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选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575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选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选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选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选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选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教案.docx

《新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选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选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选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教案.docx

新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选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教案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思维互动启迪

考点归纳

考点一、新经济政策

把握新经济政策,首先要搞清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第一,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第二,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

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

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

第三,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其次,要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实行了八年,至1928年才结束。

新经济政策包括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它是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制定、逐步实施、不断完善的。

其具体内容在不同文件中有不同的概括和表述。

按照教材的要求,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一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每年以赋税的形式将一部分余粮交给国家;上缴的税额政府在春耕前公布,秋收时增产不增税,并对贫困户和因灾减产的农户减税或免税;农民纳税后的剩余农产品由农民自行处理,可到市场自由买卖。

以粮食税来取代余粮收集制,这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

二是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开始时,法令要求农民通过合作社把手里的农产品换成工业品。

但是,由于当时国家手里既没有足够的工业品,又缺乏有效的办事机构,再加上农民习惯于市场贸易,不理解也不愿接受产品交换,法令的实施遇到了很大困难。

政府放弃产品交换的做法,允许私人买卖、自由贸易。

三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在保证企业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前提下,苏维埃政府把一些企业租给国内外资本家或私人经营。

要求承租者接受国家的监督和指导,遵守苏维埃的法令,按期缴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后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此外,在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指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

再次,要把握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这一政策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一,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等政策措施的实施,维护了农民的利益,顺应了农民的要求,受到农民的欢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其二,恢复了国民经济。

连年战争使苏俄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用品都很缺乏。

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者的利益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在俄国这样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此前列宁曾经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用强制手段废除私有制和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但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在俄国是走不通的。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提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采取间接迂回的或“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即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考点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关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第一,毛泽东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持积极态度。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毛泽东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持积极态度,这对保证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三大改造过程中,虽采取了一些限制市场作用的措施,但毛泽东仍然非常注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

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第二,强调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针对大跃进中出现的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限制乃至消灭商品生产的错误主张,毛泽东强调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他号召人民公社既要大力发展直接满足本公社需要的自给性生产,又要尽可能广泛地发展为国家、为其他公社所需要的商品生产。

他批评要消灭商品生产、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的人,说他们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

第三,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毛泽东指出:

“现在我们有些同志怕商品,无非是怕资本主义。

怕商品干什么?

不要怕。

因为我们有共产党的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有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有各级党组织,有成千成万的党员,有广大的贫下中农作为我们的依靠,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他认为:

“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第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赞同斯大林的说法,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

他指出:

“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

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可能废除。

”在他看来,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毛泽东的这些观点,是对斯大林理论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考点三、《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后经整理并经毛泽东审定,1976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

后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论十大关系》是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其基本思想是:

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

主要论述了以下十大关系。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应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为了发展内地工业,必须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必须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尽量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无论只顾哪一头,都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

(7)党和非党的关系。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要按照不同情况,对反革命分子采取杀、关、管、放等不同的处理方法。

也应当给他们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

(9)是非关系。

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一要看、二要帮。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照抄。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时政热点链接

庆祝十月革命胜利93周年

20XX年“十月革命”胜利94周年。

94年前,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国内外反革命相互勾结对新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为夺取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在残酷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但随着条件的改变,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出现裂痕,带来了1921年春的危机。

为扭转这一局面,苏俄自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分析点拨:

(1)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以自由商品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实施新经济政策有什么意义:

①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恢复了国民经济;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