西第一寺院

鉴山寺是桂林市建立最早的佛门禅院之一,始建于唐朝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原址在县城碧莲峰。

据史料记载,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日本未果,由海南岛返回扬州途中,乘水路从梧州抵达桂林,在桂林休整一年。

期间鉴真大师常在鉴山寺讲学授戒。

鉴山寺建寺伊始,历经宋、元、明、清、民国,1200多年香火络绎不绝,至1916年不幸毁于兵灾战乱,仅留下鉴山楼遗址。

1995年自治区民族宗教委员会批准重建阳朔鉴山寺。

寺名由中国著名书法家,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名。

由一代名僧妙湛大和尚高徒,上过三个大学的本如法师出任该寺方丈。

重建的鉴山寺属仿唐佛教建筑。

其规模之大,供奉佛像之多,真乃堪称广西第一寺院!

重建的鉴山寺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仿唐代古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达5589平方米。

建筑群体坐南向北,主要殿堂是典型古寺布置方式定位,中轴设有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五处主要建筑。

东西向设有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地藏殿、钟鼓楼、画廊、碑亭。

各殿堂是供游客游览、了解佛教文化渊源、进行佛事交流活动、进香参拜的场所。

山门东西两侧则设有斋堂、香客楼,以满足佛教信徒用餐及住宿。

而寺院内部则设置有亨哈二将、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驮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十八罗汉等多达48尊佛像;其中在18米高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世佛”高达7米,真可谓极为壮观!

   鉴山寺融朝圣观光、敬香、礼佛等佛教活动为一体,位于阳朔县旅游风景区的云集山下。

其地理环境优越,与月亮山、大榕树、聚龙潭等临近景点串汇成一大旅游风景区,也为鉴山寺的知名增添了优越的条件。

云峰寺与太平天国的渊源

   云峰寺是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区象鼻山西南麓,初建于唐代,后屡有修葺,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后为女尼所居。

现存的云峰寺是近年改建的,它那弧形式的山墙,碧绿色的琉璃瓦,朱红色的柱梁和窗棂,颇有中国的民族风格。

可是一座佛教寺院,为什么会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

这还得从清朝太平天国说起。

桂林是太平军北伐路上攻打的第一座省城。

太平军进攻桂林城,和守备桂林的清军发生了激烈的攻防战。

桂林城的上空弥漫了血腥的气味。

挥师北上的太平军气势如虹,百计攻城,而龟缩城内的清军则仰仗城高墙厚,拼死抵抗。

清咸丰三年(1852年),太平军北上围攻桂林时,就以象鼻山为阵地架炮攻城,在云峰寺设攻城指挥部。

但是清兵闭城死守,相持了近三十余日。

后因战略关系,太平军决定放弃桂林,连夜北进。

临行前,太平军在山上安扎草人,又用长绳拖引火线开炮。

炮声隆隆,不绝于耳,城内清军心惊肉跳,人心惶惶,始终不敢踏出一步。

大军走了之后,山头上的炮仍在轰鸣。

直到天明,清兵才发现太平军已经走远了。

太平军还留下刻石一方,告桂林父老。

后石刻为清政府所毁。

但是最终,太平军也未能攻下桂林城,而一直想要除掉太平天国这个心头大患的咸丰皇帝也没能实现在桂林城下“一股歼除”太平军的愿望。

现在山西麓的云峰寺已成为太平天国革命纪念馆,先后举办过《太平天国革命在桂林》、《桂林明清瓷器绘画》、《桂林出土文物》、《辛亥革命在桂林》、《李宗仁在桂林》等展览。

因为云峰寺曾经成为太平军与清军对抗的战略据点,而今寺院也被改建为革命纪念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故而命其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云峰寺门前还耸立着一对大石狮,庄严壮观!

河池第一禅寺

天佛寺其年代可追溯至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迄今已有1040多年之历史,乃河池市目前所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信众最广泛之主要佛教活动场所,素享“河池第一禅寺”之誉。

但是这座寺院起初并不被称为天佛寺。

人们对其考究的更多的名称,是果君庙。

天佛寺亦称果君庙、可均庙、果均庙、可均岩庙、泰华山庙、泰华山寺庙、岜烈果君庙。

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天佛寺原乃一天然溶洞。

相传,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兵连祸结,更兼旱魔肆虐,庄稼无收,果树枯萎,灾难频仍,民不聊生。

民众遂自发于洞府中筑庙安神,祭祀进香,求佛祈雨。

  事亦蹊跷,时隔数日,天公居然作美,普施喜雨,久旱逢甘露之果树们最先得益,纷纷复苏,次年春芽绽放,蓊蓊郁郁,花团锦簇,新果满枝,秋则硕果累累,庄稼亦喜获丰收,民众转危为安,好事旋踵而至,喜不自胜,奔走互庆,称颂庙神之灵验,尤为果树之保护神,故而命之“果君庙”。

因当地主体居民为壮族,又无本民族文字,口语上“果”与“可”、“君”与“均”莫辨,“果君庙”遂有“可均庙”、“果均庙”之传;又因该庙处岜烈村境内之泰华山,故历史上又有“泰华山庙”、“泰华山寺庙”、“岜烈果君庙”者云。

后经有关部门批准改名为——天佛寺。

 

天佛寺自诞生日起,不断扩建,几经废兴,历尽沧桑。

然,民众却笃信其神灵,积年累月,香客不断,烛火繁盛。

天佛寺僧尼、居士不负众望自不必说,坐禅念经之余,每常为民祈愿,消灾避难,于诸种灾害中,为灾民施食、施衣、施诊、施救,名驰遐迩。

  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之《可爱的河池市》、政协河池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河池文史》第四辑载并民间口传,民国廿六—廿八年(1937—1939年)间,侵华日军飞机轰炸河池镇,丹池联立国民中学遭殃,校长伍游亲率举校4个班迁校至果君庙(今天佛寺)避难,寺内僧尼爱教爱国,慈悲为怀,腾室让殿,接纳国中全体师生于庙内授课长达一年之久,传为美谈。

 

  天佛寺历尽千年沧桑,不知曾经孕育过多少尘世风雨,弥漫着多少佛陀星云,编织了多少俗世梦幻。

千百年来,天佛寺上空,始终漂浮着金色祥云。

或许,无人真正能够知晓天佛寺究竟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少玄妙。

这并非天佛寺果真其大无穷,而乃凡人永远难以到达佛之殿堂,佛之境界。

    

建筑史上的奇迹之抗震阁

合浦大士阁,坐落于合浦县城东南山口镇永安村永安古城遗址内,原是古城中的佛教建筑,因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是广西现存最完好的明代四牌楼,又称永安大士阁,俗称四排楼。

该阁今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而小小的一座阁楼为何有如此殊荣与价值呢?

据志书记载,大士阁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于清道光年间被重修过1次,解放后两次维修。

建成至今,这里经历多次台风暴雨、地震,方圆几里内的庐舍房屋尽数倒塌,唯独大士阁岿然屹立,风貌如初,保存完好。

而每至盛夏,天气闷热,大士阁内却凉风习习,凉意扑面。

这与它紧邻大海,以及特殊的建筑结构有关系。

它面阔3间,进深6间,分前后两阁,上下两层,前后阁相连通,中无天井分隔。

两阁相连,浑然一体。

上层阁楼式,下层无围栏敞开式,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

全阁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大木构架,大木构件全部用南方铁木,主要承重结构为36根圆柱,柱基为雕刻宝莲花的石垫,其中1根立柱柱脚悬空,是全阁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

各柱间有72条牵梁,有108个矮子顶,梁柱纵横交错,全用榫卯或穿枋连结,不用一钉一铁,站在楼下仰望,木条上下左右穿插,令人眼花缭乱。

特别令人惊讶的是,36根圆柱支撑在入土10厘米的宝莲花石垫上,石垫下没有任何人造基础。

数百年来,这里经历多次地震,强台风更是难以计数,但楼阁却安然无恙,故被称为“抗震阁”。

金山禅院的凄美故事

金山禅院是桂林境内佛教名刹,始建于宋代,于1996年的浩劫中被毁,1994年迁址修复。

金山禅院位于广西灵川金山禅院景区内。

金山禅院景区位于灵川青狮潭水库大坝以东约1.5华里。

整个景区由龙岩洞和金山禅院两部分组成。

龙岩现为灵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谓给金山禅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传,江头洲有一个美丽、天真、善良的农家少女。

一天她在龙潭洗衣服见有七颗龙蛋弃之于地,便将其带回,可家贫无母鸡孵龙蛋,善良的少女便用自己的体温将其孵化成龙,并精心养护小龙成长。

而且,七条小龙也铭感于心。

某年农历五月十四,天昏地暗,雷雨交加,洪水咆哮着向九仙山冲去。

九仙山阻挡水势,洪水越涨越高,暴涨的洪水眼看淹没方圆百里的村庄。

这时七条小龙奋力将九仙山的第八仙山——龙岩山的山腹洞穿,引水排洪,并背负少女仙去。

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少女,人们在龙岩旁修建了娘娘庙。

至今九屋一带还有每年五月十四包粽子欢送十四娘娘的习俗。

现在游客荡舟龙岩水洞之中,还能清晰的看到洞壁上七龙破洞而过时留下的龙鳞痕迹,鳞片呈赭、黄、绿、白、青、兰、紫七种颜色。

龙岩洞洞长200米,宽50米,高20米。

青狮潭---甘沉棠江穿岩而过,岩顶如盖,内壁有宋朝以来壁刻“龙岩”二字,各高七尺,苍劲雄浑,旁有诗序千言,详记当时游岩之盛。

在金山禅院,你还可游览高山森林,寒岭覆盖约3万亩的原生森林,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有数万亩古荒原。

那里天高云底,气象万千,一望无际,让人顿感心可容纳万物!

寿佛塔的风情

寿佛塔位于桂林东郊穿山公园内。

建于明代,是一座七层六角形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13.2米,底层段面宽3米,往上逐渐收缩,顶部为覆钵形,上冠葫芦宝顶,是常见的中国六角式宝塔,现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佛塔是桂林四大名塔之一。

2007年8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广西桂林穿山景区两项“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坐落在最小面积石山顶上的古塔”(山顶面积:

六十一点一平方米)和“单柱钟乳石上连体石盾数量之最”(数量四个)。

然而,从各不同角度和层面来看寿佛塔,它又有着怎样的风情呢?

寿佛塔位于漓江东岸、小东江西畔海拔194米的塔山之上,与穿山隔江相望。

塔山不高,相对高度44米,面积2.75公顷。

西侧裂出一石,有如神工鬼斧般,从峰顶直劈到地面,各自独立的孤峰。

徐霞客《粤西日记》谓之“若岐若合,亭亭夹立,盖以脆薄飞扬见奇”。

寿佛塔为六角七级楼阁式佛塔,青砖叠砌浇灰浆,高13.3米。

孤峰古塔掩映在小东江的水面上,远看着就如一障屏风,亦若一艘舰只行于江上,故而又称其为“军舰山”。

来到塔山之下,远观小巧玲珑的塔山,现在却觉险峻无比,北面峭壁直上直下,底部有一山洞。

塔山南面山势稍缓,登山之路就在这里。

山脚条石铺就的山路末端,矗立着寿佛塔文物保护碑。

寿佛塔最底层高1.56米,每面宽2.95米,逐层收分,层间以菱角牙子出涩,出檐很短。

第二层北面,嵌着青石镌刻的“南无无星寿佛”一尊。

寿佛塔之名便来源于此。

寿佛塔塔身为红砖平水砌就,外无灰泥覆盖。

塔下石壁上保留有一九六O年十二月,桂林市人民委员会所立的“斗鸡山塔”摩崖石刻。

因塔山多为枫树,所以每到秋季,寿佛塔周边便是一片“塔山红叶的”醉人景色,美不胜收!

那时再去看寿佛塔,则实在别有一番景致,让人流连忘放!

广西桂林栖霞寺遗址

栖霞寺始于隋开皇十年(587年)。

当时,高僧昙迁大和尚云游桂林,于普陀山七星岩壁题写“栖霞洞”三字,至唐代始于山麓建有了“栖霞寺”。

唐大和、开成之际(828—840年),全真和尚云游桂林栖霞寺时,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被宋徽宗赵佶敕封为“慈佑寂照应普惠大师”,并被追封为“无量寿佛”。

由于隋唐两位高僧结下的佛缘,自隋代至清朝,佛教众弟子先后在普陀山上下建寺庙亭阁达30余处。

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山麓的栖霞寺。

说起栖霞寺则不能不说说浑融和尚。

 浑融和尚,俗家姓张,湖广沅州(今湖南芷江)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他自幼饱读诗书,练就一身好武艺,又好打抱不平。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他29岁时于衡州湖东寺出家为僧,法号本符。

清兵进入湖南,到处烧杀掳掠,他再也忍耐不住,带领一帮和尚,埋伏路旁,多次截杀清兵游骑。

后来,消息走漏,清兵乘夜把寺庙包围,四面放火。

本符从烟火中冲出来,杀出一条血路,去投奔抗清的刘起蛟部队。

此后,他随军转战湖南、广西,屡败清兵。

军中称他为“秃参军”。

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攻取湖南衡州,接着又攻陷桂林。

本符眼见明朝大势已去,无所作为,仍旧回到寺里为僧,重证佛缘,住在七星岩下寿佛庵。

由于本符和尚与军人的浑然融恰,本符自己取了别号“浑融”。

因本符名字已为清兵所知,自此大家改称浑融和尚,几乎忘记了本符和尚的法号。

从顺治八年(1651年),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浑融和尚耗时三十三年,殚精竭虑,四处募化,在原明代寿佛庵的基址上恢复唐代栖霞寺。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月十四日,浑融和尚圆寂于栖霞寺,享年九十岁,葬于栖霞寺前的灵剑江畔树荫下,墓作宝塔式,后又改墓为圆丘形,后来墓塔遭受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