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680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docx

《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docx

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

一、学习内容分析:

《苏武牧羊》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

课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后,被匈奴王扣留,然而,苏武面对匈奴王的利诱、威逼、折磨依然心向祖国,毫不动摇的故事,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以及爱国热情。

课文是分三部分来写的:

以死抗辱、怒斥叛臣、荒漠牧羊,条理十分清晰。

二、学生分析:

由于这篇课文所描写的故事,距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十分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所感染。

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来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够通过留言板进行交流学习体会。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通过品位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的能力;培养学生写段的能力。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态度情感价值观: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品位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的能力;培养学生写段的能力。

智能发展目标:

语言智能

围绕主题阐述观点

参与辩论、发表观点、评价同伴发言

空间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肢体动觉智能

威尼斯小艇

人际关系智能

1.参加小组活动、讨论

2.合作形成观点

3.与老师合作

4.对同伴评价

内省智能

1.对自己的朗读作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

音乐智能

通过配乐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自然观察者智能

从录像中获取信息。

四、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从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自主学习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苏武的各种资料,并利用午间休息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苏武其人其事,让学生在课前对苏武的各种事迹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同时,我将学生所收集的各种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将其中有利用价值的内容制作在多媒体课件的“有关资料”一栏中。

这一栏中我主要介绍了《苏武牧羊》中的所有人物,苏武牧羊之处——北海的介绍(并附有地图,帮助学生理解苏武牧羊之处距长安之远,自然条件之苦)。

这些资料是为第一教时的教学作准备的。

在第二教时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怒斥叛臣”这一段的内容,我在课件中制作了一段从《东方小故事》中剪辑下来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看到苏武怒斥叛臣的情境、听到苏武怒斥叛臣的话语,使学生对苏武的形象有了一个更为直观,更为鲜明的印象。

也正是有了这个更为感性的认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快的就能够感悟到苏武这种“富贵不能淫”的气节,在朗读苏武怒斥叛臣的语句时也特别能够读出苏武那种愤怒的语气来。

在教学“荒漠牧羊”一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苏武所处条件之艰苦,我将苏武在荒漠中牧羊的一张图片扫描进了多媒体课件。

并且,在放映图片的同时,我还配了一段凛冽的风声,那呼啸的风声很快就将学生带入了北海那荒无人烟、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中。

望着那插图,听着那风声,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中所写的那句话:

“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学生甚至还补充了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内容:

饿了,苏武就啃树皮、嚼草根,甚至挖老鼠洞内的草籽充饥……学生被苏武顽强忍受着种种折磨的坚强意志所深深地感动。

我还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上了《苏武牧羊》的音乐以配合学生朗读课文。

凄凉的乐声更是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感人的情境中。

(二)以德育为核心,培养人文精神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提出这样一条基本理念:

以德育为核心,深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因而,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过渡:

十九年的煎熬,十九年的期盼,苏武终于迎来了回归祖国的这一天。

苏武出使匈奴时刚刚——,这时——。

人们看到苏武含着热泪端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的还是那支——。

此情此景,人们——。

学生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感悟到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格。

此时,教师适时提出又一学习要求:

如果你是当时迎接苏武的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苏武说些什么呢?

学生进行写段练习,并通过留言板进行交流。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五、教学环境条件:

计算机校园网络环境,学生一人一机,另有投影机、投影屏幕及视频演示仪。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策略

附注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欣赏录像,整体感知

 

三.自主学习,交流感受

 

四.分段学习,合作探究

 

五.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四.写段练习,加深认识

 

朗读相关内容

 

观看卫律劝降的录像

 

3.学习课文相关内容

重点学习“苏武不等卫律说完,……,羞愧而去。

 

个别试读。

集体朗读。

 

学生跟读。

 

2.学生学习第四、五节

生对第四节质疑。

理解:

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就明白了一切。

学生通过讨论加以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各抒己见,体会苏武生活的艰辛。

 

配乐朗读

 

重点理解:

苏武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无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他经常仰望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归祖国。

 

理解:

苏武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无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着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归祖国。

 

8.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节。

 

2.如果你是当时迎接苏武的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苏武说些什么呢?

写段练习,通过留言板进行交流。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苏武出使匈奴,正准备回国之际,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内乱,要他认罪,苏武()。

1.过渡:

面对匈奴王的威胁,苏武以死抗争,维护祖国的尊严,真是威武不能屈。

匈奴王为使苏武屈服,派卫律前来劝降。

(播放录像)

2.看了录像,请同学们轻读第四节,借助电脑中提供的帮助学习课文,说说其中哪一个情节使你感动。

 

4.指导朗读:

卫律不仅自己投降了匈奴,而且还想劝苏武也投降,难怪苏武那么愤怒。

这句话就要读出气愤的语气。

 

教师引读:

“苏武,你还是投降吧,你看,我投降以后,匈奴王不仅此我满山的牛羊,数不清的珠宝,还封我为王,……”,

5.小结:

面对金钱、高官的诱惑,苏武毫不动心,这就是富贵不能淫。

1.过渡:

匈奴王仍不甘心。

读读第四、五小节借助电脑中提供的帮助,说说匈奴王又想出了什么计策?

苏武又是怎样对付的?

 

师点拨:

苏武明白了什么?

3.师:

即使苏武此时早已明白,匈奴王是不准备放他回家了,但他仍然——,因为他坚信——。

因此,他忍受了一切常人难以人想象的艰难困苦,你们看,那无边无际的荒漠上,(配上风声)长满了野草,四周杳无人烟,唯一和苏武做伴的只有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

北海的风呼呼地刮着,吹起了苏武褴褛地衣袂,吹乱了苏武满头的华发,然而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饿了,——;渴了,——;冷了,——。

4.通过朗读,你领悟到些什么?

5.苏武那顽强克服种种困难的意志深深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一起体会苏武这坚韧不拔的意志。

6.师:

这非人的生活,苏武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整整煎熬了十九年,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呢?

 

点拨:

生死度外是什么意思?

苏武把自己的生死都放在脑后,那他把什么放在了心上?

从哪里感悟到的?

 

7.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读出苏武期盼早日归国的心情。

体会苏武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师:

十九年的煎熬,十九年的期盼,苏武终于迎来了回归祖国的这一天。

苏武出使匈奴时刚刚——,这时——。

人们看到苏武含着热泪端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的还是那支——。

此情此景,人们——。

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参悟式教学:

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

 

体验式教学:

通过音乐配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苏武的高尚气节。

 

交流感受,体现价值取向,

渗透人文教育。

 

播放卫律劝降的录像,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多媒体课件配上风声,凸现当时凄凉的气氛。

 

播放音乐,辅助朗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明确苏轼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3.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

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多媒体辅助法:

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

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CAI课件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课文《苏轼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

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

1.《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

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2.《定风波》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刚刚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都无所谓。

-

三、知识积累(18分钟)

1.形近字辨音组词

瑾:

()谨:

()

樯:

()墙:

()

萧:

()啸:

()

芒:

()    苍:

()

蓑:

()衰:

()

妨:

()防:

() 

2.解词释句

①风流:

②樯橹:

③雨具先去:

④狼狈:

3.品味下面句子中粗体词语的韵味。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答: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答:

③一蓑烟雨任平生。

答: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答:

 

四、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5-78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19-21,并自主完成“整体感知”1-3题。

(8分钟)

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豪壮情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2.以《定风波》这首词为例,谈一谈苏东坡是怎样“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

答:

 

3.豪放词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

五、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6分钟)

教案(教学过程)

一、分发《苏轼词两首》纸质学案。

二、作者简介(内容参见幻灯片2-5)(3分钟)

三、指名朗读、齐声朗读、MP3范读课文《苏轼词两首》。

(早读或课外)

四、精讲并点拨“知识积累”、“整体感知”1-4题(答案见幻灯片6-12)(10分钟)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齐声朗读、自由背诵课文《苏轼词两首》。

二、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5-78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19-21,并自主完成“问题探究”1-6题。

(18分钟)

1.《念奴娇》的上片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答: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答:

 

3.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答: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

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

 

5.在《定风波》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

 

6.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相互比较,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相同点。

答:

 

三、小组讨论(3分钟)

四、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5分钟)

五、自我创新展示(质疑问难)

①题目(要求就课文提问):

 

②答案(字数在50-100个之间):

 

教案(教学过程)

一、指名背诵课文《苏轼词两首》。

(2分钟)

二、指导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5-78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19-21,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问题探究”1-6题。

(18分钟)

三、点拨精讲“问题探究”1-6题(10分钟)(答案见幻灯片13-20)

 

练案(自主练习)

1.解释下列词句

⑴大江东去,浪淘尽:

⑵雄姿英发:

⑶何妨吟啸且徐行:

⑷回首向来萧瑟处:

2.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佑三年,与弟辙同试礼部,苏轼兄弟才华出众,同科进士及第。

B.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诗歌《崇惠春江晚景》,散文《赤壁赋》。

他的书法在宋代书苑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

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D.苏轼与其父苏辙、其弟苏洵合称“三苏”。

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一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

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

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周瑜。

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周瑜。

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这一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5.怎样理解词中周瑜的形象?

答:

6.“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沉?

为什么?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

8.“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9.“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