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经典诵读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9227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经典诵读备课.docx

《一年级经典诵读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经典诵读备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经典诵读备课.docx

一年级经典诵读备课

一年级经典诵读计划

 

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认识,就是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

让小学生经常诵读经典诗文,必将使其受益终生。

因此,我们一年级在本学年将计划诵读一下经典诗篇:

 

上学期:

(一年级上册)

 

1、《 江南 》               2、《敕勒歌 》3、《咏鹅 》                4、《风 》5、《咏柳 》                6、《凉州词 》7、《 登鹳雀楼 》           8、《春晓 》9、《凉州词》              10、《出塞 》下学期:

(一年级下册)1、《芙蓉楼送辛渐》         2、《鹿柴》   

3、《送元二使安西》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静夜思》               6、《古朗月行》  

7、《望庐山瀑布》           8、《赠汪伦》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早发白帝城》   

 

 从十七周开始进行检查评比,可集体检查和个别抽查,对诵读掌握全面的同学给予奖励,对稍微落后的同学进行激励。

 

 

 

 

 

 

 

 

 

1、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

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

能背一下吗?

 

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 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

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三、总结。

 

板书:

(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

 

王昌龄(?

~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

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1、字词解释

 

“吴”和“楚”都指镇江一带地方。

 

平明:

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冰心:

像冰一样莹洁的心,这里表示不改志节,不为宦情所污。

 

2、诗词今译

 

连绵的寒雨在夜晚洒落吴地,

 

清晨送别辛渐时,心中感到像楚山一样孤独。

 

洛阳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的情况,

 

就说我的心像玉壶中的冰那样明净无瑕。

 

3、诵读点拨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诗的头两句,作者不仅交代了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而且表达了诗人当时强烈的离愁别绪。

为什么诗用“孤”字点明自己的心境?

这不仅是写知已远行后自己的境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一生的孤傲独行,心中的愤慨。

后两句表白了自己品格行为的清白。

用“冰心”比喻自己内心思想的高尚、纯洁。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诵读时把握“吴、孤、壶”等韵脚强化记忆。

 

 

 

 

 

 

 

2、《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

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

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青苔:

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

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

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

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

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

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

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

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王维,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汉族。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3.解题。

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这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元二:

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

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

 

5.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

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

什么时候送呢?

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

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

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

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

什么时候的雨?

这雨大吗?

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

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咸阳县的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

旅店门前的一排排柳树,显得更加新鲜。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

你喜欢吗?

指名读、再指名读。

再指名读。

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

多么美的渭城啊!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

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

我们读读后两句。

指名读、再指名读。

齐读。

 

1. 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齐读。

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

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

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

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

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安西: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渭城: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阳关: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 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请再喝一杯酒吧!

西出阳关后就没有我这个好朋友了!

(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

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

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

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  齐:

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

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

情)你们感受到了吗?

这是一种什么之情?

(板书:

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

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

(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

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

(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

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五、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

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古诗,谁知道王维,以前背过王维写的什么诗?

2、师小结:

王维是盛唐时期非常有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他的诗非常优美,人们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千古绝唱。

板书课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从题入手,整体感知

1、题目中哪个字是思念的意思?

(忆)

2、从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相机指导: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插茱萸的风俗,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山东”:

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就在这。

3、小结:

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

好,接下来,就让我们走入诗中,自由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准读好。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全诗念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

2、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

“插、茱”都是翘舌音,书空“插”

3、指名:

还有谁想读

4、范读: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注意老师的停顿

5、齐读

四、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真好,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谁来说一说?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什么意思

介绍注释及如何使用

3、小组交流:

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5、《静夜思》备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

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朗读、背诵古诗。

   2、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猜一自然景物(月亮)。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

(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

“思”是思念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圈出生字,边圈边读,加深印象。

   3、小老师带读生字,齐读生字。

   4、去掉拼音抽读生字。

   5、小组讨论:

用老师教给你的识字方法,你认识了哪几个字?

说给同学听一听。

   6、全班交流:

用了什么方法记字?

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换一换、猜字谜)

  四、生字回文,细读古诗

   1、生字回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

找小伙伴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教师倾听,多肯定,多鼓励)

   2、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

带着问题读读古诗。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说说夜空,朗读感悟

     让我们站起来,当一回李白!

请你们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看着一轮明月,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感受到李白那强烈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同时学习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五、自我展示,当堂背诵

    多种方式熟读成诵。

(男女赛读,分行读,分组读)

  

 

6、《古朗月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朗、呼、疑、镜、碧”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

“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

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

”(月亮)

 

   2.出示朗月的画面。

我们知道,弯弯的月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小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

启发想象。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它想象成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

古朗月行)

  二、揭题,范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读通课文。

   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4.相机出示生字:

古、行、时、识、作、台、朗、呼、疑、镜。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读古诗,谈认识。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句诗句知道的?

    

(1)古时候的小朋友把月亮当成“白玉盘”。

又当作“瑶台镜”。

    

(2)“呼”的意思是叫。

    (3)“识”的意思是认识。

    (4)“端”的意思是云彩的上面。

    (5)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2.借图想象,感情朗读。

    

(1)出示幻灯片:

图上画的都有什么?

谁能把图意说一说?

    

(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蓝,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上面。

月光如银,洒落在房前屋后,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象啊!

    (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

    (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3.背诵古诗。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

  四、识记生字字形。

   1.自学生字。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交流,指导“作、台”。

 

 

7、望庐山瀑布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一到二首。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逐句释义: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

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六、相关注释:

  1.庐山:

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

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

挂在山前面的河流。

  4.九天: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8、《赠汪伦》活动设计

  教学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⑤送别诗1首;

学习提示。

  学具(课件)

  ①《赠汪伦》诗句和重难点名词注释;

②古诗学法概括;③扩展自学送别诗(图文加重点词语解释)。

  学习方法:

1.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教师提供学法和学习资料,点播助学、培养能力。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