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188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docx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docx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

1、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前399)是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根据他的这种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而获得知识,最终成为具有完美道德的人。

他主有美德,"美德即知识"。

在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独特的贡献在于他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方法,他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地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法"进行教育,启发听众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他经常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作出回答。

如果答案错了,也不立即给予纠正,或指出错误之所在,而是根据不正确的答案提出补充的问题,使对方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为了向听众和交谈者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就运用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曾说: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所以,人们也称"苏格拉底法"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谈话,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或现象开始,进而喜庆得结论。

因此亚里士多德称他为归纳法之父。

现代教育学上所称述的启发式谈话法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一连串总是让学生思考作答,逐渐导向预定的结论,这样来促进学生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2、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约公元前460-前370)是古代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古代进步教育家。

他说:

"天性与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后者可以改化人……创造第二天性。

"这就是说,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他还谈到教育与人的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承认人生来具有一定的天赋,但只有某种天赋并不能决定这个人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才智的人,而必须在具有天赋的条件下再给以适当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增长才智,使人"聪明"起来。

所以,他说:

"适当的教育和天然禀赋'才能'教会人思想。

"

德谟克里特主张用说服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反对用强制的办法。

他认为,“用鼓励和说服的语言来造成成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比用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

……说服而被引上尽义务的人,似乎不论私下或公开都不会做什么坏事。

”他认为,勤奋出智慧。

德谟克里特说过,"应该尽力想得更多,而不是知道行更多";"事先多想想比事后想事好得多"。

儿童要掌握知识,就要多下功夫学习。

3、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前348)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

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

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

它有各部分:

(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

(二)意志部分;(三)感情部分。

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

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应勇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

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

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

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

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

他设想的培养人“筛选”制度,为后世借鉴。

4、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在唯心论和唯物论之间动摇,并在某些问题上接近了唯物主义。

他确认物之本质寓于物的本身之中,"离开个体的普遍物是不存在的"。

说人身上具有肉体和灵魂两部分,它们象物质和形式一样,是不可分离地存在着的。

他把灵魂分为三部分:

植物部分(身体生理);动物部分是低级对高级,物质对形式的关系。

教育就是要发展灵魂的高级部分----理性部分。

顺应灵魂三个部分的三种教育:

体育,为了身体及生理;德育,为了动物灵魂(即意志的灵魂);智育,为了理性灵魂。

他认为体、德、智三者象物质和形式的不可分离,是互相联说,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论证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的。

在教育史上,他最先按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顺序来确定教育年龄分期。

"体育应先于智育","躯体之注意应先于心灵之注意"。

对道德品质教育,他把重点放在道德习惯的形成上,主要通过练习,例如通过勇敢行动的多次练习,培养勇敢的品质。

在教育问题上,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划分年龄阶段的尝试,都为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进步教育家所重视。

5、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106-前43)是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一个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

西塞罗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总结为"人道"两字。

所谓"人道"是指为人之道。

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要以"人道"相处,以同情、仁爱、礼让相待。

这样的人必须具有人道之学的文化修养。

所谓文化修养,就是指上面所列述的那些普遍文化学科和高级文化学科的修养。

他讲的"人道"不是什么抽象的超阶级的人道。

6、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公元35-95)是西班牙籍的罗马化公民,罗马著名律师、教育家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

昆体良对儿童的天赋才能有很高评价,这是他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华。

他肯定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指出儿童一般都生而具有智力活动与理解能力,愚纯和低能只是一种反常现象,是稀有的。

他把小学教育看作全部教育的基础。

他不赞成罗马7岁入学的传统习惯,主张儿童应提早入学,但学习不能负担过重,教学中应多渗入游戏的成份。

他相信游戏可以增强儿童智慧,培养儿童的道德品格,不过不能让儿童游戏过度。

主张学校课程不宜单科独进,而应该多科并进,对学生的精神是一种调剂,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质量。

他认为课程门类多,不致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因为青年的接受性强,接受量大,而且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长。

昆体良认为,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

他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认为教师应该是有学识的,他们应该热爱儿童,耐心地教育儿童,注意研究儿童,讲究因材施教。

他提出一个极有意义的愿望,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师抽出一些时间到初等学校去授课,以便研究儿童、研究教育儿童的方法。

他强烈反对当时流行于罗马学校中的体罚,认为学生不学好,那是教育的过错,应该用竞赛、奖励、教师的关怀爱护和学科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去保证学童学习好。

7、维多利诺(VittorinodaFeltre,1378-1446)是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维多利诺认为,学校应当是自然而欢乐的地方。

他主持的学校设在孟都亚湖滨一所郊外的宫殿里,附近里田野和公园。

这样,维多利诺就实现了"自然学校"的理想。

由于学校庙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所以他把自己创办的这所学校称为"快乐之家"。

他认为,优美的学校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

维多利诺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得到发展,能为国家服务的青年。

他不仅重视德育,而且重视体育锻炼,重视智育和美育的陶冶。

这种教育观点反映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

他把体育与智育联系起来,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本条件。

他经常让学生练习骑马、击剑、角力、射箭、游泳和各种游戏。

在教学方法方面维多利诺反对机械背诵,注意启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倡运用直观教具,加强练习,以便使学习做到生动、有趣,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维多利诺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8、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1478-1535)是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卓越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

他宣扬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则,要求男女都受同等的教育;除了智育以外,还重视体育和劳动教育。

他提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互相调剂的思想,提出广泛的自学和成人文化教育的思想,第一个试图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

他要求对学生用本国语教学,拟定了广泛的学科范围,并且以自然科学为中心。

9、扬·阿姆司·夸美纽斯(德文为JohannAmosComenius;捷克文为JanAmosKomensky,1592-1670)是十七世纪杰出的捷克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1657年,荷兰元老院出版了他的《教育论著全集》。

1670年11

月15日,夸美纽斯在阿姆斯特丹逝世,终年79岁。

《大教育论》一书,集中反映了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主张,是近代资产阶级的一部比较有系统的教育著作。

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

《大教学论》以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教与学的一般要求","教与学的便利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教学的简明性和迅捷性原则"和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法。

后人把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原则,归纳为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的一大创见。

《大教学论》还提出了统一学制的设想,按照人的成长发育,把学制分成四个阶段,每阶段6年。

这就是以前的母育学校,即学龄前教育;6岁至12岁的国语学校,即小学教育;12岁至18岁,拉丁学校或文科中学,即中学教育;18岁至24岁,大学或高等学校教育。

这就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10、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资产阶级教育家。

他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写下了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他说:

"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

"没有什么东西象记忆那样,由于努力而加强了;也没有什么东西象记忆那样,由于懒惰而减弱了"。

洛克认为,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养成高尚的道德和严守纪律的习惯,在教育方法上,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

他说:

“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

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的榜样”;他主张一定要用温存的语言,耐心热情的态度,和颜悦色的劝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儿童的习惯,切记不可声色俱厉、简单粗暴地责备和训斥他们,以免伤害儿童脆弱幼嫩的心灵和正在成长中的自尊心。

习惯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而且只有当一种良好的习惯已经形成之后,才能再培养另一种习惯。

几种习惯同时培养,会造成夹生饭,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困难。

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懒惰和任性,教师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姑息、迁就。

对智育,洛克主张: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论证概括的能力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他认为,“正确的思考,比多知道一些更有价值”。

值得重视的是洛克关于设置手工劳动课的意见。

他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木工、园艺、农业等实际操作本领。

11、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反封建的勇敢战士,又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认为,只有靠自己劳动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能保持人的本性"的"自然人"。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天赋人权"的哲学和政治思想出发的。

他认为,自由、平等是人在自然状态下普遍享有的天赋的权利。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奴役和特权是人类进入文明状态后的产物。

教育的任务就是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

他主张对儿童施以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他认为,对儿童所教育应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儿童的身心自由自在地发展,其手段就是让儿童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用自己的眼、耳、鼻和各种感官的实际感受,去获取他需要的知识。

教师应当用实物进行生动的直观教学,使孩子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他反对呆读死记、严酷纪律体罚和摧残儿童个性的经院式教育。

12、德尼·狄德罗(DenisDiderot,1713-1784)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茅舍和其他私人住宅的数目跟宫廷的数目的对比,就如同一万跟一的对比一样,而依照这一点,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舍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

"他承认教育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

他说:

"教育使人发现自己的尊严,就是奴隶也能够很快地感觉到他不是生而为奴隶的。

初等教育应该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狄德罗认为,俄国学校应该向一切儿童广开大门,没有任何等级的差别,初等学校应是强迫的、普及的和免费的。

应给初等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直接升入大学的可能性。

他提出的学校体系是初等学校毕业升入中等普通教育的文科,文科毕业后就可以升入医科、法科及神学科去完成高等教育。

同时他主张设立多种高等专门学校,诸如军事、工程、航海、农业、商业、艺术等学校,以及训练文官的政治学校。

在各类学校中都要加强数学课的教学,同时增设自然、物理、化学等科目。

13、克劳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ClaudeAdrienHelvétius,1715-1771)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个教育万能论者。

在教育问题上,爱尔维修是一个"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者。

他认为人身上的精神、美德和天才只是教育的产物。

他说:

"要是我证明了人果然只是他教育的产物,那就毫无疑问是向各国昭示了一项重大的真理。

它们将会知道,自己手里掌握着伟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强大,问题只在于改善教育的科学。

"他还说:

"教育是万能的,它甚至还能够创造天才"。

关于教育开始的时刻,爱尔维修说:

“儿童获得运动和生命的时刻,就是获得最

初教育的时刻”;他认为,"儿童的真正教师是他们周围的对象,他们的全部观点都是从这些教导者得来的。

"他说:

"人们在生下来的时候,或者是根本没有任何倾向,或者是带有各种趋于一切对立的罪恶和美德的倾向。

因此,他们只是他们的教育的产物。

如果说波斯人根本没有自由的观念,野蛮人根本没有为奴的观念,那是他们的教育不同所致"。

关于道德教育,爱尔维修认为:

做人的道德准则应该使人们认识自己对祖国担当的义务。

应该把公共的福利----最高的法律当成信条。

他认为只要能够按照这一准则去做,"每个人都会以比较特殊的方式,按照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认识自己国家的风俗、法律、习惯的明智或荒唐;越是经常地使那些衡量法律的明智与公正的伟大原则呈现于精神面前,就越能对法律下正当的判断。

"

爱尔维修宣布说:

一切人的接受教育能力是一样的,因为人生来都有同样的精神能力。

14、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是瑞士卓越的民主主义教育家,曾以"贫苦者之友"称誉世界。

他认为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学校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

教育的主要原则是"遵循自然","掌握儿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发展规律"。

家庭,特别是母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儿童的教育必须在家庭里开始,在学校里继续进行。

他认为,体育是成人合理影响儿童发展的首要形式。

他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劳动能"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帮助形成精确、诚实等品质。

合理组织的劳动能促使儿童智慧和道德力量的发展。

智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发展智力。

教学必须在严格的顺序中进行,方法必须简化。

裴斯泰洛齐极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整个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形成人的道德,形成"对人们的积极的爱"。

道德教育最简单的因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

教师应当父亲般地爱儿童。

儿童道德的形成,要靠发展他们的道德感情和形成道德倾向,教他们练习道德行为,这种行为要求儿童有自制和忍耐的精神,并能形成他们的意志。

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分科教学法。

他认为知识的基本要素是数、形和词,初等教学要以发展儿童的测量、计算和说话能力为目的。

他比较详尽地拟定了国语、测量、算术、地理等科的教学方法。

同时,他还非常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15、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GottilebFichte,1762-1814)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说过:

任何人如果认为自己是别人的主人,那么他自己就是奴隶。

费希特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他主张依靠教育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团体的力量把人民组织起来。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具有为国效忠的观点,他主张儿童从很小开始就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过比较严格的集体的意志,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

如果儿童的行为违反了团体的意志和利益,应予惩罚。

为了团体的利益,可以强行推行一些必要的纪律措施。

费希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整个人类都成为完全的人。

而培养国民的爱国心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他说:

"如果事关国家民族的独立,那么个人虽死也在所不辞。

如果为国民的生活幸福而死,则虽死犹生"。

教育方法要以直观性和亲身实践为基础。

他说:

"感觉为教授及认知的真正的基础,当儿童听人之言而自用之时,宜使知其精确的内容而善导之。

"他很强调顺从儿童之性以教之。

他说:

"儿童有爱好明了及秩序之自然性,宜顺其道从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