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史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9856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批评史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批评史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批评史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批评史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批评史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批评史整理.docx

《批评史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批评史整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批评史整理.docx

批评史整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

一、“诗言志”说

1.名词解释▲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

其语出自先秦典籍《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毛诗序》阐述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说明“诗言志”是指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诗歌化的表达,即用诗歌来表达诗人的意志、思想。

朱自清将该文学思想称为“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

2.填空

(1)唐代以后,孔颖达将“情”纳入“志”的范围,认为“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毛诗正义序》)。

(2)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

二、其他观点

1.除了“诗言志”说外,还有“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赋诗言志”说。

关于“赋诗言志”说,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2.《易经》中的一些文学见解

(1)《家人》卦的《象辞》:

“君子以言有物”;

(2)《艮》卦爻辞《六五》:

“言有序”。

涉及了文学的内容与语言形式。

3.《诗经》中表现的文学思想(表现出“美、刺”的政治功能)

(1)“维是偏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

(2)“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小雅·节南山》)

(3)“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

(4)“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大雅·烝民》)

三、孔子的文学观

1.孔子的文学思想有哪些内容?

(1)重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地位。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邢昺称:

“此章论人立身成德之法也。

”王弼解释为:

“言有为政之次序也。

(2)强调文学具有“兴、观、群、怨”与“事父、事君”的社会作用;子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注重诗歌的审美作用;“观”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群”强调诗歌的交流作用;“怨”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作用;“事父”、“事君”之说,则强调诗歌可以培养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强调诗歌可以培养人的文化素养。

(3)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主张文质统一。

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宪问》)

(4)主张“中和”的审美原则。

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2.孔子文学观的影响有哪些?

(1)建构了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对个人而言,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文化素质;

对社会交往而言,可以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对社会政治而言,可以起到反映社会现实的直接作用(观、怨)。

(2)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形成重道轻文的思想传统。

(3)“中和”的审美原则;

(4)温柔敦厚的诗教。

3.翻译▲

(1)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

孔子说:

“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自真情’。

(2)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

孔子说: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相当,才是个君子。

(3)子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译:

孔子说:

“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四、孟子的文学观

1.孟子对儒家文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2)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知人论世”(名词解释)▲

“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中提出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主张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去了解作家、创作背景等,以期更深一步知晓创作的动因,对作家、作品获得深层的理解和评价。

这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为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以意逆志”(名词解释)▲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其意为解读诗歌,不应因某些文字损害对文辞的理解,以致损害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而应“以意逆志”。

就是读者要依据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并通过审美鉴赏来领会蕴含在作品形象中的诗人的“志”,即诗人的思想旨趣;不能依据某种需要,对作品进行曲解。

4.孟子文学观的内容有哪些?

(了解)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学说理论的出发点是性善论。

(1)政治上,明确提出“保民而王”、施行“王道”的仁政;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伦理道德上,主张施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

(3)在文学观念上,主张以道德美为中心的美学观,知言、养气的修行观,“知人论世”、“与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

五、荀子的文学观

在自然观方面,他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

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其文学思想表现出许多新发展,主要有如下数端:

1.主张明道,征圣,宗经。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儒效》)

2.注重文艺的教化作用。

建立了文艺——人心——治道的理论体系。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

”(《乐论》)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乐论》)

(1)强调文艺是人的情感的表现: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乐论》)

(2)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①乐能教人: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乐论》)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②人能感乐:

“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

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

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

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乐论》)

3.以“全”、“粹”为美的审美理想。

“君子知乎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

”(《劝学篇》)

4.对“中和”原则的强调。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论》)

荀子的文学观,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包括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的情感表现、文学的批评标准等重要内容,对汉代的文学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

六、道家的文学观(道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创始人是老子与庄子)(了解)

道家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来思考、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现实世界价值体系之根本;以此为核心,建构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1.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老子》曰: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认为,对“象”的认识,要求超越具象,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存在,表现出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作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

自然、天真;而只有虚静的心态,方能进入对道的观照、体悟,方能表现出自然、天真的作品。

2.庄子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1)“虚静”的心态: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世间》)

(2)物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3)得意忘言: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外物》)

第二章汉代的文学批评理论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使儒家学说定于一尊,取得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经学成为两汉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化。

儒家文艺理论观的确立,成为其时主要的文学理论。

一、《毛诗序》▲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

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关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是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的全面反映。

其主要观点如下:

1.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的系统表现:

(1)关乎政教的文学本体论。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2)文学艺术与政教的关系。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3)写作原则的规范。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4)强调政教内容的解释原则。

“《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2.“情志观”的提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认为构成诗的要素是“志”与“情”,而“情”成为沟通“志”与“诗”的中介,强调“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孔颖达认为:

“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

3.对《诗经》的分类研究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诗之体裁,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后被称为“体用说”。

《毛诗序》对《诗经》“六义”的解释,开了研究《诗经》内部规律的先河,对后世的《诗经》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毛诗序》经典翻译▲

1.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译: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

太平盛世的音乐和谐安乐,表明当时政治和平稳定;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表明那时政治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沉思,表明那时的百姓困顿贫穷。

2.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译:

因此,“变风”发自于个人的情感,但不能超越礼仪的范围。

(“变风”)发自于人的情感,是缘于人的本性;不能超越礼仪的范围,是要顾念到先王的恩泽。

3.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

诗,是用来表现情致的,当多种心理因素在心里处于激活状态时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和唤起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就是艺术,语言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引声长歌,引声长歌还不足以表达情致,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以尽兴。

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1.《史记·太史公自序》讨论“六经”的特点: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2.“发愤著书说”的内容(名词解释)

(1)司马迁因李陵事件下狱,并受宫刑,从这种社会生活的切身体验中,从他撰写《史记》的创作实践中,他将古人著书与他们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心情相联系,归结到“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提出“《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即著名的“发愤著书说”,这是对封建社会进步文人创作情况和创作精神的总结。

(2)这里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更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与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表现。

(3)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上承先秦“诗可以怨”的传统,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影响,形成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重要特色。

3.“发愤著书说”的意义

(1)作家的身世际遇、仕途穷厄,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动机,从而肯定社会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家要针对现实,有感而发;

(2)肯定了感情(特别是指斥现实的悲怨感情)在创作中的作用,从而使作品带有真实的、动人的情感力量;

(3)影响到后世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等观点。

三、王充的文学观(了解)

1.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

“嫉虚妄”。

——《论衡·佚文》

2.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论衡·自纪》

3.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诸生能传百万言,不能览古今,守信师法,虽辞说多,终不為博。

“笔能著文,则心能谋论,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

观见其文,奇伟俶傥,可谓得论也。

——《论衡·效力篇》

四、王逸的《楚辞章句序》:

(知道)

这是第一部对《楚辞》进行评价的书,其对《楚辞》作出符合儒家思想的解释,认为《离骚》从思想到艺术都是模仿《诗经》,与《诗经》一脉相承;认为屈原的作品,没有违背“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没有越出“礼义”的范围;在艺术特点上,善用比兴(“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与《诗经》相类;对屈原作品的高度评价。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一、曹丕的《典论·论文》▲

1.《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它的中心论题,主要在讨论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之间的关系,围绕此中心论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观点:

(1)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的关系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2)对文学体裁的分类研究

“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这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

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文学艺术的美学特征受到应有的肯定与重视,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提出“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轻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4)高度肯定文学自身的价值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认为文章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价值观是对传统的“三不朽”思想的重大突破(在“三不朽”中,“立言”居于末位),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5)批评了一些不正确的文学批评态度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2.“文气说”(名词解释)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言“文以气为主,气之轻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提出了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这里的“气”,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精神个性。

作家独特的精神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多样性的原因。

“气之轻浊有体”,开后世以“阳刚”、“阴柔”论文学风格特点的先河。

3.经典翻译▲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译:

文章是关乎治国的大业,是不朽的盛事。

人的寿命在一定的时候消亡,荣华欢乐也只存留于一身。

这二者必定在一定的期限内终止,比不上文章流传的无穷无尽。

二、陆机的《文赋》

陆机的《文赋》是用骈赋形式写成的、继《典论·论文》之后的又一篇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名作。

它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为后来文艺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直接影响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文赋》的中心论题:

讨论艺术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来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2.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问题:

(1)构思前的准备:

虚静的精神境界:

“伫中区以玄览”、“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知识学问的积累、修养:

“颐情志於典坟”、“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外物的触动: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

(2)艺术构思活动:

精神专注,展开想象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

艺术形象开始形成: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用精妙的语言将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3)对灵感的描述: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对灵感的认识: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3.“缘情“说(名词解释)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缘”,意为根由,因缘。

“诗缘情”是说诗歌由人的情感自然发生,即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因。

明确主张诗歌“缘情”而生,实为扬弃儒家正统诗论,悟见文学情感本质所致。

陆机“缘情”说上承屈原“抒情”的观点,在理论上突破了儒家伦理诗学的藩笼,道出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即本因于情,根源于情,建构了以审美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论。

4.经典翻译

(1)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译:

常担心(构思时)意念不能确切地反映事物,而写出来的文章又不能准确地表达构思时的意念,这并非很难懂得写作的道理,而是掌握表达技巧的困难。

(2)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

译:

诗因情而生,要求文辞优美,赋描写物象,要求语言清楚明畅。

碑文记叙事迹要合乎实际,诔萦回着对死者的哀伤。

三、刘勰的《文心雕龙》

1.《文心雕龙》的地位与构成:

(知道)

该书体大精深,论证严密,既是一部文艺理论专著,又是一部文章学专著,同时也是一部古典美学专著,在中国与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文心雕龙》全书共50篇论文组成:

——前5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文学思想和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从第6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论,对各体文章的源流、发展状况、性质、代表作家作品和写作要点作了详尽的论述;

——从第26篇《神思》,到《总术》19篇为写作法统论,研讨构思、篇章结构和用词造句等问题;

——自《时序》到《程器》五篇为杂论,论述了文学与时代及自然景物的关系、作家的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等问题;

——最后第50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

介绍了写作的动机、宗旨和全书的结构。

2.《文心雕龙∙神思》▲

(1)《神思篇》的主要问题

《神思》位于《文心雕龙》下篇之首,有总领创作论之旨。

何谓“神思”?

即是“驰神运思”。

思,就是想象;“神”则涵有艺术化的神奇微妙之意,神思即指神妙的艺术构思。

《神思》篇对艺术构思作了集中论述,继陆机《文赋》之后,更深入地阐明了创作过程中艺术想象的特点和作用,揭示了“神与物游”的规律,强调创作心态“虚静”的重要性,论述了“意象”、“情感”等在构思中的作用,概念思维和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创作个性与作家平素的修养,创新等问题,涵义丰富,议论精微。

(2)关于艺术构思的特点

自由想象

“古人云: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神与物游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情感活动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意象形成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对灵感的体悟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3)创作前的准备

——虚静的创作心态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

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4)文不及意

(5)作家才性与文体的关系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6)贵于创新

3.《文心雕龙∙时序》主要观点:

社会风习的变化,引起文学的变化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社会风习从上至下影响文学的发展

“风动于上,而波振于下”。

③对某一历史时段文学特点的总结,具有经典意义

A对西晋文学的评价:

“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

B对建安文学的评价: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C对东晋文学的评价: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

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④肯定文学内部规律的影响,认识到文学自身发展的继承、演变:

“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

4.论述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是怎样认识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

(1)他认为社会风习的变化会引起文学的变化,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总观点。

(2)他认为社会风习从上至下影响文学的发展,提出“风动于上,而波振于下”,就是说统治者的兴趣爱好等会影响到文学的创作,例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太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3)他认为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竟骛”;玄学对两晋文学的影响: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

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前两种主要影响到文学的盛衰,后一种则影响到文学的内容和风格特色。

(4)他认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