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9278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5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分析.docx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分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分析.docx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分析

学而第一

1.学而有何乐…………………………………………………………………………1

2.三面镜子……………………………………………………………………………3

3.尊师重道……………………………………………………………………………5

4.为人处世……………………………………………………………………………7

为政第二

5.孔子的自剖…………………………………………………………………………9

6.诗的伟大…………………………………………………………………………11

7.大政治家的风范…………………………………………………………………13

8.最高的智慧………………………………………………………………………15

9.如何学习…………………………………………………………………………17

八佾第三

10.追的哲学…………………………………………………………………………19

里仁第四

11.仁者精神…………………………………………………………………………21

12.仁义值千金………………………………………………………………………23

13.仁的境界…………………………………………………………………………25

14.孝子之仁…………………………………………………………………………27

公冶长第五

15.盖棺定论…………………………………………………………………………29

16.想的太过…………………………………………………………………………31

学而第一

1.学而有何乐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

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

4.说:

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

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愠:

生气,发怒;

【译文】

孔子说:

“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生气,不也是有德的君子吗?

 

【故事】

孔子学琴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向鲁国一位叫师襄子的乐官学琴,这位乐官名襄,被人尊称为襄子,师不是他的姓,而是周朝对乐官的称呼。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以后,师襄子对孔子说:

“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的曲子。

”孔子回答:

“不行啊,我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巧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

“你现在已经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

但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你已经体会到它的意境,这回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却说:

“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啊。

就这样,孔子始终在弹奏同一首曲子。

有一天,孔子在弹奏中忽然心有所悟,他站起来眺望着远方说:

“我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这个人皮肤黝黑,身材修长,胸怀开阔,志向高远,除了周文王还会是谁呢!

”师襄子听后马上站起来,一边向孔子行礼一边说道:

“你真是圣人啊,这首曲子就叫作《文王操》。

从这个“孔子学琴”的故事可以看出:

孔子学琴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端正心态,时而温习精益求精。

 

【文学常识】

1.“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3.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三面镜子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

曾参;吾:

我。

2.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

泛指多次。

3.为:

替,给;忠:

尽心竭力。

4.信:

真诚,诚实

5.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文学常识】

1.《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2.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孔子、孟子。

3.经典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故事】

让邻三尺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

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

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

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说:

“你们写信来,就是为了道墙,让他们三尺又怎样?

万里长城今天还在,秦始皇却早化成土了。

”家人看了信,主动把自家的院墙后退,给邻居让出了三尺。

吴家见了非常感动,也把院墙后退了三尺。

两家又成了好邻居。

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

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

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并学习这种美德。

 

【古诗词积累】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词句注释

(1)石灰吟:

赞颂石灰。

吟:

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

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

好像、好似;等闲:

平常,轻松。

(4)浑:

全。

(5)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

人世间。

2.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尊师重道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fàn)/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1.弟子:

一般有两种意义:

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

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内则》: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

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

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

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仁:

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6.行有余力:

指有闲暇时间。

7.文:

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故事】

仲由负米

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叫仲由,字子路。

他非常孝敬父母。

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

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道:

“想给父母背带米都不可能了。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

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

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

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文学常识】

1.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2.《尚书》:

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

“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3.《周易》:

又称《易经》,列于“群经之首”,又被誉为“三玄之冠。

易经分两部分,一为“经”,有六十四卦卦名、卦象、卦辞和爻辞;二是“传”,诠释易经,称为《易传》。

它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多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

4.为人处世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

忧虑、怕。

2.人:

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

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

这种解释可能不妥。

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

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这里的潜台词是:

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文学常识】

1.陶渊明:

第一个田园诗人。

2.《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来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粱传》、《左传》。

3.唐代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顶峰。

【故事】

伯仁之死

公元322年,晋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在宫外候罪。

良臣周伯仁和王导是好朋友。

周伯仁进宫时,王导请其说情。

周伯仁虽然表面不加理睬,但积极向皇帝进言,言导忠诚,后来还专门上书为王导请命。

王导非但不知,一直还怀恨在心。

后来王敦握有大权,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周伯仁,王导一言不发,不愿出手相救。

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

后来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后悔极了。

【古诗词积累】

观书有感

明: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词句注释

(1)方塘:

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

“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

(2)鉴:

镜子。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天光”句:

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

移动。

(4)渠:

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nǎ)得:

怎么会。

那:

通“哪”,怎么的意思。

(6)清如许:

这样清澈。

如许:

如此,这样。

(7)为:

因为。

(8)源头活水:

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2.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3.评析

最后两句话形象而巧妙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让一个人心境如水一般澄澈,精神世界如水一般清明呢?

那就是读书,书与知识就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汲取新知,多读一点好书,才能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

为政第二

5.孔子的自剖

子曰:

“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1.有:

同“又”。

立:

站得住的意思。

2.不惑: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3.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5.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遵从的意思。

逾,越过。

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故事】

孔子三十而立

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勤奋,总是一边干活,一边学习。

他读了很多诗书,名声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

在孔子三十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

【文学常识】

1.《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2.《论语》的艺术特色有:

浅显、简练、富有哲理性;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3.前四史: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

而《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史记》和《汉书》并称“史汉”,代表了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6.诗的伟大

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注释】

1.诗三百:

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是虚数,指三百多篇。

2.蔽:

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

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前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

“《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文学常识】

1.《诗经》:

古代文学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诗三百》,汉代称之为“经”,故曰《诗经》。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自十五个地区的诗,其中大多数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自王都附近的诗;“颂”有《周颂》、《礼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3.《诗经》艺术手法:

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它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

【故事】

狱中学习

汉宣帝想为自己立庙宇,显示功绩。

大臣夏侯胜和黄霸上书劝他不能劳民伤财。

皇帝很生气。

就把他们关进了牢里。

夏侯胜很沮丧,黄霸却很坦然。

他向夏侯胜求教《上书》,夏侯胜说:

“我们在这里等死,还学《尚书》干什么?

”黄霸说:

“孔子说学会了知识,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

”夏侯胜被他的乐观感动了,每天给他讲《尚书》,他们在牢中互相学习。

三年后,两人被赦免了,出狱时,学问都有了很大进步。

【古诗词积累】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峰。

1.词句注释

(1)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⑵千寻:

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⑶闻:

听闻,听说。

⑷不畏:

不畏惧,不害怕。

⑸浮云:

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⑹眼:

视线。

⑺缘:

因为。

⑻最高层:

最高处。

2.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3.评析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一览无余的视角直接描写,来抒发出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7.大政治家的风范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1.为政以德:

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

孔子所说的北辰,不是指天球北极,而是指北极星。

天球北极虽然不动,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动,但北极星也是动的,而且转动非常快。

祗是因为它距离地球太远,约782光年,人们不觉得它移动罢了。

由于太远,从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动,实际仍在高速运转。

3.所:

处所,位置。

4.共:

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

“(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故事】

残暴的商纣王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本名叫子受辛,商人称他为帝辛,由于帝辛昏庸无道,后人称他为商纣王。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统治残暴,是一个没有仁义之心的君王。

话说商纣王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

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杀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战,失去人心。

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力衰竭,又需面对其因长年征战而日积月累有增无减的大批俘虏如何处理等问题而造成负担。

商纣王的残暴不仁激起了百姓的反抗,各地诸侯纷纷起兵攻打纣王。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

商纣王终于死于鹿台。

商亡。

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滨,今墓尚存。

这也告诉我们只有为民着想,以德治国,百姓们才会服从啊。

【文学常识】

1.屈原:

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抒情诗。

2.《楚辞》:

泛指楚地歌辞(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后来专称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大量运用语气词“兮”。

3.楚辞意义:

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8.最高的智慧

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

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2.诲:

教,传授。

3.汝:

人称代词,你

4.之:

代孔子教的东西

5.知:

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

通“智”聪明,智慧。

【译文】

孔子说:

“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故事】

实事求是

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儿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王。

一次,刘德到长安看望皇帝哥哥刘彻。

刘彻正和学士们谈论学问。

其中有人夸夸其谈却漏洞百出,刘德有理有据地纠正他。

大家纷纷向他请教。

刘德知道的就仔细地向大家解说,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

大家见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依然治学严谨,都佩服极了。

【文学常识】

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

主要作品有《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

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3.岑参和高适则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古诗词积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银河入梦来。

1.词句注释

(1)僵卧:

直挺挺地躺着。

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2)孤村:

孤寂荒凉的村庄。

(3)不自哀:

不为自己哀伤。

(4)思:

想着,想到。

(5)夜阑(lán):

夜深。

(6)戍(shù)轮台:

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

(7)风吹雨:

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

(8)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

(9)冰河:

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

2.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3.评析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9.如何学习

(1)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

2.而:

就;可:

可以;以:

凭借

3.为:

成为;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

“温习旧知识,就知道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1.学:

学习;而:

但是,表转折

2.思:

思考;罔:

迷惑

3.殆:

在学习上陷入困境,或有害。

【译文】

孔子说: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故事】

老子之教

孔子学习知识能够虚心向别人求教,而且善于自己思考。

有一天,他带领学生们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老子。

他们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老子的住处,但不巧,老子正在闭目养神。

孔子没有打扰,就安静地站立在旁边等候。

过了很久,老子睁开眼睛,孔子就施礼拜见,然后就向老子请教做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听了,又闭上眼睛,过了一会儿,他张开嘴巴,说:

“你看,我的牙齿怎么样?

”孔子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稀稀落落的,大部分都掉了。

于是他摇摇头,说:

“您的牙齿差不多都掉光了。

”老子没有说话,又伸出自己的舌头,说:

“看看我的舌头。

”孔子虽然疑惑,还是认真看了看老子的舌头,说:

“舌头的颜色红润,很健康啊。

”听了这话,老子点点头,又闭上了双眼,不再说话。

孔子和弟子们就向老子道谢离开了。

回去的路上,孔子的弟子们感到很疑惑,有的说:

“我们白白走了这么远的路,却没有收获。

”有的说:

“本想求学的,没想到他老人家这么小气,不肯教我们。

”有的说:

“就是,只让我们看他的嘴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