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湖煤矿水文地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9299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湖煤矿水文地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薛湖煤矿水文地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薛湖煤矿水文地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薛湖煤矿水文地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薛湖煤矿水文地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薛湖煤矿水文地质.docx

《薛湖煤矿水文地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湖煤矿水文地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薛湖煤矿水文地质.docx

薛湖煤矿水文地质

井田概括:

地理位置与交通:

薛湖矿井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北部,属永城市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径116°17′30″~116°28′30″,北纬34°05′30″~34°10′00″。

井田中心南距永城市23㎞,西至商丘市75km,东至江苏徐州市80km,至安徽淮北市40km,分别与京九、陇海、津浦三条铁路干线有公路相连,北至陇海铁路砀山站38km,永城矿区自用铁路与京九、陇海铁路相连。

连、霍高速公路从本区北缘通过,砀山~永城公路从井田东部通过,井田内乡间公路纵横成网,交通便利。

附:

交通位置以及薛湖井田在永夏煤田中的位置图1-1-1。

交通位置示意图图1-1-1

地形外貌与水系:

1、地形地势

本区位于淮河冲积平原北部,地势平坦开阔,总体为西北高,南东低。

最高海拔标高+40.2m,最低+32.3m,一般+36~+38m。

2、地表水系

本区属淮河水系,地表水体不发育,主要河流为王引河,流经勘探区东北部边界附近,最大流量为46.6m3/s,最高水位标高为+39.70m。

其余均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水位上涨,流量增大,旱季水量减少,甚至干涸无水。

气象:

本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水量877.4mm,年最大降水量1518.6mm,年最小降水量为556.2mm,降水多集中于7、8、9三个月。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11.12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每年七、八月最热,一、二月最冷,最高气温为+41.5℃,最低气温为-23.4℃,年平均气温+14.4℃。

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北、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3.4m/s,最大风速20m/s。

冰冻期为每年11月初至翌年3月底,最大冻土深度为0.21m。

地震:

永城市属郯城~庐江地震带影响范围,地震烈度小于6。

据有关记载,公元925年以来,永城市东部安徽省境内肖县、宿县一带曾发生38次强烈地震。

1668年山东郯城曾发生8.3级地震,永城市受到地震影响。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位于地震烈度Ⅵ度区。

矿区经济概括:

永夏矿区地处黄淮平原北部。

矿区工业以煤炭、电力、冶金、建筑材料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芝麻等。

矿井建设所需钢材、木材从外地采购,经铁路和公路直接运至工业场地,砖、瓦、沙、石及水泥均可就地供应。

本区地处黄淮冲积平原的北部,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在矿区范围内分布有薛湖乡、聂四楼、候寺村、洪寨村、洪路口、洪后楼等40多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征地和拆迁工作对矿井生产会有一定的影响。

神火集团公司已建成的矿区中心居住区及机修、器材供应等辅助设施,可为矿井建设和生产提供生活服务及生产服务。

 第二章 井田地质特征

一、地层

永夏煤田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分区徐州小区,新生界松散沉积物覆盖全区,为一掩盖型煤田。

依据钻孔揭露,本井田发育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中、上石炭统本溪组(Cb)、太原组(C3t)、下二迭统山西组(P1sh)与下石盒子组(P1x)、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及新近系(N)、第四系(Q)。

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主要为浅灰、灰色隐晶质~细晶质中厚~厚层状石灰岩,上部含黄铁矿,岩溶裂隙较发育,本区仅有少数钻孔揭露,揭露最大厚度38.86m。

2、石炭系(C)

(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本组上部由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偶夹二层薄层泥灰岩;下部为灰~灰白色铝土质泥岩或铝土岩,含菱铁质鲕粒,具滑感;底部有紫花色铝土泥岩,含较多的铁质鲕粒和结核。

本组地层厚16~23m,平均厚19m,与下伏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由薄~中厚层状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组成,含薄煤3~4层,据区内钻孔揭露,未见到可采煤厚点。

全组共含石灰岩9~11层,单层一般厚3~5m,厚者可达14m。

本组地层厚135~142m,平均139m。

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3、二叠系(P)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

该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即二煤段。

自二11煤底板砂岩至下石盒子组底鲕状铝土质泥岩(K4)底,由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组成。

含煤3~4层,分布于中下部,其中二2煤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本组地层厚68~109m,平均92m,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自K4鲕状铝土质泥岩底至K7中粒砂岩底,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由泥岩、铝土泥岩、砂岩、粉砂岩与煤层组成。

本组地层平均厚404m,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据煤、岩层组合特征可分为三、四、五三个煤段。

(3)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自K7中粒砂岩底至“平顶山砂岩”底,主要由灰绿色、灰色、紫花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煤线组成,地层厚约350m,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据煤、岩层组合特征分为六、七两个煤段。

(4)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本区石千峰组地层揭露极少,地层厚度不详。

区内仅发育石千峰组第一段地层,以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夹有灰绿色细砂岩及粉砂岩。

该段地层厚107~121m,平均114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4、新生界(KZ)

(1)新近系(N)

新近系下部(N1):

属河湖相沉积,厚度180~250m,与下伏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可分为上下二段。

下段(N11):

以土黄、棕黄、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为主。

底部普遍发育一层灰白色,俗称“钙质层”的亚粘土,含1~4层粉砂、细砂,厚度变化幅度为0~30m,呈透镜体状。

该段地层厚35~127m,平均90m,埋藏深度280~300m。

上段(N21):

由浅黄、棕黄色中~细砂、亚砂土和灰黄、灰绿色亚粘土、粘土组成,含钙质和铝土质。

砂层松散,单层厚度大,粒度粗,泥质含量少,砂层5~10层,厚度60~100m。

该段地层厚110~160m,平均135m。

埋藏深度165~300m。

(2)第四系(Q)

更新统(Q1—3):

属冲洪积相沉积,厚度46~78m,平均厚65m,与下伏新近系地层呈整合接触。

以土黄、黄褐、浅黄色亚粘土为主,夹亚砂土及粉砂、细砂透镜体。

含砂层3~7层,厚度12~35m,亚粘土中姜结石富集。

埋藏深度35~100m。

二、构造

1、构造特征

本区位于区域构造永城复背斜北部仰起端、次一级构造聂奶庙背斜的北翼,总体构造形态呈一走向北西西的单斜构造,由于受东西向构造和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和影响,而使其构造形态局部复杂化。

本区地层产状在西部为近南北向~北西西向,向西倾斜;中部走向北西至87勘探线转为近东西向,向北倾斜,倾角在浅部为25°左右,深部一般为5~10°,沿走向及倾向均有小型起伏;62勘探线以东,受北北东向滦湖断层带影响,地层走向基本上为北50°东,并发育北北东向的背、向斜构造,其北端走向转为东西,向北倾斜。

本区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发育北北东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层,均为高角度正断层,东部以北北东向断层为主;中部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层;西部以近东西向为主。

全井田共发育断层65条,其中落差大于100m的9条;落差100~50m的5条;落差50~20m的10条;落差小于20m的41条。

大断层主要分布于井田东、西边缘的两侧,呈相互平行状展布,形成阶梯状或地垒、地堑状组合的特点,构成本区边界。

本区发育的主要褶曲有5个,即北西向的聂奶庙背斜、薛湖向斜,近南北向的侯寺向斜和北北东向的张营背斜、徐营背斜。

本区局部发育岩浆岩,主要分布在井田东部66勘探线以东及西部87勘探线以西,岩浆岩侵入范围各煤层中不同,二2煤岩浆岩侵入范围较大,其上的

、三3侵入范围较小,可采煤层被吞蚀或部分吞蚀,残留部分也往往大部变质成不可采的天然焦。

2、主要构造形迹描述

(1)褶曲

①聂奶庙背斜

聂奶庙背斜轴位于井田南缘,区内延展长度8km。

背斜北翼地层倾角21°~27°,南翼15°~23°。

本井田主体部分位于该背斜的北翼。

②张营背斜

张营背斜位于井田东缘外,延展长度2.7km,轴向为北东45°。

背斜西翼地层倾角20°左右,由于滦湖断层组的切割破坏而不完整,东翼被刘松园断层切割。

③徐营背斜

徐营背斜位于井田东南部、滦湖断层组西侧。

延展长度1.6km,背斜轴向为北东30°,呈8°倾角向北东倾伏,与滦湖断层基本平行,为一短轴宽缓褶曲。

该背斜轴部及两翼均由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地层构成,两翼地层倾角平缓,约20°左右。

由钻孔控制,较可靠。

④薛湖向斜

薛湖向斜位于井田东部首采区内。

向斜轴走向为北西65°,延展长度2km,该向斜南西翼倾角较陡,约32°;北东翼平缓,约10°左右,为一不对称向斜。

⑤侯寺向斜

侯寺向斜位于井田中部,走向近南北,延展长度1.7km,为一短轴宽缓向斜。

控制可靠。

(2)断层

区内发育的主要断层有:

北北东向的滦湖一号断层(F113)、滦湖二号断层(F112)、滦湖三号断层(F111)、滦湖四号断层(F110),北东向的张庄断层(F115)、聂庄断层(F116),北西西向的八里庄断层(F117)、陈楼断层(F116),近东西向的郭庄断层(F123)、孟庙断层(F121)、万庙一号断层(F129)、万庙二号断层(F132)、万庙三号断层(F133)、万庙四号断层(F134),均为高角度正断层。

各主要断层见断层情况一览表,表1-2-1。

主要断层情况一览表表1-2-1

断层名称

编号

位置

最大落差(m)

倾角

走向

倾向

长度

(km)

控制依据

控制

程度

八里庄断层

F105

北东缘

>350

75°

NW40°

SW

3

7692、7678、7648、7624、5554

可靠

滦湖四号断层

F110

东缘

120

70°

NNE

NWW

10

4869、7697、5351

查明

滦湖三号层

F111

东缘

100

75°

NNE

SEE

>7

4077、5351、5462

查明

滦湖二号断层

F112

东缘

200

75°

NNE

NE

>7.2

4667、4467、4867、5463、5465

查明

滦湖一号断层

F113

东缘

40

75°

NNE

SEE

4.8

4667、4867、7623、6210、5465

查明

张庄断层

F115

中部

25~200

65°

NE

SE

5.2

7713、7230、7714、7681、10条二维地震测线

查明

F116

东部

0~25

65°

NE

SE

1.8

7020、7682、3条二维地震测线

查明

侯寺断层

F119

北部

0~60

60°

NEE

SSE

3.3

8412、8214、5条二维地震测线

查明

孟庙断层

F121

中西部

20~280

66°

近EW

N

10

8510、8021、7708、9212、13条二维地震测线

查明

陈楼断层

DF122

中部

20~90

70°

NW

NE

6.5

7708、8019、8031、8205、75-1、5条二维地震测线、三维地震

查明

郭庄断层

F123

西北部

70~120

65°

近EW

N

4

9711、9212、三条地震测线

查明

万庙一号断层

F129

西南部

0~150

65°

近EW

S

7.1

9205、9307、9309、9406、四条地震测线

查明

万庙二号断层

F132

西南部

0~250

70°

近EW

S

8.3

8902、9404、8406、五条二维地震测线

查明

万庙三号断层

F133

西南缘

0~100

70°

近EW

N

8.3

7621、三条地震测线

基本查明

万庙四号断层

F134

西南部

0~300

68°

近EW

N

11.3

7679、三条地震测线

基本查明

F118

西南部

15

70°

NW

NE

0.9

7693孔穿见

较可靠

F120

西北部

10

70°

EW

NW

0.25

8408孔穿见

较可靠

F120-1

西北部

10

70°

EW

E

0.25

8210孔穿见

较可靠

F124

西部

20

60°

近EW

S

1.0

1007孔穿见

较可靠

F125

西部

25

60°

近EW

N

1.0

9019孔穿见,二维地震D890测线控制

可靠

后陆湾断层

F127

西部

20

60°

近EW

S

1.3

9209孔穿见,9107孔、二维地震D920、D890测线控制

可靠

前陆湾断层

F128

西部

30

65°

近EW

N

1.9

9207、8907孔穿见,二维地震D920、D890测线控制

可靠

F129-1

西南部

100

70°

EW

S

2.8

9703孔、9205孔穿见

可靠

F131

西南部

35

65°

EW

S

0.8

9404孔穿见,二维地震D940测线控制

可靠

3、岩浆岩

井田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最新地层是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的中、下部,最老地层为奥陶系顶部地层,以侵入到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最为广泛。

全井田136个孔中见有岩浆岩侵入的钻孔48个,占全部钻孔35%,侵入的范围主要分布在井田的东部和西部,中部个别钻孔穿见岩浆岩。

岩浆岩在东部侵入二2煤和三煤段之中,三3煤从73~70线、三2 2煤则从72线与70线之间以东为岩浆岩侵入区,岩浆岩分布为北东向,长轴方向与滦湖断层走向平行。

井田北部亦有个别孔发现岩浆岩,到深部-900水平以下地震波反映不好,分析深部可能有较大面积的岩浆岩侵入。

在煤系地层中岩浆岩一般是沿煤或煤层顶底板侵入,把煤层分成若干小分层,并变质为天然焦。

侵入特点是厚度小、层数多、面积广,呈岩床状。

井田西部岩浆岩主要侵入在二2煤上下,岩体方向与万庙断层方向一致。

三、煤层

本区煤层赋存于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含煤岩系分四组七个煤段,含煤地层总厚度993.0m,共含煤13层,煤层总厚度7.27m,含煤系数0.73%。

下二迭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含主要可采煤层二2煤及局部可采煤层三3煤和

煤。

1、三3煤层

三3煤层上距K5砂岩29.0m,下距K4铝质泥岩43.0m。

煤层直接顶底板均为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间接底板为砂质泥岩或细砂岩,全区层位较稳定。

区内穿见点100个,其中见煤和天然焦点88个,尖灭为零点和岩浆岩吞蚀零点12个(尖灭为零点10个,岩浆岩吞蚀零点2个)。

煤和天然焦厚度0~2.15m,平均厚度0.79m。

见煤点74个,其中可采点39个,不可采点35个,煤层厚度0~1.89m,平均厚度0.79m。

煤层可采区主要分布于73~78勘探线中深部及82~94线深部。

煤层可采性指数0.53,变异系数63%,为大部可采薄煤层。

见天然焦点14个,其中可采点9个,不可采点5个,天然焦厚度0~2.15m,平均厚度0.70m。

煤层结构较简单,一般无夹矸或有1~2层夹矸,夹矸为泥岩或砂质泥岩。

煤层稳定程度为不稳定型煤层。

2、

煤层

煤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上距K5砂岩40.0m、距三3煤层11.0m;下距K4铝质泥岩37.0m,下距二2煤层89.20m,煤层的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或细粒砂岩,直接底板为细粒砂岩,间接顶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间接底板为砂质泥岩或细粒砂岩。

层位较稳定。

区内穿见点102个,其中见煤和天然焦点80个,尖灭为零点和岩浆岩吞蚀零点22个(尖灭为零点16个;岩浆岩吞蚀零点6个)。

煤和天然焦厚度0~2.28m,平均厚度0.81m。

见煤点74个,其中可采点45个,不可采点29个,煤层厚度0~2.28m,平均厚度0.80m。

煤层可采区主要分布于87勘探线以东中深部,煤层可采性指数0.50,变异系数80%,为大部可采薄煤层。

见天然焦点6个,其中可采点1个,不可采点5个,天然焦厚度0~1.70m,平均厚度0.28m。

煤层结构较复杂,多数有1~2层泥岩和砂质泥岩的夹矸。

煤层稳定程度为不稳定型煤层。

3、二2煤层

二2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中下部,下距石炭系太原组(C3t)顶部灰岩K3约50m、二2煤层:

底板砂岩36.60m;上距K4铝质泥岩51.51m、

煤层89.2m。

煤层的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或细粒砂岩,局部为中粗粒砂岩;直接底板为细粒砂岩和砂质泥岩。

煤层层位全区稳定。

区内穿见点112个,其中见煤和天然焦点110个,尖灭为零点2个。

煤和天然焦厚度0~4.77m,平均厚度2.12m。

见煤点93个,其中可采点82个,不可采点11个。

煤层厚度0~4.77m,平均2.23m。

煤厚0.80~1.30m的5点,1.31~3.50m的71点,大于3.50m的6点,煤层可采性指数0.89,变异系数43%,为基本全区可采中厚煤层。

见天然焦点17个,其中可采点13个,不可采点4个,天然焦厚度0.10~3.77m,平均厚度1.86m。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偶见1层夹矸,夹矸厚0.02~0.52m。

岩性为泥岩和砂质泥岩。

煤层稳定程度属较稳定煤层。

四、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

本区二2、

、三3煤层均为黑~灰黑色,少量钢灰色,似金属光泽,均一状~条带状结构,性脆,具贝壳状及参差状断口,层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大都有松散易碎的碎裂煤及粉粒煤。

二2煤层不同煤类WY、PM、TR的视密度分别为1.45t/m3、144t/m3、1.66t/m3;

、三3煤层不同煤类WY、PM、PS、TR的视密度分别为1.49t/m3、1.50t/m3、1.53t/m3,1.64t/m3。

2、煤岩特征

宏观煤岩特征:

三3、

煤是以亮煤和暗煤为主,夹少量的镜煤条带,属半暗~半亮型煤。

二2煤是以亮煤为主,夹镜煤及暗煤条带,属光亮~半亮型煤,该煤的顶部普遍发育一层0.5~0.7m左右的光亮型、质地坚硬的块状煤,中部和下部多为粉粒煤。

显微煤岩特征:

镜下鉴定,本区各煤层的有机组分均以镜质组为主,半镜质组、惰质组次之。

3、煤的化学性质

(1)水分(Mad)

各可采煤层原煤平均分析基水分为:

三3、

煤贫瘦煤0.80~3.65%,平均1.06%;贫煤0.56~3.75%,平均1.30%;无烟煤0.56~4.02%,平均1.73%。

二2煤贫煤0.51~1.77%,平均1.01%;无烟煤0.56~4.02%,平均1.54%。

天然焦0.43~3.23%,平均1.39%。

(2)灰分(Ad)

各可采煤层原煤平均干燥基灰分为:

三3、

煤贫瘦煤17.89~31.43%,平均24.34%;贫煤15.86~35.84%,平均22.94%;无烟煤23.42~38.50%,平均28.88%,属中灰煤。

二2煤贫煤9.79~29.21%,平均16.91%;无烟煤9.28~17.42%,平均14.39%,属低中灰煤。

天然焦15.72~36.67%,平均24.61%。

原煤经1.4或1.5比重液洗选后,各煤层浮煤灰分可下降10%左右,三3、

煤贫瘦煤下降14%左右,二2煤下降7~9%。

三3、

煤浮煤回收率在40%左右,二2煤一般50~60%。

(3)全硫(St.d)

各可采煤层全硫平均含量一般均小于1.0%,多在0.4~0.6%之间。

三3、

煤贫瘦煤0.29~2.98%,平均0.52%;贫煤0.36~1.44%,平均0.54%;无烟煤0.51~0.77%,平均0.62%,属低硫煤。

二2煤贫煤0.28~1.14%,平均0.36%;无烟煤0.28~0.67%,平均0.49%,属特低硫煤。

天然焦0.32~2.28%,平均1.02%。

(4)挥发分(Vdaf)

原煤挥发分其变化与煤中矿物质含量变化密切相关。

三3、

贫瘦煤浮煤挥发分平均15.4~16.77%,贫煤12.51~13.43%,无烟煤8.56~9.10%;二2煤无烟煤浮煤挥发分平均8.51%,贫煤11.63%。

天然焦浮煤挥发分平均8.5%。

五、水文地质

1、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薛湖井田位于永城复背斜西翼北段,处在区域径流区带。

F112正断层落差90m,切割聂奶庙背斜轴部,使区外东部背斜轴部相对富水区的奥陶系地层与区内煤系地层对接,应为勘探区的供水边界;西部为太原组灰岩深埋区,灰岩顶面埋深在1000m以下,岩溶发育程度随深度减弱,地下水径流迟缓,但考虑到灰岩顶面1000m深度距离首采区较远,可视为无限边界;北部亦为太原组灰岩深埋区,灰岩顶面埋深在1000m以下,相对较封闭,可作为相对隔水边界。

南部为聂奶庙背斜轴部的灰岩隐伏露头区,但新生界隔水层的覆盖,客观上削弱了上部灰岩含水层的富水程度,因此为无限边界。

2、地表水文特征

井田内无常年流水河流,王引河在勘探区东北边界穿过,1956年实测最大流量46.6m3/s,最高水位标高39.70m,平时水量较小。

位于勘探区中、西部的白河、韩沟两条暂时性水流,自北向南注入沱河,旱季经常干枯无水。

地表水体距离煤层垂直距离一般大于400~500m,并且有巨厚新生界阻隔,因此地表水对煤层开采无影响。

3、主要含水层

区内含水层自上而下划分为:

新生界含水层(组);基岩风化带含水层;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山西组砂岩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

4、主要隔水层特征

(1)、新生界隔水层

新生界新近系上部与下部隔水层:

新近系上部厚度30~50m,下部50~100m,岩性以粘土为主,分别为第四系与新近系上部含水层(组)、新近系下部第二段含水层与第一段含水层之间的良好隔水层。

(2)、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隔水层

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的含水层之间普遍发育三层隔水层,上石盒子组底部K5砂岩至三2 2煤顶板层段,二2煤顶板砂岩以上至三煤组底板层段,由砂质泥岩、粉砂岩及薄层砂岩互层组成,厚度分别为30m,50~70m,隔水性能良好,已经为邻近生产矿井证实为区域性赋存稳定的隔水层。

(3)、二2煤底板隔水层

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灰岩至二2煤底板,主要由泥岩和粉砂岩、细砂岩组成,总厚度23.16~61.89m,平均厚度42.56m,该层分布连续、稳定,正常情况下,为良好的隔水层。

底板砂岩含水层与岩溶裂隙含水层之间没有水力联系。

本区拟开采水平–800m,随着矿井开拓,二2煤底板将承受8.3MPa的压力,不稳定处(如构造破碎带)可能存在底板突水问题。

(4)、太原组中段隔水层

L8与L2灰岩之间,隔水层厚度间距67~77m,岩性主要由砂质泥岩、中粒砂岩、薄层灰岩组成,赋存稳定,分布连续,能有效阻隔太原组上下段灰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5)、本溪组隔水层

隔水层厚度15.70~24.02m,平均厚度19.73m,该层分布稳定、连续,隔水性较好,正常情况可阻止奥陶系含水层水与上部的水力联系。

5、断层水文地质特征

区内断层多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破碎带厚度不大,一般在10m以下,其组成物主要为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及煤屑。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无发现断层带的漏、涌水现象。

7708孔太原组上段灰岩与F121断层带混合抽水,单位涌水量q=0.L/s·m,邻区断层带抽水,单位涌水量0.002~0.00437l/s·m,富水性较弱,断层带渗透性能差。

本区落差大于30m的断层是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向主要可采煤层二2煤层充水的主要通道,从钻孔揭露的情况看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岩溶裂隙不发育,但从区域生产矿井突水情况看,断层带及影响带的富水性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