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州衣裳街周宅、王宅为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5889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州衣裳街周宅、王宅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简论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州衣裳街周宅、王宅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简论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州衣裳街周宅、王宅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简论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州衣裳街周宅、王宅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简论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州衣裳街周宅、王宅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论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州衣裳街周宅、王宅为例.docx

《简论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州衣裳街周宅、王宅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州衣裳街周宅、王宅为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论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州衣裳街周宅、王宅为例.docx

简论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州衣裳街周宅、王宅为例摘要: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江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力度,湖州衣裳街的周宅、王宅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保护,取得可喜成绩。

但也应看到,在对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必须制订完善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相关措施,才能对江南古民居进行充分的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

江南古民居;周宅;王宅;保护与开发

自明代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手工业市镇。

至清末民初,在这些市镇上走出了一批富商大贾,他们利用所积累的雄厚资产,在家乡建造起一大批深宅大院。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及各种社会原因的破坏,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及历史印记的古代民居已留存不多,从而使硕果仅存者更显珍贵。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对这些古代民居的社会价值有了充分认识,采用各种形式与措施加大保护力度,这是一个可喜的文化现象。

湖州地处江南腹地,傍太湖而建州,历史悠久,物产富饶,是全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江南五府”之一。

特别是在清末民初之际,这儿走出一批称之为“湖商”的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以上海及周边城市为经济舞台,以经营湖丝出口起家,继而投资经营产业,积累大量财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他们在家乡建起各种宅院,作为安顿家属、回乡小憩之用。

这些风格各异、大小不一的古代民居,附托着主人各自的处世思想与精神寄托,曾是湖州特有的一道文化风景。

然而岁月沧桑,许多代表性的古宅先后已经消失,使得历

经劫难留存至今者受到格外重视。

湖州衣裳街的周宅与王宅,成了湖州市区古民居的重要代表,对其进行剖析解读,可以成为对江南古民居进行保护与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

一、周宅、王宅的文化内涵

湖州衣裳街地处城区中心,它与沿市河(■溪)的馆驿河头街道平行,两街之间有钦古巷、九曲弄、馆驿巷、吉安巷等九条巷弄相连通。

据宋代《嘉泰吴兴志》等地方志书记载,衣裳街在宋代称为“州治前街”或“市街”,明代称“府前街”或“小市街”。

至清代中叶已经成为湖州的主要商业街区,因有众多的估衣店(售卖二手服装的店铺)而俗称“衣裳街”,自此街名一直沿用至今[1]。

清未民初时期,衣裳街又是湖州城区内金融、典当、客栈、茶馆等行业集中的地方,同时又有接官厅、邮局、客运码头、名人故居等,自然也成为官僚商贾、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周宅建在衣裳街西南端俗称“大摆渡口”的地方,那儿是流经湖州城区的两条河流——苕溪与■溪合流的地方,隔■溪与湖州另一处古代民居集中的红门馆前街道相望,依旧时风水学看是一处环境位置十分优越的地方。

周宅是一座复合形的大院落,坐北朝南略偏西,傍街面水而建。

据走访当地老人所言,在清末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周家曾有人在朝为官,在此建造了两路三进的宅院。

民国初年,周氏在城内开设

“周金春绸布庄”,是当时城内有名的商铺之一,颇有财力,遂在原宅院后面增建了一横排6间楼房,并在东侧建单披楼屋5间,从而形

成如今通面阔25米、通进深50米的规模,建筑面积约2273平方米。

大门内置退堂门,外设私家八字河埠,相距足有10米,从风水学考虑还特设一道砖细影壁,彰显传统大户民居的气派。

周宅最大的特点是布局严谨,保存完整,且内部装修花样繁复,别致高档。

正厅前“视履考祥”额砖雕门楼飞凤图案奇特精美,正厅前廊与两厢贯通,形成“凹”字型轩廊式样。

后建楼房的装修虽然已带有民国早期的风格,却与整个老宅组合得体,相得益彰,堪称晚清民初湖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代表之作。

江南大宅的各进建筑之间一般都有砖雕门楼,而周宅正厅前的砖雕门楼却特有气派,非但建筑的形制规格较高,使用了斗拱与哺鸡装饰,主体图案所选的双凤造型颇有青铜器纹饰味道。

题额用小篆书写“视履考祥”四字,更为耐人寻味。

“视履考祥”语出《易经》。

《履卦·上九》云:

“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履”为鞋子,引申为自己走过的路,亦指人生之路。

“祥”为外界所呈现出的吉凶之兆,引申为即将应对的前程。

“视履考祥”意思是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以此表达了主人希望自己及子孙都能谨慎为人的心愿。

王宅地处衣裳街的吉安巷与当弄之间,是富商王安申的私宅。

王安申祖上曾在清朝为官,至王安申一代已转而经商。

王安申(1881—1955),族名延礼、又名士源、别号筱舟,以在民国初年经营房地产盛誉湖州。

他曾经发起城区商人在原府衙位置建辟“同岑”、“志成”两条街道,先后在志城、至诚、慎记、同岑、珏记等房产公司、华孚商业银行、

恒孚钱庄等企业任经理或董事长。

还与亲友合伙开设公益成茧行、乾元皮货号、周锦春绸布店、永华绸庄、弘行昌绸庄等。

曾任吴兴县商会委员、建设局委员,湖州育婴、仁济、广仁三院董事,福音医院董事长,湖州绉业小学校监等职。

他对地方公益事业颇具热忱,对地方教育医疗、收养弃婴、救济贫病、施药助葬及修建塘坝、公园道路等慈善公益事业均有贡献。

在1940—1944年间,王安申担任湖州商会会长,还担任过交通银行浙江分行的行长。

王宅坐西朝东略偏南,由建于晚清的老宅和建于民国的小洋楼并列组成,建筑面积约1644平方米。

王宅大门设在吉安巷,此巷古名“积善巷”,王氏在此建宅后,因其氏族堂名“吉安堂”,遂改巷名为吉安巷,由此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

王宅由两大部分构成,清末所建的老宅为两路四进,形成连体厢房的布局,两路之间有廊互通,在南路一进前辟有小庭院,湖石小景,花木扶疏,另有古井为伴,颇有儒商雅趣。

老宅后面另有沿街商铺,应为早期改造,已非住宅。

新宅是一幢小洋楼,大门设在当弄,是一座清水砖墙小瓦屋顶的仿西式楼房,大门有砖雕“积善居”题额,二门上有砖雕“筱庐”题额,可惜均遭不同程度损毁。

中厅用进口无光花式釉面砖铺地,大体保存较好。

说是小洋楼,其实是一所外表仿西式的建筑,其基础、构架、屋顶三大部分几乎还是传统建筑材料与工艺。

新老宅院既独立又相通,也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大宅院。

当西风东渐、开了眼界的富商便有了模仿西式建筑的做法,这在晚清民国初成为一种时尚。

然而除了一部分由外国人设计督造以外,这个

时期建造的仿西式建筑其实很中式。

这是因为由中国人仿建的只是一个外壳,其基础、构架、屋顶三大部分几乎还是传统建筑材料与工艺,依然是块石基础、传统梁架、小瓦屋顶与石库大门。

这并不是王安申不想全部西式,而是受到当时建筑材料、技术人员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才采用此种外西内中的形式。

二、周宅、王宅保护开发的成绩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与资金投入,自2009年

起,湖州市人民政府首期投入5000万元,对衣裳街及隔■溪相望的

红门馆前总建筑面积共10.97万平方米的老街区,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开发工程。

在整修改造前,组织专家学者对两处老街区进行细致调查摸底,共列存周宅、王宅、吴兴电话公司旧址等3处文保单位,另有碧澜堂、接官厅、老公泰旅馆旧址等12处文保点,确定了历史建筑

35处,河埠码头18处,传统街弄13条,及成片的清末民初建筑。

在随后制订的保护开发工程规划中,明确了对这些文保单位与传统建筑的保护措施。

经过两年的努力,衣裳街及红门馆前老街区的保护开发工程基本完

成。

其中保护建筑面积达1.46万平方米,改善建筑面积3.97万平方

米,整饬建筑面积2.83万平方米,按原肌理更新建筑1.6万平方米。

拆除混杂于民居片区内的多层建筑2.71万平方米,改为道路与小广场。

整修后的衣裳街区,集中反映了湖州清末民初传统城市商业文化、传统水乡居住文化和传统江南城市风貌,成为充分体现湖州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此次保护开发工程中的一些不足或遗憾。

“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以及它的不可再生性,决定其具有珍贵的价值,同时也决定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2]尽管现在对周宅王宅已经进行一定的保护利用,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要真正地保护、开发、利用好周宅、王宅,使其不仅成为推动湖州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还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就其现状而言,要达到这种效果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

一是此次整修所用的材料较新,没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给人一种“似旧似新”的味道。

现在衣裳街区给人整体的印象是一片片白墙灰瓦、色彩单调,一幢幢整齐的“新屋”给人一种“古街不古,老店不老”的味道。

其实,历史建筑物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其表面或材料的残缺与陈旧中,这种岁月的痕迹往往超过了其在视觉上的感受。

所以对历史建筑物真实性的表达,要远远比将它作为一座纯粹意义上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重要得多[3]。

所以,在对古民居的整治修缮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使用与原建筑面貌一致或相似的材料,使人感受其原有的历史韵味,而不是一种“全新”的味道。

二是在几处古宅的周边,出于经济的考虑而过多地开发了一批房地产,从而涌现出许多商业性店铺,与古宅的格调不一致,影响其文化价值。

周宅、王宅是属于衣裳街区的一部分,所以说衣裳街区的整体改造与开发氛围影响着周宅、王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开发不仅是历史建筑实体的继承性,还应该体现在其本身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上,使其作为城市历史的印迹给人留下独特的记忆,也

使得历史文化精神得以不断传递。

目前,两处古宅身处一大批商业气息非常浓重的酒吧、时装等店铺中,不仅失去了旧时“前店后坊、古法经营”的情趣,也使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被掩盖。

三是缺少必要的公共配套设施,如公交车站、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影响游客的前往参观。

目前,虽然已为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辟了停车场,但距街区有一定距离,停车也不方便。

再是街区内虽设有公厕,但数量较少,并缺少相应的指示标志。

还有外地游览者若想深入了解古宅乃至街区的详情,欲聘请专职的导游或讲解员,尚无相应的接待机构与人员。

四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湖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其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与其知名度存在一定的差距。

宣传工作是对文物古迹的最好保护,也是发挥其文化价值的最佳手段。

从目前情况看,包括周宅、王宅在内的整个衣裳街区的宣传工作,仅停留在刊发几篇相关文章的水平上,谈不上全方位与多角度,有进一步加强的需要。

尤其是应该尽快设计相应的文化标示,“当我们把旅游发展的眼光放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形象标示。

”[4]应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大力宣传其文化标示,突出其文化内涵,使知名度不断扩展。

五是在发利用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王宅于近期已辟为“湖州民国文化陈列馆”对外开放,而周宅尚未利用起来。

周宅有其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与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不解之缘,使其魅力丝毫不逊于王宅。

清末童子试开场之际,考生和考官都是渡河到衣裳街的大摆渡

口,上岸投宿在周宅,考试则在附近的红门馆,来往非常方便。

因此,周宅是湖州乃至江南科举文化的历史见证,开发利用的前景较为广阔。

三、周宅、王宅进一步保护开发策略

周宅、王宅的保护开发工作,已迈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一步。

对古民居的保护开发,不能停留在对其进行修葺翻新的层面,更需要体现在发掘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上。

所以在开展此类工作时,固然需要政府部门与历史文化工作者的重视,更需要广大群众的深刻理解与积极参与。

因此,下一步的相应工作还须不断深入细化。

一是不断完善现有的街区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与提高。

规划的制订不能一劳永逸,应随着工作进程与形势变化不断修改完善。

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在资源开发、战略规划、资金安排、行业管理等诸多方面由政府统筹与协调,健全各级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

”在具体工作方面,应以湖州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制订并不断完善包括周宅、王宅在内的整个衣裳街区保护开发的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

随时回顾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政府与群众、部门与部门、保护与开发、文保与经济等各类关系,使之始终有一个明确细化的发展趋向。

二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知名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