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提纲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9386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提纲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知识提纲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知识提纲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知识提纲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知识提纲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提纲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docx

《知识提纲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提纲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提纲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docx

知识提纲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学案

中国历史主干知识梳理

1、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时间断限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线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思想领域:

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文学方面: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表现为汉赋

(3)科技方面:

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上:

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商周的政治制度

(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局面。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上:

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先秦时期的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

(1)西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

(1)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时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4.经济政策

(1)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盐铁专卖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科技文化

(1)科技:

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

(2)汉字: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标志中国文字走向成熟。

(3)文学:

春秋时期出现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体盛行;汉代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2、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时间

断限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220~1368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线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

(2)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3)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

宋元时期,海上和陆地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3)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一、政治上: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

(1)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科举考试选官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唐末地方设置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宋元时期

(1)宋代:

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转运使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元代:

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经济上:

中国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1.农业

(1)生产工具: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生产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3)土地制度:

北魏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隋唐:

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

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

3.商业

(1)魏晋南北朝:

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2)隋唐:

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唐都长安尤其繁荣;南方工商业城市扬州、益州繁荣;出现柜坊和飞钱。

(3)宋朝:

城市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三、思想文化上:

儒学的成熟与转型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思想: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宋代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南宋陆九渊的心学,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伦理体系。

2.科技: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

3.文学艺术

(1)文学:

隋唐时期,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

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朝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3、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时间

断限

明清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达到顶峰,但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线

政治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经济

(1)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

(2)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文化

(1)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但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2)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3)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

对外

关系

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一、政治上:

明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

(1)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3)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经济上:

明清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

1.农业:

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

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

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3.商业

(1)货币经济: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

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

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4.经济政策:

对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三、思想文化上:

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

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

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王权、倡导言论自由。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2.科学技术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1)明清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

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4、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时间断限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线

政治

(1)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苦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社会生活

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

一、政治上:

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西方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

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1)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天朝田亩制度》:

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3)《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二、经济上: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兴起: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三、思想上: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1.“新思想”萌发: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兴起了洋务运动。

3.早期维新思想:

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

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四、社会生活上:

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始

1.鸦片战争后:

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

2.19世纪60~90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

5、 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时间断限

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

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线

政治

(1)伴随西方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

(1)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思想

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一、政治上:

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探索

1.沉重的民族危机

(1)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中国人民的抗争

(1)戊戌变法:

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

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

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二、经济上: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

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2)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

(1)背景:

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2)表现:

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思想上:

近代前期中国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

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民主共和思想:

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生活习俗上:

社会生活与习俗的新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维新变法期间: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通讯工具的变迁: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的发展: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6、中国近代文明的新发展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时间断限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线

政治

(1)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

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又遭到了摧残

思想

(1)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宣传的主流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

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一、政治上: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1.兴起——五四运动、中共诞生

(1)五四运动:

这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发展——国民大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大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国民大革命: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3.进一步发展——国共十年对峙

(1)新道路的开辟: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共逐渐走向成熟。

(2)日本侵华。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扶植伪满洲国政权,继而向华北进犯,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4.高潮——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1)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经过防御、相持、最后反攻并胜利;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

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而斗争,参加重庆谈判、召开政协会议。

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开始反攻;1948~1949年初,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战胜利;1949年4月,渡江战役爆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5.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经济上: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

1.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基本统一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民族资本的萎缩:

抗战时期,由于日军的毁坏和吞并、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榨,中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

3.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在美国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榨下而陷入绝境。

三、思想上:

近代后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

1.新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

2.毛泽东思想

(1)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