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646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docx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docx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

前段时间,一直忙着毕业,再加上考博结果没有确定,一直没时间写写自己的实验想法。

现在都已尘埃落定,我就以自己的三年研究生为例,说说我是怎么看参考文献,怎样开始试验的,怎样写论文的。

第一步,选择关键词,要做的物质----磷酸铁(我要做的对象)。

先查磷酸铁的中文文章,通过中文文章了解介孔磷酸铁的研究现状。

包括磷酸铁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用哪几种方法合成,有哪些性能,并了解不同形貌(介孔、纳米等)磷酸铁的合成方法。

第二步,查英文文献,中文文献只能让你了解磷酸铁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现在研究都做了什么,做到什么地步。

要做实验,获得有价值的数据和理论就必须看英文论文。

对于低影响因子论文的价值与真实性不敢恭维,最低要看3以上的。

要发1的,就看3的;要发5的,你就要看10的;要发10的,就要看nature了,哈哈。

第三步,看了这么多论文,对于自己该干什么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

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看过的东西,写一篇中文综述,然后投出去。

这样既可以对于自己课题有着更深的理解,又可以达到练习写作和投稿的作用。

同时反过来,将相关的知识扩展,比如了解介孔材料的相关知识,了解生物合成的相关知识等。

重要的是将基本概念记住理解,这对于科研很有帮助,可以使你少走弯路。

第四步,在写综述的同时,根据自己试验室的条件,对于研究内容加以取舍。

主要包括合成条件,测试手段(结构和性能测试)和可行性及实施计划(最多一年半时间)。

基本确定后,购买样品,确定实验方案。

实验条件至关重要,不要选那些实验室无法实施实验和测试,不然时间就会在你等条件,等测试结果的时候很快溜走。

第五步,重复实验,可以适当的做一下别人做过的研究,有时候这是有必要的,可以了解磷酸铁合成中的基本现象和常见问题。

在对于基本合成已经熟悉的情况下,就可以实施自己的想法。

第六步,创新。

创新,老师要求创新,期刊要求创新,但是实验中有多少创新?

我们的创新不要求达到nature水平,但搞点小创新,忽悠个小期刊对于我们这些实验条件不好的小硕士来说是比较实际的。

对于创新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始的,一是学科交叉,我们主要是生物和材料结合,我们是做材料的,对于生物只了解个皮毛,也许在生物研究人员眼中我的实验无比粗糙。

但只要有结合,只要能做出东西来,就可以忽悠人,特别是现在生物材料很火,所以发论文也比较容易。

二是实验交叉,这是最简单的创新,比如说用合成磷酸铝的方法直接合成磷酸铁,这就是创新。

这是建立在多看资料的基础上,所以前面的看本课题的论文的基础,要想创新,就要看相关领域的资料甚至不相关的资料。

比如合成磷酸铁,你可以看所有磷酸盐的资料或者关于铁的化合物的各种文献,拿合成其他物质的方法直接用。

还有多了解一些讲座,一些看似不想管的论文,也会给你启发和灵感。

试验中,不要放弃失败的实验,跟不要放弃一些不符合常理的现象,往往这些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七步,写论文。

建议写英文论文,这当然也是导师所希望的(不用花钱)。

第一篇英文论文是比较难写的,从其他论文中一句一句的复制来的。

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而第一篇对于你以后的论文写作的风格和习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复制或者套用模板的时候一定要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最好是英文为母语的作者。

我写第一篇是这样的,先是大片大片的复制相关的内容,然后一句一句的删除,最后再用自己的话将其融合起来(英语不好,做法有点笨)。

一开始写论文是容易犯错误是句子很长,而且一句话多次重复,并且长篇大论还点不到重点。

论文写好后,要多检查几遍,不连着看,要隔几天在检查一遍,最好让别人帮忙看。

如果不清楚自己做的论文的水平,可以从高的影响因子开始投,如果编辑不接受,就降影响因子,直到编辑接受审稿,一般你论文的水平就在这了。

如果你论文的结果很好,而且不是投的很高,应该很快就有消息。

如果结果不是很好,审稿人的选择就是你论文接不接收的关键,一般选审稿人要选低影响因子的,不要选大牛。

有时候国家也很重要。

就先说这么多,三年中并没有写的这么简单,每个人都要有个摸索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快和慢的区别。

再就是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三年很快,最多也就一年半,所以实验尽早为好,不然对于考博或找工作的硕士来说时间很紧。

也许这些都是简单的东西,当然说的很简单,其实每一部分都可以拿出来好好说说的。

如果将这些做好已经不错了,也许我说的没有说服力,因为我没写上自己发表nature多少篇,其实内容都一样,但不同人说出来就有不同效果。

做人要低调,哈哈

看到这么多虫友支持,非常感谢。

语言功底不好,写的很别扭,见笑了,哈哈

我作硕士研究生的一点个人经验[修订稿]

作为一只潜水鱼发贴不是我的习惯。

但是看到大家如火如荼的讨论,也不觉为之感染,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这篇纯属个人感悟式的经验。

01从来就没有太晚的时候。

很多人老是说自己基础如何如何差,担心搞不定。

有这种心态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

人都是逼出来的。

我当年本科也是烂的一塌糊涂,但是上了研究生后我说要用三年的时间做一点事情证明给自己。

事在人为,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到了毕业的时候论文专利什么都有了(SCI6篇,1作四篇,IF总和超过16,专利一项现在公示)。

02定位决定地位。

我当初上研究生的时候,老听博士师兄们讨论SCI,一问才知道就是发表的文章被一个叫webofscience的搜索引擎收录的文章。

虽然中文杂志有一些被收录,但是英文杂志几乎全部收录。

于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发英文文章岂不省事。

中文文章审稿慢,周期长。

另外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自己以后想走的路。

还是直接走国际路线比较好。

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觉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难。

03导师的层次决定你的层次。

如果你是一个勤于努力的人,想要飞的更高的话,导师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

以我导师为例,他在我们这个这个方向研究搞了几十年,是国际公认的牛人之一。

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我们这个方向一流的人物。

他也经常邀请一些大牛来所以做报告。

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而一般导师的学生是不能有这个机会的。

他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选择导师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04交流很重要。

通俗的说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

什么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强的都是牛人。

所以不管是教授博导,副教讲师,还是前辈师兄,只要能就某一个问题和你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

我这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导师也是我导师的在读博士,刚开始聊很具体的问题,后来讨论的面就比较广了。

三年下来,感觉就不一样。

当然为了准备讨论的题目而翻看资料论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05文献要多看。

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什么杂志都看。

到后来就发现了本专业的主流杂志,所以这几个杂志几乎是每期浏览,重点阅读。

一个杂志一旦成为了本专业的主流,那一个定有很多年的积累,对于一个初入此到的新人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webofscienc提供文章的引用报告,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详细信息,通过引用可以间接的了解这篇文章的分量。

当文章看到一定数量之后,你也会发现其实一个方向,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到十几个小组。

这样的话就可以对这些小组的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和跟踪研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也是另外一个江湖,不了解江湖的形势怎么能混的下去呢?

06文章多多益善。

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年代,也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

像爱因斯坦那样靠两三篇文章就可以惊动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这一辈子只有几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

而文章往往是对科研工作的提炼和总结。

因此只要做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应该是必须的。

现在很多人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

具体到某一个点上,可能与你相同的组全世界也没有几个。

因此通过发表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作为一个评价体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考虑的中国的国情,如果只靠同行的评价,碍于人情世故,很难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

既然国内现在以SCI为标准,那这个参数的值当然是越大越好了。

有人说不能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

但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本行业的主流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只要不造假抄袭,就算灌水也总比在国内那些杂志上灌水强。

在不能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前,多发SCI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与其抱怨论文,还不如趁早研究论文是个什么东西。

很多事情外面看很难,走进去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了。

07水平是慢慢提高的。

大家都想发IF高的杂志,但是水平的提高是一步一步来的。

像我刚开始的论文投在IF一点几的杂志上,到了研二就投到了IF四点几的杂志上。

所以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从良到优还是一个过程。

欲速则不达。

08活要干的漂亮。

很过国际一流的杂志,文章的组织,图表的设计都很漂亮,还有老外的ppt一般也做的比我们要好。

有人说有了好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不会完美的表达自己的结果也算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一个好的研究人员,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还需要将此工作介绍给同行的能力。

一篇好的论文不光是一篇好的报告,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回国头来看,现在自己对当年发表的论文在构图方面还觉得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太好。

当然了现在的眼光也很当年不一样了。

像Latex这样的软件学会了还是很有用的。

09要有一点历史知识。

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历程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最好做一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横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学科发展相比较,认识到本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

纵向就是比较它的发展过程,如果该学科现在热,为什么热,如果冷,为什么冷。

一两年看不出来,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这样一个范围,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

很多国外专业的经典书籍一般第一章都是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的。

10如何找牛人。

下面几个办法我觉得还不错,大家试试如何。

一个是本专业的主流期刊,里面的编委都是在本领域成名的人物。

第二就看本专业的会议的顾问名单,再烂的会议也能找几个牛人来充充场面。

至于他们来不来开会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一般一个成熟的学科都会有国际的学术团体,学会。

像APS,ACersS,IEEE等。

这些学会一般每年都会有年会,会上一般都会发几个大奖来肯定牛人鼓励后进。

找到这样的获奖名单,一个一个的看,也会找到不少已经是牛人或者快要成为牛人的人。

对于本专业的牛人,尤其是国际上认可的那些人,要知道他们的名字,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成名。

用webofscience,很容易找到某个人最高引的文章。

不管懂不懂下载下来看看,如果你能从文章里面看出来该文为何高引,你的水平也就很不错了。

写了这么多,纯属一家之言。

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也算有了价值。

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也请大家给予批评。

毕竟小木虫这个平台给我们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地方,有时候一个可以自已表达心声的平台是不容易找到的。

最后也祝愿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毕竟江湖风云出我辈吗。

就说心态的问题

题记:

收到蚊子的邀请,盛情难却。

就谈谈我对科研心态的一点看法,抛砖引玉,旨在和大家一起探讨,同时感谢蚊子的信任。

一、了解另一个自己是自信的前提

  我是个比较自信的人,这种自信并不是来自别人的赞许,而是来源于我对自己的肯定。

自信的前提是要承认自己错误的,坚持自己正确的,站在镜子前,里外都是一样的自己。

(我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

,还有个内在的自己,我也在试图了解他)

  看的文献多的虫虫一定有同感,那就是多数文献也都是不过如此,有的甚至漏洞很多,这里也不乏有些号称的大家。

所以有些东西,大家说了也未必就对。

所以,科研不可盲从,多做思考,要敢做自己的判断。

(我拿来论文要是精读,不光会把其中觉得可以借鉴的画出来,而且会给文章挑不少毛病,甚至有些仅仅是结构上的,这个习惯我觉得自己很受用)

二、浮躁的心态会任由时间溜走  

  刚进实验室时,我也是激情满怀,对自己的课题充满期待,恨不得马上开始着手研究。

真的到了拿到课题,做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浮躁。

要看这么多文献,要做那么多试验,还要做报告、发文章……当做实验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是不理想的,试验设备精度不够、原料不理想、甚至失误作废了一批实验等诸多因素,反正每一步都要花好多的时间,好多的心思,甚至要做不少重复试验,会搞的自己身心疲惫。

千万不要轻易就给自己带个帽子:

我不适合搞科研。

其实这就是科研再正常不过的过程了。

(有人把搞科研,做课题比作怀孕,一点不假。

我把科研看作一次涅槃。

  浮躁,往往会使时间耗的很快。

三、突破点也许就在你忽略的某些细节中

  不要有糊弄的想法,认真思考,细心实验,才能发现工作问题,才能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错误。

实验结果出乎意外,不要回避掉,很可能这个就是当年砸在牛顿脑袋上的那颗苹果。

某些被忽略的细节很可能就是研究的突破点,或者能给你突破性的启发。

多多思考,有想法就尽快动手去Try

四、想要什么都拿下,就要多合作

    在科研工作中,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

融入科研团队,就要了解团队任务,并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这样对工作的激情才不至于枯竭。

没有谁是万能的。

多多请教,多多合作,你会发现自己避免了不少弯路。

五、科研不是全部也不是任务

  我估计不会有人真把科研作为自己的全部吧?

我们是人。

即使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也不是只有科研,只不过社会对他们的宣传过于片面,搞得感觉要成大科学家就要远离人群,远离娱乐。

(啥东西吃多了都腻味)

  科研心态很重要,还要注意休息,精神状态不可小窥。

六、看点哲学的东西没有坏处

  我个人喜欢古希腊哲学的人文,和易经中的衍化。

哲学探讨的和科学研究的非常一致。

  总之,不管做什么事,我们心里都应该有数。

选择了搞科研,那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现在在干什么(这个很重要)。

往远看一眼往往会找到解决当前困惑的方法。

七、科研想法和科研行动要始终贯彻一致(第七条来自liuhongjing补充,谢谢liuhongjing的经验交流)

  

  我补充一点,科研想法很重要,没有好的想法即使做了大量工作也是白费,如果这些白费的工作至少能给将来的想法提供一些借鉴的话,也不能全盘否定;有了好的想法,不去做不去执行,想法也付之东流,久而久之想法也枯竭了,因此大胆去试,大胆去创新才是出科研成果的关键。

实验的想法哪里来--带着思考的头脑去品读文献

一直以来都在小木虫上潜水,呵呵,看了不少虫子的精品原创,收益匪浅,借此活动机会,也分享一下自己的些许科研经验。

本人今年年底就要博士毕业了,读博期间前前后后发表了十多篇文章,不过对08年发表在chemcommun上的一篇paper(2008,1088-1090,Facilepreparationofwater-solublefluorescentsilvernanoclustersusingapolyelectrolytetemplate)的感触还是比较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个人认为比较好的paper,还在于这篇文章idea的诞生以及文章发表过程中的不少感悟。

(1)    这篇文章的idea是怎么来的?

谈及我这篇工作的想法的诞生,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带着思考的头脑去看文献”。

研究工作中如何找到新的想法或是新的解决科研问题的思路,是决定一篇工作的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虽然工作的系统性或是论文的写作技巧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发表,但工作中所体现的idea的创新性程度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因素。

获取灵感,找到一个很好的idea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多看文献,多思考”,这一点相信大家都知道。

但是,同样的文献,得到的收获和启发会因人而异,这不仅在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的差异,也在于每个人在看文献时所思考的问题会因时因地而异。

对此我自己的感触还是很深的,经常为了解决实验过程中的某个问题而重新翻阅以前看过的文献时,经常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和发现。

  回来讲讲我的这篇文章的故事,2007年暑假期间,我在阅读文献当中发现有文献报道了荧光金属纳米簇的合成,而且这是一个才开始开展的较新的研究领域。

由于我对荧光的纳米材料比较感兴趣,于是就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决定在发展新的合成方法这一块开展一点工作。

刚开始时尝试了不少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呵呵,郁闷,于是就停了下来,看看文献。

因为聚合物是一类很常见的还原/保护金属纳米材料的物质,所以就看了一些和聚电解质组装的相关文献,边看边思考如何寻找新的合适的方法。

就在这过程当中,有篇文献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献当中提及了聚甲基丙烯酸由于侧链含有的甲基而具有一定的疏水性质,在低pH时会因聚合物卷曲形成疏水腔...这时我想起了在几篇报道合成荧光金属纳米簇的文献中都提到金属纳米簇被保护在疏水环境中有利于其荧光,因为荧光团直接暴露在水中易被淬灭。

嗯。

也许。

这个可以行?

于是我就很快配了点聚甲基丙烯酸的溶液,和硝酸银混合后就放在了紫外灯下还原。

打开紫外灯开始反应后,就打篮球去了。

之后全然忘了实验的事情,因为前面失败了太多次,所以抱的希望也不大,权当多尝试一次。

晚上来到实验室后,一看反应溶液,红色的荧光?

呵呵,当时那个激动啊,就差蹦起来了^_^。

赶紧去测了一下溶液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发现确实合成出来了具有荧光的银纳米簇,光谱性质和文献报道差不多。

做出了现象,后面的优化条件,材料表征就跟着很快完成了,前后也不超过两周。

(2)    文章的发表历程  能做的表征都完成了后,就动笔把paper写出来了。

当时关于这一块的文章发的都还是挺高的,05年前后有两篇类似的工作发表在Adv.Mater.。

个人感觉自己的方法比他们报道的要简单一些,因为我采用一种常见的聚电解质光还原即可,而他们则需要另合成含丙烯酸基团的共聚物或溶胶凝胶作为模板。

虽然刚开始准备直接投Chem.Commun.,但还是试着先投往了Adv.Mater.,可惜投后不到一周就直接被编辑给退回来了,withoutanyreason,就是档次不够。

呵呵,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连个送审哪怕给我点审稿意见的机会都不给。

于是,重新修改了一下后,转投了Chem.Commun.,大概一个月左右后,小修,补了两个数据后第二天就接受了。

在这之前虽然发表过两篇JPCC,两篇langmuir,以及另两篇小paper,但能发篇CC当时还是很高兴的,主要原因在于以前投过两次CC都没成功。

(3)    后期相关工作的开展  就在Chem.Commun.送审的期间,我就想怎样把自己合成的发光的银簇用起来,毕竟是自己合成的一种新材料,而且该领域的研究当时主要集中在合成,应用开展的相对很少。

鉴于自己以前做过荧光检测方面的工作,于是我就尝试着能否找到一些能显著改变银簇荧光的物质,首先试了金属离子,结果发现铜离子能显著淬灭其荧光,后来又发现含巯基的氨基酸分子如半胱氨酸也能淬灭其荧光,因为二者是不同类型的分析对象,所以可以分别实现对这两个物质的检测。

写paper时,起初是把对这两种物质的检测汇总到一篇写的,先投到AFM,审了两个多月被拒(只有一个大修的审稿意见),转投到Anal.Chem.,一个小改,一个大改,可惜主编也给据了。

后来,根据审稿意见决定分成两篇,后来分别发表了在J.Mater.Chem.和Biosens.Bioelectron.上了。

(4)    其它几点感悟  a)如果当初在合成出银簇后,并不急于把合成这块发表出去,而是做些应用比如铜离子的检测,将合成与应用合在一起发表,整个工作会显得更系统一些,想必应该能发篇更高的期刊。

b)对于后期两个检测相关的工作是该整合在一篇还是该分开发表的处置不妥。

回头想想,当时合在一起投稿时接着被AFM和AC退稿,审稿意见中都提及了选择性的问题,而这正是分析类paper的关键问题,所以把两个分析物放在同一paper中其实就是给了审稿人一个活靶子,呵呵。

该合该分,看来不同的情况需谨慎处理。

谈谈我的博士研究生科研经验

我是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下面简要谈一下我的科研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大家觉得写得有点意义的话,给个鼓励,我以后再接着写)

1.勤奋,勤奋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早起的虫子有鸟吃。

尤其是搞科研,没有人强迫你要做多少多少事情,全靠自己去钻研。

因此一定要“以实验室为家”,早出晚归,这样才能出成果。

2.多看文献资料。

不一定是科技期刊,基础理论的书籍也要多看。

不一定是看自己研究的专业方向,还要广泛的阅读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有时候实验思路卡住了,说不定在别的研究领域能找到灵感和方法。

3.做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有什么新的想法,实验数据,看文献的心得,文献中的重要公式、结论,都要记下来。

最好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写文章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另外一点就是,经常看看自己的笔记,说不定能悟出一些新的道理。

4.多写文章。

写文章没别的技巧,就是多写、多写、多写、再多写。

写好以后要修改,推敲。

最好给高人看一下,眼光越挑剔的人越好,这样你才能有快速的提高!

5.多交流,不要埋头苦干。

多与比人交流,经常能摩擦出一些好的点子,这些点子说不定就是一个科学新发现。

6.珍惜时间,少玩游戏,少看电影。

记住:

科研是一件苦差,我们要学会苦中作乐!

看电影和玩游戏也许能给我们须臾的享受,但是那只是短暂的,只有在科研上干出成果,才能让我们真正有令人兴奋的成就感。

7.要善于和导师沟通.不要一味的抱怨导师如何如何的不好,如何如何的苛刻。

也许我们自己也有很多的缺点,毕竟我们是年轻人,难免有一些烦躁的情绪。

要学会控制心态,提高能力,顺利毕业才是我们的目的。

因此,要适应自己的导师,而不是要导师适应我们。

8.锻炼身体,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点,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以后革命的本钱,如果读博士要以牺牲身体为代价,我认为情愿不读博士。

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发出好文章的几点技巧。

1.    良辰美景的构思。

我们国内发文章往往是课题的需要,其实良好的构思更重要!

在国外发出的好文章往往是通过几年的设计,然后才发出来的。

文章有时候不需要非常先进的手段,但是必须构思精巧。

其实,我们阅读大量文献的同时,即要模仿别人的设计,又要跳出别人的窠臼,用心设计,花费点心血,一定能出好的文章。

2.  引人入胜的文章摘要。

一般来说摘要最能体现出你的实力,一定要把主要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在短短的几百字中表达出来,交代清楚。

有时候摘要写的不好,把好东西给糟蹋的现象很多。

这需要长期的阅读好的文章,但是也需要自己的天分。

3.经典文献的引用。

一般来说,在你的文章投到审稿专家的手里面,人家首先看你的题目和文献,如果在你写作的领域内,有经典的文献没有引用,很可能文章就被枪毙掉了。

这样其实很可惜,所以在你的主题和文章写作完成的时候,千万记住检查你研究这个实验的领域,“大牛”的文献引用了没有。

4.生花妙笔的连接词。

在一片文章中,切忌连接词的不用和少用,好的文章,这些词语应用得当并且巧妙,比如following,suchas,and,but等,但是也不必刻意最求。

其实很多结论都是在一定得条件下得出的,所以,请关注这些连接词。

5.从善如流的修改。

一篇文章写好后要请好多人看,让人家提出问题,也许人家的学术水平不高,但是人家挑毛病的水平很高。

其实,拿给别人看的时候,不要怕文章中有错误,别人小看你。

只要你能坦然面对,别人会很佩服你。

但是也不要拿着一篇本来就没有好好写的文章到处招摇。

别人提出的意见,你可以看看,有道理的就修改,没有道理的思考一下也没有坏处。

6.灵感也重要!

我们中国人翻译爱因斯坦的一句话:

成功=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然而我们却忘记翻译后面一句话,1%的灵感往往比99%的汗水更重要。

7.一般来说,学习成绩的高低和做试验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