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811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综合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综合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综合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综合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知识.docx

《教育综合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知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综合知识.docx

教育综合知识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原始社会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实现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3)原始社会的教育,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因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是极为简单的。

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形成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形成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3.近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

(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5)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6)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

(7)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执教。

4.现在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的道路。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7)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8)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现在教育中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9)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

5.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1.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

(4)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

(5)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内容完全来源于社会文化。

(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3.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因此:

(1)教育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2)教育对社会要有所批判。

(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4.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2)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的机会。

(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5.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

(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二)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重要手段。

(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3)现代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2.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较高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负担的培养人的工作。

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1.在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

(2)个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

即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表现?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1)德育。

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2)智育。

它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

它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

它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他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4.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变革。

5.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1.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2)主修某一科学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累积过程。

2.简述教师发展中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是刻意训练。

(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反思训练。

(5)发展行动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教学的主要影响?

(1)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二者的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

(2)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

(3)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积累性,即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结构之上的。

这就要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生才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起来。

5.简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中小学学校教育的意义?

(1)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1.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差异对学习的影响不仅在程度上不同,而且起作用的方式也不同。

(一)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能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

(1)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

(2)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

(3)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

(4)对学科选择的偏好。

(二)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学方法越是要求学生对信息做复杂的认知加工,则智力与学习的关系程度越高。

(三)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来组织教学。

内容方面:

应该先传授包摄性广.概括性高.说服性高的知识,还要注意学习的渐进性。

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识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别社会化。

性格是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没有好坏之分,是人个性中的核心成分。

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

(3)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

3.学习困难学生的概念及特征?

(一)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无明显视听.智力.能力缺陷,无经济.文化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在行为与心理方面表现极不平衡,以至无法有效适应环境并且无法依靠学校平常教育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儿童。

(二)学习困难学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差异性,许多学生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存在显着差别;

(2)缺陷性,此类学生有特殊的行动障碍,他们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但不能做到一般儿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3)集中性,他们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语言或算术的基础心理过程中;

(4)排除性,学习困难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者普通心理发展迟缓问题引起的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5.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模式?

(1)抛锚式教学模式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

示范.指导.消退.练习(3)随机进入教学:

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4)支架式教学:

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

(5)自上而下的教学。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的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做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如动机.情感.价值等。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的,甚至有部分是重叠的。

(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1.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即:

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一)内部条件

1.原有的知识背景

根据信息加工的过程理论,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

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反省认知成分的掌握情况主要取决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

3.学生的动机水平

研究表明,学生的动机将决定他们选择什么策略,并决定他们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

(二)外部条件

1.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是影响策略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

2.变式与练习

与智慧技能类似,促使认知策略从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的最重要的教学条件是在相似的情境和不同情境中的练习。

这些练习必须有连续性,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练习,帮助完成知识的转化。

3.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认知策略是个体对自己的内在过程的调控活动,它可以在个体的认知行为中得到反映。

2.在动作技能的教学中,各阶段的任务?

(一)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

①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建立动作的正确表象和概念,防止和排除错误与多余动作,要求学生在重复练习过程中粗略地掌握动作。

②教学注意事项:

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不要太快,尽可能使注意力指向动作的技术结构.要领和完成方法,对技术细节可不提什么要求,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次数,使他们逐步粗略地掌握动作。

(二)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①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错误和多余动作,加深理解动作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动作质量,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

②教学注意事项:

教师在重复示范,讲解动作时,应着重分析每个动作的特点,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和掌握完成动作的技术关键,并引起学生把个别要素概括为完整的动作系统。

(三)动作的巩固与运用阶段:

①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已形成的动作定型,使学生能熟练.省力.轻快地完成动作,并能在各种条件下灵活自如地运用。

②教学注意事项:

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地进行反复联系,严格要求动作技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并把各种练习法有机地结合运用,使动作更加熟练.准确和完善。

3.如何运用说服法改变学生的态度?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言语说服是通常运用的一种改变学生某种态度的方法。

有效运用说服大致有以下三种:

(1)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在进行说服工作时说服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实事求是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2)其次说服要晓以利害。

说服必须使人的内心感到某种压力和威胁以促使其听从劝告者而转变态度。

(3)再次要注意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相结合。

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对学生态度改变的作用不能绝对化。

最后,还应该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如果原有的态度与教师的期望有着巨大差别,则应避免急于求成产生对立情绪,而应在学生原有态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

4.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

(1)首先是家庭环境。

它是个体首先接触到的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萌芽和雏形具有决定作用。

(2)其次是学校环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影响逐渐减弱,学校影响相对增强。

(3)再次是社会环境。

现在许多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一个人也正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的价值观才开始成熟和稳定起来。

(4)最后,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理论书籍.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形成和发展个体的价值观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内部条件:

(1)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

价值观是反映主体对客体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是建立在主体对于客体的多种属性有一个全面.深刻而又完整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价值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客体必须通过主体的需要才能以价值的形态表现出来并且具有意义。

5.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一)外部条件

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的、信任的、容忍的,则有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作为社会的一员,学生既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好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3.同伴群体

归属于某一个团体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来的。

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受教育程度

品行行为是个人价值内化的结果,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无疑与教育密切相关。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①知识经验.②认知结构.③动机强度.④智力水平.⑤定势.⑥功能固着

(二)客观因素:

问题本身特点与外界环境。

2.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学科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习什么、什么时候练习、练习到何种程度、以什么方式联系、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关系?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关系是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

(1)二者的联系:

①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

②问解决过程中蕴含有创造力。

(2)二者的区别:

①定义不同,②特征不同,③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

4.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体入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根据研究者提出的各种建议,可概括为:

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答错问题的恐惧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

5.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1)改革和精选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

(2)合理呈现教材内容,教材的呈现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安排内容的呈现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来实现的。

(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即基本的概念.原理的教学。

(5)教授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的迁移能力与学生所运用的学习方式有很大关系。

6.影响迁移的因素?

有学习就会有学习的迁移,但它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有条件的,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要有:

(一)学习对象的相似性

(二)原有认知结构(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除以上基本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1.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德育的层次

4.具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

2.德育过程的规律,及注意的问题?

(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①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

②要注重品德的针对性.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①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②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③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①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因该要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③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4)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②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3.德育的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①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2)疏导性原则:

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

(3)长善救失原则: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②发扬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①要尊重学生②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5)因材施教原则:

①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②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③要针对不同地区的时机情况施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①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②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①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②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③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

4.说服法应注意的要求?

第一,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第二,创造自由对话的情景;第三,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

5.榜样法应注意的要求?

第一,增强榜样的可信度;第二,遵循个体模仿行为的发展规律;第三,根据个体差异选择教育策略

6.品德评价/奖惩法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明确目的,长善救失;第二,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第三,发扬民主,激发参与;第四,奖惩适量,把握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