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 定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856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 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 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 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 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 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 定稿.docx

《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 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 定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 定稿.docx

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定稿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目试论“伤痕小说”写作主题及意义

 

姓名田瑞雪教育层次本科

学号1313001211017省级电大河北电大

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沧州电大

指导教师孙广芳教学点沧州电大直属部

论文完成日期二O一五年五月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业)终稿(由学生填写):

【摘要】伤痕文学是新时期之后最早的文学探索,为80年代多次的文学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研究者看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伤痕文学其实并没有多么高的文学价值,笔者认为“新时期伤痕小说”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本文对新时期伤痕小说的概念分类进行了分析,同时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分别进行了梳理,对民族国家的宣扬,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张扬,对传统文化的再反思。

最后总结了伤痕小说的创作意义,如重新阐释了文学与政治关系,激活了文学创作者的积极性,丰富了文学创作内容,引领了80年代文学创作,对今天的作品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伤痕小说,创作,主题,价值,意义

 

目录

一、新时期伤痕小说概述4

(一)概念4

(二)主要类型5

二、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6

(一)对民族国家的宣扬6

(二)对美好人性的呼唤6

(三)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张扬7

(四)对传统文化的再反思7

三、伤痕小说的创作意义7

(一)重新阐释了文学与政治关系7

(二)激活了文学创作者的积极性8

(三)丰富了文学创作内容8

(四)引领了80年代文学创作8

(五)对今天的作品仍有借鉴意义9

参考文献………………………………………………………………………………………………9

 

试论“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

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文学创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2012年莫言的获奖,让人们对中国文学取得的成就赞叹不已。

现在我们来回顾新时期的文学就会发现有一个潮流——“伤痕文学”是最不容忽视的,伤痕文学是新时期之后最早的文学探索,为80年代多次的文学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研究者看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伤痕文学其实并没有多么高的文学价值,也出现了很多否定这种文学的声音。

笔者认为文学和一个人一样,也是在逐渐地走向成熟的,尽管当年的伤痕文学还有很多局限性,但是它充分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变化,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很多的经验,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

一、新时期伤痕小说概述

(一)概念

新时期伤痕小说主要是以“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为主题的小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伤痕小说主要是对应着文革这一段历史时间的,文革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很多人借助了小说这个宣泄渠道来表现文革中所遭受到的不公、冷漠,表达自己的愤慨。

同时这种表现更多的是借助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实现的,作家在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可能会存在着虚构,一般都是人物和情节上变动,但是文革这个大前提是不会变化的,因为作家就是要声讨文革,声讨其中的种种不公平。

甚至很多小说都是直接取材于现实,并没有多少的改变,只是将人物的名称进行了变化就创作了小说,其情感基调是痛苦、愤怒和悲凉,并与怀念反思交织在一起,这些都说明文革给一代人所造成的巨大的伤害。

笔者认为伤痕小说应该分广义和狭义,狭义的等于伤痕文学中的小说,而广义的伤痕小说不仅仅指处于伤痕文学中的所有小说作品,同时还和后来的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以及新历史小说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是他们在创作关注点上开始发生了变化,创作手法上有了变化,但是它们的关注点都是从来没有改变的。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刚开始的伤痕文学中,人们更多的是直接控诉社会的不公,并没有去展开深入的思考。

到了反思和寻根文学中人们开始认识到了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先锋小说则不再是直接的控诉,转移到了形式层面上,试图通过一些冷漠叙事来引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思考。

(二)主要类型

新时期的伤痕小说创作主要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最早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刘心武在1977年的这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因为文革极左意识毒害下的少年宋宝琦的形象,这个花一样少年的孩子本该属于学习知识的年龄,但是社会让他扭曲了价值观,找不到自己信仰,通过这个小说折射了病态的社会带给人们的伤害。

总体上看,《班主任》喊出了第一声,它的基调还是比较明朗的。

到了1978年卢新华《伤痕》中,小说的基调开始有了变化,暗中地把历史的大故事转为了个人命运的小故事,王晓华母女的苦难永远难以弥合的创伤,并从明朗转为了忧伤,揭露林彪“四人帮”,鞭挞丑恶灵魂,

第二类的作品是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主要代表作品是《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枫》、《铺花的岐路》《芙蓉镇》等。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主要以农民许茂为例讲述文革前他的生活一步步变好,但是文革开始后他开始变得小气尖酸。

他的女儿许秀云也遭到了造反派的百般侮辱,大女婿被从领导岗位上拉下来,他们一家在文革中遭受了巨大的伤害。

还有一些作品基调是鲜明的,如张弦的爱情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主要讲述了极端年代里青年人之间有爱却被政治教条所阻隔,人的爱情本能被过分的压抑了。

第三类的作品是知情小说,如竹林的《生活的路》,《晚霞消失的时候》以及梁晓声的小说。

文革期间数以万计的知青下乡,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边疆,他们在边疆遭遇了各种的爱情和分离,对生活和社会有了自己的理解。

第四类是官员受难和牢狱题材,如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从反右到文革中劳改人员的种种生活,揭示了因为文革政治运动带给知识分子的很多不公,同时也隐含了对人性范畴的某些东西的思考。

类似的还有有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最后,在新时期的先锋小说中也有很多的创作,比如余华的《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等等,通过非理性的极端的主人公和离奇化的叙事揭示了社会对人所造成的伤害,余华后来的《活着》《兄弟》,还有苏童、莫言、孙甘露、王安忆等人这个时候的一些作品也延续了“伤痕小说”的叙说,只不过相隔时间比较短,而且反思也更为隐晦一些。

二、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

(一)对民族国家的宣扬

很多人都说伤痕小说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因为作品潜意识中还是在用5060年代中的政治意识来进行创作,比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就非常明显的具有这种色彩。

刘心武将宋宝琦的不良行为归结为是国家领导层内部的四人帮捣乱带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本身是关怀青少年的,但是因为一小撮的违法分子作乱才导致了文革的悲剧。

类似的还有王蒙的一些创作,他笔下的很多主人公比如钟亦城,张思远等人都是党的领导干部,在十年的浩劫中都遭受到了种种不公的待遇,但是他们却都能够从容的看待一些,仍然抱着国家是健康的,仍需要自己继续为国家做贡献的传统士大夫情怀来看待一切变化,这些从他作品的主人公的名字上都能够清晰地看出来。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虽然遭受到了批判,但是也是针对国家民族的层面进行的深刻反思,比如《飞天》《苦恋》等,因为主人公遭遇到了极端的不公,心理情绪难以发泄,发出了很多质疑政治制度,号召进行深刻反思的声音,虽然政治上不可取,但是也是一种对民族国家美好未来的期盼。

(二)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伤痕小说中给人们满满的伤害,也展现了人性中的某些压抑的恶和未曾泯灭的良善。

比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许秀云少女时代,她就受到郑百如的奸污,始终对爱情和幸福充满执着的追求,始终未从心底屈服,她还是深沉地爱着姐夫和姐姐的两个孩子,展现了淳朴善良、坚韧顽强的美好人性。

张贤亮的知识分子题材也很值得关注,他笔下的章永麟等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被打倒,但是总会出现马缨花这样的美好女性,来用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坚强抚慰他的心灵,展现了落难不离不弃的良好品质。

还有湖南土家族作家孙健忠的《甜甜的刺莓》,其中塑造了毕兰大婶形象,她具有党性原则,不向错误决策妥协,总是以群众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不计个人恩怨,不怕威胁,体现了一个领导干部应有的素质。

同时她更像是一个慈母,不仅可敬,而且可亲,身上有着浓郁的人性美,为了女儿,教导女儿和三牛要互帮互爱,以礼相待她所讨厌的向塔山,体现了坚强党性和美好人性的和谐统一。

(三)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张扬

对人的思考是伤痕文学普遍的关注点所在,很多作者都是通过文革中人的不自由和遭遇到的迫害为出发点展开思考的,凸显了五四的启蒙主题。

戴厚英的《诗人之死》中的余子期,文革开始后从“三高”被打成“牛鬼蛇神”,妻子跳楼自杀,家破人亡。

和专案组长向南绝境中相爱,但是爱情是奢侈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命令他做出选择,要么认罪,要么折磨,无奈之下的他只能选择死亡。

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女主人公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庭,不得不放下自己所有的女性尊严和矜持,把自己当作贱价的货物寻求稍体面一点的买主,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人只能无奈的降低自己的尊严,在无爱的婚姻里饱受折磨,在极端的年代里人已经没有了选择。

在《三生石》中,梅菩提父亲得病,但是却因为他是“反动学术权威”无人医治,在文革中,他们不是群众,不是人民,他们根本没有治病的权利。

反而在批斗会上的一阵鞭打凌辱中倒下去再也起不来了,文革中这类人完全被剥夺了做人的资格,是别人可以任意践踏蹂踊的对象。

(四)对传统文化的再反思

尽管文革是非常残酷的,但是文革也折射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通过借助对文革的反思深入到了文化制度的层面,比如张法在评论一些新时期的伤痕小说的时候,就指出:

“按照习惯的读解模式,一个作品被等同于一个社会。

作品全部被认为是社会的全部,作品以暴露和黑暗为主就被认为作品是在说整个社会以黑暗为主。

用全局与局部,个人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也可以使作品描写的这类现象不被引向整个制度质问,但由于文革模式造成的写作模式和接受心态在当时仍占社会主流,使得这些作品必然被读解为制度质问。

”文革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缺失,在于法治精神幻灭,这些都是作家们所思考的。

还有一些作家虽然揭示伤痕,但是伤痕中还有一些甜蜜的东西,比如史铁生梁晓声等人笔下的文革中的乡村并不是那么的残酷,而是充满了旧式的伦理精神,乡村朴实的生活观念仍然是人们的理想所在,政治完全消失了,是生活和传统文化本身的动人心弦。

三、伤痕小说的创作意义

(一)重新阐释了文学与政治关系

在建国后的文学中作家在历次的文学运动中逐渐的失去了主体性,不再坚持自己的主见,文学逐渐的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和传声器,政治怎么宣传,文学就怎么变动,没有一贯的主张了。

我们看到了很多文革中的作品比如《千万不要忘记》中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孩子们正在被资产阶级腐蚀,需要我们注意。

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指出了军人战士在资产阶级的进攻面前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能够不为任何的利益所动,能够发扬优良传统,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再有一些农村的题材更是如此,比如浩然的《金光大道》都是对当时农村政策的图解,人物设置,故事的结尾等都是被规定好了的。

所以70年代之后的伤痕小说开始改变了这种局面,文学开始主动的反思自己的地位了,不再像以前一样成为政治的附属品,其二者在位置上从原来的屈从变成了平等的地位。

文学本身就是自由的产物,新时期的伤痕小说重新摆出了这样的姿态,为后来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引领作用。

(二)激活了文学创作者的积极性

在五六十年代中,作家们都是被打倒的对象,或者避而不言。

新时期之后作家们先是获得了身份上的解脱,随后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作。

作家们最希望获得的是自己有的空间,希望能够看到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当这一切都不再是梦的时候,作家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发掘出来了。

有的作家如梁晓声、张贤亮、张承志等人开始借助文学反思自己的文革生活,开始发掘那些边疆偏远山区人的美好品德;李国文、丛维熙、张一弓等人开始返回岗位,重新对伤痕中的一些党的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思考;还有些创作者如王蒙、茹志娟、宗璞等人开始尝试一些新的写作手法,开始将国外的意识流等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开始了新时期的文体实验;还有的作家如阿城、李杭育、贾平凹等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端,并发掘其中存在的合理性。

各类作家异彩纷呈,他们几乎都是从伤痕开始起跑,逐渐的迈向了各自的轨道。

(三)丰富了文学创作内容

极端的年代里,人们的精神产品是稀缺的,很多高校中只是讲述一本被删改过的《鲁迅全集》,人们没有其他的精神食量,只有一些图解政治的口号作品。

但是新时期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缓和,从伤痕小说肇始,大量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很快的填补了先前文学的空缺,在这股文学潮流中弥补了先前文学创作中对人的关怀不足,对日常生活的忽视,以及对悲剧书写的不足等缺陷,文学创作和走廊一下子丰富起来了。

这些作品通过发行渠道,进入到了更多人的视野之中来,也有效的帮助人们宣泄了情绪,提升了文学修养,带动了很多的爱好者投身到文学创作中来。

(四)引领了80年代文学创作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盛行的伤痕小说已经完全的不同于先前的文学创作了,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过程中伤痕小说可能只是一个过渡物,它的手法还都是来源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它的创作者还刚刚从被打倒实现了站起来,眼界还没有开阔,它的写作范围还比较窄,始终围绕着几个主题而来。

但是很快,作家们就开始对千篇一律的控诉产生了厌倦,因为所有人几乎都在写伤痕,都在控诉,这个时候理性的作家便开始了向深层发掘,思考一些文化问题,由此诞生了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

还有一些更为灵活的作家借助宽松的环境补充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借鉴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手法,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和文学现代化的历程,比如先锋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的创作。

伤痕小说成为了80年代创作的垫脚石,后来的文学潮流和作家都是通过这个平台来提升了自己,吸取了这段时间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了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五)对今天的作品仍有借鉴意义

伤痕小说中,很多作家艺术理念还是没有革新,仍然承接着建国后的创作方式,人物形象比较僵化,故事情节区别不大,这些都是其创作的弊端所造。

但是那个时候的作家的姿态都是认真的,对人物性格、命运、爱情、社会语境相结合都有一番深刻的思考的,不是机械的满足读者的狂欢和纵欲。

在那个时代的作家那里,文学创作是一种关怀人类命运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浅薄的浮躁的艺术,是需要精心刻画,认真琢磨的。

目前中国的文学创作出现了普遍疲软的境况,特别是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创作中已经很少看到各种精心刻画的意象,很少能够看待对人物的探究和描写,很少作家耐下心来对穷一生经历的写作。

这也反映了作家心态浮躁,对艺术的不负责任,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冗长的心理描写,大段的无聊宣泄,甚至是各种低俗的猥亵。

而从伤痕小说上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的启示,文学是一种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优秀的文学始终是指向自我的成长、自我的理解,向我们展现着人类在生活和生存之中的那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个性追求和希望寄托,展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丰富的人性美和道德美,是一种灵魂和生命的载体。

需要锥心泣血,需要十年如一日,同人物一起呼吸,共命运,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但是这个痛苦的灵魂却会最终绽放异常的美丽。

总之,70、80年代的伤痕小说虽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但都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本真,能够深深的对生命有着理解,能够穿越时空带给我们永恒的启示。

同时不仅仅是感性情绪的宣泄,更是对历史深度的把握,能够击穿各种浮华的历史表象,展现作家自身的深度。

从伤痕小说作品的艺术精神中我们能够发现,他善于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之外寄托深意。

由于我的水平和条件,本文的分析只能停留在目前较浅的层面上,但是我有信心,今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当然,本文阐述的观点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而且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在本文笔者主要是从意义方面进行了探讨,只是管中窥豹,也有许多没有涉及的问题,比如目前的再研究热潮,这样能够更好地诠释作品,这也是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研究和论证的方面。

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指教。

参考文献:

[1]倪文涛.“革命伦理”与“人道伦理”冲突下的“伤痕小说”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叶立文.神话思想的消解:

从“伤痕小说”到“意识流小说”[J].天津社会科学,2004,06.

[3]首作帝.论伤痕小说的现代性与矛盾性[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5.

[4]范成祥.解读“伤痕小说”的人性主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5]柴高洁.重写文学史背景下两篇伤痕小说的比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6]倪文涛.伤痕小说中的背叛故事刍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7]周景雷韩春燕.当前“新伤痕小说”的价值取向[N].文艺报,2006-02.

[8]季塞南,李保强.论新时期伤痕小说中的情感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9]路文彬.公共痛苦中的历史信赖——论“伤痕文学”时期小说的历史叙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

[10]周建华.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1]周景雷.政治伤痕的文化记忆——近年长篇小说创作考察之一[J].当代作家评论,2007,05.

[12]张登林.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发展与流变[D].安徽大学,2003.

[1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学生(签名):

田瑞雪

2015年5月20日

文章对“伤痕小说”的写作主题及意义进行了分析论述,观点较为明确,论证符合逻辑,层次清楚,语言顺畅,格式较规范。

从总体上看,作者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素养,并且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初评成绩80

 

指导教师(签名):

孙广芳

2015年5月20日

答辩主持人

答辩(评审)

小组成员

秘书

答辩(评

审)日期

答辩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情况

1.

 

2.

 

3.

 

4.

 

5.

 

6

 

7

 

8.

 

答辩评审小组评语

 

答辩主持人(签名):

2015年6月日

答辩(评审)成绩

 

答辩主持人(签名):

2015年6月日

电大分校初审意见

 

分校专业负责人(签名):

2015年6月日

 

省电大专业负责人(签名):

2015年6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