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常见问答解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913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常见问答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原常见问答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原常见问答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原常见问答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原常见问答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常见问答解答.docx

《马原常见问答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常见问答解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常见问答解答.docx

马原常见问答解答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是什么?

答: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谁?

答: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答: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

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

6.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产生重大影响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

答: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生物进化论。

7.马克思、恩格斯亲自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组织有哪些?

答: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

8.19世纪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是什么?

答: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9.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

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10.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有哪些?

答: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科学的方法论。

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应该是什么?

答: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有系统全面的眼光,要联系社会实际和个人实际。

1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答:

共产主义社会。

1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答:

以人为本。

1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答:

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答:

致力于实现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什么?

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

(1)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

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

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指向适当的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和理论

20.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适应人们某种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随实践的需要而发展。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

再次,实践不断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2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

一方面,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让客观世界为人类服务,提供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资料,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

因此,改造世界的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人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一切科学理论或认识必须服务于实践,离开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认识将失去意义。

 

22.为什么人的认识活动必须坚持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相统一的原则?

答:

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

能动性和创造性离不开反映和摹写,没有对客体的大量现象的反映和摹写,认识主体就会脱离认识的客观基础,就不可能能动地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更不可能创造性地构建出可以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的理想客体。

显然,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结论,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是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表述。

23.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答: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人的认识活动及其发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答:

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实践具有直观现实性,也就是说,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就是看被检验的理论能否在实践中兑现自己的预期结果,如果实践验证了理论的预期结果,表明认识是真理,反之,可能是谬误。

实践是以自己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除此之外的标准,都不具有客观性,都容易导致主观主义。

25.为什么说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方面,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理论也依赖于实践。

 

26.为什么“真理必有用”不等于“有用就是真理”?

答: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是有帮助的,因而真理必有用。

但这并不等于有用的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态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有用就是真理”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27.真理的绝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认识的确定性、无条件性。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真理的内容看,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都是主观符合客观。

二是从真理的发展趋势看,无论是在认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真理都在无限地发展,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

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就必然承认真理发展的绝对性。

28.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近似的、有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阶段、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不是对全部世界的完整反映。

二是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的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的正确反映,总是具有近似的、不完全的性质。

2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1)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而判断一种认识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相符合,这在主观认识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认识自身不能判明自己的正确性;同时,客观事物也不可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相符合的问题。

只有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而具有这种特性的东

30.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答: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都是人类实践的基本原则;第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

人们探寻真理的活动总是以社会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的。

人们只有掌握了客观真理才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这是对真理的价值的最好说明。

(2)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

但是,并不是任何个别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要求都包含着真理的因素,而是只有客

31.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内容上包含着哪些科学规定?

答:

其一,不是从“实际”的个别的、零碎的事例出发,而是要从事物的总体和全面的情况出发;其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从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主要矛盾出发;其三,不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出发,而是要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其四,不是只看物不看人,而是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际出发。

32.如何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答: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只有在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认识世界只能实现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并且最终服务于改造世界的实践。

33.认识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

答:

人的认识活动是一种高度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有着自身的特定结构。

具体来说,认识系统由以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1、认识主体:

指具备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人。

它包括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和类主体等三种基本形式。

2、认识客体:

是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

认识客体与客观事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客观事物与认识主体发生一定的关系时,它才具有认识客体的意义。

随着人类认识的日益进步,客观事物越来越多地向认识客体转化。

3、认识工具:

是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主

34.为什么对同一个价值事实,会出现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评价和相反的评价?

答:

主要在于:

主体的历史地位,即它的客观利益、需要和社会关系本身是否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相一致,价值和评价及其标准的主体性,决定了只有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整体和能够代表他的先进势力,是进行科学的社会评价的主体和执行者。

只有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最高的利益和价值标准,才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革命的社会评价。

35.为什么说认识的历史演化是一个有规律性的过程?

答:

(1)在内容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从宏观向微观和宇观拓展,从既成事物向事物的过去和未来推移。

(2)在形式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科学进化与科学革命交替进行,科学分化与科学整体化相互转化。

(3)在速度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科学知识的加速度增长。

36.如何理解坚持军事认识和军事实践的历史的统一?

答:

首先,军事主体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即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军事认识必须随着军事客体、军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37.生产方式的内容及作用。

答:

生产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它具有两方面内容:

从生产的技术结构看,它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从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看,它又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生产活动日益复杂化,生产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由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诸条件中最重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条件,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8.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表明的原理。

答: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实现条件,即:

Ⅰ(v+m)=Ⅱc这是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通过这一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两个派生条件,即:

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

(2)上述条件表明: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互相供给产品、互为市场、互为条件的紧密关系,它们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39.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为什么这不否定价值规律?

答:

(1)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而形成的价格。

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3)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首先,生产价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

其次,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先于生产价格,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次,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从整个社会看,剩余价值总量和平均利润总量是一致的;商品价值总量和生产价格总量也是一致的;生产价格

40.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有什么区别?

答:

1)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超额利润是同一部门内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平均利润的形成,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可获得超额利润。

3)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超额利润反映的是部门内部不同资本家企业之间的关系。

4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答:

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这是因为:

1)工人和资本家在市场上发生交换关系时,工人没有进行劳动,不能把劳动当作商品出卖。

2)商品价值是劳动决定的,说劳动是商品,劳动价值由劳动决定,等于同义反复,毫无意义。

3)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就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但客观经济规律是不能否定的。

42.简述马克思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答:

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分构成,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各部门,第Ⅱ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各部门。

2)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三个部分,即生产总产品消耗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用字母表示为:

c+v+m。

4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各个资本家企业的利润率是否都一样?

为什么?

答:

不一样。

因为:

1)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不排除各资本家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2)同一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不同。

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会产生超额利润。

3)平均利润的形成不排除超额利润的存在。

44.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什么?

这种变动是否说明工人受剥削程度减轻了?

答:

1)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时高时低,但从长期看呈上升趋势。

2)实际工资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减轻。

因为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更快的情况下,工人得到的工资绝对量虽在增加,但与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相比,相对量越来越小,这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和剥削程度的加重。

45.什么是利润率?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

?

1)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

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约。

46.比较说明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的区别。

答:

①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耕种较好的土地所获得的,归于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

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

它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限,并有优劣之分,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

级差地租I是指等量资本投入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块上所产生的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I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所产生的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②绝对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不论土地的优劣都必须缴纳的地租,是由农产品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

47.马克思是怎样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

答: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2)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

①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工人的劳动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资本家。

②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结底是由工人创造的,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的。

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不断再生产出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出商品、剩余价值,而且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雇佣工人,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8.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并阐述如何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答:

1)资本总公式是G—W—G′2)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

按等价交换的原则,不会引起价值量的变化。

而资本总公式却通过流通过程,使价值量发生了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①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4)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的使用价值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成资本的前提。

4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答: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具体地说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需的费用。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包括一些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50.简述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

答:

1)在发展了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2)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之所以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执行这一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3)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的媒介的作用。

货币执行这一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51.什么是商品经济?

它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答: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52.试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

1)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存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双重属性。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在,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全部或部分销售不出去,其私人劳动就不能或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3.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

54.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

55.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

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56.有人说,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请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答: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主要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

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

57.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答: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58.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59.什么是跨国公司?

答:

定义:

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

其实质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整合全球资源,通过垄断经营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

60.经济全球化是什么?

答:

定义:

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6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答:

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⑵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⑶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⑷.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⑸政治制度的变化。

62.社会主义怎样由空想变为科学、理论变为现实的?

答:

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身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仅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而且还完成了历史观的革新和经济学上的革命性突破,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理论变为现实:

第一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探索,第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3.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原因何在?

64.怎样理解“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第三,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

65.怎样理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第一,物质经济条件方面的缺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难题;第二,封建主义的遗留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影响;第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的干扰;第四,国际社会的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竭力破坏。

66.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6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营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