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师编制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笔记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1962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教师编制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笔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教师编制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笔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教师编制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笔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教师编制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笔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教师编制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笔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教师编制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笔记1.docx

《安徽省教师编制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笔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教师编制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笔记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教师编制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笔记1.docx

安徽省教师编制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笔记1

心理学简答论述题

1.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2)心理学的依据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2.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即实事求是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都必须按实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

2)系统性原则: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的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教育性原则:

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

4)发展性原则:

把心理现象看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3.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的关系:

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侧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方面,认识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明确的认识能激起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又对认识活动有重要影响。

4.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从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制约因素;探讨各种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

(2)和各实践领域相结合,形成分支学科,探讨人在各实践领域中具体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活动成效,为社会实服务。

5.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首先,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做斗争的意志活动,心理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

其次,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心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使心理过程带有个人色彩。

6.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心理学应以直接经验即意识为研究对象,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构造主义一词是其学生铁钦纳在美国与机能主义论战时采用的概念。

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应该仿效生理学和形态学,对心理的构造进行实验分析。

这种分析是一切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对心理机能的研究也不例外。

提倡心身平行论,既反对用物理刺激解释意识的起因,又反对用生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的起因。

按照构造主义的原理,心理元素有三种:

感觉、表象和感情状态,一切复杂而各异的高级心理过程都是这三种复合而成的。

研究方法:

内省法。

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因此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研究范围非常狭窄。

7.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在于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在于研究心理适应环境的机能作用。

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不赞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

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意识是连续不断的,人的心理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发挥作用的。

强调有效用的思想就是真理。

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机能主义学派主张心理活动的作用在于获得、巩固、保持、组织和评价经验,从而指导行为,达到对环境更有效的适应。

在研究范围和研究课题上,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影响是深远的。

人类学习过程的研究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展大都受到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启发。

研究方法:

内省、观察、测验、问卷调查法

8.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第一思潮)

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

其代表人物是华生。

两个重要特点: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认为对行为的研究包括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

刺激是指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的变化,如光、声音、饥、渴等;反映有先天反应和习得的反应两种。

复杂反应和动作技能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学会的。

华生否认本能的存在,认为人的素质、气质、性格等都是后天习得的,人的心理品质在出生时都相同,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训练,才培养出不同的习惯系统。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者是极端的环境论者。

他们认为,一个正常人如果具备合适的环境和受训练的机会,便可获得任何能力,胜任任何职业。

9.格式塔心理学派

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

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德语中Gestalt(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

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

这些规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则,同时,格式塔学派认为条件的重复性学习是最低级的学习方法,学习应该是对关系的掌握。

在柯勒看来,关系的掌握即是理解过程。

一旦学习者知觉到特定情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产生出新的经验,就会出现创造性的结果。

这种突然贯通的解决问题过程称为顿悟。

10.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第二思潮)

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

理论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认为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人格:

自我、本我、超我。

心理区分为:

意识和无意识。

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的结果。

所谓精神分析,是指治疗者把病人受到压抑的心理元素召回到意识中来,然后剖析这些心理元素。

病人的症状和病理表现就像众多复合物,其组成元素使各种动机和本能冲动。

通过分析可进入病人意识。

11.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第三势力)

着重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的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第三思潮。

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已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特有的复杂经验,如动机、需要、价值、快乐、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

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性本善。

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是了解人性,还有积极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12.认知心理学

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为核心。

1967年美国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代表人物:

皮亚杰。

研究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

用模型来表示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的某些重要方面。

研究人们对知识的活动、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模型:

感觉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反应系统

13.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

2.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人的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

14.印度狼孩:

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后天的环境因素。

15.意识结构的分析:

1.意识的水平。

在某一时刻一个人对自己的活动能够觉知的程度。

非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和无意识水平。

2.意识的状态。

在一定的时间里意识所呈现的特征。

深度睡眠到警觉的清醒状态。

被动的意识状态和主动的意识状态。

正常的意识状态和异常的意识状态。

3.意识的内容。

客体意识,自我意识。

16.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教师天天都在与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打交道,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王老师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不需要心理学知识。

实际上,教师的教育教学每天都设计大量的心理学知识,要把学生教好,不能仅仅了解教材,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

因此,让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就是为了让其更好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纵观现代教学改革的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出的。

教师只有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理论,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才有可能在教育改革中开展心理学研究,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

目前,国家提倡的新课改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各种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没有适当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很难很好地完成新课改的要求。

王老师没有深刻领会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她的观点是错误的。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心理异常学生的调适工作。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王老师一直在强调教师的教学工作,但她忽视了教师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与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成长进行监督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人格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而心理学研究学生心理的同时为各位老师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的自我教育也很重要。

它有助于教师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改进学习方法,合理进行脑力劳动;认识自身优缺点,自觉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

教学是一个非常疲劳的情绪性劳动,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更好地调适自己的心理,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这也是心理学可能帮助教师获得的。

17.条件反射:

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思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驴子被打会蹦跳起来,这是非条件反射,其中驴子蹦跳起来是无条件反应,打是无条件刺激。

鞠躬的行为是中性刺激。

鞠躬的行为长时间和打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最后中性刺激也能够引起驴子蹦跳的反映。

这是运用条件反射的经典事例。

18.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

1)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3)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4)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联系:

1)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2)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19.知觉选择性受主客观两方面影响:

客观方面:

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2)对象背景的差别性,即差异律。

3)对象的活动性,即活动律。

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5)组合律,即知觉对图形的组合原则。

主观方面:

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

1.理解对知觉的主要功能:

(2)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

(3)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

(4)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2.知觉的整体性取决于四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和经验。

3.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1.客观因素: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2.主观条件:

即个体的主观状态。

需要、兴趣、态度;情绪状态、身体状态;个人知识经验;期待的事物。

4.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

3.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各种干扰。

4.合理地组织活动。

用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妙用提问;将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5.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意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标志:

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2)注意的广度:

又叫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能清除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4)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任务,主动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两个程度:

完全转移;不完全转移。

6.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对象的特点;主体状态。

7.影响注意的广度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集中;规律

(2)个人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8.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活动的熟练程度;集中活动之间的关系;活动的复杂程度。

9.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新活动的性质。

个体神经过程的特点。

10.注意的转移和分散:

注意的转移不同与注意的分散,虽然两者都是注意对象的交换,但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地把注意移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替代。

而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固定刺激所引起的,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是一种消极的品质。

11.注意的转移和分配:

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每一次注意的转移,也必然引起注意分配的变化。

注意一转移,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移到注意之外。

而另外的新对象则进入注意的中心,整个注意范围发生变化。

所以,每当注意中心的对象转移以后必然呈现出新的注意的情况。

12.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1)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1要保证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防止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

2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意志力的锻炼,克服内部干扰;

3此外,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也是提高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2)要扩大注意的观点,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

4)注意的转移同仁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13.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培养间接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是学生养成力图把握重点的学习习惯

2要是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能不能使注意集中,自信心是关键;

2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

3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

4)重视集中注意力的自我训练

1在进行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不良刺激的容忍力;

2在注意力的训练中,加强锻炼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4.中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1)有意注意发展明显

2)不论何种注意,都在逐步深化

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几种不同类型:

以无意注意占优势的情绪型;以有意注意占优势的意志型;以有以后注意占优势的自觉意志型,即智力型。

15.防止学生分心的具体控制措施:

1)预先控制

2)信号控制

3)提问控制

4)表扬控制

16.课堂板书的类型:

1)文字板书:

提纲式板书、词语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演算式板书

2)图画板书:

示意图板书、简笔画板书

17.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

1)精选内容,突出重点;

2)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形式灵活,布局合理;

4)文字精当,科学性强;

5)书写规范,示范性强;

6)把握时机,适时板书。

18.观察的意义: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尤其是创造发明与科研的必要因素。

19.观察的品质:

1.客观性:

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能防止主观经验的消极作用。

2.全面性:

观察仔细,全面,不遗漏有关的细节。

3.准确性:

能辨别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能防止错觉的产生。

4.敏捷性:

能迅速抓住稍纵即逝的现象,迅速洞察事物的主要特征。

5.创造性:

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20.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加强过程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多种感官,提高其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

3勤于思考,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4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尽可能地运用语言。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6)此外,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21.感知规律在直观教学中的应用:

1.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要遵循差异律、组合律和活动律。

3.形象与语言的正确结合,则感知将更迅速而完善。

4.多种分析器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22.记忆的分类:

1)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根据内容)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

3)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

23.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4.提高记忆的敏捷性:

(1)要明确识记的目的;

(2)要集中注意力。

25.加强记忆的持久性:

(1)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2)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26.培养记忆的准确性:

(1)必须进行认真的实际,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

(2)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

(3)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

27.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的关系:

三个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没有识记就谈不上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回忆或再认。

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28.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29.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

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0.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系列位置效应;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

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31.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遗忘是遗忘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消退。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3)压抑说(动机说):

遗忘是由于情绪多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4)提取失败说: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

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说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

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

奥苏贝尔认为,因为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就可以以此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这是一种积极的因为。

在有意义学习中,或者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

这是一种消极的遗忘。

32.再认的条件:

1)对原有事物或材料识记的概括程度;

2)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同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相类似的程度。

33.回忆的条件(影响追忆的因素):

1)是否有正确的中介联想。

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

2)是否有平静的情绪状态。

3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

①学校在排课时应尽可能地避免把性质相近的课程排在一起;②教师要保证学生的课件休息;③教师应控制每堂课的信息投入量。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有意识记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识记种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明确的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

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①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就是说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宜过多;②提倡适当的过度复习,即达到150%的学习,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35.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趋于成熟;16-18岁,学生的记忆成绩基本没有变化,也就是说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2)同一年龄的中学生,受所记材料性质的影响,记忆效果不一样;

3)中学生短时记忆广度随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增大;

4)随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效果都不断提高,但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5)中学生以理解记忆为主要记忆手段;

6)抽象记忆在中学阶段占据主导地位。

36.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教给学生基本的记忆策略:

①注意策略;②精细阐述策略;③提取策略;

2)重视对中学生记忆活动的指导:

①唤起记忆的愿望;②增强记忆的信心;③培养自我检查的习惯;④讲究记忆卫生;

3)合理组织学生复习

37.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8.表象的分类:

1)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

2)句意表象、想象表象(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

39.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根据想象的目的和计划性)

2)再造想象、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