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9550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一、词语解释

1.少时年轻的时候

2.尝与人佣耕曾经

3.辍耕之垄上停止;去、往

4.怅恨失望

5.苟富贵如果

6.若为佣耕你

7.太息长叹

8.安知怎么

9.适戍强迫去守边。

适通谪

10.屯大泽乡停驻

11.皆次当行编次;当在征发之列

12.会天大雨适逢

13.度已失期估计;误期

14.乃谋曰于是、就

15.亡亦死逃走

16.等死同样

17.吾闻二世少子也听说

18.数谏故屡次;缘故

19.上使外将兵皇上;带领

20.今或闻无罪有人

21.楚人怜之爱戴

22.今诚以吾众如果

23.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24.以为然对的

25.乃行卜去、往

26.卜者知其指意意图

27.念鬼考虑卜鬼的事

28.威众威服众人

29.丹书帛曰用朱砂;写

30.陈胜王称王

31.所罾鱼腹用网捕

32.得鱼腹中书字条

33.固以怪之矣通已:

本来认为奇怪

34.间令暗使。

间,私自,偷着

35.之次所旁丛祠中往,到

36.旦日第二天

37.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38.素爱人向来

39.广故数言欲亡故意;屡次

40.令辱之使

41.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42.陈胜佐之帮助

43.并杀一齐

44.召令徒属号令;所属的人

45.公等你们诸位

46.藉第令毋斩即使、假若

47.宁有种乎难道

48.诈称假装

49.袒右露出右臂

50.为坛而盟筑;盟誓

51.蕲下攻克

52.徇蕲以东攻占

53.比至陈等到

54.数万人几

55.弗胜不

56.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57.会计集会商议

58.身被坚执锐亲自;通“披”;

紧握着;铁甲;武器

59.伐无道攻打

60.诛暴秦消灭

61.社稷国家

62.刑其长吏惩罚

二、翻译句子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翻译: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

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翻译: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

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5.天下苦秦久矣。

翻译: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翻译: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8.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9.固以怪之矣。

翻译:

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翻译:

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翻译:

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翻译: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翻译: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1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翻译:

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三、问答总结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

作者是谁?

答:

《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答: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

答: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答: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答: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7.陈胜是什么出身,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答:

陈胜佣耕出身,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

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

8.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

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答:

是在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

这既说明了秦徭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于反抗的精神。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为了救国救民而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出陈胜的“鸿鹄之志”。

9.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为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答:

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

10.“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了什么?

答:

说明陈步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

11.“怅恨久之”,表明了什么?

答:

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

12.而对话中的“苗富贵,无相忘”,表达了什么?

答:

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其有朴素的阶级友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

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践,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教学设计〗

一、精读课文

  1、学生阅读并复述第一节。

思考:

“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两句话,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性格?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要求一致,教师可作归纳小结。

    参考:

陈胜是一名雇农,为了度日,迫不得已为他人耕田;要想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只有寻找机会走反抗的道路。

因此,“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陈胜向往富贵的话未能引起其他雇工的响应,反而遭到嘲笑,因此长叹一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他那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

  2、学生阅读并复述第二节。

准确简洁地概括大意,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要求学生引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 起义的导火线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 陈涉的“谋”和对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⑶ 陈涉是如何以舆论来号召、发动群众的?

    组织思考,交流

    参考:

   ⑴ 导火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⑵ 陈胜和吴广“谋”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也估计到有失败的可能,但认为“死国”失壮烈而有价值的。

这表现了陈胜伟大的抱负和起义的决心。

接着陈胜对吴广说的一番话,实际上失一篇精彩、深刻的形势分析。

“天下苦秦久矣”是这一分析的纲,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愤恨积之已久,处处都积蓄着反抗的力量,从而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这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接着又分析了秦王朝的内部矛盾和与六国的矛盾,提出了发动群众的策略,就是假借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而且他已预见到这一策略一定能动员广大人民起来参加消灭秦王朝的起义,所以结论失“宜多应者”。

这段话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洞察时局的能力。

   ⑶ 用“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方式制造舆论。

  3、阅读并复述第三段。

   ⑴ 思考:

“公等遇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这一番话对当时起义的作用,以及所反映的陈涉的性格特点。

   ⑵ 找出课文中描写陈涉、吴广“并杀两尉”所用的一连串动词和叙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所用的一连串动词,想一想,这些动词好在哪里?

    组织思考,交流。

    参考:

   ⑴ 这一段起义前的动员,说明了走投无路的处境,指出了死里求生的前途。

“死即举大名耳””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两句,表现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

   ⑵ 写陈胜、吴广杀两尉时,运用“笞”“挺”“夺”“杀”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一)学习1段

提问:

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讨论明确:

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

(1)“尝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点明他雇农的身分。

(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个行动,一个神态及两句对话,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志向。

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

(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这段叙述,暗示了陈涉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

(二)学习第2段

1.质疑和讨论。

(1)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在段中画出有关句子。

讨论明确:

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刑法。

“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一次征发就达900人,可见当时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2)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

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讨论明确:

首先,陈胜、吴广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时,陈胜还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最后,他们为起义制造舆论。

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

(3)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语言、动作、外貌)

明确:

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三)学习第3段

1.质疑和讨论。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

写了三方面内容。

(1)并杀两尉;

(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

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

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四)完成如下表格:

起义原因

直接原因:

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按秦法,当斩

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起义前的准备

得到群众支持的理由

1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2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讨论准备的方法

1鱼腹藏书

2夜篝火,呜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发动起义的经过

起义第一步:

并杀两尉

发动群众: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队伍

起义标志:

袒右

起义军旗号:

大楚

起义路线:

大泽乡→蕲县→蕲县→蕲以东诸县→陈县

建立政权:

张楚

五、重点语段研读(第二段)

“二世元年七月……皆指目陈胜。

1、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失期,法皆斩”,写起义背景。

“屯大泽乡”介绍了起义的地点,“为屯长”,是号召徒众的有利条件。

“失期,法皆斩”是起义的导火线。

第二层,从“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

陈胜首先对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体现了陈胜高人一筹的谋略。

第三层,从“乃行卜”到段末,写陈胜、吴广的“威众”之策。

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置书鱼腹和故作狐鸣,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某些特点。

2.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

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

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是,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

六、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七、作业:

课后习题1、2、3

第三课时

一.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

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

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

可见识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

1、全文共写了三次话:

  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

  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

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

  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

2、根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与“等死,死国可乎?

”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

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1)“苟富贵,无相忘”。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

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③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三、学习课文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

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

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

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

(8)写“佣者笑而应曰”的作用是(衬托陈涉的志向远大)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陈涉的“鸿鹄之志”是(求富贵,伐无道,称王)(可以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回答)

(9)文中画龙点睛、关涉全篇的短语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0)10、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11)

(12)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

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13)

(14)

(15)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6)

(17)    这句话表达了陈涉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18)

(19)  3、文章第2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目的?

(20)

(21)    以记叙人物的对话(语言)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涉、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2、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       苦:

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

名词用作动词,是“使眼色”的意思。

    忿恚尉。

         忿恚:

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使……忿恚”的意思。

  3、古今不同用法:

    今亡亦死          亡,古义:

逃亡。

  今义:

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义:

暗地。

  今义:

中间。

    卒中往往语。

        往往,古义:

到处。

 今义: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写作特点:

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得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徇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一、词语解释

1.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2.易安陵交换

3.其许寡人答应

4.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5.甚善好

6.虽然,受地..虽然这样

7.弗敢易不;交换

8.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9.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

10.请广于君扩充

11.逆寡人者违背

12.轻寡人与轻视

13.非若是也像;这样

14.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15.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16.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听说

18.布衣平民

19.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

20.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21.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22.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3.仓鹰通“苍”

24.休祲吉凶的征兆

25.若士必怒如果

26.缟素穿丧服

27.色挠变了脸色;

28.挠,屈服

29.谢之道歉

30.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31.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

二、翻译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翻译: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翻译: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翻译: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翻译: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翻译: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翻译: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翻译: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翻译: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三、问答总结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答:

《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答: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答: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答:

两方面:

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

为什么?

答: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7.体会下面各句中加粗词的语气。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