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2045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8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docx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docx

第2章对环境的感觉

第2章对环境的感觉

第1节感觉世界

一人的感觉

1,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

眼、耳、鼻、舌、皮肤,

2人的感受器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3,感觉的产生:

大脑

感觉器官

①刺激

感受环境中的刺形成感觉

激并,发出信息

②人们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

如酒精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

二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皮肤感觉功能:

①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②皮肤内分布的感受器有:

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③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2,皮肤的其他功能:

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三鼻和嗅觉

1,嗅觉的形成:

气味(化学物质)→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2,嗅觉的特点:

①嗅觉中枢适应性(疲劳)。

②不同动物嗅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③嗅觉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④动物对不同的气味敏感程度不同

3,嗅觉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如:

嗅到煤气泄漏的气味,可以发现煤气泄漏。

从而及时采取防止煤气中毒的措施;

四舌和味觉

1,1,味觉:

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突点(乳头),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2,味觉的形成:

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刺激味觉细胞(即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3,主要味觉:

酸、甜、咸、苦、鲜;综合味觉有:

麻、辣、涩

4,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

舌尖

苦味

舌根

酸味

舌侧中部

咸味

舌侧前部

5说明: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

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

(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6,随着年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逐渐减少,味觉敏感性也下降(老人口味浓)注:

感觉都形成在大脑中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声源),如:

哨子不是声源,吹响的哨子才是声源,

2,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说明:

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中不能传播(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

2,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

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例题:

人潜入水中时,仍能听到岸上讲话声音,这时声音传播介质是……………………()

(A)空气(B)水

(C)讲话人的声带(D)空气和水

3,传播的形式:

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①声波的用途:

利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胆结石。

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

2回声: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产生回声的条件是:

原声和回声时间要相差0.1秒以上。

即距离反射物至少要17米

三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①与温度有关:

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约增加0.6米/秒。

②与介质有关: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2例题:

①在足够长的装满煤油的铁管一端敲击一次,在此铁管另一端听到响声次数是………………()

(A)l次(B)2次(C)3次(D)4次

②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6米/秒,此时空气的温度是约多少?

第3节耳和听觉

一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

2,耳的主要功能

1听觉:

听觉产生过程: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2保持身体平衡(前庭,半规管:

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前庭过于敏感)

a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晕船、晕车现象)。

b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3,两只耳的功能(双耳效应):

①收集的音量增大。

②辨别声音的方向和位置。

4,耳聋:

1传导性耳聋:

鼓膜或听小骨损伤,可以借助助听器

2神经性耳聋:

耳蜗损伤,不能借助助听器。

5,例题:

①.当我们坐着睡觉时,头部下垂后会立即醒来,接受这一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A)鼓室(B)耳蜗

(C)半规管和前庭(D)听小骨

②.听觉的形成是在…………………()

(A)鼓室(B)耳蜗

(C)半规管和前庭(D)大脑

③.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冲动来自…()

(A)大脑(B)鼓室

(C)耳蜗(D)半规管和前庭

④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的意义是…()

(A)使咽鼓管口闭合,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B)使咽鼓管口张开,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C)使外耳道内气压迅速下降

(D)使鼓室内气压下降

⑤呼吸道感染时,还可能发生中耳炎,这是由于病菌可以通过……………()

(A)鼓膜进入中耳(B)半规管进入中耳(C)前庭进入中(D)咽鼓管进入中耳

⑥上图是人耳结构图,请读图填空:

(1)①是,④是,⑤是,它们共同构成了。

(2)⑦内有感受器,⑧内有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位听神经。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指的是声音的尖或低沉)

①影响因素:

与物体振动越快(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

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

赫兹(Hz))一般儿童的声音比成人的尖,故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

同样道理,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

音乐中的“1、2、3、4、5、6、7”以及“C”、“D”调等指的是音调。

②人的发声频率:

65赫到1100赫。

③人的听觉频率为20赫到20000赫。

A超声波:

频率大于20000赫的声波为超声波,超声波听不见(B超的应用,蝙蝠利用超声波扑食,超声波清洗眼镜)。

B次声波:

频率小于20赫的声波为次声波,听不见。

(测海水的深度,大象用次声波交流)

④例题: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甲、乙两只昆虫飞行时,甲翅膀每秒振动200

次,乙翅膀每秒振动10次,人能听到其飞行发

声的是…………()

(A)甲(B)乙(C)都不能听到(D)都能听到

(2)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声音的大小,通常指声音太大,太响亮)

①影响因素:

主要与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大小)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其次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近其响度越大。

②单位:

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

注意了解几种环境中响度的分贝值.

(3)音色:

声音的品质和特色,是由音调、响度等综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感觉。

不同的人音色不同,同一个人的音色还与年龄有关。

①影响因素:

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都影响音色。

②注:

A音调用高低形容;响度用大小形容

B注意区分音调和音色:

一般来说,同一物体发出不同声音为音调不同(如:

钢琴声音不同,敲西瓜声音不同),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为音色(如:

不同人声音不同为音色,不同乐器为音色不同)

三噪声污染

1,乐音:

使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这类音乐较做乐音

2,噪声:

使人感觉烦躁不安的声音,这类声音叫噪声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考试时的音乐也烦人)

1我们政府规定:

工厂和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

85~90dB

2居民区:

白天不能超过50dB,夜间不能超过

40dB.

4,控制噪声的措施有: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

 

第4节光和颜色

一光源

光源:

自身会(或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

光源。

如太阳(以及所有的恒星)、燃

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

水母等。

(月亮,湖面,镜子,电影银幕

等只反射光,不是光源)

二光的传播

1,光的传播特点: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

2,光线:

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线叫做光线。

(光线是一种模型)

3,光的直线传播典型应用:

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⑤树荫下的光斑(小孔成像的原理)

4、小孔成像特点:

(1)成上下左右倒立的实像

(2)屏幕越远,像越大,物体越远,像越小

(3)距离很近时,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相同;距离很远时,光斑形状与光源相同

(4)孔大时,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相同;孔小时,光斑形状与光源相同

(5)例题:

当我们把一张带三角形(边长约5毫米)孔的硬纸片置于太阳下时,在纸片下的地面上看到的光斑形状是………()

A、一定是三角形

B、一定是不规则的多边形

C、一定是圆形

D、当纸片离地面近时是三角形,较远时是圆形

二光速

1,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不是不同的,

1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

3×105千米/秒),在空气中传播比真空中稍小一点,近似为3×105千米/秒,其次是液体中。

透明固体中传播最慢

②光在水中速度是真空中3/4

2,光年:

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三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①单色光:

不能再分解的光。

如:

红、橙、黄、绿、兰、靛、紫等。

②复合光:

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

如:

白光。

2,不可见光:

①红外线:

在红光之外还有红外线,能使温度计温度上升。

应用:

按电视机或家用电器遥控器按钮会发出红外线。

②紫外线:

在紫光之外还有紫外线,应用:

a能使胶卷感光,

b它也能杀死微生物,常用来消毒灭菌,

c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鉴别纸币真伪。

d适量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四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2,不透明的物体: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3,白色物体: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4,黑色物体: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5,光学的三原色:

红、绿、蓝(电视机显示屏)

印刷(颜料)三原色:

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印刷组合的颜色:

青+品红=蓝;品红+黄=红;黄+青=绿;青+黄+品红=黑。

)青色是指一般所说的天蓝色,品红是指一般所说的洋红,玫瑰红。

在早期的印刷厂里一般工人称为蓝和红。

所以这就造成了印刷三色是:

红黄蓝三色的原因。

而这与光学的红绿蓝造成了混淆。

所以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注意

 

第5节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一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

①三线共面:

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法线剧中: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两角相等: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注:

①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③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4,光路具有可逆性。

(通过平面镜或潜望镜相互看到对方眼睛)

5,反射类型

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②特征:

镜面反射往往是发光,发亮,较刺眼,看不清楚,只发生在一定范围内;漫反射:

各个地方都能瞧见,比较清晰。

二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光的反射现象)

①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②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④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⑤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对称性)

2,注解:

①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②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实际是光经过反射进入眼睛

③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玻璃板越薄越好,必须垂直于桌面,否则第二根蜡烛无法跟第一根蜡烛的虚像重合

④镜中看时间,可翻到背面观察

3,凸面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

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

太阳灶)。

4,平面镜成像图像:

5例题

①下面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

;乙:

甲:

②一平面镜与水平桌面成45°角,一小球以1m/s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滚去(如下左图所示),则小球在平面镜里的像()

A.以1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运动;

B.以1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运动;

C.以2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运动;

D.以2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运动。

三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

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不偏折,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真空中的角>空气>液体>透明物体(光速快的介质中角要大)

⑤注解1:

a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b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C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d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EO为入射点,折射发生在界面

⑥注解2:

①看水里的鱼、水底等物体时,都是虚像

②作图时注意光线方向:

光线从被看到的物体身上发射出来的

③注意区分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界面同侧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界面两侧

四光的性质小结:

1,光的直线传播:

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⑤树荫下的光斑(小孔成像的原理)

2,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

3,光的折射:

筷子折断,看水中鱼或水底,凸透镜成像(照相机、放大镜、幻灯机、投影仪)

4,光路的可逆性

5,像的性质小结:

虚像:

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看水中的物体

实像: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五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虚像位置要偏高)

第六节透镜和视觉

一透镜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2,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①焦点F:

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叫做焦点。

②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③物距u:

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④像距v:

透镜到像的距离.

4,注解:

①过光心的光线不偏折

②凸透镜:

过焦点的光线必平行,平行的光线必过焦点(往里偏)

③凹透镜:

平行的光线,折射后其延长线过焦点;延长线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必平行(往外偏)

④注意箭头方向要一致

 

5,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放大镜和照相机

1,放大镜是一种焦距较小的凸透镜

①u<f

②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或胶卷)相当于一光屏

1u<2f

2成倒立缩小实像

3例题:

①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A.大于10cmB.小于10cm

C.大于20cmD.在10cm和20cm之间

2.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小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D.像变小,像距变大

3.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40cmB.30cmC.20cmD.10cm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5.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等大的实像

6.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至物距为15厘米时,它的像一定是:

()

A、放大实像;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D、缩小的虚像

7.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所给的有下面不同焦距的四块凸透镜,实验中,光屏移到离凸透镜16厘米处,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这块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f=4厘米;B、f=8厘米;

C、f=12厘米;D、f=16厘米。

8.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恰好在屏上能看到烛焰缩小的像,由此可判定凸透镜的焦距()

A.小于9厘米B.大于9厘米

C.等于9厘米D.大于9厘米而小于18厘米

7.在放映幻灯时,要在屏幕上得到字母F,则插入的幻灯片应是………………………()

三眼镜(大脑中约有80%的信息来自于眼镜)

1,眼球的结构

眼睛的折光系统:

1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相当于凸透镜,其中主要是晶状体)

②晶状体的曲度由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通过调节曲度从而改变折光系统的焦距。

使成像成在是决网膜上。

③成像部位:

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然后通过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形成视觉。

④仔细观察自己的眼睛:

白色的为巩膜,黑圆圈为虹膜,黑亮点为瞳孔,瞳孔的大小与光线的强弱有关,光线过强则瞳孔缩小,所以瞳孔主要是在虹膜控制下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

⑤人眼视觉上的限制:

①人眼能看到字的最近距离叫近点(大约10cm处),②人眼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大约为2.5米左右。

(上述主要原因是晶状体的曲度调节是有限度的)③人的盲点:

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地方,一般在近鼻侧。

四视力的缺陷与矫正

1近视能够看清近处物体,而不能看清远处物体。

①原因: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而使物象模糊。

②矫正办法:

配戴凹透镜。

2远视:

能够看请远处物体,而不能看清近处物体。

①原因:

晶状体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

②矫正办法:

戴凸透镜。

3,盲点:

物体在这一个点上不能成像,此处所对视网膜没有视觉细胞。

4.色盲:

色盲是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