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466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docx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docx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

在实践中求索在求索中成长

深圳市福田区华新小学谢家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的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公认的积极效果。

但由于许多老师看到各种模式层出不穷,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热闹、快乐、好看、好玩,就盲目跟从,浮躁套用,缺乏冷静思考,结果教学效果距理想境界仍相差甚远。

于是,教师们感到困惑:

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下,我应该怎样上课?

在课堂中我应该如何行动?

我在教育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欣赏到过不少名家的教学方法,进入过杜郎口的课堂,自己也积淀了一些经验。

我守着语文教学这块“耕地”默默地耕耘,挥洒着心血,可也让我困惑的是:

我的付出和收获没有成正比例。

每次备课,我都要绞尽脑汁想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到时还是少数几个学生与老师“同台表演”,其他学生成了置身于外的“观众”;我在台上是饱含激情地讲着,台下沉闷而无动于衷;我接二连三地抛出问题,学生瞪大眼睛,思维呆滞;我让学生讨论想想,讨论完后举手还是寥寥无几;一课上完后,作业反馈错误许多;学生成绩虽然在我课外和课内的强力透支下有所提高,但成绩好的学生,依然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应验了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成绩中下的学生存在着“难、厌、怕”的情绪。

真是耗时耗力,而收效甚微。

难道是我不会教书吗?

难道中国的孩子真的是不如外国的孩子吗?

难道独生子女真的懒得是不愿学习吗?

我沉静反思,感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老师“教”得不精、“教”得不细,也不在于学生不愿学、懒得学,在于老师“教”的方式——没有跳出“教”的圈子,在于学生“学”的方式——接受式的死板学习,在于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能配合默契,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的学习流程构建。

然而,只沉浸于想象,闭门造车,没有努力在理性思考支撑下去实践,去摸索,去省察,是无法超越、挣脱“樊篱”的。

于是,我系统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研读了国外的教学方法、中国名家的教学方法,获取“瑰宝”,积蓄内力;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体味新课程的发展观,整合学科特点;深入到学生中调查分析,顺应学生需求,回归儿童经验。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教师跳出“教”,学生能够自能学习,自会学习?

如何才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如何才能构筑一条普遍教师容易接受、学生喜闻乐见的“路子”?

怎样的教学框架,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能达到“教学最优化”呢?

我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语文教材,立足于教师,从2008年4月起,我踏入了艰辛的探索历程,着力重建“研读文本,悉心备课——个性朗读,议中促学——展示学习成果,彰显个性风采”的教学结构。

一、研读文本悉心备课

以前也要求学生预习,在语文书上批注,但有的是形式化的肤浅批注,应付而已,有的是读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以简单的符号为主,有的甚至一本书干干净净的,显然没有与文本打照面。

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

学生毫无目标地走进文本,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不懂得理解、旁批的方法;认为老师都要讲的,预习与否无所谓。

学生这样心中无数,盲目地、无准备地进入课堂学习,课堂中的主角只能是老师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学生怎么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说,自信地讲呢?

(一)研读文本真实体验

教师要潜心研读文本,独立钻研教材。

我首先通读一个单元的教材,思考每课的落脚点和目标。

接着深入解读文本,咀嚼语言文字,透过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理、意、趣,感受文章的生命力。

然后围绕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三维”融合,设计重点、难点和有价值取向的问题;思维指向多元化、思维火花容易碰撞的问题。

最后将整个单元的“探究目标”打印发给学生。

案例分享: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七单元各课的“探究目标”设计:

《老人与海鸥》探究目标:

一、你愿意用什么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你用哪些方法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课文写了老人和海鸥各做了哪些事情?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

请结合文本体会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文中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你能体会到不同的作用吗?

三、请结合实际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句子和生动形象的词句所隐含的信息。

假如你就是一只被老人喂养并关心过的海鸥,你会对去世的老人说些什么?

假如去世的老人看到了这些令人感动的场景,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跑进家来的松鼠》探究目标:

一、你用什么方法会读、会写、会运用课文新词?

你是怎样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你最喜欢哪件事?

请结合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假如你是松鼠,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

三、松鼠与“我们”全家的关系怎样?

能找出具体的文字来说明吗?

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生动有趣,能说说理由吗?

《最后一头战象》探究目标:

一、你愿意用什么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你用哪些方法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按时间顺序讲了哪些内容?

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吗?

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

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

嘎羧为什么要去打洛江畔?

三、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结合语段说说你的感悟。

嘎羧的举动令人感动,请你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金色的脚印》探究目标:

一、你用什么方法会读、会写、会运用课文新词?

你是怎样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些什么?

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狐狸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三、课文结尾及题目你怎样理解的?

文中其它重点句子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文中有不少地方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

“探究目标”要以问题式提出,既要考虑课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又要有很强的指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学生带着“探究目标”去研读课文,进行备课,课堂教学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少在上新课的前一天,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与文本的亲密接触,通过与文本对话,充分发挥他们的现有能力,让他们自己去识字、解词,自己去理解课文,自己去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锻炼。

教师这时要教给学生理解旁批的方法,备课的方法,并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训练学生。

理解旁批的方法,是根据我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生、文本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的。

案例分享:

课文“理解旁批”方法(供参考)

一、读:

正确、流利;勾画字词:

1、勾画生字、新词。

2、勾画四字词。

3、勾画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的词。

二、借助上下文、生活实际、词典理解词语:

包括文中新词、四字词。

三、分析体会句子隐含的信息

(一)1、抓住关键词理解(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的词;描写动作、神态的词;有特殊含义的词……)。

2、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理解句子含义。

3、看到这个句子想到了什么?

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想象中阅读)。

(二)体会句子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表达方式的作用(悬念,照应,联想,想象、衬托、铺垫、承上启下)。

(三)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可根据上下文、句中词语、标点符号等体会。

四、分析体会课文层次结构、写作方法、词句的运用以及特殊的标点符号运用。

五、运用“朗读符号”标注朗读方法。

阅读理解中产生的问题用“﹖”标记。

六、一边阅读,一边解答“探究目标”中的问题。

以上六步的训练方法是:

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师先示范,学生后模仿做,每一步都要检查、评价(至少用两篇课文这样指导)→然后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评价→平时注重督促检查。

只要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的加以引导、训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拾阶而上,爆发出创造的火花,最终实现学生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悉心备课激发兴趣

备课的方法,我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认知规律、“三维”目标,总结出来的。

案例分享:

备课模式:

一、语言知识。

包括生字的读音、形体结构;多音字的读音、组词;词语理解、应用、拓展;句式改换;句子仿写;词句积累等。

二、了解作者或背景。

三、主题分析。

(1)概括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

(2)分析写作顺序、写作方法。

(3)分析理解重点句子。

(4)“探究目标”中没有备到的问题,进行展示设计。

四、客观问题。

(把疑难问题抄写下来,通过查找资料、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或在预习课上寻问同学、老师帮助解决。

五、知识拓展。

(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名句、诗句、文章、图片)

六、阅读练笔。

(选择一个写:

读后感;仿写;续写;扩写;缩写;补白;应用文……)

学生独立理解旁批课文后,参考“辅导书”,按以上的备课模式作进一步理解备课。

备课的训练很重要,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影响着课堂自主学习的质量。

我是这样指导训练的:

老师逐点分解或示范;学生第一次的备课,老师选出几本备得不错的备课本展示,按照“备课模式”仔细分析,好的地方加以肯定,指出需要努力的地方;第二次备课,把符合要求的备课本,让各组认真传阅,取长补短;连续两周内,都要注重检查备课,指导备课,感觉可以放心了,就交给组长检查、督促、交流。

通过这样师生双边的研读文本,悉心备课,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了,说起话来也自信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这是因为文本里的许多信息已经熟记于他们脑海里,同时他们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大部分学生课文里的批注和备课本里的内容,完全是照抄“辅导书”。

2、懒惰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写字慢,批注、备课完全是敷衍,甚至不备课。

3、学习好的学生也感到批注、备课时间长。

如果任其这样发展,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于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在讨论交流时,要求只凭借课本,用自己的话讲述。

二、在学习成果讲解时,要求脱稿或半脱稿,大方、自然地讲述。

三、只要同学有独到的理解,师生都要以不同的方式表示赞赏(鼓掌;褒扬;或微笑……)。

四、对学困生:

1、在备课内容上作适当减少,如:

省略“了解作者或背景”和“知识拓展”部分,在讨论交流课上“资源共享”,以此弥补自己的缺备。

2、“阅读练笔”要求扩写“词语或一句话”,或补白,只需写几句话即可。

3、按照“备课模式”详细指导备课,并将好的备课实例印发给学困生。

4、注重欣赏、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不做重复抄写。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课训练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在书中作了批注、解答的词语、句子,就不用再抄写在备课本上了;“探究目标”中的问题解答,已经在书中有标注,也不用写在备课本上。

六、将“理解旁批”与“备课”分开布置。

如:

布置学生完成“检测反馈”题时,就可以同时布置“理解旁批下一课”,因为学生大概2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检测反馈”题。

布置“备课”,就不要布置另外的作业,保证学生每天用在语文作业的时间在40——50分钟,学生就不会感觉忙而累了。

七、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善于利用零碎时间作“批注和备课”。

当然,有了有效的方法应对,还需要老师耐心地恒久地督促、引导,因为贪玩是孩子的天性,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时常有之,要想课前走进文本、自觉备课成为他们参与课堂的内驱力,成为自主学习的首要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是要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可喜的是,学生在一天天变化:

课文里的批注多了;备课本上的书写工整了,而且内容更精辟了。

附:

学生潘思帆和倪小荃的日记片段。

潘思帆在日记中写到:

我的语文书不像以前那样“干干净净”的了。

以前,白白的书本,没多少人愿意观赏,而现在,“花花”的书本,大家却抢着看,它一在展示台上“露脸”,就迎来热烈的掌声,你们知道吗,没有我在书上辛勤耕耘,哪来这样的荣誉啊!

……

一大串一大串的字词解释、句子分析、题目剖析都可以表现出我理解旁批的认真,更能反应我对语文的迷恋。

我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让白白的课本,用我自己的智慧添补成充满知识、充满内涵的、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许多智慧的课本。

我的课本,是我探究的足迹,是我心血的凝结,是我灵性的闪现!

倪小荃在日记中写到:

我有一本普通的“备课本”,它是一本“软面抄”,外表不是很迷人,长方形的,但里面被我点缀得内容丰富、多姿多彩。

……我对每一课的备课,都很认真,有重点、有条理地作了记录。

……

通过备课,我觉得学习语文没有以前那么难,那么枯燥,给了我自信,也让我懂得了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

这本备课本,为我学好语文知识作出了许多贡献,老师还把它拿去让其他同学观赏过呢,为我争得了荣誉。

丰富多彩的备课本,使我感到骄傲!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一年以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阅读能力有了许多变化。

改变教与学前

改变教与学后

大部分学生害怕举手或不愿意举手发言。

个个积极发言,没有轮到发言还有意见。

敷衍读课文,没有动手、动脑作批注的习惯。

有了阅读与思考,阅读与动笔的习惯。

许多学生说话干巴巴,词句贫乏。

积淀了语言,迁移语言、运用语言能力提高。

阅读检测题丢失分数约40℅,满分两三个。

阅读检测题丢失分数约6℅,满分约15个。

认为预习无关紧要。

有了“不备课不开课,课前准备充分,课中表现出色”的理念。

可见,只有老师深层研读了文本,生成了恰当的“探究目标”,学生就不再茫然,就能带着问题把握课文的内在关系及其本质内涵,达到深层理解的程度。

只有老师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并持久地训练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思维训练,掌握这些技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真正体现叶圣陶先生“阅读是自己的事”的教育思想。

只有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阅读课文,对文本有了沉静的思索,有了对文字深层的对话与体味,带着情的储备来到课堂,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胸有成竹、畅所欲言,才能缩短教学时间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个性朗读议中促学

在学生有了文字体味的储备,有了文本内涵的储备,有了文章情感的储备后,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我都安排2课时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因为教材中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经典文章,教材“全面、准确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目标”,完全可以凭借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是略读课文在“探究目标”的确定上难度小一些。

第一课时侧重于“读、议”,第二课时“学习成果展示”。

下面是第一课时的实践操作经验。

(一)自悟读法张扬个性

我们常听到“用你喜欢读的方式读课文”这样的流行语,学生喜欢读的方式又有多少呢?

他们了解这些方式吗?

有的老师对朗读过度牵制,过度指导,最终”味儿”可能读出来了,但却剥夺了学生自主体会、整体感知的时间,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把握可能还是”盲人摸象”。

学生都有着各自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朗读效果。

此时,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指导训练尤为重要。

1、明确“语文朗读符号”。

以下朗读符号,仅供参考,学生或老师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

<渐强。

>渐弱。

△重读(强)。

∕停顿↗音调上扬。

↘音调下降。

﹋﹋代表轻读、慢读。

连续重读。

———尾音拉长。

—。

—两头低,中间高。

○——○两头重,中间轻。

﹋△﹋代表慢而重读⊙代表模拟读朗读、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朗读、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

首先教师要在课文中作“朗读符号”标示和朗读技巧的示范。

平时留意相机指导,潜移默化以待提升。

2、自读自悟,适当引领。

一篇课文,学生的读书时间着重在两个时段,一是课前批注、备课时段,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符号”标示,反复练读。

另一时段是第一节课前二十分钟,首先是欣赏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目的是:

自查是否读准字音;参照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

接着是自读自悟,根据自己或小组的需要选择读的方法和形式,如:

默读,朗读、精读、跳读、分角色读、讨论式读、评议式读、齐读、引读……最后是检测反馈朗读,主要采用挑战读(组与组挑战;个人与个人挑战)和示范读(一个组示范或个人示范),学生自定朗读要求、朗读内容、挑战对象,师生互动,读评结合,彰显朗读个性。

渐渐地,发现无精打采地、随意性读的人少了,入情入境读的人多了;唱读的人少了,注重抑扬顿挫语气的多了;不愿读或小声读的人少了,乐意读、放声读的人多了。

而且许多学生能够凭借课堂学习掌握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自己课外的阅读实践中。

下面是我与学生的对话与大家分享。

师:

陈镛伟,你朗读有进步,特别是“模拟读”很成功。

生:

呵呵,因为哭有不同的哭声,笑有不同的笑声,高兴时说话有不同的语气,难过时说话有不同的语气。

我把这些不同的语气、语调融入课文朗读中,觉得特别有味儿。

……

师:

孙缘,你是怎样提高朗读能力的?

生:

以前对课文不熟悉,只想到把字音读准就好了。

后来我在理解旁批时,认真做了“朗读符号”的标注,朗读时按照标注的语气、节奏读,觉得朗朗上口,好听。

我就坚持这样练读。

……

师:

潘思帆,你在自读方法思考中,有收获吗?

生:

对课文的情感体会更深透。

比如我在读《只有一个地球》中“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就体会到三种情感:

地球无私恩泽大地,感激之情;地球资源有限,珍惜之情;人们随意破坏地球,急切呼吁之情。

……

家长:

……孩子以前读书像“念经”似的,现在听他读书入情、有趣。

……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

语文教师可以汲取传统阅读教学的“懒人”的哲学智慧,教师的“懒”是有意要学生“读多自晓”“读多自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自主活动。

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们会发现文本已经熟记于心了。

而且同样一句话,学生能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已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彰显出个性朗读的风彩、艺术,这样,学生就能在整体上很好地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读的境界。

(二)议中解疑合作探究

学生已经在读中有所感悟,独自与文本对话中获取了新知、发现了问题,此时就要让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因此在第一节课的后二十分钟,分两步进行,1、让各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围绕“探究目标”解答每一个问题;将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来,请教同学(约十分钟)。

2、将“探究目标”分派到各学习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展示讲解的方法、策略(约十分钟)。

这两步看似简单,弄不好,就会造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停留在学生交流的层面,既无探究,也无合作,收效甚微。

因此,教师首先要清楚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目的、用途和操作策略,然后培养、训练学生。

以下是我运作的方法。

第一,合理分配小组,精心培养组长。

学习小组按“异质分组”,每组6—8人,包括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

这样分组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与竟争的积极性,扩大信息交流,发展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班级中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活动,老师是不可能处处、时时亲力亲为,尤其是这种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更需要一批得力的班干部,与老师一起参与组织管理,成为老师的助手。

所以我慎重选拔小组学习组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组长,如:

合作、讨论、交流的组织管理方法;展示讲解的内容如何选择;如何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讨论交流;如何让每个同学乐意合作探究……都一一作了培训。

另外,我又从三方面帮助组长、促进组长:

一、大力表扬组长的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努力提高他们的威信。

二、鼓励他们大胆工作,把管理权和处理权给他们。

一发现他们管理上有问题,就及时指出,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应对处理。

三、严格要求组长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这样严格训练和实行班级管理的自主化后,让我欣慰地看到一批“得力助手”成长起来了,让我感到省心省事多了。

第二,发挥创造力,探究展示方法。

学生面对“探究目标”中一个一个的问题,面对文本中的知识点,如何策划、规划自己分析、解答、展示方法,这需要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他们共同摸索、酝酿、总结。

在初步实施阶段,老师不要急于忙着赶上新内容,而是抓住一篇课文,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畅所欲言,研讨展示讲解的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上台作方法的示范,老师也发挥自己的经验、智慧积极参与作方式、方法的示范。

并鼓励学生:

每篇课文,你们可根据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展示讲解,只要你们肯动脑筋,会找到更多的方式、方法。

平时的学习成果汇报中,老师要注重赞赏学生的展示讲解方法,被赏识的学生会更主动去寻找新的展示方法。

要求学生注意总结自己运用的方法,老师也要做个有心人,收集各种展示讲解的方式、方法,与学生共同汇总后,打印发给学生。

以下的展示讲解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生字掌握:

1、区别形近字。

2、形近字组词。

3、选形近字填空。

4、选同音字填空。

5、选择正确读音。

6、笔顺、笔画、音序、音节、结构。

……

(二)词语理解:

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2、联系生活实际解释词语。

3、表演猜词语。

4、根据词语意思猜词语或填写词语。

5、画画猜词语或解释词语。

6、用一个词语或多个词语说话或写话。

7、选择词语填空。

8、词语搭配。

9、找出或抢答近义词、反义词。

10、多音字组词。

……

(三)句、段、篇的理解、体会;“探究目标”中问题解答:

1、结合上下文体会含义、表达的感情、作用以及对自己的启发。

2、抓住句子中的词语或标点符号分析句子含义。

3、通过画图表达自己对句子或段的理解。

4、通过实物演示理解。

5、联系生活中事例分析、体会。

6、用不同语气或情感朗读来理解、体味。

7、通过扩写表达对句子或段的理解。

8、缩写句子,分析修饰限制部分来理解句子。

9、创设情境(借助音乐、道具、文字图片、声音、场景布置等),或导游,或采访,或演播,或参观,或朗诵,或演讲,或设法庭,或演课本剧……

(四)写作方法:

1、结合例句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夸张,对比,比喻,拟人、对偶、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借代、双关等)。

2、结合例句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细节描写、正面侧面描、承上启下、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层次结构等)。

3、结合例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4、通过仿写掌握运用。

学生掌握了这些展示讲解方法后,每个学习小组无论分派到哪个“探究目标”,都不会感到束手无策,茫然无措,而能有的放矢地有效地选择喜欢的方式展示讲解,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方法。

第三,教师深入参与,关注后进生。

教师要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学生好的见解及时表扬肯定,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有疑问时,及时点拨,拓展思维,或提供知识背景让学生自己探索。

关注每个学生是否都参与了,特别是后进生,往往这个时候,不够自信,害怕说错,不敢说,当“收音机”,或者游离于讨论交流外,事不关己的态势。

老师要注重引导和鼓励,走到他们面前,指导思维和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管他们说多说少,思考是否全面,都要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有成功感,逐步树立信心。

同时,要求组长每讨论一个问题,只要后进生没有主动发言,就让其他同学先讲述,然后后进生再讲述一遍。

这样既可以促使后进生必须认真倾听、思考,又可以锻炼表达能力,深入学习。

第四,合理分配,相互沟通。

每篇课文的“探究目标”我一般整合为三大方面,而学习小组有六个左右,往往同一方面目标或同一知识点,分派两个组展示讲解,这样就造成先展示的那一组兴致勃勃,后展示的那一组就兴趣大减,因为重蹈覆辙乏味,同学们也不感兴趣。

因此,这时,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展示的内容可以相同,但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