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099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审计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审计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审计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审计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习题.docx

《审计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习题.docx

审计习题

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机构和程序

1.研究审计种类有何意义?

答:

对审计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适当分类,有助于系统而深入地

理解和认识审计,有助于有效地组织各种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充分发挥审计的积极作用。

2.审计基本分类有哪些?

答:

审计的基本分类包括按主体分类和按内容、目的等客体分类。

按主体分类分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类;按客体分为财

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

3.简述我国的审计组织结构。

答:

我国的审计组织结构分为:

(1)政府审计机关:

代表政府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行政机关,

根据《宪法》、《审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设置的,国务院设立审计署,

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设立审

计厅,市、州、县等辖区的人民政府设立审计局,审计机关根据工作

需要,可以在重点地区、部门设立派出机构,进行审计监督。

(2)内部审计机构:

根据审计法规和其他财经法规的规定设置

的,主要包括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两个层次。

部门

内部审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按行业划分的业务

主管部门设置的专门审计机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是指国家财政、金

融机构、企事业等单位设置的专门审计机构。

(3)民间审计组织:

民间审计组织又称社会审计组织,是依法

设立并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机构。

在我国,其主要形式是会计师事

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是指经国家批准、注册登记,依法独立承办审计

业务和会计咨询业务的负有限责任的单位。

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

师组成,是承办法定业务的工作机构,实行自收自支,独立核算,依

法纳税,具有法人资格。

4.简述我国民间审计组织的业务范围。

答: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审计业

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

具体业务范围如下:

(1)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

的报告;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5.简述民间审计组织在就地审计方式下进行财务审计的审计程

序及其具体内容。

答:

就地审计又称现场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委派审计人员到被审

计单位所在地进行的审计。

它是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

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主要类型。

采用就地审计方式便于深入现场进行

审计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直接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因此,

它是广泛采用的一种重要审计方式。

第三章审计职业规范和法律责任

1.审计准则有哪些作用?

答:

审计准则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审计准则可以为规范和指导审计工作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实

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2)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维护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

正当权益;

(3)审计准则为衡量和评价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从而有助

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4)审计准则能够促进国际审计的交流。

2.简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答: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受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守则统御,

包括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注册会计师

业务准则包括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准则。

(1)鉴证业务准则,由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统领,按照鉴证业务

提供的保证程度和鉴证对象的不同,分为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

鉴证业务准则。

其中,审计准则是整个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

(2)相关服务准则,即为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除鉴证业务

外的其他相关服务业务,相关服务业务主要包括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

程序、代编财务信息、税务咨询和管理咨询等。

(3)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用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在执

行各类业务时应当遵守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

量控制提出的制度要求。

3.什么是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有哪些?

答: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

业务标准(包括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

业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总称。

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有:

(1)是保证业务准则得到遵守和落实的重要手段。

(2)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该体

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整个注册会计

师职业赢得社会信任的重要措施。

4.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应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

1997年1月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由

财政部批准开始实施。

该准则共五章:

总则、一般原则、全面质量控

制、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及附则。

具体包括业务质量控制和历史财务

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应当

根据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准则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

制准则,从以下七个方面制定质量控制制度,并针对每个方面制定具

体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1)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2)职业道德规范;

(3)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4)人力资源;

(5)业务执行;

(6)业务工作底稿;

(7)监控。

5.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遵循诚信原

则、客观和公正原则,在执行审计和审阅业务以及其他鉴证业务时保

持独立性,真正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公众利益。

具体包括:

(1)诚信;

(2)独立性;

(3)客观和公正;

(4)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5)保密;

(6)良好职业行为。

6.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有哪些?

答: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违反法律规定的

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按其承担责任的内容可分为民事责任、行

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民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对由于自身违反

合同或民事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

计师承担的具有民事性质的责任,主要是让注册会计师停止侵害委托

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利益,并赔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2)行政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违反法律法规,发生舞弊或过失

行为,并给有关方面造成经济或其他损失后,由政府部门或自律组织

对其所追究的具有行政性质的责任。

对注册会计师来说,行政责任包

括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行

政责任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撤销等。

(3)刑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因重大过失、欺诈等行为而违反

刑法有关条例,按有关法律程序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承

担的刑事责任,主要包括管制、拘役、判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

产等。

第四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1.注册会计师应于何时开展初步业务活动?

初步业务活动的内

容是什么?

答: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初步业务活动,

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评价遵

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包括评价独立性),并就业务约定条款与被

审计单位达成一致理解。

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2)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

序;

(3)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4)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

2.注册会计师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

总体审计策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审计范围;

(2)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事项;

(3)审计方向;

(4)审计资源。

具体审计计划的内容包括:

(1)风险评估程序。

为了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

险,注册会计师计划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2)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针对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

报风险,注册会计师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其他审计程序。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注

册会计师针对审计业务需要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

3.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有何关系?

答: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

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

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

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审计业务是一种保证程度较高

的鉴证业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应当足够低,以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合

理保证所审计的财务报表不含有重大错报。

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保持

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4.简述审计风险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

1)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

(1)固有风险:

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

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

性。

(2)控制风险:

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

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

能性。

(3)检查风险:

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

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执行的控制测试程序未能发现这种错报

的可能性。

2)审计风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从定量的角度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

查风险

(2)从定性的角度看: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与检查

风险之间呈反比例的关系。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

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此时审计人员必须扩大审计范

围,尽量降低检查风险,最终使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若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低,则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

风险水平越高,此时审计人员可适当缩小审计范围。

第五章审计依据、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1.什么是审计依据?

审计依据的特点有哪些?

答:

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非

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审计依据具有以下特点:

(1)层次性;

(2)地域性;(3)时效性;(4)相关性。

2.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答: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

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

信息。

审计证据的基本特征:

(1)充分性:

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

足以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

因此,它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意见

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2)适当性:

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

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

相关性和可靠性。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审计证据适当性的核心内容,只

有相关且可靠的审计证据才是高质量的。

3.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可靠时,

应当主要考虑哪些原则?

答:

审计人员在判断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通常会考虑下列原则:

(1)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

证据更可靠;

(2)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

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

可靠;

(4)以文件记录形式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

可靠;

(5)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

据更可靠;

4.审计人员应如何整理、分析审计证据?

答:

审计人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整理、分析审计证据:

(1)分类。

分类是指将各种审计证据按其与审计目标的关联程

度或证明力的强弱来分门别类地排列成序。

(2)计算。

计算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方面的审

计进行计算,并从计算中得出新的审计证据。

(3)比较。

比较包括与审计目标进行比较,也包括在各种审计

证据之间进行比较,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

(4)小结。

小结是指对审计证据在分类、计算和比较的基础上,

对审计证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有说服力的审计结论

(5)综合。

综合是指将收集的零散、不连续的审计证据进行系

统的分析与整理,以获得最终的审计结论。

5.简述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和作用。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要求是

什么?

答:

定义: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对制订的审计计划、实施

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作用: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

直接依据;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便于

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对取得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审计结论进行有效

复核和评价。

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应当使未曾接触该项审计工作的

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清楚地了解下列信息:

(1)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2)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和获取的审计证据;

(3)就重大事项得出的结论。

第六章内部控制及其评价

1.简述内部控制的含义和内容。

答: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

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

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

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

略。

2.内部控制的分类有哪些?

答:

1)按地位分类

(1)主导性控制:

指在一项业务流程中有多种控制措施,为实

现某项控制目标而首先实施的控制措施。

(2)补偿性控制:

相对于主导性控制而言的,是当主导性控制

失效时采取的补救措施,也可以称为“第二道防线”。

2)按层次分类

(1)战略控制:

指由企业治理层实施的,为了确保组织目标实

现而设置战略目标、形成战略规则并监督战略实施的过程。

(2)管理控制:

是与企业经理层和中级管理层相联系的内部控

制,其目的是将战略目标进一步分析和落实为部门目标和日常任务,

确保企业内部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3)作业控制:

是与操作管理层和员工相联系的,确保作业和

业务的可靠执行,主要针对的是具体业务和事项实施的程序和措施。

3)按功能分类

(1)预防性控制:

指为防止错误和舞弊以及防止经营和财务风

险的发生,或尽量减少其发生机会所实施的控制。

(2)侦察性控制:

指为了及时查明并纠正已经发生的错误和舞

弊而实施的控制措施。

3.内部控制的主要描述方法有哪些?

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内部控制的主要描述方法有:

(1)文字表述法:

也称为文字说明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

单位内部控制健全程度和执行情况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加以记录和说

明的描述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系统中各凭证和记录的来源、进行的所

有处理过程、系统中各凭证的记录与处置和与评价控制风险相关的内

部控制说明。

(2)调查表法:

指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类型、业务

循环、内部控制等审计领域,针对内部控制事项作为调查项目,事先

拟订一系列的问题并列于表上,而后向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提出一

系列问题,并系统地以表格形式加以罗列,借以检查某项控制事项是

否存在、是否适用,并以此作为识别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的一

种方法。

(3)流程图法:

是指用一系列特定的符号和图形,将被审计单

位的各种经济业务处理手续以及各种文件、凭证在组织机构内部的有

序流转,用图解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

一个恰当的

流程图具有与文字表述法相同的四个特征,绘制流程图一般有两种方

法:

纵向流程图和横向流程图。

4.简述如何理解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风险水平。

答:

(1)内部控制的健全性表现为内部控制尽量完整,各主要程

序和高风险领域都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

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

时,审计人员要分析内部控制的关键部位上是否建立了强有力的控

制,同时注意重点是分析其控制弱点,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考虑

企业对于这些控制弱点是否已采取了补救的措施来消除控制弱点的

不利影响,这种补救措施称为补充控制;二是考虑控制弱点是否会产

生严重后果,所以审计人员更关心的是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控制弱点。

在健全性测试与评价阶段,通常使用文字表述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

法。

(2)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应符合

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能有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同

时,内部控制制度也要设计完整、合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得到

有效贯彻执行,并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有效性以健全性为基础,内

部控制的健全性则是以有效性为目的。

对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进

行的进一步测试,其目的是检查被评价单位是否认真贯彻执行了企业

已建立的各项业务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地保证各项控制目标的实现。

在有效性测试与评价阶段,通常使用证据检查法、穿行实验法和实地

观察法等。

(3)内部控制的风险水平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

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但是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

发现和纠正会计报表中的这些重要错报或漏报,从而导致会计报表失

真的可能性。

评价控制风险水平是评价内部控制,防止或发现会计报

表中的重要错报或漏报的有效程度,即对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作出

评价。

内部控制风险水平的评价是为会计报表认定而进行的,而不是

为了个别控制要素或个别政策和程序进行的。

将评价内部控制风险水

平所得到的结果,称为“控制风险估计水平”。

内部控制风险水平的

高低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二是内

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需要通过控制性测试来检查和评价。

内部控

制风险评价结果主要有高信赖程度、中信赖程度和低信赖程度三种。

第十三章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1.审计报告编制前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工作?

答:

审计报告编制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包括:

编制审计差异

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获取管理当局声明书,获取律师声明书,执行

分析性复核程序,撰写审计总结,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二级复核,评

价审计结果,就审计有关事项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

2.审计总结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

审计总结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公司简介。

(2)审计概况。

(3)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审计结论。

3.简述注册会计师与客户沟通的目的、时间和形式。

答:

1)沟通目的有:

(1)在审计范围和时间,以及注册会计师、被审计单位治理层

和管理层三方在财务报表审计和沟通中的责任等事项上,获得相互了

解。

(2)及时向治理层告知审计中发现的与其责任相关的事项。

(3)共享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或治理层履行责任的

其他信息。

2)沟通的时间:

(1)对于审计中遇到的重大困难,若治理层能协助注册会计师

克服这些困难,或者这些困难可能导致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

的审计报告,则应尽快予以沟通。

(2)对于内部控制设计或实施中的重大缺陷,则应尽快与治理

层沟通。

(3)对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应在最终完成财务报表前或在

对独立性威胁及其防护措施作出重大判断时进行沟通。

(4)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与财务报告或审计报告相关的事项,包

括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质量的看法等,应当在最终完成财务报表前

进行沟通。

(5)如果同时审计特殊目的的财务报表或其他历史财务信息,

沟通时间应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的沟通时间协调一致。

3)沟通的形式

沟通的形式涉及口头沟通、书面沟通、详细沟通、简略沟通、正

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注册会计师应就下列事项采用书面形式:

(1)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其中已向治理层提出并得到

妥善解决的事项无须包含在书面沟通文件中。

(2)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其他事项既可采用书面沟通,也可采用口头沟通。

4.审计报告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

1)审计报告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审计报告是审计规范的要求;

(2)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全面总结;

(3)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责任履行情况的证明;

(4)审计报告是发挥审计作用的主要手段。

2)审计报告的作用:

(1)鉴证作用:

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有别于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审计

报告,它以超然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合法性、公

允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

这种客观的意见具有鉴证

作用,得到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2)保护作用:

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出具不同意见的审计报告,以提高

或降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报表的信任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被审

计单位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

(3)证明作用: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履行情

况的证明,通过审计报告,还可以证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是否

遵循必要的审计程序,是否以审计工作底稿为依据发表审计意见,审

计工作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5.审计报告有哪几种类型?

发表不同的意见分别需满足什么条

件?

如何表述?

答:

审计报告的基本类型主要有: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

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

(1)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若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同时满足下述条件时,应当出具无

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

流量;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

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不存在应当调整

或披露而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或披露的重要事项。

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既不能使用“完全

正确”等绝对词汇,也不能使用“基本使用”等模糊词汇。

标准无保

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应当以“我们认为”作为意见段的开头,并使用“在

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等专业术语。

(2)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之后,认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反映就其

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

计报告:

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会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适用

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否定

意见的审计报告;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

证据,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3)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经过审计后,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严重违反《企

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未能在所有重大

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且其影

响程度已超出一定范围,这时应当出具否定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