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406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

《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

机电一体化技术

目录

引言…………………………………………………………………………………1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2

1、机械本体技术………………………………………………………………2

2、传感技术……………………………………………………………………2

3、信息处理技术………………………………………………………………2

4、驱动技术……………………………………………………………………2

5、接口技术……………………………………………………………………2

6、软件技术……………………………………………………………………3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3

1、数控机床……………………………………………………………………3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3

3、柔性制造系统(FMS)……………………………………………………4

4、工业机器人…………………………………………………………………4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进程…………………………………………………………4

1、数控机床问世………………………………………………………………4

2、微电子技术的发展…………………………………………………………4

3、可编程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于工业………………………………4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5

四、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迈进……………………………………………………5

五、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6

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6

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6

3、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6

4、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7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

硬件是有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

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

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

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2、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

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技术。

3、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

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标准化问题。

4、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5、接口技术

为了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是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

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

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耦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6、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发展。

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1、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结式、模块式、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OP技术和智能化。

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块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

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限,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以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

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3、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

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作,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4、工业机器人

第一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鞥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二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三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五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1.数控机床问世:

自从1952年美国第一台数控铣床问世至今已50个年头。

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1999年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2.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于1965年,经过30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包括设计、制造、包装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

3.可编程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于工业: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汽车制造业开发一种ModularDigitalController(MODICON)取代续电控制盘。

MODICON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商业生产的PLC.70年代是PLC崛起,并首先在汽车工业获得大量应用。

80年代是它走向成熟,全面采用微电子及微处理器技术。

90年代又开始了PLC的第三个发展时期。

90年代后期进入了第四阶段。

其特征是:

在保留PLC功能的前提下,采用面向现场总线网络的体系结构,采用开放的通信接口,如以太网、高速串口;采用各种相关的国际工业标准和一系列的事实上的标准;从而使PLC和DCS这些原来处于不同硬件平台的系统,正随着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编程技术的发展,趋向与建立同一硬件平台,运用同一个操作系统。

同一个编程系统,执行不同的DCS和PLC功能。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EIC三电一体化。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

以激光技术为首的光电子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它集中了固体物理、波导光学、材料科学、微细加工和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科研成就,成为电子技术与光子技术自然结合也扩展、具有强烈应用背景的新兴交叉学科,对于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迈进

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主要发达国家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

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角,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和光纤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未来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有:

智能化:

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就是网络技术。

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

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微型化: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

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立方厘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

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绿色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

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系统化:

其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

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裁剪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

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特别是“人格化”发展引人注目,即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

一是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另一层含义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五、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上海地区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

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

同时,区政府各有关委、办、局(总公司)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

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全市缺少纵观全局的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

因此,建议区政府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的重复,生产上撞车!

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

因此,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

“协”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覆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3、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上海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在对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公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

4、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覆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

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是“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山上结合。

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九八“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结论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牌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美国贝里达尔著,曾琳译,《沃尔玛策略》,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国君兰工作室,《机电一体化-从原理到应用》,上海:

科学出版社,2009

[3]、美国马哈利克(Mahalik,NitaigourPremchand),凯双、婉妹张、珊姜译,《机电一体化-原理.概念.应用》,上海:

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致谢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

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

那种感觉就宛如在一场盛大的颁奖晚会上,我在晚会现场看着其他人一个接着一个上台领奖,自己却始终未能被念到名字,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后,终于有位嘉宾高喊我的大名,这时我忘记了先前漫长的无聊的等待时间,欣喜万分地走向舞台,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抒发自己的心情,发表自己的感想。

这篇毕业论文的就是我的舞台,以下的言语便是有点成就感后在舞台上发表的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与感想: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老师。

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

在闲聊中她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许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

正是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