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的一次演讲实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994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的一次演讲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的一次演讲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的一次演讲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的一次演讲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的一次演讲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的一次演讲实录.docx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的一次演讲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的一次演讲实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的一次演讲实录.docx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的一次演讲实录

经管学院院党委书记杨斌老师2005年的一次演讲实录《MBA学得到与学不到的》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

欢迎您来到清华经管学院《管理者而非MBA——MBA之学得到与学不到》及招生说明会现场。

我们的活动现在开始。

杨斌博士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毕业,是企业战略与政策系的副教授,也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专长组织、领导、伦理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教学与咨询,有多部译著和专著出版。

今天杨斌老师会谈谈中国的MBA的教育何去何从。

杨斌: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在这样的时刻探讨这个问题,《MBA之学得到与学不到》还有一个副标题,是我在深圳做演讲时候的副标题,是MBA毕业,一场悲剧正上演,加了一个问号,是为了说明MBA的学生在就业,特别在职业生涯刚开始遇到的困难。

今天讲座的主要目的是要招生说明,希望通过这样的讲座,让大家了解MBA的教学和发展动态。

我希望通过两个小时左右的演讲,引发大家对MBA和管理者两个角色的不同思考。

同样,引发大家思考,除了得到这样的学位,自己怎么样利用在MBA的项目花两年或者是更多的时间,怎么样把MBA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管理者,这里面有我的思考和体会,和大家来分享。

今天来听讲有我的学生,也有申请者,毕业生来听我认为有一定的益处的。

同样的内容也跟人力培训的经理,和我的同行来共同分享。

今天也有媒体来的朋友。

我会谈三个话题,两个源起,还有一个是得到与得不到。

第一部分问题的缘起:

国际篇

为什么我们现在来探讨MBA之学得到与学不到?

实际上在国际上有大背景,我们不时听到对MBA的评价,到底MBA怎么样?

我需要用不同的例子跟大家来说话。

第一个来看看美国,美国的管理教育有什么新的趋势和动向吗?

首先在MBA的项目中申请人数逐渐在减少是重要的现象,我们拿2003到2004年,美国的不同项目的管理申请者,实际上是03年到04年度美国的管理项目中招生显著减少,两年制全职的项目,是78%,申请都减少了。

一年制减少是67%。

再减少的项目是在职项目,是48%,培训项目是26%,项目的申请者都减少了。

越是要离开工作岗位,要全职学习的项目,申请项目减少得就越高。

越是不需要脱产学习的项目,有增有减。

这个是第一个数字。

第二个来看看国际上,我们看看人数上的变化,2003年2004国际上的学生,我们今天会讲到,从9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的管理项目把全球作为重要的卖点或者是竞争优势,这股风是从欧洲吹过来的。

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在典型的美国MBA管理项目中间,教师中有1/3到2/3是来自国际的教师。

教学的内容中案例中间1/3来自北美的部分。

学生比例是怎么样?

某个学院最多的是1/3的学生来源来自非美国。

大家知道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容易达到的数字,这个不同于欧洲所进行的国际化。

欧洲的国际化有自己的便利之处,比如说一个德国的项目,他可以说老师中有60%是国际化,50%的学生是国际化的。

美国的学生申请德国的项目呢,都算国际化。

但是对北美来说就没有那么简单。

北美的申请项目增加得多,减少得多,是75%。

申请人数显著减少。

即便是哈佛商学院申请人数的下降也有1/3。

有的学校下幅度高达50%,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商学院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在商业周刊的杂志上说过MBA等于MRA。

这专门是在美国的军队中,特别是陆军中惯用的术语。

我们打着战役,突然发现了减员。

这对于MBA的负责人来说,对MBA的从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与此同时,MBA的学费不断地上涨。

现在,顶尖商学院的学费在过去6年上涨55%,平均每年达$33,774。

而哈佛商学院2004年学费涨至39100美元,申请的人数也是不断地减少,比2003年减少16%。

为什么在减少?

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原因。

其中有人认为人口结构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从代季的角度讲,这实际上对我有点启发,你要注意到整个的人口不是均匀的分布,像一个圆柱体,它会在不同的代发生伸缩。

不是我这样的人,是有肥有瘦的地方。

从60年代初是婴儿潮的时期,生育的比例很高。

这方面申请的人比较多,而对70年以后就逐渐的减少。

第二个原因是成本增加。

现在想申请美国MBA的项目,还要考虑到容易不容易Visa,即便得到了Visa,在美国就业也不容易。

大家都知道,以前美国一度说到西部去,因为西部有机会。

而现在说的是到东方印度,中国,因为这些国家存在着重要的就业机会。

清华的经管学院我们到今年秋季入学的时候有33个留学生来自别的国家,有76个学生送到别的国家中,还有74名别的国家的学生来到商学院来学习。

他们愿意到我们这儿来了,而且愿意把我们的人交换过去,来跟他们一起分享中国的情况。

当然除了这样的普遍原因之外,其实管理教育存在着若干的问题,这也是有不小的关系。

为什么申请人数下降,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目前的管理教育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讲的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中有社会、雇主、员工都是Stakeholder。

主要的批评意见认为,目前的管理教育,传统的MBA教育,在以下方面存在着问题。

能否传授有用的管理技能

能否培养领导者

是不是建立道德行为规范

是不是引导学生找到好的工作

同时MBA学费增长过快就没有逻辑性

这个是泛泛而言,特别是来自舆论。

我从另外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现在认为对MBA或者是管理教育批评和反思,是1959年和1984年变革以来的第三次浪潮。

这个是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叫第三次浪潮?

所谓1959和1984年怎么回事?

现在我手里拿的这本书《管理者而非MBA》,是今年6月份出版的,至少在这个圈子里影响特别大。

你既然选择接受管理教育,你就要了解管理教育的来龙去脉。

我经常问一些学员,你知道不知道世界第一所管理学院是哪一所学院?

是多少年诞生的?

有多少年的历史?

实际上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百年复归,在1881年的时候,在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商人,也是一个富有的商人,把他的积蓄捐给了宾西法尼亚大学,叫沃顿商学院,沃顿是个商人。

一百年之后,沃顿商学院在所有的商学院中排名第一。

不管是哪儿的排名,沃顿一直排在第一位。

这个学院有一个专长,是财务。

它是在费城,和纽约离得近,可以找到非常好的财务工作。

刚开始办这个商学院的时候,这个商学院教育集中在什么地方?

是一些举止,一些你的行为,你的举止和行为怎么像一个商人,有教养的商人。

这个是沃顿最早做的事情,还有会计。

1908年的时候,第一个MBA项目在哈佛商学院。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如果诸位你们今年报考MBA,当你们毕业那一年,你们正好赶上全球范围内MBA的一百周年了。

MBA一百年了,但是并不是一帆风顺。

我跟大家说说历史。

比如说整个管理教育发展中间,非常重要的兴起和成长,在北美是194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商学院1949届》,这本书很值得读一读,我为这本书写了一个评论。

当1974年的时候,封面就拿这班的毕业学生做封面。

标题是“令美元失色的班级”。

这个班级当中有很多人成了美国500强。

为什么这一届这么厉害?

有原因。

这个是美国法案对教育的推动。

1945年二战结束,当那些有战功和退役的人回来了。

回来以后为了鼓励美国的好男儿愿意再为美国效劳,政府决定为他们在教育上申请,只要他们被录取了,钱就是由美国政府来付。

这样的政策把穷苦家的孩子都吸收了。

美国好的学校是私立学校,你念书可以,但是付不起学费。

怎么办?

只能望门兴叹。

现在好了。

这些人最爱学的管理学就是商学院,他们战争时那些非正常的生活,将来对什么有帮助?

从商。

那几年哈佛商学院可挑选的余地特别大,最后的结果超过80%,将近90%招收的学生都是二战退伍兵,这些人入校以后每天睡觉是3—4小时。

他们说我们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没有睡眠不算什么。

清华的老师也说,在77、78、79年的学生,他们不睡觉,像海绵一样渴望吸收着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

在美国他们那一届也是这样,在工作上也表现非常优异,所以最后这个班那么多的学生都成为了世界500强的CEO,当然整个班的人数也多了一些,是700人。

这个是快速的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美国MBA的授予量到了七万人左右。

这个是非常快速的发展。

大家知道中国的MBA的授予量是多少?

我们一共招生是18000人。

他们数量是多少?

那个时候是七万人。

这七万人到50年代的时候,受到了不例外的抨击。

美国人是有危机感的民族,在50年代,美国非常严肃地反思过他们的教育,原因何在?

在50年代的时候,美国人觉得自己落后了,是比哪个地方落后了呢?

觉得是比苏联落后。

那个时候的苏联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一个把人送到太空中的是哪个国家?

是苏联。

所以美国从各方面反思,其中一个反思是卡耐基基金会,一个是福特基金会。

所以要提到报告,少不了这两个报告。

《管理者而非MBA》的作者明茨伯格教授不断地嘲讽啊,1908年发明的产品,1959年提出的战略,一直经营到现在。

他说的是谁呀?

是MBA。

MBA那个战略是什么战略?

在1959年的两个报告的冲击下,最重要的批评就认为MBA或者是管理教育太儿戏,太不够严肃了,各个学校和各个学校差别很大了,可以说其中缺少一些分析能力和定量分析的能力的培养。

这次的冲击以后对美国的管理教育确定了什么?

简单说起来,就是一个核心课的体系。

不管是哪个学校办MBA,都要开核心课,这些核心课都是知识点的东西。

要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还有一条,就是要求教MBA的老师具有博士学位。

在1959年以前没有。

有的教师达不到1/2。

有的从董事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了,就教MBA了。

1959年以后就没有了,而且成为了主流。

到1980年代的时候,又一次反思,84年也好,88年也好,美国又觉得不行,这次认为比日本弱。

在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日本企业狂热地收购美国标致性的建筑。

很多标致性的建筑拥有者是谁呢?

是日本。

所以1984年美国说,美国的管理教育应该为美国经济落后于日本负主要的责任。

在美国,MBA或者是相关的毕业生,是管理人员当中相当重要的人员。

在1988年又做了一个报告,这次报告决定美国要做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全球。

而且这次最大的变化是全球化。

美国发现之所以日本行美国不行,最重要的是日本有博采众长、融成一家的能力。

大家的创新不是原创性的,而是模仿,最后组合在一起,能力更强了。

最后聘请背景不同的老师,在教学中加一些来自印度、中国、日本、拉丁美洲的案例。

到这个时候,美国的教育到达了一定的顶峰。

每年的MBA的授予量达到了10万人,或者是11万人。

每一年世界上生产多少MBA,大数可以跟大家说,美国占了大头,全世界是十几万的样子,美国占了十万。

有一些经济强国,长期没有引入MBA项目。

比如说日本、德国都没有引入。

MBA继续发展发展,发展到了2002年到2005年。

为什么是第三次浪潮?

我介绍一下这个文献。

第一篇2005年的五月,这个是一个多月前的事。

有一个人如果看过《极客与怪杰——领导是怎么炼成的》。

这个作者沃伦?

本尼斯,领导力方面一个人叫(约翰扩特),一个叫本尼斯。

现在本尼斯主要在加拿大,南加大商学院教授,同时是哈佛领导中心主任,他写过一篇文章HowBusinessSchoolsLostTheirWays,叫《商学院如何迷失了方向?

》或者说,商学院怎么就走错了道。

再看看02年的9月,这个老师叫JeffreyPfeffer,他是大教授,在02年的9月,他和他的学生合作做了一个研究,最后发表了一个论文,叫《商学院的终结》,说得难听点的是判死刑的意思。

最后说说我翻译出版的书,叫《管理者而非MBA》。

这个是明茨伯格教授,他是管理方面的大师,重要的方面是战略方面的大师。

有没有发现共性?

他们都是来自商学院,他们都是在领域中的绝对的大腕。

他们所进行的这样的东西,没有一篇是自说自话,都没有用断言,我们看这里面有数据、有事实,有严密的推理。

这叫严肃之作需认真对待。

那么,他们都说什么了?

《商学院如何迷失了方向》最重要的批评是什么?

最重要认为是商学院方向走偏了。

商学院的教师在对管理中间最重要的领悟和科学研究的严格性这两个东西的争夺中,商学院偏于后者。

商学院的老师在聘用、提升会严格被考核Tenure。

由于这些研究要发表在杂志上,所以研究的内容过于狭窄和脱离实际。

有一个教授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公司中董事会的成员只有不到1%的比例曾经阅读过被教授们挂在嘴边上的文献。

这叫A-listjournals,有A有B。

像哈佛商学院评论是不是A-listjournals?

不算。

从办学模式上说,一个叫ScientificModel,一个叫ProfessionalModel。

他现在的模式过于科学了。

现在管理方面很多不够科学,是经验,是不完全归纳,或者是很不完全归纳。

德鲁克最有名的书,是《管理实践》,他分析了几个企业?

是一个企业。

这个企业是斯隆控制的通用汽车。

还有很多大教授做的研究都是在十个企业之内,这个从科学的角度看,不够科学。

为什么?

样本太少了。

大家都知道《追求卓越》这本书,这本书中间研究了40多家企业。

还有一个《从优秀到卓越》研究了20多家企业。

这样的研究是发不到学杂志上。

彼得?

圣吉教授啊,他写的是《第五项修炼》。

彼得?

圣吉没有进入到教授的行列。

为什么?

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是科学研究,为什么是五项,不是六项啊?

所以他是高级讲师,不叫教授。

所以这就是商学院如何迷失了方向。

彼得?

圣吉当过校长,现在也在从事教育事业。

再看看02年的文章,是JeffreyPfeffer教授,他们做了大量数据研究之后,得到了一个结论,他们发现除了头25家的商学院办的商学院的项目,给学生后来的收入有一个明显的增加之外,剩下谈不上有明显增加。

如果有增加,可能是因为整个美国的收入水平在增加,或者是年头在增加,而不是因为你读了MBA。

而且发现同行越来越喜欢雇佣不是MBA的学生,愿意雇佣本科学生。

说本科的学生很好,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随便画。

宝洁公司就拒绝招收MBA的学生,只招收聪明的本科学生。

同时他还批评说MBA是高分低能。

这原来说的是高考、大学、中学。

而他说MBA毕业生缺少商业技能。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批评,那些到商学院招收MBA毕业生的企业,幼稚地希望学生提供学生的学习成绩。

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美国有两所院校顶住压力拒绝这种做法,其中就有哈佛。

他们说如果你让学生提供学生的成绩,那你明年就不要来招了。

同时也不提供照片,只要求看基本的概况。

其中也讲到了学术研究对商学院的影响。

《管理者而非MBA》

这本书在对当前的MBA教育进行了全面回顾后得到了这样重要的结论,是这本书前七章的基础,所谓的MBA教育是将错误的内容,用错误的方式,传授给了错误的对象,并带来错误的后果。

这个是很重要的结论。

这个都是用了“错”字。

这里主要的批评来自什么?

他认为现在MBA招收的学生没有管理经验。

哈佛商学院把录取MBA学生的年龄降到了26岁。

大家都知道,你越压得低,中间的培训项目就多了一些空间,但是明茨伯格教授认为,把工作经验教给没有管理经验的人,他说这样做就像教给没有见过人类的人讲哲学一样。

明茨伯格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他做飞机飞行一圈之后,就写了一本书,批评航空公司的管理。

他说航空公司的机组播音,主要的目的是不让你听懂,或者是从来不告诉你会发生什么事等等。

另外重要的批评是什么?

他发现很多MBA的学生,缺乏从事管理的激情和渴望!

没有激情,没有渴望,没有!

学MBA只不过是想换一个工作而已,所以才到商学院,或者有的人对跟人打交道、或者是管理没兴趣。

GMAT仅能鉴别成功的学生(IQ),而不是成功的管理潜质(EQ),许多人申请MBA不是为了升职,而为了离职。

还有,在错误的培养方式中甚至对案例教学也不放过,因为案例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们从很多的高校选出了很多老师到清华来参加培训班。

我给老师发了一些书,我做了一个演讲,我们在98年的时候,赵院长带着我们一起做国家教学基金重点的项目,发现在很多案例教学中,出现严重的案例空壳化的教学。

他们教学的过程中在使用案例,但是他们在使用案例的同时在找着标准答案,玩着猫和老鼠的游戏。

从20年代初大家开始研究管理,希望管理问题希望找到正确的答案。

告诉大家不要再做这个梦了。

一个什么时代开始了?

是全变的时代开始了。

有的人说怎么办?

你就说这个问题复杂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不同的管理问题,要因人而议,因地而议,因事而议。

现在缺的案例本质的东西没有了,是批判的思考没有了,而是在找一个答案。

这里最重要的培养方式的缺陷,我等会儿介绍一下,第一部分我说到这儿,大家意识到我在选择的时候,正当其时,正当什么时?

是国际商管理教育发生着改变。

我们看看中国篇。

第二部分问题的缘起:

中国篇

中国的管理教育和欧美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类似问题。

我们看看不同在哪儿。

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我们当时是经济起飞,他们是经济发达阶段,我们是MBA教育14年历史,他们是97年历史,我们是MBA教育初创期,他们是教育成熟期,我们是MBA项目76家,他们是项目上千家,我们是毕业1.8万人/年,他们是10万人/年。

跟大家简单地看这个曲线图,这实际上背后有一个逻辑,管理教育的产出,和GDP的增长有一个相当强的正相关。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看看,从1987年了到2004年,中国的GDP的增长,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的管理教育也仍然存在着大的上升空间。

今天想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德鲁克的一段话。

机械工业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一本书是《卓越成效的管理者》,这个很有意思,张瑞敏先生专门为这本书写了一段序言,他对这本书相当推崇,他说这么多年反复读的书是就是这本书。

而德鲁克写的这段看法,我读完我都觉得很激动。

他说:

管理这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

即便引进管理者也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

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

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需求和面临的最好机遇,应该说是快速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他们应该懂得如何管理,知道如何去领导企业并促进它的发展,也知道如何去激励员工和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

大家如果想赢得工作机会,发展机会,能不能像德鲁克所说的,领导企业促进它的发展,如果是做到这一点,你的发展是很大。

中国的MBA的教育是怎么样?

媒体朋友们很关注是不是中国的MBA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从数字上来说,在过去若干年当中MBA教育发展很快,从2002年以后,从报名的人数说确实是有一个下降的趋势。

当然你去问一些办学的人来说,他会说有复归的理性。

我在今年出席管理学院的会议,他们说中国是不是出现了超过20%人数的下降,他们说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我说是考生更理性了。

他们听完都笑了。

但是我们看到了MBA教学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

前一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片子,我们在中国石油工作的校友说,他们根本不能想象能进入这样的企业,是清华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

我们看01年毕业的学生,是入学年薪的3.6倍,在职的学生更高是20.6万元。

同时MBA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从94年在MBA教育委员会做秘书。

现在10过去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水平和10年前相比不是一个层次和水平上的,10年的变化是很大的。

我记得我第一安排赵院长接受采访时,有的记者分不清NBA和MBA,现在不是这样情况了,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第三部分MANAGERSVS.MBA有效管理者的本质

好了,谈到我们的第三点是有效管理者的本质。

到底我们大家从事的管理工作真相如何,或者是你即便是选择了MBA,将来毕业一定是做管理的,那你是不是了解管理的真相?

法约尔把感觉分成四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我们今天看到的《管理者而非MBA》作者是叫明茨伯格。

他在60年代的时候,他就读于麻省经管学院,他做博士论文的时候,他说他想做一些原始的东西。

他得到了五位总裁的同意,拿着秒表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记录这些人上下班都在干什么,他最后写成了博士论文,后来出了一本书,叫《管理的本质》。

他发现CEO总裁他们每天不是在拍板、在决策,在规划,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他们做的事有这样的特点,短暂性、多样性、琐碎性。

他们是此时此刻的奴隶。

他们往往是受困于此时此刻,疲于赶场。

他冷静思考的时间只有九分钟而已。

他们热衷于口头而非书面的沟通。

明茨伯格这个论文是很有影响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在商学院期间是要求学生写报告,而他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喜欢是口头沟通。

工作量大,工作步伐始终坚持不懈,“钟情”于口头交谈,经理是沙漏的颈部。

他们控制着信息的流动和资源的流动,经理有非常大的权力,是责任和权利的混合等等。

另外,在另外的一本书里面,他发现管理决策的真相。

不说读别的,就是读中共中央经济体制的报告,有一条是决策加强科学性。

明茨教授说管理很多是不科学的。

经济人的管理情形就像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伊拉克问题上做的决策一样。

他首先要引进决策,然后再论证决策是否正确。

特别对管理者或者是高管人员,最重要的决策是凭什么?

是直觉。

本尼斯说,高管人员最可贵的是什么?

是一个字,叫判断,知道一个事情的轻重、优劣是最重要的判断。

我现在说说《管理者而非MBA》的主要内容,MBA之学得到和学不到。

我们看看后面六个方面最主要的结论。

你希望成为不只是拿到学位,而是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话,往六个方面想。

技能而不只是技术,特别是人际技能。

我教MBA学生经常有一个困惑,我在课堂里学生学完之后,我最怕他们说的,他们也经常说的是,我没学到什么东西。

他们最喜欢的东西是理论,是硬知识。

特别是我们在课堂上花了45分钟讨论案例以后,有的学生很不满意,都说老师再多讲一点等等。

在我今天教授的课程,我课程时间绝不超过50%。

学生刚开始质疑,但是后来习惯了这种方式。

他们想学技能,但是把技能技术化了,希望学到一些技术,为什么这个很重要?

等会我再讲。

洞察而不只是观察,特别是组织洞察。

缺少洞察力。

什么是洞察力等会说。

第三,人心而不只是人脉,特别是立人攻心。

很多MBA的学生经常说那个我哥们,那个我熟。

我们发现那个人你认识,但那个人是不是你影响到了他,是不是某种程度上和你连接在一起。

特别是在一个组织中立人攻心的能力。

这个选自《论语》,你得让别人立起来,这样的话,你才能获得成功。

什么是管理,管理最好的定义是什么?

管理就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学问。

不是自己干,自己干不是管理,只有通过他人来完成任务,这才叫管理。

这一点来说,立人攻心很重要。

第四,智慧而不只是知识,特别是领导智慧。

领导智慧我们说这个词的时候,不是因为和他人打交道而影响了职位。

智慧是不能学的,而是要靠觉悟。

第五是创就而不只是完成,特别是创新执行。

2003年有一本书叫《执行》。

这本书在很多公司中团购,很多公司的老板希望大家执行。

但是实际上员工没有了解老总执行的真正含义。

我们说任何时候的执行不是不折不扣的完成,而是一个创造和创新的过程。

最后Worldly而不是Globally,特别是练达。

是一种对人事,人情的练达。

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思考差异的练达。

这个是从《管理者而非MBA》我总结出来,对于想考MBA,你要有先入的概念,为什么?

明茨教授分析了一个能力和素质,用这样三角形表达出来,他认为管理者要有效、成功,三个方面很重要。

基于科学的分析能力,经验上面的技巧。

我们现在揉馒头人越来越少,这不是科学,是手艺。

最后一个是艺术基础上的远见。

这三样东西合在一起的东西,是对卓有成效的管理很重要的。

他说我们目前的MBA是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做到我们在科学基础上分析,我们花了很大气力,结果也不错。

但是经济基础上的技巧和艺术上的远见却不够。

德鲁克教授说他看了一遍现在大学的课程,他认为对于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认为最有帮助的课程,两门,一个课叫诗歌写作,一个课是短篇小说。

他为什么这么说,他有解释。

诗歌写作是锻炼一个人,叫做用情感的方式去打动人。

而短篇小说中,用短的文章里,把各个方面都梳理清楚。

他的话里包含着一种直觉和感觉。

他的话值得我们思考。

艺术远离我们。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在中学之后我们远离了艺术,中文很有意思,根据中文的褒贬,就可以知道社会主流的看法。

比如说在中文里面“开明”和“保守”,哪个是褒义?

开明。

同样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