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法干警陕西省城镇社区面试素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006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24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政法干警陕西省城镇社区面试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陕西省政法干警陕西省城镇社区面试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陕西省政法干警陕西省城镇社区面试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陕西省政法干警陕西省城镇社区面试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陕西省政法干警陕西省城镇社区面试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政法干警陕西省城镇社区面试素材.docx

《陕西省政法干警陕西省城镇社区面试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政法干警陕西省城镇社区面试素材.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政法干警陕西省城镇社区面试素材.docx

陕西省政法干警陕西省城镇社区面试素材

201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倒序排列)

找对“群众”就能对准焦距3

从“军人姓铁”说起4

摈弃消极的“求稳思维”5

干事当坦对“闲言碎语”5

“三烦”“三反”的警示6

“N次方文件”是块警示牌7

关键在一个“真”字7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8

“忙”与“盲”8

“不让皱纹刻在你心上”9

“一顿饭”的分量有多重10

别让“低调”走了调10

练“耳功”是门必修课11

常自砥砺“名利观”11

敬畏自然行有所止12

热衷“特供”与“特权思维”13

开展批评不妨“红红脸”13

多交几个基层朋友14

多“栽树” 少“插花”14

党性的光芒15

真话的“敢说”与“乐听”16

能干能处能忍16

领导干部要多“识水性”17

假如“陀螺”没了“轴向”17

永浴宝塔山的“圣光”18

走出治标与治本“反腐困境”19

人心向背看作风19

享乐为何竟成“主义”20

有“敏感”也应有“钝感”21

给基层干部一个好生态21

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22

为政“十德”23

无事深忧 有事不惧23

“宅”,难有“大千世界”24

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25

公务员应该有怎样的幸福观25

写好“续集”才算办成好事26

理论之美在透彻26

“秒杀心态”赢不了未来27

以辩证思维化解偏激情绪28

把儿童节交还给儿童吧28

用“美好心灵”创造“美丽中国”29

当面的批评背后的赞誉30

记取铭训不易30

信仰的力量31

克服“半坡”现象32

没有争鸣哪来共鸣32

“表态”之后更要“表率”33

从“2400万个信任”说起33

群众工作的主场在现场34

破格是爱出格是害35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35

做“扫把”,不做“泥菩萨”36

企业要做“反腐倡廉促进派”36

让群众情结在心里扎根37

人生可如虹38

说“文”解“道”38

改革需要“狮子型”干部39

“问题意识”与“建设心态”39

点燃青春梦想40

形式与形式主义41

“学习型”政党怎么学41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42

“微时代”见证大爱中国42

六任书记二十年一件事43

靠什么打破“沉默的螺旋”44

警惕政绩心态下的文化浪费44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45

文化领域不能有腐败盲点45

当干部还得会“说话”46

善于欣赏个性47

多些绿色少些铜臭47

转变文风应“言之十有”48

老实人吃了亏怎么办?

48

内需不是奢靡的挡箭牌49

从“稻草人”到“行动者”50

当官即不许发财50

勤俭是梦想的孵化器51

中国梦,给世界再添精彩51

当代中国人的历史担当52

为梦想铸魂53

雷锋的快乐从哪里来53

创新,撬动“中国梦”的杠杆54

你我心里都有一个雷锋54

在奋斗中抵达梦想新高度55

每天陪老人一小时如何56

美丽中国不等于漂亮中国56

敢于向陋习开刀57

“不朽”之功如何立?

57

腐败是沉重的枷锁58

岂能“揣着明白装糊涂”59

让百姓更自在更舒心59

心念纯政风简60

接地气,更要懂地气60

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61

转作风切忌“夹生饭”61

莫忘衔珠酬厚土62

话要有趣63

多长点与群众沟通的本事63

不吃苦会吃亏64

听真话听心里话64

鞭打慢牛出活力65

民生工程如何得民心65

春节应当怎么过66

“拙于交往”与精于事业67

多访贫困村 多看困难户67

破除“只唱不做”的空头政治68

又到春节说吃喝68

穿百姓鞋 走百姓路69

治理环境需要“三心”同行70

“放水养鱼”的学问70

众人拾柴火焰高71

观众需要笑71

会当“将军”更要会当“排长”72

让“家门口的美”更多些73

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73

让崇清成为一种风尚74

“末端扶贫”与“源头治贫”74

从质疑“闯黄扣分”说起75

东风初绽第一枝76

千难万难,问计于民就不难76

百姓萦怀万事不难77

 

找对“群众”就能对准焦距

谢国明《人民日报》(2013年08月02日 04版)

  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散光”,是中央对解决“四风”问题提出的明确要求。

许多单位的领导干部这样做了、效果不错,但也有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在听取意见、寻找问题的过程中偏离了方向。

有的听取和找到的不是作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有的准备解决的突出问题不是“四风”,而是本单位内部干部职工的住房、收入等生活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有这些单位的领导主观上的问题,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虚应故事,不敢来真格的,怕照镜子照出短处,正衣冠正出缺陷,洗洗澡洗出污垢,治治病发现痼疾。

更多的则可能是,一些同志有认识上的问题或者工作方法上的问题,没有明确谁是真正的“群众”,没有找真正的“群众”听取意见,也就是在“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

  理论上讲,群众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

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少数干部的头脑中,群众这个概念却常常模糊不清。

有的只是抽象的符号,有的只是周围的少部分人。

看上去都是“群众”,其实不同的“群众”会有不同的意见。

比如,有的单位没有开门搞活动,而是闭门修炼、体内循环,听取群众意见只囿于听取本机关本单位内部干部职工的意见,解决突出问题也仅限于解决本机关本单位干部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

这就很有一番辨析的必要。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本机关的干部职工,无疑是群众。

大家的意见,确实应听取。

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当然要解决。

但是,作为高级领导机关、高级领导干部,其工作对象和服务范围,绝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本机关本单位内部的干部职工,而是该机关该单位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范围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本机关本单位的干部职工,只是广大群众中的一小部分。

  所以,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突出问题,都应当首先明确其工作对象和服务范围。

找对了这个“群众”范围,就不会走偏方向。

因为广大群众当前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以“四风”为集中表现的突出问题。

在这方面,中央领导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在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之前,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或者委托有关方面召开座谈会,下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各层次各方面的意见,用严肃的态度查找问题,最后形成了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从自身做起,立行立改。

  群众是一个集合概念,也是一个具体概念。

有广大群众,也有不同群体。

在观念多元、利益多样的今天,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突出问题,既要听取广大群众的普遍性意见、反映大多数群众利益的意见、代表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意见,也要听取不同群体的特殊意见、反映个人利益的意见、代表眼前利益的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这就为我们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好突出问题指出了方向和界限。

如果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就可能或一叶障目,只顾特殊群体和小团体的利益;或画饼充饥,只顾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或目中无人,根本不顾人民群众的任何利益。

  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既关系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也关系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特殊利益。

反对“四风”、整顿“四风”,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只要找对“群众”,就能对准焦距,找准“四风”的根源和表现,找到解决突出问题的出路和办法,教育实践活动就能做到不偏不虚不空,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从“军人姓铁”说起

向贤彪《人民日报》(2013年08月01日 04版)

  近日回老部队看到营区高挂着一幅标语:

“军人姓铁,铁骨铮铮;誓言如钢,以钢铸魂”,再看训练场上龙腾虎跃的练兵阵势,不觉生出一番对“铁”的思考。

  铁,一个普通的汉字,可以引申为“铁军”,一支拖不垮、打不乱的军队;可以引申为“铁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勇士。

刘伯承元帅作战前动员就曾说,军人要做铁打的汉子,不做泥捏的菩萨!

粟裕将军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在扉页上题曰:

“炼成钢铁如保尔,莫做浮草似罗亭。

  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

铁是物质的,有重量、有硬度,而当它组成“铁心”、“铁骨”、“铁拳”等词后,就演绎为一种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

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言:

“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

  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可以活成一种传奇。

姓“铁”不应成为军人的专利。

在五光十色的诱惑和考验面前,多一点铁性,乃是立身之本,成事之要,可以让精神灿烂,灵魂溢香,可以活得有正气、有骨气。

  信仰如铁,不可动摇。

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守望,是一个人灵魂深处的追求。

有信仰,精神才不会缺钙,灵魂才不会锈蚀。

如果没有信念的烛照,没有价值的坚守,一个人就会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活着,是人生的终极哲学命题,也是信仰的拷问。

信仰如铁,惟有矢志不渝的坚守,才能撑起人生的脊梁;信仰似金,惟有淘尽功利的杂质,才会愈发闪亮。

  意志如铁,不可懈怠。

事业征程,从来少有康庄大道;蟾宫折桂,自古未见轻而易举。

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必须铁下心,铆足劲,勇于攻关,敢于亮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困难矛盾之处,急难险要之事,最能考验我们的意志和作为,惟有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愈挫愈奋的英雄气,才能攻坚克难,在迎接一个个挑战中,不断开创新局。

  纪律如铁,不可松散。

纪律姓“铁”,它具有铁的规范性,是带电的“高压线”,恰如毛泽东所言:

“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

纪律是“力”——克敌制胜的战斗力,内部团结的凝聚力,防止思想受侵蚀的抵御力。

“纪律好,如坚壁。

”守纪如铁,体现政治信誉、人格魅力;执纪如铁,彰显党性原则、公平正义。

  团结如铁,不可内耗。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诞生于抗战时期的歌曲,不但阐明了力量与团结的内在关系,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大到一个国家或政党,小到一个单位或部门,都需要钢铁般的团结。

只有这样,才能凝心聚力,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坚不可摧、所向披靡。

  “打铁还需自身硬。

”担当重任,推动发展,党员干部尤须强壮筋骨,勿患“软骨病”,多长“硬骨气”。

只有自身硬气,做人才有骨气,工作才有底气,攻关才有勇气。

让我们多一些铁骨豪情,以自身过硬、工作过硬,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展示信仰如铁、意志如铁、纪律如铁、团结如铁的无穷力量。

摈弃消极的“求稳思维”

刘良军《人民日报》(2013年07月31日 04版)

  一次干部恳谈会上,某领导干部结合自己的履职经历,谈了一番所谓别有新意的切身感受:

现在当官实际上是一份高危职业,要想任上不出事,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稳”。

不仅自己处事要“求稳”,对下面也要强调“稳”,就这样一直“稳”下去,即便没有功,却也没有过,最终全身而退。

  乍一听,一些干部任上“求稳”似乎“很高明”:

干事有风险、无事保平安,不稳容易添乱、改革容易失范、创新容易出事,更何况倡导改革、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到头来也不一定能得到上级赏识与群众认可。

做事不讨好,不如不做事,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平安无事。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一些领导干部奉无为而治为当官秘诀,以明哲保身为处世良方。

  当然,干事创业需要积极稳妥、周密审慎、老成谋国。

这种求稳,是为了防止纰漏、堵住风险,更好地把事情办成,最终目的是通过实干取得实绩,这也是“稳中求进”的题中之义。

而那种不谋事、不干事的“求稳”则大异其趣,乃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敷衍塞责、得过且过。

  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

面对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焦虑,面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就业难等方面的矛盾问题,如果“任凭问题起,我自无作为”,回避问题、绕开矛盾、无动于衷,那么,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只会拖延问题的解决、助长矛盾的积累,最终则会贻误事业发展、损害群众利益。

改革步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味“求稳”,又何异于一味求退?

  这种消极的“求稳思维”,实质上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是不作为、怕作为、乱作为的体现。

既在其位,当谋其政;不任其政,何当其位?

既然走到今天这个岗位,表明其前期工作出色、组织信赖、群众认可,但以前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今天不能也不应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高枕无忧。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大背景下,领导干部如果不思进取、不谋事业、回避问题,必然出现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巧办法不善用”,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我们正处于“爬坡迈坎”阶段,越是在这种时候,越需要我们以只争朝夕的忧患意识、以励精图强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改革创新的昂扬斗志,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事业发展。

  守株待兔,兔必不可得;明哲保身,身未必能保。

摈弃消极的“求稳思维”,我们才能有所作为,也才能无愧于心。

干事当坦对“闲言碎语”

闻君《人民日报》(2013年07月30日 04版)

  一些干部谈起烦心事,直言基层工作不好做,时常需要面对冷言冷语、闲言碎语。

的确,有的干部很想干事、真心干事,可是忙忙碌碌,却一时落个群众埋怨。

有的敢于创新、大胆改革,可是百计千方,却一时被指为标新立异、好大喜功。

相反,有些不想干事、安于现状的人却能指手画脚,说风凉话,优哉游哉,很是快活。

  社会转型期,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各种矛盾的难度很大。

同时,也存在“干的不如站的,站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说的,说的不如捣蛋的”等现象。

工作的确不好做,但是,干事业又什么时候容易过呢?

不同时期,总是有不同的难处。

尤其是今天的基层干部,想有那种无噪声、无压力的工作环境,只怕并不容易。

没有一种百折不回的定力、一种心平气和的沉着,反而会迷失自己,虚掷光阴。

  当年沈浩刚到小岗村的时候,就有人议论:

“城里人受不了乡下的苦,呆不了几天就得跑。

”“他是借着小岗村的名气来镀金的,镀完金就走。

”但是沈浩留了下来,以真诚态度面对质疑,以执着干事坦对指责,一干就是两届,使小岗村面貌大变,他也成了“群众离不开的干部”,最初的闲言碎语杳无影踪,代之以群众的真心真情。

他长眠于小岗,万人来送他一程,人们至今念着他的好。

  真心为地方发展、为群众谋利,纵有一时误解,终必得到认同。

真心干事可能一开始会被怀疑、被质疑,被误解、被曲解,甚至被诋毁、被谩骂,但是“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群众终究会懂你,把你放在他们的心里。

倘若一听群众议论就厌烦,一听百姓嘲讽就觉得委屈,一听人们挑剔就撂挑子,岂非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样的干部,很难开展工作,群众当然信不过。

  “谤来不戚,誉至不喜”,一心想干事的人,应当涵养这样的心境。

心无杂念,即无忧谤誉。

问心无愧,则坦对人言。

我们说干部要有担当,也包括担得起闲言碎语,经得住谤誉之扰,唯在埋头干事、责尽心安而已。

小平同志曾经讲:

“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

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

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

”对于基层干部来说,清醒于自己的责任,一心干好自己的事情,就不会为闲言碎语所乱。

  真心想干事的人,往往长于雷厉风行,而短于虚应故事,巧于真干实干,而拙于人情应酬。

如果真心干事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不想干事的人却得不到必要的批评、教育和惩戒,那么长此下去必然勇于任事者少,墨守成规者多。

诚然,闲言碎语不能靠强制力来禁止,但却可以通过用人导向来春风化雨。

让只有唱功没有做功、不想干事惯会指手画脚者靠边站,而对真心干事者坚定支持,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位置,闲言碎语自然就会遁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对于干部来说,抱定这样的态度坦对闲言碎语,坚定执着干事,则“回首向来萧瑟处”,必定“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烦”“三反”的警示

陈建荣《人民日报》(2013年07月29日 04版)

  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履新不久的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开诚布公地讲出了自己的“三烦”、“三反”:

一、烦恼和反感通过各种关系打招呼要求提拔;二、烦恼和反感给他送东西;三、烦恼和反感打着他的旗号谋取利益。

他向全省人民承诺他的“三反”:

“打招呼没有正能量、送东西没有好印象、帮那些打着我旗号的人办事没有好回报,大家与我一起来反对。

”一席话点出了不正之风的要害,十分给力。

  因为是领导干部,因为手握一定权力,围着转的人必然很多。

有人打招呼,有人送东西,有人打着你的旗号谋利益,这样的烦恼和考验可能每天都会碰到。

这既是领导干部的烦心事,也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大问题。

面对这些考验,是乐于接受、疲于应付,还是坚决反对、守住底线,往往反映出一个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态度和决心。

  打招呼的目的是求关照。

现在,有的干部不是靠干实事求进步,而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关系打招呼要求提拔。

而打招呼之人往往非同一般,所“招呼”之事往往不那么合规合理,或以权压人,或以情扰人,或以利诱人。

总之,软硬兼施,让你左右为难。

这样的“招呼”显然违背公平公正原则,违反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如果“上边一声招呼,胜过十年苦干”,那么,这个地方、这个单位就不可能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

只有让干实事的人不吃亏,让“打招呼”的人没市场,才能在用人导向上形成正能量。

因此,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嘴”和“耳”:

对下,不能违规违纪“打招呼”;对上,不能唯唯诺诺“听招呼”。

  送东西的目的是套近乎。

现在,有的干部不是密切联系群众,而是密切联系领导;不是一心琢磨工作,而是专门琢磨领导。

领导喜欢钱,他就送钞票;领导喜欢色,他就送女人;领导喜欢艺术,他就送“雅贿”。

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

如果领导干部对所送的东西来者不拒、统统笑纳,那么送礼之人就会排成长队,送礼之风就会泛滥。

俗话说,当官不打送礼人。

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反其意而用之:

当官要“打”送礼人。

怎么打?

对于一时糊涂的送礼之人,要多加解释,耐心开导,动之以情,“拒”之以理;而对动机不纯的送礼之人,则要毫不客气地“痛打”,该批评的批评,该教育的教育,该处分的处分。

  打领导旗号的目的是谋私利。

现在,常有一些人打着领导的旗号四处伸手,小至索要财物、推销产品,大至跑官要官、承包工程。

其中,有的可能是招摇撞骗的“大忽悠”,有的可能真是贴近领导的身边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严防“打着领导旗号办事”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自身。

如果领导干部严于律己,管好身边人,敢于公开宣布“帮那些打着我旗号的人办事没有好回报”,把“打着领导旗号办事”的路封死,那么,拉大旗作虎皮的人就会四处碰壁,没有市场。

  常言道,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须自身硬。

如果自身不正、不硬,就可能给人以机会,授人以把柄。

只有从自己做起,坚持自省、自警、自律,养浩然之气,练过硬素养,才能以自己的一身正气带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N次方文件”是块警示牌

吴良伦《人民日报》(2013年07月26日 04版)

  某地一个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的文件,到了乡镇竟被转发了三次,变成了《关于转发某某县关于转发某某市关于转发某某省关于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意见》,转发的转发的转发,转发的三次方,十足的绕口令。

对这种了无新意、照搬转发的文件,群众戏称为“N次方文件”。

  由“N次方文件”,想起一则往事。

1962年,漫画大师华君武画了一幅名叫《永不走路,永不犯错》的漫画,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眼神畏缩,躲在婴儿襁褓里不敢动弹,漫画讽刺那些为了个人得失,宁愿不工作也决不冒犯错危险的官员。

毛泽东看到这张漫画后,立刻作出批示将其作为文件下发。

  不是说文件都不能转发,但显然,文件每机械地转发一次,文件得到落实的“边际效应”就会递减一回。

也不是说,落实政策都必须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但毫无疑问,漫画作为文件下发的效果,要远胜于简单地将文件层层转发。

贯彻执行政策,最要坚持的是实事求是,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落实,什么管用用什么,怎么有效怎么来;最要防范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照搬照抄,做无用功。

  曾经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

“N次方文件”转发次数再多,也只是在完成漫长的公文旅行,有厚度无深度,有数量无质量。

看似“不折不扣”“原汁原味”,实质则是不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不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仅仅是在形式上与上级“保持一致”,显得“政治正确”,做足热热闹闹、花团锦簇的表面文章。

  几年前,某市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

开工后,有关部门多次汇报都说项目进展顺利,还专门拿来工程效果图给当时的市委书记看,讲得头头是道,一时间书记也信以为真。

后来,他到实地去暗访,发现几个月过去了,根本就没有动工,连个坑都没挖,假把戏一下子就被戳穿。

事后,这位市委书记感慨地说,形式主义最能应付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最容易被形式主义所蒙蔽。

这件事情表明,抓落实只要一抓到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就立马现形。

  在某地广场上,有一个雕塑群,主雕塑是“落实”。

其创意是用三根粗钢管斜向交叉,架着一块由天而降的大石头,以“落石”寓意落实。

不少人看后赞誉有加,但也有细心人不以为然,认为下落巨石被三根钢管架着,没有落地,因而不是落实,是落不实。

这也启示我们,落空容易,落实为难。

在抓落实的过程中,尤其要防止主观上想落实、客观上未必落实的怪现象。

  有话说得好:

千忙万忙,不抓落实都是瞎忙;千条万条,不去落实都是“白条”。

真抓实干乃是惟一能够通向梦想的真实路径,因而,抓落实的能力也应当成为评价干部的关键因子。

关键在一个“真”字

董仚生《人民日报》(2013年07月25日 04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如何密切联系群众?

关键在一个“真”字。

  与群众交真心。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条件十分艰苦,方志敏同志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常打着灯笼访农家,穿着草鞋进农户,把群众工作做到了家,从而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根据地“活跃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变化”。

与群众交真心,就是在与群众打交道过程中,要怀有一颗赤诚的心、一份温暖的情,与群众推心置腹,坦诚相见。

有道是:

不近乐师,难做知音。

密切联系群众,一定要把群众当“知音”,不打官腔,不带傲气,摆正位置,放下架子,主动与群众攀亲交友,与群众心心相印,以心换心。

  同群众讲真话。

在与群众沟通交流中,在宣传发动群众时,必须讲符合事实的话,讲群众听得明白的话,讲依法依规的话,讲符合群众利益的话,讲袒露心扉的话。

这样讲话,群众才能在“话”中听出真情,听出实情,听出感情。

党员干部带头讲真话,大力倡导和营造讲真话的氛围,讲假话的市场就会越来越小,讲假话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党员干部才能真正与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群众的想法才会在轻松的倾诉中表达,困惑才会在深入的沟通中消除,情绪才会在真挚的交流中理顺,怨气才会在有效的疏导中化解。

  向群众求真知。

群众的知识、经验、意见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