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588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精品.docx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精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精品.docx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精品

重庆市XX区迎宾丽苑1#支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阶段详勘)

 

XXXX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二○年月

重庆市XX区迎宾丽苑1#支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次性勘察)

经理:

高工

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工

注册岩土工程师

项目负责:

工程师

报告编写:

吴家奎工程师

审核:

高级工程师

 

XXXX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一月

审查意见

XX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兴建XX区迎宾丽苑1#支路。

拟建XX区迎宾丽苑1#支路工程为次要工程,后果不严重,为三级工程;道路的安全等级为三级,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中第2.0.4条表2.0.4中相关条件判定的场地类别为Ⅱ类,综合判定本次勘察等级为乙级。

内审意见如下:

1、本次勘察执行的勘察规范合理;

2、勘察工作量布置符合工程意图,布置合理;

3、室内测试、原位测试数据合理、数据的采集合理;

4、较好的执行《纲要》及规范的要求;

5、提交的资料齐全、文图清晰;

6、统计方法正确、提供的参数有据;

7、对场地的稳定性评价、适宜性评价符合场地实际情况,建议合理;

按内审记录修改完善文图中的错漏后,同意送审查机构作进一步审查。

审查人:

XXXX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二Ο一二年一月

Ⅰ正文目录

1概述1

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1

1.1.1任务由来1

1.1.2工程概况1

1.2勘察等级划分1

1.3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2

1.3.1勘察目的2

1.3.2勘察任务及要求2

1.4执行的技术标准2

1.5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情况3

1.5.1勘察工作布置原则3

1.5.2完成工作量3

1.6勘察工作质量评述4

2工程地质条件6

2.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6

2.2气象、水文7

2.2.1气象7

2.2.2水文7

2.3地质构造7

2.4地层岩性8

2.4.1地层结构及岩土工程特征8

2.4.2基岩面特征9

2.5水文地质条件9

2.5.1地下水类型9

2.5.2提水试验10

2.6土、水对砼的腐蚀性评价11

2.6.1场地水的腐蚀性评价11

2.6.2土的腐蚀性评价11

2.7溶洞发育情况11

2.8不良地质作用11

3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12

3.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来源12

3.2岩土参数的数理统计方法12

3.3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13

3.3.1原位测试13

3.3.2室内岩土测试及成果14

3.3.3岩土体参数选用14

4场地稳定性评价15

4.1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15

4.2地震效应评价15

4.2.1地震15

4.2.1地震效应评价16

4.3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16

4.4路堤稳定性分析与评价17

4.5施工措施建议17

5地基基础评价18

5.1地基均匀性评价18

5.2持力层的选择及基础型式建议18

6结论及建议19

6.1结论19

6.2建议19

Ⅱ附表

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表1

2室内土样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统计表表2

3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统计表表3

4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表4

5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表5

Ⅲ附图

1工程地质平面图(1:

500)No1-1~No1-1

2工程地质纵剖面图(1:

500)No2-1~No2-3

3工程地质横剖面图(1:

200)No3-1~No3-6

4柱状图(1:

100)No4-1~No4-12

Ⅳ附件

1勘察合同

2勘察任务委托书

3工程勘察纲要

3工程地质勘察施测说明

5岩土试验报告

1概述

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

1.1.1任务由来

XX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修建迎宾丽苑1#支路工程。

XX区迎宾丽苑1#支路工程由XXXX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进行设计,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以及满足施工图设计及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XX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特委托我(XXXX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对XX区迎宾丽苑1#支路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1.1.2工程概况

XX区迎宾丽苑1#支路项目位于重庆市XX区正阳工业园区内,XX火车站站前广场西侧,道路里程为K0+000~K0+073.18,地理坐标:

X=3259316.94~3259269.16m,Y=503421.78~503374.29m。

路幅宽度7m,双向2车道,道路为城市支路Ⅲ级,设计时速20km/h。

本次拟建的1#支路里程桩号为K0+000~K0+073.18,全长73.18m,路面设计高程为525.80~528.06m,坡长180m,坡度为+3.09%。

道路路幅宽7.00m,道路结构类型为混凝土碎石结构。

1.2勘察等级划分

拟建XX区迎宾丽苑1#支路工程为次要工程,后果不严重,为三级工程;道路的安全等级为三级,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中第2.0.4条表2.0.4中相关条件判定的场地类别为Ⅱ类,综合判定本次勘察等级为乙级。

1.3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

1.3.1勘察目的

根据已批准勘察设计合同的具体要求,以及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对XX区迎宾丽苑1#支路勘察设计实施一阶段详勘,查明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及有关岩土设计参数。

1.3.2勘察任务及要求

1)查明拟建道路范围内地层结构及岩土层的成因类型、年代、分布情况、工程特性。

2)查明道路范围内不良地质作用及成因、类别、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评价和整治方案的建议,评价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

3)划分抗震所需的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

4)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岩土渗透性,判定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评价路堑和路堤边坡的稳定性,提出支护措施建议与有关设计参数。

1.4执行的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遵循的主要技术文件及标准有:

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2、《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

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4、《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06);

参考规范:

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5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情况

1.5.1勘察工作布置原则

本次勘察工作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和委托书的要求,主要沿道路中线及左右两侧布置,勘探线间距20m,纵向钻孔间距20m,横向钻孔间距为5m。

全线共布置钻孔12个。

挖方地段钻孔深度应达到路面设计标高以下3m;填方地段钻孔深度应达到原地面下2m,并钻穿垃圾土、杂填土、软土、近期回填土和可液化土层,边坡孔应穿过最深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层3-5米,并应进入坡脚地形剖面最低点和支护结构基底下不少于3m。

1.5.2完成工作量

我公司接受任务后,我公司编制了《XX区迎宾丽苑1#支路项目工程地质勘察纲要》。

并于2012年1月11日进场施工。

全部外业工作于2012年1月15日结束,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5-1:

表1.5-1完成工作量统计

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工程测量

钻孔定位

12

实测地质纵剖面(1:

200)

km/条

0.316/3

实测地质横剖面(1:

200)

km/条

0.24/6

1:

1000工程地质测绘

km2

0.01

钻探

进尺

m/个

215.10/12

采样

土样

6

岩样

3

水样

组/件

/

原位测试

超重型动力触探

m/孔

14.0/3

标准贯入测试

7

抽水试验

台班

/

波速测试

/

室内试验

土工试验

常规

6

腐蚀性

/

击实试验

/

岩石试验

物性

1

天然、饱和抗压试验

3

水样试验

简分析

组/件

/

1.6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严格按照勘察任务技术要求及有关规范、规程执行,完成的各项工作均满足本次勘察要求。

1.6.1工程测量:

内容为钻孔定位、实测工程地质剖面及重要地质点的定位。

本次测量采用重庆独立坐标系,黄海高程系。

外业观测采用测角精度为2秒,测距精度为2mm±2ppm的拓普康GTS-310S全站仪施测,测量方法是:

根据场地沿线的控制点作导线,再采用全站仪施测,测量成果精度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的要求。

控制点见表1.6-1控制点成果表。

表1.6-1控制点成果表

点名

X(m)

Y(m)

H(m)

备注

QJ01

3259293.378

503505.122

521.72

QJ02

3259207.714

503589.951

518.98

1.6.2工程地质测绘:

以建设方提供的1/500地形图作底图,采用追索法,并结合穿插法进行测绘;采用仪器法、半仪器法进行定位测绘,对重要的地质体采用仪器法定点测绘地质界线,圈定和划分不同岩土体界线,分析地层,构造的分布及其产状,测绘中特别注意到了节理裂隙的统计分析。

测绘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1.6.3钻探工作:

钻探过程中严格按照勘察实施方案及钻探操作规程执行,未出安全质量事故。

钻孔平均岩芯采取率:

原生土层76~91%;填土层72~80%;强风化基岩大于73~86%;中等风化基岩85~93%,符合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钻孔合格率100%,优良率85%。

1.6.4原位测试:

本次现场测试主要包括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标准贯入试验。

重型动力触探:

现场在填土厚度大于5m的钻孔中,选取有代表性的ZY2、ZY6、ZY10中进行了N63.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以了解填土的均匀性及实密实程度。

在试验过程中,采用连续触探方式进行试验,遇到大块石不能贯入时(锤击数大于40),采用干钻或小水钻进,穿过块石后,继续进行触探试验。

操作过程均满足相关试验规程。

标贯:

本次在土层大于2m的钻孔中选取ZY1、ZY5、ZY10三个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现场测定粘性土的地基承载力。

对于土层厚度较大时,采取每隔1.5m进行一次标贯,操作时严格按试验规程进行操作。

1.6.5水文试验:

本次勘察水文试验主要为抽水试验及简易水文观测,均符合规范要求。

钻探施工完毕后对钻孔作简易提桶提水试验,进行最大降深提水,间隔24小时后观察其水位变化情况,若水位恢复迅速,对其进行抽水试验。

1.6.6采样及室内试验:

本次勘察土样采用薄壁取土器压入法取Ⅰ级原状土样6组,采取岩样3组,样品的室内测试工作由重庆市地质矿产测试中心承做。

试验时严格按相关规程操作,试验数据可靠,保证了本次勘察成果客观性及可信性能真实地反映本场地岩土工程特征。

1.6.7外业见证:

本次勘察外业见证工作由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承担。

野外工作严格按有关规范在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的见证下进行,详见附件一(建设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报告)。

总之,本次勘察严格按照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

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工程地质测绘等工作,均在现场技术负责人的指导和审验下完成,并接受业主及外业见证员的监督指导,获得的各项指标真实可靠。

达到了本次勘察的目的,勘察工作质量优良。

现将全部资料汇总、分析整理,采用《理正工程地质勘察CAD(重庆版)》编制本报告供施工、设计使用。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XX区迎宾丽苑1#支路项目位于XX火车站站前广场西侧,地理坐标:

X=3259316.94~3259269.16m,Y=503421.78~503374.29m。

场地与城市道路相连,交通便利。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勘察区内地形高程521.93m~526.89m,相对高差4.96m,地形起伏小。

2.2气象、水文

2.2.1气象

气候特点:

XX区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

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对高度差较大。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但辐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

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

温度:

全区多年年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5.8℃。

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5.9℃。

降雨量: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

日照: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66.6小时,其中夏季最多,为501.9小时,占全年的43.0%。

2.2.2水文

场地无地表水体,未发现井、泉等出露。

2.3地质构造

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属濯河坝-大集场向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据场地附近基岩露头测产状为倾向89°,倾角5°。

区内发育有2组裂隙:

裂隙①产状111°∠63°,裂隙面平直,张开约1mm,间距0.6-1.5m,延伸3~5m,贯通性一般,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裂隙②产状24°∠78°,裂隙面平直,张开约0.5mm,间距1.0-2.5m,延伸3~5m,贯通性一般,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通过本次勘察证实,场地内无断裂通过,且周边断裂距场区较远,无明显活动痕迹,拟建场地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的地壳稳定区,对拟建工程无不良影响。

因而道路所在地段地质构造简单,属稳定地块。

2.4地层岩性

2.4.1地层结构及岩土工程特征

经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表明:

勘察区内主要地层由第四系素填土(Q4me)、残坡积层(Q4el+dl)、及白垩系上统正阳组(K2z)基岩。

地层岩性主要为:

素填土、粉质粘土、基岩主要为灰岩角砾岩。

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及分布范围分述如下:

(1)素填土(Q4me)

由灰岩角砾岩碎块石组成,粘性土充填,不含有腐蚀性物质,硬杂物粒径为40~100mm,含量约占总质量的50~70%,分布不均,大小不一。

据调查其填龄大于1年,属抛填形成,为新近回填。

该层呈松散,干状,分布于整个场地,揭露层厚4.50m~13.70m。

(2)粉质粘土(Q4el+dl)

黄褐色,成分均匀,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局部含少量有机质,呈可塑~硬塑状,无摇震反应,无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本次钻探揭露厚度一般为0.70~10.20m,层厚变化较大,在场地中均有分布。

经采土样作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其成果详见附表2。

粉质粘土按液限指数(IL)和天然孔隙比(e)查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得,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121.92pa。

(3)白垩系上统正阳组(K2z)灰岩角砾岩:

灰至紫灰色,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厚层状构造,泥质方解石胶结,为包含-充填式胶结,含砾10~20%左右,砾石分布不均匀,砾径一般为0.5~7.0cm,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性和磨圆度一般。

强风化岩体较破碎,裂隙较发育,强度较低,强风化厚度1.50~1.80m。

中等风化岩体强度较高,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一般为12~25cm,钻探揭露厚度2.40~5.10m。

采岩样作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其试验成果如下:

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7.2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8.8MPa,软化系数为0.77~0.78,属较软岩。

2.4.2基岩面特征

基岩面主要随地形起伏,由于原地形为梯田,故基岩起伏较小,一般坡度为10~15°,最大坡度约28°。

基岩表面与上覆土层紧密接触,由于场地位于新开发区内,相邻地块现均已回填整平,故场地现状不存在土体沿基岩面滑动的可能。

2.5水文地质条件

2.5.1地下水类型

场地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土层中,含水岩性一般为填土层。

场地内第四系素填土,孔隙大,透水性强为透(含)水层。

粉质粘土属相对隔水层。

覆盖层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当大气降水时,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排泄,部份地表水下渗入土层,因此浅部有地下水存在,属上层滞水,无统一潜水面特征,水动态变化极不稳定,受季节影响大。

2)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为灰岩岩溶裂隙水。

勘察区无大的地表水体,因此地下水的补给主要由大气降水的入渗。

基岩裂隙水径流排泄方式因含水层类型而异,基岩浅部风化带裂隙水在岩层露头部分为补给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并沿风化裂隙向低处排泄,其流量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

中等风化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上部风化带裂隙水的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在水压力作用下,沿岩层裂隙向下径流,在相对地势低洼地段分散排泄或以泉、井方式自然排泄。

据现场作抽(提)水试验表明,场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本次勘察区内地下水以基岩浅部风化带裂隙水为主,随深度增加,岩层透水性减弱,赋水量减少。

2.5.2提水试验

勘察期间在钻孔(ZY6)中作提水试验。

提水试验操作过程:

在钻探完成后,钻孔内残留有少量施工用水,对其进行提水试验,5分钟后,钻孔内的水即被提干,然后对其进行观察,观察时间间隔为1,2,2,3,3,4,5,7,8,10,15分钟,随后,每隔30分钟观察一次,连续观察3个小时。

间隔24小时后,再次进行观察。

经观察,每次钻孔内水位未变化,仍为干孔,间隔24小时后,再次进行观察,钻孔内水位未变化,仍为干孔。

说明场地内地下水贫乏。

2.6土、水对砼的腐蚀性评价

2.6.1场地水的腐蚀性评价

由于场地内地表水地下水贫乏,故本次未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试验。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表12.2.1内容和当地经验判定,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地表降水下渗形成的孔隙水,对混凝土微腐蚀性。

2.6.2土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和当地经验判定,该场地土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

2.7溶洞发育情况

经地表调绘、钻探并结合区调资料进行分析,本场区岩溶较发育。

本次钻探12个钻孔,基岩钻探揭露厚度为58.20m,均未遇溶隙(洞),但据访问调查,该区岩溶裂隙较发育,附近场地有小型溶洞及土洞出露,表明场地岩溶发育程度为较发育。

2.8不良地质作用

经钻探揭露和地表地质调绘,未发现区域性深大活动性断裂、滑坡、泥石流,历史上无大的地震灾害记载,也无明显的新构造活动,工作区区域地质整体较稳定,无不良地质作用。

3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

3.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来源

为了获取拟建物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定量评价指标,本次勘察现场采集粉质粘土6组做土常规试验,3组岩样做物性及抗压试验。

对人工填土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对粉质粘土做标准贯入试验。

试验成果符合地区建筑经验,成果资料可信。

3.2岩土参数的数理统计方法

根据室内岩土测试成果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的如下公式进行数理统计: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式中:

fi——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数据;

n——数据的个数;

rs——修正系数。

根据建筑的分布位置及岩土的分布特点,按以上公式对室内试验结果进行统计。

3.3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

经工程钻探揭露,场地主要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e)、第四系残坡积(Q4el+dl)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正阳组(K2z)灰岩角砾岩。

按要求分别进行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

3.3.1原位测试

(1)标准贯入试验

本次勘察在场地内选取3个钻孔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以查明粉质粘土的均匀性,其测试成果见附表5。

其测试结果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中的公式进行数理统计,成果见表3.3-1。

表3.3-1标准贯入试验成果

土层类别

实测锤数范围值

(次)

统计

样本数

(个)

校正后锤击数统计

平均值

N’

标准差

бm

变异系数

δ

修正值

N

粉质粘土

6~8

7

5.59

0.33

0.059

5.35

由表3.2-1知,实测锤击数6~8击,平均值为7,经杆长校正后标准值为5.35(统计见附表5);变异系数为0.059,说明粉质粘土均匀性较好。

按《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表3-3-6判定为可塑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

(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对素填土采取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试验结果实测锤击数进行统计见附表4。

实测锤击数一般为3~8,最大击数可达41;统计结果锤击数平均值为4.78~5.10,厚度加权平均值为4.58(见表3.3-2),变异系数0.216~0.24,锤击数变异系数较大,说明素填土均匀性差,在动探过程中,常遇到块石无法贯入。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表3.3.8-1,判定人工填土属松散状。

表3.3-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厚度加权平均值统计表

岩性

项目

ZY2

ZY6

ZK10

厚度加权平均值

素填土

锤击数

4.54

4.75

4.48

4.58

试验长度(m)

6.3

3.3

3.5

填土承载力建议现场检验确定,应该进行压实处理后方能做持力层,压实系数要求建议≥0.97。

人工填土综合内摩擦角取25°。

3.3.2室内岩土测试及成果

(1)土工试验

场地广泛分布有粉质粘土,经采土样作室内试验,其统计详见附表2,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3.3-3:

表3.3-3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成果

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天然含水量(W)

天然孔隙比(e)

塑性指数(Ip)

液性指数(IL)

内聚力(c)

内摩擦角(φ)

压缩系数(a)

备注

粉质粘土

24.2

0.702

12.05

0.33

22.5

12.6

0.37

(2)岩石试验

场地基岩主要为灰岩角砾岩,经采中等风化灰岩角砾岩样做室内试验,其统计详见附表3,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3.3-4。

表3.3-4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成果

岩性

天然

重度

kN/m

饱和

重度

kN/m

抗压强度标准值

抗剪强度标准值

抗拉强度(MPa)

软化

系数

天然fk(MPa)

饱和fk(MPa)

C

(MPa)

Φ

(°)

灰岩角砾岩

25.73

25.83

37.2

28.8

/

/

/

0.78

注:

①加“*”号的为地区经验值。

3.3.3岩土体参数选用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与室内岩土试验,综合确定本场地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

表3.3-5各岩土层物理力学设计参数建议表

指标

 

层位

天然重度kN/m3

岩石抗压强度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