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问题调研 文档 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2221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工荒问题调研 文档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民工荒问题调研 文档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民工荒问题调研 文档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民工荒问题调研 文档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民工荒问题调研 文档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工荒问题调研 文档 3.docx

《民工荒问题调研 文档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工荒问题调研 文档 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工荒问题调研 文档 3.docx

民工荒问题调研文档3

民工荒问题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向沿海地区倾斜的发展战略,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依靠外资带动了经济发展,也拉大了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在“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纷纷流向发达的沿海地区,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汹涌的“民工潮”。

至此,人们习惯于认为我国廉价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即农民工被视为廉价而丰富的优势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在2004年初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开始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现象,即“民工荒”。

2008年沿海地区企业遭遇金融危机,使得沿海地区大约2000万农民工下岗失业,返乡回流,出现“失业潮”、“返乡潮”。

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和我国经济的强劲回升,广东等地外贸订单激增,企业用工需求随之加大。

春节过后,沿海地区和内地企业纷纷出现“招工难”,再次爆发了新一轮的“民工荒”。

  2004年初开始出现的首轮“民工荒”,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提出了很多的对策和建议。

2010年春节后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民工荒”,“民工荒”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本文根据相关数据和报道,从发生的背景及缺工的地区、行业、企业、工种等几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两轮“民工荒”的差异,并拟通过对两轮“民工荒”的比较分析得出一些深层次的启示在此问题之中,我们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二、民工荒发生的期间是否具有周期性?

三、民工荒对企业产生哪些影响?

四、企业是如何应对民工荒问题的?

五、民工荒现象国家宏观政策是如何进行调控的?

六、中国如此众多的民工究竟去了哪里,企业招工难难于上青天,最后的企业是如何找的需要的劳动力呢?

七、经济学原理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在做问题的探讨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民工荒想象的相关报道;

  2004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的一则报道从侧面反映了“民工荒”和珠三角、长三角“抢人”现象。

该报道称,“广东、浙江等地的一些公司来江西定南县进行招工洽谈,好多正在上学的中学生也围在洽谈会桌前跃跃欲试,经不住‘高薪’和种种优惠条件诱惑,准备弃学加入打工行列……”

  到2008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让不少企业“水深火热”,直至圣诞订单来临(通常是每年8月或9月),“民工荒”才在全国不少地区大规模出现。

但当时,“民工荒”其实是企业发展及用人“超跌反弹”。

  今年春节前后,常规节目“民工荒”又出现了。

只不过,其从原先的“小打小闹”蔓延到了全国多数省区,乃至原先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如湖北省都出现了所谓用工荒。

中国“民工荒”是一种“结构荒”,

,“‘民工荒’说明经济发展了,就业机会增多了,劳动者就业选择余地增大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增强了,他们不仅要挣钱,还要好的前途和保障条件,这些都是合理的。

”______河南省省长郭庚茂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民工潮”成为描述中国农村劳动力城镇流动的专用名词。

“民工荒”这个词汇,曾经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而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关于“民工荒”现象的报道又开始占据各大媒体的版面。

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

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

1.14到1:

1.51之间,也就是说每个求职的人有1个以上岗位虚位以待;在温州,2009年8月份该地区职介中心的用工缺口占比73%多,相比2009年6月52%上升了21个百分点。

在了解相关报道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什么是“民工荒”?

期出现何时,到底有则么样历史,其是如何发展的?

按字面解释,就是民工短缺现象。

该现象不光中国有,欧洲不少国家也存在。

但与欧洲不同,中国频频出现“民工荒”不单是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经济现象乃至政治现象。

  查阅资料发现,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民工荒”这个词就见诸报端。

当时对该现象的解读是,“民工荒”的出现代表的是“技工荒”,即不少企业缺乏有优秀技术能力的蓝领工人。

最先传出“民工荒”现象的城市是福建晋江市,这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城市。

2004年,“民工荒”一下成了广为关注的现象。

一方面,家政业、纺织业、制鞋业等行业缺不需要丝毫技术的产业工人;一方面,“民工荒”范围从珠三角蔓延至长三角,且出现了中国最发达的两个经济区“抢人”的现象。

2008年又出现新一轮的民工荒现象,同时往后的每年都有一定的时期出现该现象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想要了解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就得去了解民工荒出现的背景

1.首轮“民工荒”的背景是,200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态势良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3年增长了9.1%,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5.8%,国内外投资力度不断增强,极大推动了市场需求增加。

广东等地外贸订单激增,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较快。

2004年进出口比上年增长35.7%,全年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扩大65亿美元。

订单激增导致了劳动密集型企业迅猛扩张,许多企业扩充产能、上新生产线,用工需求大幅增长。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北京、天津、深圳等使用农民工较多的26个城市26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2004年企业雇佣的农民工人数比2003年增加13%;农村劳动力供应市场的增长却相对平缓,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同比增长3.8%,与往年相比增长平稳。

对农村劳动力需求增长劲升而供应增长平稳,使得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有了轻微变化。

总体上来说是经济高速增长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属于扩张型影响。

  2.新一轮“民工荒”的背景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冲击着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中国。

以外向型经济著称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无疑是本次金融危机冲击的重灾区。

东部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贸出口型企业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大量企业由于接不到订单而出现了半停产、停产、关闭、破产的情况,而作为制造业的主力军农民工纷纷失去工作,被迫返乡回流。

据农业部2009年1月统计,提前返乡农民工数量约2000万人以上,大约占农民工就业总量的15%。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复苏、促进就业增长,我国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的指导思想,4万亿元投资计划有相当一部分分布于中西部地区。

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和我国经济的强劲回升,广东等地外贸订单激增,企业用工需求随之加大。

特别是春节过后,由于企业提前开工和招人,很多农民工还在家过年,企业又遭遇了“招工难”。

从“失业潮”到“民工荒”,这两年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此轮“民工荒”与金融危机是有直接关系的(杨云彦,2010),有人认为新一轮的“民工荒”并不是早期的“民工荒”的简单延续,更多表现为不少企业在2009年危机中减产停产并大幅度裁员以后出现的用工反弹。

同时得了解民工荒的几种结构特征

1、区域结构特征1.首轮“民工荒”。

“民工荒”只是主要出现在经济较发达沿海地区,而并非全国普遍现象,特别是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集聚地区,其中珠三角是最严重的地区,估计有近200万民工缺口,缺工率约为10%。

  2.新一轮“民工荒”。

据估计,珠三角地区城市出现超过200万的用工缺口,其中深圳81.9万人、广州15万人、东莞100万人、中山13万人;江浙最缺一线普工,昆山、杭州、温州等地用工难随处可见;福建省出现“用工荒”,每100名求职者可以选择的工作岗位数为130个,求人倍率1.3,也是近年来该指标的最高数值;另外,湖北、重庆、安徽、江西等劳务大省也很紧缺,如2010年春季武汉市劳动就业管理局预计武汉市缺工总量达7~8万人。

相比上轮,新一轮民工短缺的区域有所扩大。

 2、企业行业结构特征 1.首轮“民工荒”。

一般大型企业由于职工福利和保障较好而基本不存在民工短缺,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最为严重,主要集中在产品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服装加工、电子装配、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其中部分台资企业和中小型私营企业缺工更为严重。

技工短缺主要集中在工艺设计、机械加工、电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机床、汽车涂装、电子测试等生产、附加值高的产业。

 2.新一轮“民工荒”。

据报道,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最为严重,主要集中在产品竞争比较激烈的服装加工、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

3、工种特征  1.首轮“民工荒”。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2004)调查发现,农民工短缺的一个重要表现为熟练工、技工短缺,尤其是高级工严重缺乏。

许多企业只想招熟练工、技术工,造成农民工供求错位严重,招新手容易,招技工难,招高级工更难。

  2.新一轮“民工荒”。

2010年“民工荒”从短缺的角度来说普工短缺占大部分,也存在一定的技工。

目前广东企业用工一是普工缺口相对较大(缺口约占总量的68%),二是技工缺口仍处高位(占缺工总量的32%)。

据报道,挡车工、车位工、缝纫工、印染工、抛光工、钳工、装配工、焊工、电工等是浙江目前最缺的工种,也是招工量最大的工种,也正好分属浙江的支柱性产业;服务员、裁缝工、操作工这三类农民工如今是江苏目前最紧俏的农民工。

另外,保安、数控车床熟练工、有经验的电焊工、钳工也普遍稀缺。

  4、性别结构特征  1.首轮“民工荒”。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调查发现(2004),女工需求过大,男工相对过剩。

劳动力市场上性别供求错位严重,造成女性“民工荒”。

女工需求量是男工的数倍,有些企业男女比例高达1:

10。

  2.新一轮“民工荒”。

2010年“民工荒”表现为男性和女性都比较短缺,很多招聘单位表示只要是工人都可以考虑。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第一,从经济社会背景来看,经济发展和企业订单增加是导致两轮“民工荒”发生的相同的直接原因。

两轮“民工荒”,从表象上看都是由于经济发展刺激沿海企业订单猛增,因而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第二,从区域结构上看,两轮“民工荒”短缺都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

但是新一轮“民工荒”内地民工短缺也比较严重,区域有所扩大。

第三,从行业结构上看,两轮“民工荒”的短缺都主要是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般都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加工、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但新一轮民工短缺的企业行业面有所增加。

第四,从工种特征上看,首轮主要短缺熟练工、技工,新一轮主要短缺普工,也存在一定的技工、熟练工。

第五,从性别特征上看,首轮主要是缺女工,新一轮是男女都缺,性别结构也有所扩大。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低工资、低成本、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导致两轮“民工荒”发生的相同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通过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依靠大量廉价、技术含量低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低成本、发展外向型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工厂”,使“中国制造”遍布全球。

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我国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因此企业牺牲农民工的利益和权益,以保障低成本、赚取利润。

这种缺少技术基础的生产模式决定了企业工资的平均水平及上涨空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2004)调查发现,当时广州最低工资标准为510元,东莞为450元,深圳特区外最低工资扣除个人应承担的社会保险费后为388元。

农民工长期处于低工资、低福利、低保障的状态中,低工资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动。

2004年出现“民工荒”时,政府和很多企业都意识到普工的工资太低,认为要提高工资,但是据统计现在大多数企业的普工工资仍然为基本底薪500~800元/月,随着各种成本的提高,于是农民工的净收益不断减少,甚至趋于零,迫使农民工不再接受这种名义工资水平。

也就是说,劳动力的供给趋于减少,“民工荒”就会出现,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最终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还使得企业缺乏创新动力,也导致我国的产业附加值不高,价值增值较低,竞争力不强。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大约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这表明了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脆弱性,也说明了高度对外依赖将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

在民工短缺、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资源承载力日渐饱和的趋势下,原有的低工资、低成本、外向型、高投入、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沿海地区已不具有竞争优势,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造成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低工资、低劳动成本带来的低效率可能使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落人“低成本陷阱”。

当前“民工荒”很大程度是“劳动力无限供给-低工资-低成本-低效率-低竞争力”链条的断裂,是长期不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不进行自主创新、不加快产业升级的理性反映。

“民工荒”反映出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二)制度短缺和权益短缺是两轮“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有专家和学者指出“民工荒”实际上是制度荒和权益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制度短缺和权益短缺。

户籍制度、各种保障制度的严重缺陷是“民工荒”的重要原因,“民工荒”正是对这些制度缺陷的有力反抗。

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城乡流动,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失;“民工荒”事件是户籍制度的必然产物,户籍制度导致了较高的迁移成本(王美艳、蔡昉,2008),外来民工被迫缴纳各种不合理费用,如流动人口证、暂住证、计划生育证等办证费用,加重了民工的负担,加上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限制了一部分农民向城市的迁移。

农民工不仅工资低,而且人身安全和尊严、平等择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居住等权益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合法权益屡遭侵害。

  2004年出现“民工荒”后,政府在法律法规上做了很大改进,如国务院在2006年专门制定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将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工资拖欠问题列为农民工工作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国家也密集颁布了保护劳动者权利方面的法律,仅在2007年就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就业促进法》。

但是户籍制度、各种保障制度改变的幅度不大,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在权益上,农民工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仍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待遇,处于城市社会底层。

作为新生代的农民工维权意识比较强,在很多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农民工选择“用脚投票”,离开工作岗位,一走了之,于是产生了“民工荒”。

在媒体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虽然一面在闹“民工荒”,但是还是有很多农民工无法就业,根本原因就是待遇太低。

在温州,一个农民工一般的月薪期望为1500元,但实际上企业只能开出1000—1200元的工资,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使得很多企业把工资压得很低。

现在虽然接到了订单,但是很多订单只是企业为了稳定客户而接下的“薄利单”,有的甚至是零利润,所以即使是缺人,也无助于提高农民工待遇。

(三)工作的季节性

仔细地分析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人们不难发现,新一轮的“民工荒”并不是早期“民工荒”的简单延续,更多表现为因2008年金融危机不少企业减产停产从而大幅度裁员以后出现的用工反弹,这些企业忙活的大都是“短单”和“小单”,带有很强的季节性,这种情况究竟能够持续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

万一后续订单无法跟上,这些农民工再度被裁减,这对他们的精力和感情都是一大打击。

(四)农民返乡时间与招工时间的差异

一般农民工要过了元宵节后才出来打工。

(当然不排除一些农民工会出来得早一些)况且,春节后这段时间火车票、汽车票特别难买,也限制了农民工进城的规模。

而把春节后几天出现的农民工荒的现象过度渲染成一种普遍的,长期的现象。

(5)进城打工收入与在农村种植收入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许多农民工随着这几年农村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得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相比收入差距减少或者相差不多,使得许多农民工没有外出打工的必要。

两轮“民工荒”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农”问题在不断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是农民负担重而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

在早期,相比农村而言,外出打工的相对收益比较高。

但是随着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粮食收购保护、新农村建设等,使农业劳动力边际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这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降低了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也吸引部分农民工回流,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意愿供给量小于企业实际需要量,结果带来了企业用工短缺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0年2月24日发布的“部分城市2010年企业春季用工需求和2009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有62%的返乡务工人员明确表示春节后要继续外出务工,有30%的返乡务工人员表示要视情况而定,所占比例与往年相比增长6%;有8%的返乡务工人员表示不再外出务工。

这表明了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吸引农民工重新回归农业,留守农村的意愿比过去提高了,外出打工的意愿降低了。

此外,在城市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实际购买力趋于下降,而流向城市的成本增加,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净收益下降,缺乏向外流动的经济诱因

(六)地区经济的发展

“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经济圈已经形成,农村劳动力外出选择的机会加大,流向出现多元化。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的推进,北部湾、成渝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区域板块的形成与崛起,使欠发达地区加快了经济发展。

另外,很多在沿海地区工作时间很长的劳动力已经有了些资本积累,不愿再从事最简单最辛苦的低级工作,而愿意返回家乡进行创业和投资。

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也给返乡人员创业提供了各方面优惠。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2009年湖南省GDP增长13.6%,其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十位;安徽省GDP增长12.9%,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上升,并成为我国第14个迈入GDP“万亿俱乐部”行列的省份;内蒙古2009年GDP更是以17%的增速在各省份中位于第一,其他多数中西部省份的增长势头也十分强劲。

在金融危机下,中西部地区并取代东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保八”的功臣。

这些地区的农民也就获得更多的“离土不离乡”的工作机会,新生代的农民工也出现了“就近就业”的趋势,减少了对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农民工供给。

“东南西北中,打工到广东”,在农民工曾经流传的顺口溜现在变成了“东南西北中,处处可打工”。

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在发生变化,农民工流动的选择性更多

(7)民工主体及其价值观念在变化  20世纪60年代出生、现年40岁以上、90年代外出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大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年龄的限制,再加上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些农民工纷纷还乡回流,取而代之的是80年代后出生、新世纪开始外出打工的农民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第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成长的环境和社会背景不同,他们外出务工就业价值观念有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新生代年轻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目的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经济压力较小,挣钱并不是唯一目的,更注重追求生活质量,效用目标和偏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刘传江、徐建玲,2006;胡伟清、张宗益,2007;杨春华,2010)。

他们在社会地位、合法权益、社会保障、人格尊严、子女人学等方面的诉求日益凸显。

但是他们也有消极、个性的表现,吃苦耐劳精神日益缺乏,老一代农民工总是老老实实呆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新生代农民工即使从事此类工作也常常会因为工作时间太长、劳动强度太大而频繁跳槽。

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差且职业流动率高,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而老一代农民工仅为0.08次,新生代农民工跳槽频率是老一代农民工的近6倍(长子中,2009),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此外,人文环境、文化娱乐、工作条件等都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

然而,沿海地区企业在工作环境、管理体制、合法权益等方面改变不大,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用工荒”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的抗议其次,再次,自2008年年底大量农民工返乡以来,各地为了稳定农民工就业采取了很多有利措施,比如扶助农民工创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缓解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难题,而且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也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为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贮备实用型技术人才。

二、民工荒发生的期间是否具有周期性?

如果说2005年出现的“民工荒”很大程度上属于农民工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自我抗争的话,则本次“民工荒”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三、民工荒对企业产生哪些影响?

1、影响产量下降

2.影响产值下降

3.影响企业资本积累

4.企业管理资本相对变大

5.企业生产工具.仓库使用率底(租用)

6.所在地的消费力下降

四、企业是如何应对民工荒问题的?

作为企业,面对“民工荒”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除了战略上的应对,如:

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品牌建设等。

在企业的运作层面我们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分析农民工的新特点入手:

  一、首先是薪资门槛的提高。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农民收入的相对提高,使得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了农民工的薪资门槛。

  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

80年代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与传统的农民相似,主要是打工以贴补家用。

而新生代的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则不同了。

他们的经济压力没有过去大,而且他们的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一些人就业的目的由生存的起码要求变成更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对薪资和工作条件要求比他们的前辈更高。

反映到利益诉求方面,他们不但诉求工资待遇的提高,还诉求工作环境的改变,还包括基本的尊严、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子女受教有的机会等,归结到一点就是寻求国民待遇。

  三、维权意识的加强。

当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时候,企业可以随意挑选劳力,劳方处于弱势。

为此,劳动强度大、长年加班、工伤得不到补偿、不帮工人缴纳社保等现象成为常态。

如今,随着工人维权意识的提高,他们懂得用争取或者离开的方式抗议了。

并且,农民工的集体意识在增加,他们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参与意识,组织化程度也在提高中。

  针对农民工的以上特点,为了更好的吸引和留住农民工,企业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除了基本的待遇和硬件之外,人文环境也很重要。

为此,企业一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

除了企业理念的提炼,共同愿景的宣贯外。

对于农民工来说,一定要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集团大环境的吸引力,着力增强他们的集体参与意识,籍此提高团队凝聚力。

象职工代表大会、群众性的活动和比赛、企业内部的宣传栏和报纸、广播等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毕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农民工在“听话”方面有余,而在团队协作和参与意识方面欠缺,这也是由自然人向产业工人过渡的必然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制度的约束,企业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也相当重要。

  二、加大培训力度。

本来一般企业的培训体系就不正规,对于农民工的培训更是少的可怜。

一个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一定会注重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增加投入。

  谈起企业文化和培训的话题,这跟当代农民工的多元化需求是密切相关的。

当他们仅仅关注挣钱,甚至仅仅依靠出卖体力来挣钱的时候,也许还不能体会出培训的价值。

然而,当代农民工所关注的已经不限于经济收入的满足,他们也要体现自我的价值,甚至向往真正的城市生活。

当代的农民工跟市民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甚至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界限也早已不受身份和学历的限制。

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跟上适当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培训,就能够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培训和心理辅导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