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论文s.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083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课程论文s.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统计学课程论文s.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统计学课程论文s.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统计学课程论文s.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统计学课程论文s.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课程论文s.docx

《统计学课程论文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课程论文s.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课程论文s.docx

统计学课程论文s

 

天津农学院

课程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

从1991年到2010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摘要

本文选取了从1991至2010年的中国粮食与人口数据,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分析我国1991至2010年粮食生产情况,分别计算了历年的粮食人均占有量、增长率,并进行分组。

91年至10年我国粮食产量基本呈递增趋势,尤其是04年的粮食总产量总额甚至同比增长9%,达到了最大涨幅。

接着计算了平均粮食总产量及增长速度,进行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离散程度分析及趋势分析。

分析得出,我国未来几年的粮食总产量将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人均占有量也将继续提升。

关键字:

粮食;人均占有量;增长率;稳步增长;

目录

1引言1

2调查过程1

2.1调查步骤1

2.2调查主要特点1

3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1

3.1调查方法1

3.2分析工具1

3.3调查方法与分析1

3.3.1中国粮食产量概况1

3.3.2有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4

3.3.3 有关增长量和速度指标的计算5

3.3.4有关离散程度及趋势分析6

3.3.5 我国粮食生产的趋势分析12

3.3.6 我国粮食价格与消费量对生产成本的影响12

4总结14

附表11991-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量和速度指标资料15

附表2我国粮食生产量长期趋势测定16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粮食问题也日趋明显。

从长远来看,粮食问题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对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及其必要性,中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及实现和平崛起的大局。

本文分析了十几年来我国粮食的生展状况,并研究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掌握粮食的生产状况,即时作出对粮食生产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2调查过程

2.1调查步骤

利用2011年统计年鉴所统计的中国从1991年到2010年的各年粮食总量和人口数据,未统计分组为始,对数据进行处理,分为三大;首先把资料分类统计进行最初的分析,接着,对1991至2010年的粮食产量进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然后,计算历年的增长量和速度指标;再进行粮食产量的离散程度和趋势分析;最后,进行我国粮食产量的趋势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

2.2调查主要特点

运用的资料是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资料,调查的项目相对稳定,数据真实

有效,有利于分析的正确性。

3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3.1调查方法

采用报告法的方法,将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历年粮食产量和人口数据为资料。

3.2分析工具

  金山EXCEL软件、SPSS数据分析软件

3.3调查方法与分析

3.3.1中国粮食产量概况

本文收集了1991至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历年的粮食总产量增长率和人均占有量,如表1所示。

接着根据增长率的大小将91至10年分为4组,如表2所示。

再根据人均占有量的大小将数据分为六组,如表3所示。

 

表191—09年人口及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

粮食(万吨),人口(万人)

年份

粮食产量

稻谷

小麦

玉米

粮食总量增长率

人口总数

人均占有量

1991

43529.3

18381.3

9595.3

9877.3

--

115823

375.83

1992

44265.8

18622.2

10158.7

9538.3

1.69

117171

377.79

1993

45647.8

17751.4

10639

10270.4

3.12

118517

385.16

1994

44510.1

17593.3

9929.7

9927.5

-2.49

119850

371.38

1995

46661.8

18522.6

10220.7

11198.6

4.83

121121

385.25

1996

50453.5

19510.3

11056.9

12747.1

8.13

122389

412.24

1997

49417.1

20073.5

12328.9

10430.9

-2.05

123626

399.73

1998

51229.5

19871.3

10972.6

13295.4

3.67

124761

410.62

1999

50838.6

19848.7

11388

12808.6

-0.76

125786

404.17

2000

46217.5

18790.8

9963.6

10600

-9.09

126743

364.66

2001

45263.7

17758

9387.3

11408.8

-2.06

127627

354.66

2002

45705.8

17453.9

9029

12130.8

0.98

128453

355.82

2003

43069.5

16065.6

8648.8

11583

-5.77

129227

333.29

2004

46946.9

17908.8

9195.2

13028.7

9.00

129988

361.16

2005

48402.2

18058.8

9744.5

13936.5

3.10

130756

370.17

2006

49804.2

18171.8

10846.4

15160.3

2.90

131448

378.89

2007

50160.3

18603.4

10929.8

15230

0.71

132129

379.63

2008

52870.9

19189.6

11246.4

16591.4

5.40

132802

398.12

2009

53082.1

19510.3

11511.5

16397.4

0.40

133474

397.70

2010

54647.7

19576.1

11518.1

17724.5

2.95

134091

407.54

表2按增长率分组

增长率

组中值(x)

年份(m)

数量(f)

<0%

-1%

199419971999200020012003

6

0%-2%

1%

1992200220072009

4

2%-4%

3%

19931998200520062010

5

>4%

5%

1995199620042008

4

 

分组结果如图1所示:

图1增长率分布

 

表3按人均占有量分组

差额类型

数值

年份

数量

A

<360

1991200120022003

4

B

360-370

20002004

2

C

370-380

19921994200520062007

5

D

380-390

19931995

2

E

390-400

199720082009

3

F

>400

1996199819992010

4

 

分组结果如图2所:

图2人均占有量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基本稳定在370至380之间,说明我国粮食产量基本上呈基本发展态势,已经很接近世界粮食危机线人均占有量370公斤,只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但与世界人均水平420kg相比,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国还应该加大农业生产。

另外,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上看,可以把1991—2004年这一阶段粮食产量的上下波动称为现代农业化的“起步”阶段,而2004—2010年粮食总产量稳步提升的事实则说明这一阶段可以称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加速”阶段。

3.3.2有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3.3.2.11991至2010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平均数计算

计算公式为:

平均粮食总产量=

=

=

根据表1中的资料,可以计算1991到2010年我国的平均粮食为:

=

=48136.22

3.3.2.21991到2010年我国稻谷产量、小麦和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平均比例计算

计算公式为:

稻谷产量的平均比例=

=

=

=

根据表1中的资料,可以计算1991至2010年我国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平均比例为:

=

=

=40.88%

同上计算出小麦的平均比例为:

22.94%

玉米的平均比例为:

27.96%

3.3.2.31991至2010年粮食总产量的平均增长率计算。

根据表2的资料,平均增长率的计算应采用几何平均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为:

平均发展速度=

=

=

=1.0114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00%=1.14%

3.3.3 有关增长量和速度指标的计算

3.3.3.1增长量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

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基期水平

计算结果如附表1第2、3行所示。

由该表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的逐期增长量在1991-1996年很不稳定有极大的范围波动,1997年-2003年基本为负,且在2000年达到最大值-39.51,说明这一时期人均占有量呈下降趋势。

而2004-2010年基本为正,说明我国加强了粮食生产,粮食人均占有量不断增加。

而2000-2005累计增长量都为负,尤其在2003年,其值达到了-42.54,说明近十来年我国粮食生产状况不好,但近几年有所回升,人均占有量稍有增加,发展前景较好。

总之,我国应加强粮食生产,努力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以保障我国人民生活水平。

3.3.3.2速度指标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

环比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每增长1%的绝对值=基期水平×1%

计算结果如附表1第4、5、6、7、8行所示。

由附表可知,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的环比发展速度围绕100%呈上下波动的状态,说明我国粮食人均量生产不稳定;而定基发展速度大多数尤其2000-2005年均小于100%,表明粮食发展都不如1991年,人均占有量呈下降趋势。

环比发展速度在1997-2003年基本为负2004-2010年为正,说明我国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重视,正在加强农业发展。

近十年定基增长速度都是负的,表明我国近十多年来粮食人均占有量均小于1991年,但在逐步缩小差距。

每增长1%的绝对值在3%-4%左右,说明我国粮食生产总体相对稳定,发展状况良好。

3.3.4有关离散程度及趋势分析

3.3.4.11991—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有关标志变异指标及其趋势分析

我们用全距(R)、标准差(S)、全距率(RHL)、标准差系数即变异系数(Vuw)来衡量。

前两者反映的是绝对差异,后两者反映的是相对差异。

计算公式分别是:

R=Ymax-Ymin

式中:

Ymax、Ymin分别为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S=

式中:

Yi为第i年的指标值;Y0为N年的指标值,N为数量。

RHL=Ymax/Ymin

式中:

Ymax、Ymin分别为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Vuw=S/Y0

式中:

S为标准差;Y0为N年的指标值。

我国主要粮食产品产量的差异如表4所示。

表4我国主要粮食产品产量差异

指标

最大值

最小值

均值

绝对差异

相对差异

全距

标准差

全距率

变异系数

稻谷产量

20073.5

16065.6

18563.09

4007.9

1013.10

1.2495

0.0546

小麦产量

12328.9

8648.8

10415.52

3680.1

978.5353

1.4255

0.0939

玉米产量

17724.5

9538.3

12694.28

8186.2

2461.53

1.8582

0.1939

粮食总产量

54647.7

43069.5

48136.22

11578.2

3424.02

1.2688

0.0711

粮食人均占有量

412.24

333.29

381.1894

78.95

21.24

1.2369

0.0557

由表4可以得出,我国粮食总量和玉米的全距较大,说明生产不太稳定。

而人均和小麦的全距变化小,则生产发展相对平稳。

全距率都在1.2至1.9之间。

小麦和稻谷的标准差均在1100左右,但粮食总量的标准差在3424.02。

小麦和玉米的变异系数在0.1左右,说明我国小麦和玉米生产量变化较小,发展较平稳。

而粮食总量、稻谷及人均占有量的相对变异系数在0.6左右,表明我国稻谷、粮食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近十多年变化大,生产不稳定。

综合说明,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人均和总量上不稳,所以我国应加强粮食生产,以确保我国农业发展,实现粮食供应充足。

3.3.4.21991—2010年我国主要粮食产品产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由表1的数据绘制折线图如图3、4所示:

图3我国主要粮食产量变化趋势折线图

由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主要粮食产量呈上下波动的态势,玉米产量的增长速度比小麦和稻谷的发展速度更快,其中自2003年-2010年起,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品产量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小麦和玉米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图4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长率变化趋势

上图的变化趋势波动较大趋势不太明显,现用移动平均法进行修匀:

图5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长率变化趋势(修匀后)

从增长率的分析来看,1995和2004年都达到了一个增长高峰,而从1995年之后迅速滑落,增长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91—2004年这一阶段的粮食总产量的上下波动称为粮食生产的“起步”阶段,而2003—2004年粮食总产量迅速提升的事实则说明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中国粮食生产的“加速”阶段。

而2004年之后,增长率又重新回落,并逐步稳定在2%左右,说明我国粮食生产逐步步入正轨。

图6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

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均占有量在400以上,但由于我国人口的迅速增加及粮食总量的下降,致使进入21世纪以来,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

使三农问题再度引起了党中央高度重视,自2003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使人均粮食占有量呈明显递增趋势。

说明党中央实行的“三农“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4.31991-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有关标志变异指标及趋势分析

这里,我们通过计算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的离差和比率来衡量我国粮食生产的差异程度,结果如表五所示。

表5粮食总产量和平均粮食产量的离差和比率

年份

离差

比率

1991

-4606.96

0.90

1992

-3870.42

0.92

1993

-2488.42

0.95

1994

-3626.12

0.92

1995

-1474.42

0.97

1996

2317.29

1.05

1997

1280.89

1.03

1998

3093.29

1.06

1999

2702.39

1.06

2000

-1918.72

0.96

2001

-2872.52

0.94

2002

-2430.42

0.95

2003

-5066.72

0.89

2004

-1189.32

0.98

2005

265.99

1.01

2006

1667.99

1.03

2007

2024.09

1.04

2008

4734.69

1.10

2009

4945.89

1.10

2010

6511.49

1.14

从表五可以看出,在96-99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平均粮食产量的离差为正,比率在1左右,粮食生产呈上升趋势,发展较好。

而1991-1995、2000-2005年离差为负,且比率小于1,离差大多在-2000以下,在03年离差值达到-5066.715,这说明该期我国粮食生产不好,年粮食产量均位于平均粮食产量线下方。

然而,2005-2010年,离差为正,且离差值逐年扩大,尤其是09-10年,离差值增大到6511.49表明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粮食生产发展状况良好,前景广阔。

1991-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与平均粮食产量离差的变化趋势如图7所示。

图7我国粮食总产量和平均粮食产量的离差

此图可能不能明显的看出长期趋势,用移动平均法对原有的离差数列进行修匀,项数为3,求得数据为:

表63项移动平均法之后的离差数据

年份

离差

3项移动平均

1991

-4606.91

1992

-3870.41

-3655.25

1993

-2488.41

-3328.32

1994

-3626.12

-2529.65

1995

-1474.41

-927.75

1996

2317.29

707.92

1997

1280.89

2230.49

1998

3093.29

2358.85

1999

2702.39

1292.32

2000

-1918.72

-696.28

2001

-2872.52

-2407.22

2002

-2430.41

-3456.55

2003

-5066.72

-2895.48

2004

-1189.32

-1996.68

2005

265.99

248.22

2006

1667.99

1319.35

2007

2024.09

2808.92

2008

4734.69

3901.55

2009

4945.89

5397.35

2010

6511.49

图8我国粮食总产量和平均粮食产量的离差(修匀后)

分析结果显示,近二十年来我国各年粮食产量与粮食平均产量的离差值变动较大,1991-1995为负,1995-1999为正,而又急速下滑,2000-2005为负,2003年后离差线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的离差值达到6511.49,创造了历史最大值,说明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呈良好发展趋势。

1991-2010我国粮食各年粮食产量与平均粮食产量比率的变化趋势如图8所示。

图7我国粮食产量和平均粮食产量的比率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各年粮食产量和平均粮食产量的比率表现在起伏中上升,在1991-1995、2000-2003年比率值小于1,其它各年均大于1,尤其近几年上升幅度较大。

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近十年无较大的突破,但近几年发展较好,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可见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前景良好。

3.3.5 我国粮食生产的趋势分析

我们以粮食总产量的趋势为例加以说明。

我们建立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方程:

Y=a+bt

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参数

b=

由于∑t=0所以上述方程就可变为:

a=∑Y/n

b=∑Y/∑t2

有关数据的运算如附表2所示。

求得:

b=325.82

a=48136.22

则我国粮食生产的趋势方程为:

y=48136.22+325.82t

根据该方程可以预计我国2012年的粮食总产量为:

y=48136.22+325.82*10=52046.1049(万吨)

3.3.6 我国粮食价格与消费量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对影响中国粮食总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

表7中国人均粮食消费总成本资料单位:

单价(元/斤),消费量(斤)

名称

单价

消费量

p0q0

p1q1

p0q1

p1q0

基期p0

报告期p1

基期q0

报告期q1

粮食

1.347

2.0756

417.70

362.88

562.64

753.19

488.80

866.98

注:

基期为:

2005年报告期为:

2010年

 

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总成本指数=消费量指数×单位成本指数:

消费量指数:

单位成本指数:

3.3.6.1人均粮食消费总成本指数计算

总成本指数=

=1.3387=133.87%

=190.55元

人均粮食消费总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49.10%,使得人均粮食消费总成本增加为190.55元

3.3.6.2因素分析

由于消费量的变化:

产量指数=

=0.8688=86.88%

=-73.84元

人均粮食消费量报告期比基期增长86.88%,使得人均粮食消费总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73.84元

由于单位成本的变化:

单位成本指数=

=1.5409=154.09%

=264.39元

人均粮食单位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长154.09%,使得人均粮食消费总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264.39元

3.3.6.3综合分析

133.87%=86.88%×154.09%

=(

)+(

190.55=-73.84+264.39

计算结果表明:

人均粮食消费总成本增长了133.87%,是由于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了86.88%和粮食单位成本增长了154.09%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均粮食消费总成本增加190.55元是由于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而使得总成本增加了-73.84元和粮食单位成本上涨而使得总成本增加264.39元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中国人均粮食的价格与消费量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的分析中得出:

我国经济社会的生产成本受粮食的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大。

4总结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来,中国粮食总产量基本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单位粮食产量也是在稳步的发展之中,但是人均占有量却是基本处于下滑的状态。

这就表明我国的粮食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由于建设使耕地不断减少。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我们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粮食的支持力度,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

为此我提出提以下几点建议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

第一、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发展政策。

第二、加大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实行惠农、互农政策。

第三、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增加单产量。

第四、确保农业生产要素的稳定供给。

第五、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实现粮食生产的技术变革。

第六、加快农业生产工具的普及,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所以加强粮食生产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必须做扎实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网站(

[2]李杰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第五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

[3]宋金法.《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J]

[4]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附表1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