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450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哲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哲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哲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哲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资料.docx

《哲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资料.docx

哲学资料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哲学常识

(一)哲学世界观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特点,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物质运动规律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其历史形态。

3.物质的含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4.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理解联系、发展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坚持适度原则,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和现实意义。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热情支持新事物,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挫折。

7.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四)实践认识

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和特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联系实际理解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4.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5.认识的辩证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它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6.真理的含义、本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人生价值人生理想

1.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坚持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2.人生价值的含义,它是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3.理想的类别和作用。

理想的实现要靠长期艰苦奋斗。

第二部分经济常识

(一)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1.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纸币及其发行量。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和意义。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4.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

5.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

2.企业是市场的重要主体。

企业的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3.三大产业的划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四)公民的经济生活

1.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2.税收的含义和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

4.储蓄的作用。

我国银行储蓄存款的基本原则。

5.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世界市场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作用。

了解海关和关税,顺差和逆差。

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第三部分政治常识

(一)我国的国体

1.国体的含义、根本标志。

国家职能。

民主与专政。

2.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

3.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对内对外职能。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治保证。

4.“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二)我国的政体

1.政体的含义。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民主集中制。

了解社会主义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4.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三)我国的政党制度

1.政党及其特征。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了解党的基本路线。

3.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和政治基础。

(四)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职责和义务。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

3.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4.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

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

(五)我国的对外关系和外夺政策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3.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4.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四部分时事政治(略)

1.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2.2001年6月至2002年3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习提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往往都有一道论述题,运用哲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当前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弄清哲学基本原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下来,并能用它来解决具体问题。

    哲学原理有:

    1、运用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分析改革与稳定、政策调整与连续性的问题。

    2、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论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运用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关系论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论述社会主义改革的渐进性。

    5、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关系分析论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6、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分析初级阶段及其主要任务。

    7、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论述社会主义前进性与曲折性的问题。

    8、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与规律和党的群众路线。

    9、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0、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与精神文明建设。

    1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来论述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二、公务员考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题、判断题也不少,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区别、比较、归纳书中的基本概念、特征、观点,尤其要注意有些观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世界的本质问题与哲学的本质问题的关系。

    2、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性基础上,科学性与群众性的统一。

    4、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

    5、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等哲学派别的观点。

    6、认识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问题。

    7、质与量与事物是否是同一的。

    8、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9、阶级斗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复习时还要特别注意成语、格言、俗语等包含的哲学原理。

比如:

“各瓜得瓜,种豆得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见树,不见森林”等各包含什么样的哲学原理。

考研复习提纲

§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述

1、世界是物质的;

2、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4、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

划清两个界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

(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

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

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

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本章重点:

物质观、实践观、意思观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

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

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

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

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

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

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

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

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

人脑 人工智能

区别1 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区别2 有自觉性 没有自觉性

区别3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

区别4 具有社会性 不具有社会性

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4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这是因为:

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⑵、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⑷、这个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4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⑴、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是指从过时的、僵化的、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树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

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两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更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⑷、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个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⑸、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在革命和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