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826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docx

《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docx

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

“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

”“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

A.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B.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D.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2.(2019江苏七市3月)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涌上街头,打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决不同英法资本家签订秘密条约”的横幅,举行示威活动。

同时,莫斯科等大城市也爆发了群众游行活动。

由于前线战事吃紧,这次全国性的抗议活动没有继续下去。

这一抗议活动(  )

A.促使两个政权并立局面出现

B.遭到沙皇政府的严厉镇压

C.说明和平取得政权失去可能

D.得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

3.(2019江苏扬州1月)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

“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

”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进到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

B.“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C.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

D.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

4.(2018江苏四市一模)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接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

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

这说明苏俄(  )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收集制影响民众生活

C.经济政策不符合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

5.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基本原理。

这(  )

A.直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秘密

B.明确肯定了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作用

C.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D.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

6.(2019江苏泰州期中)《剑桥世界近代史》记载,“(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把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目标”。

由此可知当时(  )

A.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

B.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完全相同

C.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革命任务分两步完成

D.马克思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7.“只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集合点,在既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又拥有客观的革命形势和成熟的革命领导力量,多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的地方,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立。

而这种情况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必要性

B.十月革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C.巴黎公社不是历史的早产儿

D.马克思具有非凡历史预见性

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不仅是由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反封建

B.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导致革命的发生

C.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

D.俄国革命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9.(2018江苏常州期末)1922年,苏俄在重申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和禁止买卖的同时,从法定意义上确认了个体农民的存在和农民自由选择土地利用形式的权利。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苏俄(  )

A.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B.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

C.土地国有政策的动摇D.小农土地所有权的确立

10.(2018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

“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成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材料表明(  )

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政权的敌人

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11.(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

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

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12.据统计,苏联在1928年以前建立的集体农庄中,没有马的占45.2%,没有乳牛的占34.8%,有一匹马的占38.3%,有一头母牛的占40.9%;到1930年,加入集体农庄的46.9%的农户集中了当地马匹总数的49.2%,乳牛总数的42.7%。

这一变化说明苏联(  )

A.集体农庄规模在扩大 B.旨在推进工业化发展

C.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 D.农庄机械化程度提高

13.(2018江苏苏锡常镇二模)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

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

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

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14.(2019江苏南京模拟)苏联赫鲁晓夫执政后对斯大林时期推行的集体农庄进行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后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们(  )

A.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性调整

B.都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超越了两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D.都是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在两国的反映

15.(2019江苏南通1月)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

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

这些现象表明(  )

A.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B.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

C.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D.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失败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6.(2019江苏全真模拟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从1940到1952年,农业总产量增加10%,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8250万吨,低于1913年8600万吨的水平。

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达13470万吨,比1953年增加了5220万吨,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

但苏联农业在1963年又陷于严重困境,粮食和副食供应日趋紧张,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购进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撤销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各工业、建筑业部门,又回到原来条条领导方式。

1965年9月开始推行以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对企业经济刺激为主要内容的新体制。

……在农业方面,制定并加强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增加农业投资,注意采用经济核算制,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鼓励个人副业生产,重视农业生产专业化,加强农业科研,等等。

……但农业仍然是粗放型,现代化水平很低,抗灾能力差,产量难以显著提高。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落后部门。

——摘编自张泽森、田锡文《20世纪的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苏联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分别说明其主要成因。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旧落后的原因。

(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农业改革的历史教训。

(2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

“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

”“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

A.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B.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D.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答案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新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新时代,因此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2.(2019江苏七市3月)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涌上街头,打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决不同英法资本家签订秘密条约”的横幅,举行示威活动。

同时,莫斯科等大城市也爆发了群众游行活动。

由于前线战事吃紧,这次全国性的抗议活动没有继续下去。

这一抗议活动(  )

A.促使两个政权并立局面出现

B.遭到沙皇政府的严厉镇压

C.说明和平取得政权失去可能

D.得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

答案 D 从材料中的参加者和口号可以看出,这场抗议活动体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要求,应该是得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D项正确。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A项错误;此时沙皇政府已经被推翻,游行者反对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错误;这次游行没有被镇压,说明没有丧失和平夺权的可能,C项错误。

3.(2019江苏扬州1月)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

“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

”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进到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

B.“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C.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

D.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

答案 D 材料“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表明列宁认识到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D项正确。

沙皇政府已被推翻,此时的俄国不是封建农奴制国家,A项错误;列宁认为俄国的“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而非不能取得胜利,B项错误;十月革命揭开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C项错误。

4.(2018江苏四市一模)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接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

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

这说明苏俄(  )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收集制影响民众生活

C.经济政策不符合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

答案 B 题干中人们背口袋往城市运粮以解决粮食问题或其他物品短缺问题,结合“1918—1919年”可知,苏俄此时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影响了民众生活,“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正说明“背口袋的人”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B正确。

A材料未体现,排除;1918—1919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必要措施,C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取消自由贸易,D错误。

5.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基本原理。

这(  )

A.直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秘密

B.明确肯定了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作用

C.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D.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论述,这对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C项正确。

19世纪60年代出版的《资本论》直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秘密,因此A项错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明确肯定了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作用,故B项排除;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尚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

6.(2019江苏泰州期中)《剑桥世界近代史》记载,“(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把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目标”。

由此可知当时(  )

A.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

B.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完全相同

C.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革命任务分两步完成

D.马克思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C 材料“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目标”表明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开始,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革命任务要分两步完成,A项错误,C项正确;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不同,资产阶级革命的革命任务是反封建,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任务是反资产阶级,B项错误;马克思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D项错误。

7.“只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集合点,在既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又拥有客观的革命形势和成熟的革命领导力量,多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的地方,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立。

而这种情况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必要性

B.十月革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C.巴黎公社不是历史的早产儿

D.马克思具有非凡历史预见性

答案 B 根据材料“多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的地方”“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故选B项。

材料信息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条件,故A项与题意不符;巴黎公社是一个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列宁的思想,而非马克思的思想,故D项错误。

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不仅是由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反封建

B.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导致革命的发生

C.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

D.俄国革命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该学者旨在强调“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必要性,即通过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故选C项。

十月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该学者旨在强调通过十月革命解决“‘现代化’要求”,故B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俄国革命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故D项错误。

9.(2018江苏常州期末)1922年,苏俄在重申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和禁止买卖的同时,从法定意义上确认了个体农民的存在和农民自由选择土地利用形式的权利。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苏俄(  )

A.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B.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

C.土地国有政策的动摇D.小农土地所有权的确立

答案 B 据材料信息“1922年”“从法定意义上确认了个体农民的存在和农民自由选择土地利用形式的权利”可知,当时苏俄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一政策推动了农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D项错误;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重申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和禁止买卖”,C项内容不符,排除。

10.(2018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

“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成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材料表明(  )

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政权的敌人

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答案 D 根据“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成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可以看出,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D正确。

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止,A时间不符,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致富,B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

11.(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

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

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答案 C 表格显示钢和煤炭的增幅分别是326%和368%,而棉织物和谷物增幅分别是48%和31%,说明苏联注重工业化发展,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C正确。

12.据统计,苏联在1928年以前建立的集体农庄中,没有马的占45.2%,没有乳牛的占34.8%,有一匹马的占38.3%,有一头母牛的占40.9%;到1930年,加入集体农庄的46.9%的农户集中了当地马匹总数的49.2%,乳牛总数的42.7%。

这一变化说明苏联(  )

A.集体农庄规模在扩大 B.旨在推进工业化发展

C.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 D.农庄机械化程度提高

答案 B 集体农庄中马匹和乳牛比例的变化折射出苏联集体农庄生产资料集中程度的提高,其主要目的是发展集体农业以推进工业化发展,故选B项。

A、C两项均是材料信息反映的表面现象,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庄机械化程度提高,故D项错误。

13.(2018江苏苏锡常镇二模)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

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

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

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答案 C 赫鲁晓夫改革明显不切合苏联的实际,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C正确。

A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源,排除;B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排除;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2019江苏南京模拟)苏联赫鲁晓夫执政后对斯大林时期推行的集体农庄进行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后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们(  )

A.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性调整

B.都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超越了两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D.都是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在两国的反映

答案 A 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两者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A项。

15.(2019江苏南通1月)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

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

这些现象表明(  )

A.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B.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

C.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D.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失败

答案 C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这时改革陷于停滞,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矛盾激化,C项正确。

A项是在斯大林执政后期,B项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D项是在1985年以后,故A、B、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6.(2019江苏全真模拟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从1940到1952年,农业总产量增加10%,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8250万吨,低于1913年8600万吨的水平。

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达13470万吨,比1953年增加了5220万吨,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

但苏联农业在1963年又陷于严重困境,粮食和副食供应日趋紧张,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购进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撤销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各工业、建筑业部门,又回到原来条条领导方式。

1965年9月开始推行以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对企业经济刺激为主要内容的新体制。

……在农业方面,制定并加强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增加农业投资,注意采用经济核算制,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鼓励个人副业生产,重视农业生产专业化,加强农业科研,等等。

……但农业仍然是粗放型,现代化水平很低,抗灾能力差,产量难以显著提高。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落后部门。

——摘编自张泽森、田锡文《20世纪的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苏联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分别说明其主要成因。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旧落后的原因。

(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农业改革的历史教训。

(2分)

答案 

(1)1940到1953年,农业发展缓慢,成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有所发展,成因是赫鲁晓夫改革有所成效;1963年又陷困境,成因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缺乏持久性。

(6分)

(2)原因: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忽视农业),而且其执政后期改革与经济发展日趋停滞;有限的农业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冲破旧体制;没有对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

(4分)

(3)教训:

要把农业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国民经济比例协调);改革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要勇于突破旧体制,不断深入;体制改革与现代化技术改造应同步进行;等。

(2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苏联从1940到1952年,农业总产量增加10%”可归纳出当时农业发展缓慢,原因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回答;据材料一“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达13470万吨,比1953年增加了5220万吨,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可归纳出苏联农业有所发展,原因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回答;根据材料一“苏联农业在1963年又陷于严重困境,粮食和副食供应日趋紧张,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购进粮食”可归纳出苏联农业陷入困境,原因从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回答。

(2)问,据材料二“重建各工业、建筑业部门,又回到原来条条领导方式。

……农业仍然是粗放型,现代化水平很低,抗灾能力差”并结合所学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及农业体制的落后等方面回答。

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