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学习心理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2044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学习心理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三讲学习心理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三讲学习心理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三讲学习心理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三讲学习心理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学习心理下.docx

《第三讲学习心理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学习心理下.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讲学习心理下.docx

第三讲学习心理下

第三讲学习理论与学习心理(下)

考点精讲

一、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概述

1、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2)水平(横向)迁移、垂直迁移

(3)一般(普遍)迁移、具体(特殊)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5)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3、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地、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经验的惰性化。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以沃尔夫为代表的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做出了解释。

它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他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研究)的相同要素说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元素。

后来伍德沃斯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也就是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的成分才能发生迁移。

(3)经验类化说(概括说)

该理论的依据是贾德在1908年的“水下击靶”的经典实验。

该理论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忆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4)关系转换理论(关系说)

支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1929年做的“小鸡觅食”实验。

格式塔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他们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

2、现代的迁移理论

(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这一理论代表了从认知的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这就是迁移。

(2)继奥苏伯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的深入探讨

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以加泰勒、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

建构主义认为,所谓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

(3)迁移的实质

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

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三)迁移与教学

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和过程的一致性等。

(2)原有的认知结构:

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其中,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主要;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和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

促进和阻碍。

(4)学习的指导。

学习的指导包括教师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指导,两种类型的指导都对迁移产生影响。

2、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重点)

(1)改善心智的功能。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精选材料,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必须精选。

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重视学习基础知识,即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

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传授基本知识。

(4)有效的指导。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

(5)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首先要善于把各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同时,要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6)设计情境性教学。

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最好相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生动的教学语言,增加感性认识。

二、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含义及实质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类型

(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3)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可以分为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4)布鲁姆的分类:

具体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以及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

3、知识的表征:

概念、命题、命题网络、表象、图式。

(图式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作出编码的一种形式。

图式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图式含有变量、图式具有层次、图式能促进推论。

4、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这种类属关系的学习即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的观念。

新旧知识之间处于同一个层次,这时产生的联合意义学习即并列结合学习。

5、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6、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

(二)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或掌握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

奥苏伯尔将这种旧知识吸纳新知识的过程叫做“同化”。

1、知识同化的一般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即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吸收并固定要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

知识同化的一般条件是:

(1)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

(2)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意义,并能反映人类的认识成果;(3)学习者还应该具有理解所学材料的动机。

2、知识直观

(1)知识直观的类型: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和电化(视听)教学。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充分利用言语直观,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感知规律:

强化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

3、知识概括

(1)知识概括的类型:

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变式就是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比较、异类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最常用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

(三)知识的保持

1、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的含义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遗忘有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2)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规律:

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3)遗忘的理论解释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2、运用记忆的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运用精加工策略)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是指所学材料达到刚刚成诵后的附加学习。

一般来说,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

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

(5)合理进行复习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听说读写等综合进行。

(四)知识的应用

1、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审题——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法——解题和验证。

2、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2)课题的性质;(3)智力活动方式;(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五)技能的概述

1、技能的含义及特点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其特点:

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动作技能)

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

操作定向阶段——操作模仿阶段——操作整合阶段——操作熟练阶段

动作技能熟练程度的标志:

活动结构的改变;活动速度加快,品质变优;活动调节上视觉控制减弱,动觉控制增强;意识减弱。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a准确地示范与讲解;b进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c充分而有效的反馈;d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练习曲线的几种共同趋势:

第一,练习成绩逐步提高;第二,练习中的起伏现象;第三,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怎样提高练习的效果?

a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b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有关的基础知识;c练习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d练习次数与练习时间的适当分配;e让学生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强化作用);f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2)智力技能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一切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结成以下五个阶段:

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从问题解决的模型出发,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

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其中创拟确立模型是关键。

心智技能的操作原型即实践模式确定以后,就可以通过教学和活动使学生掌握该模型,从而形成相应的心智技能,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

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

a识别课题类型;b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形成完备的定向能力;c摆脱旧经验的影响;d提供分步练习的条件,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e从部分到整体的指导练习,使学生智力技能熟练、灵活。

3、技能的作用

技能能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三、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概述

1、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提出)问题—理解(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检验)假设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问题情境)

(2)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的作用

(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从物体的通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6)策略(人们的问题解决策略可以分为两类,包括算法和启发法。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二)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性及其特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点。

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智力、个性

3、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如,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等。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注重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榜样。

(3)实施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

改革评价机制,实施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改革现有课程,强化哲学课程和艺术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4)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如,头脑风暴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综摄法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巡礼等。

我国学者段继扬曾提出以下十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原则:

主体主导原则;求优求异原则;启发探索原则;实践操作原则;民主愉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成功激励原则;积极评析原则;全体全面原则;不悖伦理原则。

四、态度和品德形成

(一)态度与品德概述

1、态度的实质及其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三个部分。

2、品德的实质及其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部分。

(二)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观点概括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

第一阶段: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5)

第三阶段:

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

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三)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1、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同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四)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鼓励与惩罚

 

《学习理论与学习心理》考点强化训练

(2)

一、单项选择题

1、“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A.定势现象B.迁移现象C.记忆现象D.创造性

2、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这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B.下位学习C.上位学习D.相关类属学习

3、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A.顺向正迁移B.顺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逆向负迁移

4、下面四个成语或俗语中说的是典型的正迁移现象的是()

A.物以类聚B.聪明过人C.反应敏捷D.举一反三

5、下面属于现代迁移理论的是()

A.认知结构理论B.相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理论D.关系转换理论

6、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直觉思维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

7、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叫做()

A.外部抑制B.内部抑制C.倒摄抑制D.前摄抑制

8、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A.程序性知识B.感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理性知识

9、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

1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A.想象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实物直观

11、教师在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活动律B.强度律C.差异律D.组合律

12、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

A.公式学习B.原理学习C.推理学习D.命题学习

13、利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某个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如何联系的图形是()

A.系统结构图B.流程图C.模式图D.网络关系图

14、吹拉弹唱属于()

A.识记技能B.智力技能C.操作技能D.认知技能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谷现象

16、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A.痕迹衰退说B.动机说C.同化说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7、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B.6±1C.7±1D.7±2

18、()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A.形象B.知觉C.表面特征的D.深层特征的

19、定势对问题的影响是()

A.促进B.阻碍C.无影响D.有时促进有时阻碍

20、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

21、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遗传得来的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

23、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A.认知因素B.情感因素C.意向因素D.情境因素

24、皮亚杰认为()是儿童道德品质的开始

A.服从家长管教B.遵从游戏规则C.遵守学校规章D.爱护玩具

25、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化的特点?

()

A.学前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26、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认同C.内化D.从众

27、“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合适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A.强化说B.认知失调论C.从众说D.观察学习理论

28、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

29、变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

30、在科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1、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经历()几个阶段

A.认知B.依从C.认同D.内化

2、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A.知识的提取B.知识的获得C.知识的复习D.知识的保持

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A.接受B.反应C.评价D.态度定势E.性格化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社会风气C.态度定势D.同伴群体

5、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

6、发现问题取决于哪些因素?

()

A.认知过程B.主体的求知欲望C.主体活动的积极性D.主体的知识经验

7、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哪两个条件?

()

A.创造力B.已有知识经验C.好奇心D.个体思维的灵活性

8、以下属于理性知识的是()

A.表象B.概念C.规则D.原理

9、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问题

A.做什么B.是什么C.为什么D.怎么做

10、以下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A.教师的指导B.学习材料特性C.媒体D.认知结构

三、填空题

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观点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2、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化。

3、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奥苏伯尔的同化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知识结构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5、过度学习达到时,记忆效果最好。

6、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

问题的特征、和定势与。

8、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有算法式和。

9、我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国外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