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系统节约型校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2127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教育系统节约型校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教育系统节约型校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教育系统节约型校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教育系统节约型校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教育系统节约型校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教育系统节约型校园.docx

《广东教育系统节约型校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教育系统节约型校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教育系统节约型校园.docx

广东教育系统节约型校园

广东省节能型示范高校

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十二五”节能规划》、《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粤府办〔2011〕73号)、《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任务的意见》(粤府办〔2011〕122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高水平大学,结合广东省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是依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

国发〔2011〕2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十二五”节能规划》、《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省政府办公厅:

粤府办〔2011〕73号)、《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任务的意见》(广东省政府办公厅:

粤府办〔2011〕12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参照《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建科[2008]89号)、《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运行管理技术导则》、《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能耗统计审计公示办法》、《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高等学校校园设施节能运行管理办法》等导则而制定。

第二章考核评价目的和范围

第三条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节能型示范高校为目标;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节约能源法》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依据;以学校为主体,以突出节电、节水、建筑节能为重点,将节能工作与降低办学成本相结合,将节能工作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通过对高校节能工作的量化考评,进一步增强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师生的节能意识,培养节能习惯,切实推进我省节能型示范高校建设。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高等学校,用于综合考核评价我省节能型示范高校建设工作。

第三章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

第五条全面评价学校在贯彻执行《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方面的工作,重点从硬件条件、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建设效果、专项措施、宣传教育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一)硬件条件的考核指标

校园建设应按《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与技术导则(试行)》制定实施细则并实施。

重点考核学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方面的节约型设备和计量设备的安装使用情况。

(二)组织及制度建设的考核指标

校园建设应按《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与技术导则(试行)》制定实施细则并实施。

重点考核学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方面的组织、机制、制度的落实情况。

(三)建设效果的考核指标

针对能源资源节约效果和建设项目落实情况,根据自身纵向对比效果评价。

(四)专项措施的考核指标

对贯彻执行《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核。

考核评价各专项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宣传教育工作,覆盖范围教学建筑、办公建筑、科研实验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节能减排相关教育课程设置、学生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社区节能主体活动及社会贡献等。

第六条节能型示范高校考核评价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具备条件的高校自评后直接向省教育厅申报,由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七条节能型示范高校评选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

第八条实行集中考核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以集中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

集中考核工作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

第九条考核实行百分制,满分为100分,考核时逐项对照考核评分标准打分。

第三章考核指标量化

第十条校园建筑设施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碳排放指标是本办法的重点量化考核项目,在初期阶段以同期对比为主要考核指标,在同类地区统计数据完善后逐步建立标杆建筑进行标杆对比评价考核。

第十一条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指标

以单栋建筑、同类建筑(复数)、校区建筑全体、全校建筑物全体(不含教工住宅)为考核对象,将其能耗折算为一次能源消耗分摊到所对应的建筑面积上得出的能源消耗量指标[千克标准煤/m2·年]。

一次能源换算表见附录1。

根据消费的能源种类可进一步细分为单位面积电耗指标[千克标准煤/m2·年]、单位面积冷耗指标[千克标准煤/m2·年]。

单位面积能耗指标一般按年度进行统计和计算。

第十二条生均能耗指标

以正式注册的在校学生(折算规模)人数为统计对象,将全校年度能耗按人均统计和计算[千克标煤/生·年]。

其中学生人数的折算方法如下(不包括职业技术暨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人数)。

本科生1.0(基准)

学位研究生折算系数:

硕士生2.0

博士生折算系数:

3.0

留学生折算系数3.0

(例如1名硕士研究生折算为2名本科生)

第十三条生均水耗指标

以正式注册的在校学生(折算规模)人数为统计对象,将全校年度市政自来水耗量按人均统计和计算[t/生·年]。

第十四条校园碳排放指标

将能耗指标按国家统一的碳排放系数换算成二氧化碳排放指标。

但须留意不同能源种类的碳排放换算系数(碳强度系数),参见附录2。

第十五条校园能耗、资源消耗及碳排放是评价考核的目标指标。

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校园生均综合能耗指标累计下降15%。

第四章考核评价方法

第十六条本办法规定了节能型示范高校建设考核评价评分表,将评分表按以下分项规定了各分项分值。

考核分值的设定原则为:

以节约型校园建设各个环节的实施程度为评价基础,以建设成效为重点评价内容,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设定总分值为100分。

一、硬件条件(22分)

本项内容包括节约型设备、计量设备和可再生资源利用设备三个方面。

节约型设备和计量设备项具体打分根据实施范围而定,即全面实施为满分,部分实施可按实施比率打分。

可再生资源利用设备按实施的有无打分,即有实施为满分,无实施为零分。

1.节约型设备(8分)

1)节水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分):

校园设施用水处安装感应节水器、自动冲水器、感应冲洗阀、自动节水器、智能冲水器、节水控制器、节水式水箱冲便器、感应节水产品等节水型设备并能保证正常使用。

2)节电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分):

包括智能IC电卡、照明节电器、节能灯、节能照明控制设备、智能控制开关等节电型设备的安装与使用。

3)节能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分):

主要指空调、锅炉等大型用能设备的节能控制装置的安装及改造。

4)学生IC卡的使用(2分):

在浴室、宿舍、教学楼等学生集中用水、用电的场所,安装IC卡计量设备,实现IC卡计量收费。

2.计量设备(10分)

1)院系和部处耗电计量设备(1.5分):

校内行政办公楼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2)院系和部处耗水计量设备(1.5分):

校内行政办公楼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3)学生公寓耗电计量设备(1.5分):

学生宿舍楼、公寓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4)学生公寓耗水计量设备(1.5分):

学生宿舍楼、公寓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5)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电计量设备(2分):

校内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设施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6)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

校内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设施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3.可再生资源利用设备(4分)

1)中水回用设备(1.5分):

建设中水回用校园污水处理站。

2)太阳能热利用设备(1.5分):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装置系统。

3)太阳能光伏利用设备(0.5分):

太阳能发电装置。

4)其他可再生资源设备(0.5分):

包括地热、风能、生物质能等。

二、政策与制度(22分)

本项内容包括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两方面内容。

1.管理制度(17分)

1)节能型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2分)

将节能型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有制定有实施方案。

完全实施为得分,否则不得分。

2)建设项目审查制度(2分)

学校建设项目节约资源评估审查制度主要包括新建项目专项审查制度和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制度。

一般打分标准为(个别注明项除外):

完全实施为得分,否则不得分。

(1)新建项目专项审查制度(1分):

按国家相关规范和程序委托工程设计,并参照建筑节能节水政策和标准对设计文件委托审查机构进行节能专项审查。

(2)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制度(1分):

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以满足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为基本原则,组织专家论证和评审相适应的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方案,严格参照相关的法规条例实施;对于一般既有建筑,建立和完善既有建筑设备的台帐管理,建立设备检定与改造的原则、组织和程序,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对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投入收益比进行科学论证和评审,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3)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3分)

主要包括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及管理台帐制度、校园能耗定额管理制度。

(1)建立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1分):

学校主管领导作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对于能耗较大的建筑设施或设备,如含有大型实验装置的实验室,指定实验室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为能源管理责任人,监督建立或健全用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及能耗计量、统计工作;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人员熟悉国家有关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能效管理专业知识、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职称,负责对本校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2)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及管理台帐制度(1分):

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文件,明确校园建筑能源管理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联系方法、记录表格(包括建筑物能源管理机构或责任人的任命或聘用文件),制定关于建筑节能的有关管理措施和文件,完善设备运行的台帐管理;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文件,包括技术要求、操作规程、测试方法、竣工图纸、计算书等;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记录文件,对建筑能源管理中的计量数据、检测结果、运行记录、分析报告、建筑自动化系统存储的记录数据等资料,按规定保存,作为分析、检查和评价的依据。

(备注:

本项可根据实施状况打分:

完全实施为满分)

(3)校园能耗定额管理制度(1分):

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本地区的能耗、用水定额标准和实际能耗统计结果,研究提出合理的校园能耗水平,制定校园能耗、用水定额及管理制度。

4)统计审计制度(3分)

主要指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制度。

(1)能耗统计(2分):

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分类能耗统计和分项能耗统计制度。

(备注:

分类及分项全面实施为满分,部分实施为1分)

(2)能源审计(1分):

定期开展本校的能源审计,设立校内能源审计执行机构,按生活能耗、教学服务能耗、科研办公能耗、特殊用途能耗、供热基本能耗等类型分类审计,分析能源费用账单,计算出能源实耗值,并检查校园建筑的节能管理状况,提交能源审计报告。

5)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3分):

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校园能源、水资源消费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媒体等公开途径向使用者、管理者和社会定期公示校园能耗、水耗总量统计数据、分类单位能耗及水耗统计指标数据。

6)需求管理制度(2分):

主要内容包括制订和完善能源计量、收费管理系统;逐步建立校园用能、用水经费的指标化管理制度;建立校园节能节水奖励制度;建立校园节能节水目标责任制度;建立校园用能用水设施档案制度。

7)绿色采购制度(1分):

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学校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具体实施办法;严格控制办公设备、家具、交通工具等的配额标准;鼓励网上采购、集中采购手段,节省交通、纸张、人工成本费用;加强对学校采购人员的业务培训。

8)环境管理制度(1分):

建立校园环境管理制度,鼓励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组织机构建设(5分)

1)设有各级节约管理负责人(1分):

学校主管领导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并列入业绩考核内容。

2)设有校级专门机构和人员(2分):

由校级有关管理人员成立专门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校园节约的具体职能工作,部署、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

3)设置节能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1分):

成立由主管校级领导负责的节能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可由能源管理、基建、资产、设备、采购、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方针,指导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组织协调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

4)运行管理人员素质状况(1分):

包括空调、锅炉等用能系统运行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思想觉悟、工作态度等内容。

三、建设效果(38分)

本项包括能源资源节约效果、教育管理效果和建设项目落实情况两部分内容。

打分标准:

根据自身纵向对比效果打分。

年度节约效果超过10%为满分,无效果为零分,以此推算其他情况得分。

1.能源资源节约效果(24分)

1)年度校园节能效果(4分):

按校园总能耗指标

2)年度单位建筑面积节能效果(4分):

3)年度生均节能效果(4分):

按生均总能耗指标

4)年度生均节电效果(4分):

按生均耗电量指标

5)年度生均节水效果(4分):

按生均耗水量指标

6)中水回用率(4分):

指中水在校园道路洒水、浇灌绿地、冲洗厕所等方面的用水量比例。

7)其他资源节约效果(4分):

包括节地、节材等方面内容。

2.教育管理效果

1)学生参与资源节约教育活动覆盖率(2分):

达到85%(2分)、60-84%(1.5分)、40-59%以上(1分)

2)学校管理制度促进节约型学校建设(1分):

按学校规划及各部分计划的落实情况,达到70%(1分)、45-69%(0.5分)

3)校园开发的节约设施设备成为教育教学资源(1分):

按实施的有无打分。

即有实施为满分,无实施为零分。

3.建设项目落实情况(10分)

1)新建项目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

包括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范;落实能耗分项计量措施;提交节能设计专篇;注重与校园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等内容。

2)既有建筑改造中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可行性和投入收益比;注重与周围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3)设备运行及维护情况(2.5分):

包括空调系统的变频控制及运行情况、锅炉采暖系统及管网的运行情况、照明系统的运行及维护、水系统的管理及维护等内容。

4)校园分散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情况(2.5分):

分类分项计量把握校园设施能耗状况,确定重点用能部位或设施;积极采用现代化通信、网络技术,建立校园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对高能耗建筑或设施,以及校园能耗的主要参数实施实时在线监测。

四、专项工作(18分)

本项包括专项组织实施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两部分内容。

1.专项组织实施工作(11分)

1)教学建筑(2.5分)

(1)照明节能措施(1分):

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避免教室白天开灯、无人开灯、人少大面积开灯等电力空耗现象。

对物业管理部门应落实岗位责任制,根据学生人数分层分区开放教室。

(2)空调系统节能措施(1分):

采取有效措施监控教室空调设备的开停,避免课后空开现象。

(3)教学设备节能措施(0.5分):

采取有效措施监控多媒体设备使用状况,减少空开或待机电耗;严格管理计算机房设备,采取措施减少待机电耗。

2)办公建筑(2.5分)

(1)照明节能(1分):

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晴天时少开灯;人少时少开灯;离开办公室一小时以上或下班后要关闭照明电源。

(2)合理使用空调(1分):

过度季节延缓空调开启时间,尽量以电风扇取代空调;开空调时关闭门窗,室内制冷温度应设置在26℃以上,制热温度应设置在20℃以下;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室内无人时应关闭空调电源。

(3)减少待机电耗(0.5分):

办公室用电设备(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等)根据使用情况设置节能模式或及时关机。

3)科研实验楼(1分):

本着“谁用能,谁付费”的原则,能源费用计入科研业务费成本。

4)学生宿舍(2分)

(1)强化学生行为节能宣传活动,倡导节约型校园风尚。

在宿舍公示电耗水耗数据,展开节电节水竞赛等方式,实现加强学生节约水电意识,量化节约成果。

(2)积极采用节能型供热水,空调系统和用水设备,更新、改造原有老旧的设备。

(3)将节能内容纳入学生公寓住宿规定中。

通过实施定时熄灯,晚间限时断电,插卡用水等措施,强化宿舍能耗管理。

禁止学生宿舍使用电炉、电暖气、电饭锅、热得快电器。

5)学生食堂(2分)

(1)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制止不文明的就餐行为。

(2)加强食堂内部管理,从源头上节约和控制采购成本;对食堂员工严格要求,在清洗、烹调、消毒过程中,充分注重节约水、电、气等资源。

(3)倡导绿色环保理念,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筷子,提供经高温严格消毒的餐具(或可重复使用的碗筷),以节约资源。

6)寒暑假(1分)

根据学校寒暑假期间特点,制定相应的节能运行策略。

2.宣传教育工作(7分)

1)课程与讲座(2分):

开设节约相关课程、讲座,将节约理念的倡导与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开设以节约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并定期开展以节约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观摩活动。

2)科研与实践(2分):

组织开展校园节约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建设示范项目;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结合校园实际,开展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发明实践活动。

3)宣传与普及(1分):

通过校园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型校园宣传活动,倡导良好的节约风气,形成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舆论氛围;认真开展适合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的城市节水宣传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配合社会节约资源宣传活动。

学工部、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或参与节约竞赛活动,制作分发节能节水宣传小册子,普及节能节水知识。

4)建立节约型校园示范基地(1分)

按实施的有无打分。

即有实施为满分,无实施为零分。

5)建设相关学生社团活动(1分)

按实施的有无打分。

即有实施为满分,无实施为零分。

第十七条学校应按《高等学校校园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建立校园节能监管系统,并按照《高等学校校园节能监管系统运行管理技术导则》实施对校园建筑的全面能耗数据监测及管理。

校园建筑现状能耗指标的整理需要通过一个完整年度的数据的采集、统计实施。

并将数据按统一格式要求上报,上报实施办法参照《高等学校校园能耗统计审计公示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在本校园类别相同、使用条件相近的建筑中选择标杆建筑,以该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指标作为标杆能耗指标。

促进校园内其他同类建筑节能工作。

标杆能耗指标是动态指标,每年更新一次。

第十九条本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汇总各学校上报能耗数据基础上,制定本地区同类建筑标杆能耗指标,作为各校园同类建筑的节能评价基准。

该标杆能耗指标是动态指标,每年更新一次。

第二十条基于前一年度能耗指标为基准,评价各能耗、碳排放指标逐年降低率。

第二十一条校园能源、资源消费指标按能源种类分为耗电量、耗水量、供冷量、燃煤消耗量、燃气消费量指标。

按计量方法分为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指标、生均能耗、生均电耗、生均水耗指标及单位科研产值的年度能耗和耗水指标。

第二十二条按不同类建筑分别建立建筑总电耗及按系统分类建立分项电耗指标。

即为建筑单位面积总电耗指标与各建筑设备系统分项单位面积电耗指标。

应用该指标考核校园各类建筑设施的电耗、建筑内各用能设备系统的电耗状况。

分项电耗考核的对象为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设置有空调采暖系统的大型校园建筑、以及大型特殊用电的科研设施及建筑。

第二十三条对于集中供冷的校园,按单位建筑面积统计供冷量考核热能消耗状况。

第二十四条按生均交通燃料消耗量考核用于校园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状况。

第二十五条根据校园资源使用特点,重点考核评价校园设施的水资源消耗、纸张消耗指标。

第二十六条按用水总量、市政自来水耗量、非传统水源(雨水、中水)利用量分别统计。

耗水量指标按生均指标统计和考核评价。

第二十七条将能耗指标按国家统一的碳排放系数换算成二氧化碳排放指标。

如果校园存在或开发碳汇,可纳入考核指标计算。

考核对象为校园各类建筑设施、校区、全校园的年度碳排放指标。

第五章奖惩制度

第二十八条考核学校对建设节能型校园的激励机制。

包括节能专项基金的设立、专项基金在能源经费中的比率及实施率。

第二十九条考核评价结果由省教育厅汇总、适时公示,并作为实施相关政府鼓励扶持政策的参考。

第三十条对成绩突出的高校给予表彰,并授予“广东省节能型示范高校”的奖牌,学校负责人当年度在各类评先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

附则

第三十一条各高校可根据本办法,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校节能示范学校创建考评办法,并负责本单位节能示范学校考评工作。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由广东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从公布之日起实施。

附录1:

一次能源换算

为对不同的种类的能源消耗进行对比分析,需要统一比较的标准。

我国采用标准煤计算能耗,将消耗的能源按热值单位除以标准煤含热值(29.306MJ/kg标准煤)得到标准煤的耗量。

 

附录2:

碳强度系数

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2.5[吨二氧化碳/吨标煤]

耗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0.95[kg二氧化碳/kWh]

 

广东省节能型示范高校建设考核评价标准

分类名称

分项名称

考核评价内容

分值

实施状态

得分

全面

部分%

22

1.节约型设备8分

1)节水型设备安装与使用 

2

 

 

 

 

2)节电型设备安装与使用

2

 

 

 

 

3)节能型设备安装与使用

2

 

 

 

 

4)学生IC卡的使用

2

 

 

 

 

2.计量设备10分

1)院系和部处耗电计量设备

1.5

 

 

 

 

2)院系和部处耗水计量设备

1.5

 

 

 

 

3)学生公寓耗电计量设备

1.5

 

 

 

 

4)学生公寓耗水计量设备

1.5

 

 

 

 

5)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电计量设备

2

 

 

 

 

6)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

2

 

 

 

 

3.可再生资源利用设备4分

1)中水回用设备

1.5

 

 

 

 

2)太阳能热利用设备

1.5

 

 

 

 

3)太阳能光伏利用设备

0.5

 

 

 

 

4)其他可再生资源设备

0.5

 

 

 

 

22

1.管理制度17分

1)节能型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2

 

 

 

 

2)建设项目审查制度

2

 

 

 

 

3)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

3

 

 

 

 

4)统计审计制度

3

 

 

 

 

5)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

3

 

 

 

 

6)需求管理制度

2

 

 

 

 

7)绿色采购制度

1

 

 

 

 

8)环境管理制度

1

 

 

 

 

2.组织机构建设5分

1)设有各级节约管理负责人

1

 

 

 

 

2)设有校级专门机构和人员

2

 

 

 

 

3)设置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

1

 

 

 

 

4)运行管理人员素质状况

1

 

 

 

 

分类名称

分项名称

考核评价内容

分值

实施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