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352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高原一株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青海高原一株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青海高原一株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青海高原一株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青海高原一株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高原一株柳.docx

《青海高原一株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高原一株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高原一株柳.docx

青海高原一株柳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

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柳树的样子。

]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介绍青海高原的地理特点,初步了解环境的恶劣。

]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写的什么内容?

[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难读的字音要重点指导。

]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环境导入:

1、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高原的环境。

]

出示: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理解词语的意思。

]

2、读的时候如果速度再慢一点,就能读出意境了,再来一次好吗?

3、竟然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这是一株( )的柳树

(出示)齐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4、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二、感知柳树的外形。

1、看课文上的插图:

这一株神奇之柳最吸引你目光的是哪一处?

我们来读一读作者是如何来描述这株大树的,指名读第五小节。

3、自己再读一读,一定有些词语不但抓住你的眼球,更抓住你的心,圈划下来,围绕一两个词语,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4、交流

①两合抱粗(动作演示),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

②生铁铁锭的色泽:

见过铁锭吗?

(体积大的铁块,颜色黯淡,摸上去很硬)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

③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绿得苍郁,绿得深沉,是暗绿色的。

[和水边的柳树做一个比较。

]

重点指导“锻铸”。

知道“锻铸”的意思吗?

锻,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变形或改变物理性质;铸,是将熔化的金属倒进模子里冷却凝固。

每一块好钢好铁的诞生,非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铸不可!

再读一读这句话,想想这里的“锻铸”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锻铸”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巍巍然”写出树很高大。

[体会一下,“撑”写出了什么。

]

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出示)这是一株( )的柳树。

有感情朗读第五小节

在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能长的这样高大粗壮,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1、过渡:

柳树这样的高大粗壮,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

手掌用力就是撑。

它为什么要用力地努力地站着呢?

因为它要去面对、忍受、克服如此恶劣环境所带给它的一切,如果不“撑”那么它将——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想象,感受一下这株柳树在高原上撑立的艰辛。

三、想象感悟释疑:

(六、七自然段)

1、你从哪里看出它撑立的不容易?

拿出笔来,把重点的语句划下来,在书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做做批注。

2、交流。

(出示)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

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从中感受到柳树遇到的困难之大,成长之艰辛)

“绝不宽容任何一条”是不是说得太极端了?

这一株柳树不是活下来了吗?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不可思议的奇迹”是指什么?

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

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

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这么高大粗壮,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啊!

(出示)这是一株(   )的柳树?

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

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交流感受

“多少”、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说明它经受了许多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

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

指导朗读。

顺着作者的思路,我们不妨做个更加大胆的想象:

  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它经历过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被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它会说些什么呢?

  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它经历过无数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每一次被劈断了枝干之后,它会说些什么呢?

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青海高原给予它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之路、死亡之路,它会说些什么?

这是一种执着,一种信念。

(出示)这是一株( )的柳树。

这些词不正是对“撑立”的最好诠释吗?

面对这样一株柳,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1)现在你理解这个“望而生畏”了吗?

(2)那是发自心底的敬畏!

读好第7小节

我们通过这样两段文字,深刻地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让我们读好这两小节。

四、比较体会精神:

作者的思绪一发不可收拾,由高原之柳想到了谁?

家乡柳树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看屏幕边读边思考。

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这儿却写家乡的柳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运用对比,突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

[先理解家乡的柳树有什么特点。

]

面对这样一棵柳树,难怪作者会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

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

这株柳树凭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

(出示最后一句话)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

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柳树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几乎是九死一生。

我读懂了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

“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

“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出示词语)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

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道风景。

撑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段话。

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

面对这样一株柳树,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同学们,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

这珠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

从这株柳树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老师希望你也能成为像这珠柳树一样的人。

最后老师想送几句话和大家共勉。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作业。

课文学到这里,你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下来吧。

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人

神奇

               高大粗壮

             不屈不挠

               坚韧不拔

教后感:

课上,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

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

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

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

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

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16、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1、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2、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

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的人民。

【看图,谈谈感受。

【出示课题以后,再介绍一下作者。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课文较长,要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朗读。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勒、迂、驰

  4、写的是哪里的草原?

(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

旗相当于县。

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

(有三种方法:

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

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

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让学生明白,课文围绕草原写了什么。

  3、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作业

   课后练习题3。

【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3、展开想象,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1、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2、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

(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

(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

(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

(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

强调了什么?

(单击第一段品句一)。

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比较“清新”和“新鲜”的区别。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

(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理解一碧千里和茫茫的意思。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

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

(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

(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

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

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

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想象说话,如果是你,你想干什么呢?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

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

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

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

(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

(可以分作三层。

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

(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喻?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

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

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五、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

说明了什么?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

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

说明了什么?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表达的情景。

六、总结:

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七、作业:

课后练习3、5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教后感:

本节课文出现“陈巴尔虎旗”、“鄂温克姑娘”等蒙语音译词,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就得作适当讲解。

“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又引申为“特指满族的”,如“旗人”(满族人),“旗袍”(满族女人服饰)。

而“鄂温克”指的是分布在内蒙和黑龙江一带的少数民族之一。

除此之外,学生知道的一些蒙古的地名、人名,但不知道其中的含义,教师借此机会帮助学生理解。

如“呼和浩特”蒙语意为“青色的城”;“锡林郭勒”意为“有水有草的地方”;再如曾经在美国职业篮球队打球的一位明星叫“巴特尔”,是蒙古人,而蒙语“巴特尔”就是“英雄”的意思。

由此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17、麋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在合作情况下或者读懂课文基础上独立完成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在读懂课文基础上,知道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并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

  板书课题:

 麋鹿 请同学们注意老师写这个“麋”字  

[看图,认识麋鹿。

]

3.请大家围绕课题猜猜,课文可能会介绍哪些有关麋鹿的知识。

[明确文章体裁。

]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注意读准字音。

[这一环节可以放在课前预习完成。

]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

3.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一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

   指名分节朗读。

4.指导分段。

 第一段

(1):

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

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

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练习概括小标题。

]

5.小结。

[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

三.书写指导。

   

 1.分析字形。

2.描红、临写。

四.作业。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对麋鹿外形和生活习性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3、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课文的二、三段。

能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麋鹿的。

2、能抓住要点对麋鹿进行介绍。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麋鹿的?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

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第一层内容。

 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③“更”字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④齐读。

注意重读“更”。

(3)理解第二层内容. 

  过渡思考:

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

读读、想想、画画。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      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个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还写了麋鹿的体重。

]

[明确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