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674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试题.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试题.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试题

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2

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精耕细作                               B.铁犁牛耕C.封建土地私有制                D.自然经济

2.(2015·安徽安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研究中国牛耕技术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汉代画像砖上绘有二牛一人耕地的场景

B.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C.《齐民要术》写道:

“赵过始为牛耕”

D.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认为曲辕犁是古代牛耕技术成熟的标志

3.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

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

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4.费正清在《传统与变迁》中谈到:

“明朝中后期,手工艺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

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

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机户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

”以下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

A.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                            B.手工业品种类多,技术水平高

C.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5.明朝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制品有极高成就。

同时民窑生产发展很快,产品质量提高,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官民竞市、官搭民烧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瓷等品种都取得卓越的成就,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心。

据材料可知(  )

A.制瓷业在明代进入彩瓷时期                B.官营手工业以明代开始日益衰落

C.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D.明代制瓷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6.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  )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乾隆时丝织巨镇盛泽镇“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城市(  )

A.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B.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商业活动不受监管

8.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方面的小论文。

他们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成都等

开始形成著名都会城市

唐代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海禁政策已经实施

明朝太仓州的部分地主利用农村的廉价劳动力,除粮食生产外发展牧畜业、养鱼业、果树蔬菜生产,而且产品都进入市场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广州十三行主要承销外商进出口商品、代表外商缴纳关税、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及传达政令

十三行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

A.甲                        B.乙                         C.丙                        D.丁

9.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交子的出现                                            B.坊市界限的突破

C.商帮的形成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10.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B.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

C.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1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此后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其根本原因是(  )

A.商人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                    B.保证农业生产以巩固统治

C.统治者大多数是农民出身                    D.小农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大

1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3.有学者对新航路开辟作了如下评价: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对这一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

A.片面强调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        B.经济发展完全依赖对殖民地掠夺

C.新航路开辟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        D.较为客观分析新航路的历史作用

14.右表为葡萄牙首都里斯本1501—1550年物价变化的情况。

带来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代

物价指数

1501—1510

76.26

1511—1520

74.90

1521—1530

100

1531—1540

121.49

1541—1550

155.10

A.商业革命                                                B.殖民扩张与掠夺

C.价格革命                                                D.第一次工业革命

15.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说:

1500年被历史学家普遍看作是中世纪社会和近代社会之间的分水岭。

这一新时代的最初两个世纪的历史非常重要,发生了一系列不同的事件。

“新时代的最初两个世纪”西方发生的“一系列不同事件”不包括(  )

A.商业革命                                                B.殖民扩张

C.世界市场形成                                        D.马克思主义诞生

16.《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写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_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

……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材料中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  )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17.工业革命后,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赞:

“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说明铁路发展(  )

A.促进了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                B.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关系

C.彻底结束了英国的贵族制度                D.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18.1863年,洛克菲勒开办了一家小炼油厂,1870年,通过内部合并成立标准石油公司,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公司就吞并了20多家炼油厂,控制了美国90%以上的炼油业,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

这一现象反映了美国(  )

A.生产和资本出现高度集中的趋势        B.市场扩大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C.科技是促进石油工业发展的动力        D.石化工业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19.“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

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

”(千枝松:

《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

B.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C.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

D.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20.某校高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三位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

对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一些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积极创办洋务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    B.创办的企业都以轻工业为主

C.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事业发展到顶峰D.推动了家乡浙江经济的发展

21.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

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2.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保兴面粉厂等企业(  )

A.都是中小地主投资兴办的企业            B.都是私人建立的资本主义企业

C.都采用了“官商合办”的形式            D.都是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表现

23.陈启源的继昌隆缫丝厂1881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封闭,致使陈不得不迁厂于澳门。

张謇通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湖北织布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官股,另募商股,最终建立了大生纱厂。

这充分说明(  )

A.实业救国思想得到清政府的充分认可

B.大生纱厂是一个官商合办的官办企业

C.官僚资本主义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封建势力对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双重作用

24.发昌机器厂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为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个,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

到1890年其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仍然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

这些情况反映出(  )

A.上海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B.民族工业逐步改变了规模较小的状况

C.民族工业对外国企业有一定的依赖    D.民族工业在当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25.一战期间,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关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速度规模空前,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B.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C.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美日放松侵略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6.从下面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

直隶

(含天津)

江苏

(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

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B.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比处于劣势        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27.1937年8月至11月上海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物资12400吨。

内迁的工厂第一步先迁到武汉,第二步再迁四川,据统计:

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

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

自抗战爆发,沿海沿江的民营厂矿40余家率先迁移重庆。

以下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C.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28.某报宣称: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

”这体现近代报刊的作用(  )

A.控制政府            B.制造舆论             C.推广科技            D.刊登广告

29.列宁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由此苏俄(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推行了“新经济体制”                        D.开展了农业全盘集体化

30.前苏联有一个笑话:

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

“没有油啊。

”伊万说:

“那就煮_。

”老婆说:

“没锅。

”伊万说:

“那就烤。

”老婆说:

“没有柴。

”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该笑话反映苏联(  )

A.国力薄弱物资匮乏                                B.苏联农民环保意识非常强

C.个人崇拜相当严重                                D.斯大林模式导致经济失调

31.阅读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表,对表中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国民收入处于高峰

B.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国民收入不断下降

C.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度推高了国民收入增长率

D.苏联经济在七十年代出现了滞胀局面

32.下表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说明(  )

A.经济危机破坏性大                                B.危机爆发的根源

C.危机的持续时间长                                D.危机下的各国矛盾

33.罗斯福在演说中讲道: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下列对罗斯福演讲理解准确的是(  )

A.“广泛的行政权”是指突破三权分立制度B.“彻底的革命计划”是指改革资本主义制度

C.“旧民主秩序”是指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指实行工业国有化

34.罗斯福新政期间,部分资本家认为新政“敲诈富人”,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

资本家如此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史实依据是(  )

①以工代赈②监督工业生产③建立计划经济体制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5.解读《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A.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B.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                            D.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二、材料阅读

36.(2016·辽宁大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2)(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

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冶——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

……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形象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引自《中华民族:

由衰落走向复兴》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经济领域发生哪些变化?

(5分)

(2)依据材料二并运用具体史实,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主要方式的不同,并分析这两种侵略方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4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哪些启示?

(6分)

37.(2015·江苏徐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7)(10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1950年前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

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现象产生的根源。

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3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是形成的条件,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进的生产力,是小农经济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故B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出现的土地制度,指的是土地的所有制形式,不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的最重要的推动的条件,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指概念外延的范围内),故D项错误。

2.【答案】D【解析】西汉出现耦犁耕作方式,汉代画像砖记录了这一现象是“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当时的墓葬中出现铁犁也是“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是第一手史料,故B项错误;《齐民要术》作于北魏,它记载西汉的赵国发展牛耕,属于“接近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第一手史料,故C项错误;当代的历史教材之所以得出“曲辕犁是古代牛耕技术成熟的标志”,是今天的历史学家运用古人的史料作了大量研究之后得出的诠释,属于史论,不是第一手史料,故D项正确。

3.【答案】C【解析】出现大量无主荒地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但体现不出均田制授予农民后需归还国家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带来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问题,而采取的土地国有制度,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需还给官府,便于国家继续授田,而“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国家无地可分,才导致“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C项正确;人口较少不是均田制能否实施的重要前提,故D性错误。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景德镇的官窑……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

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得出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景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