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175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昌市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许昌市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许昌市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许昌市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许昌市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许昌市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

《许昌市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昌市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许昌市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

许昌市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1年1月10日在许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许昌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张国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砥砺奋进,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好的趋势、态势和气势,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增长1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4亿元,增长22%。

工业增加值850亿元,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亿元,增长19.5%。

(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3618”投资促进计划顺利实施,许继风电整机、许都大剧院、魏武大道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投产投用,全市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

(三)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

市区重点地段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县(市)村镇体系规划全部通过省级评审。

81个城建重点项目和8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44.9亿元,拆迁513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400万平方米。

高标准编制了《许昌新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新区173个项目完成投资159亿元。

数字化城管系统正式运行,市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全时段管理。

(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9.1%。

10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税突破1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00亿元。

落实促进产业升级等税收优惠政策,为408户企业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2亿元,办理各项减免退税等税式财政支出16.2亿元。

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370亿元,占规模工业的53%。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

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29万吨、3.4万吨以内,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完成省定目标。

(五)“三农”工作扎实有效。

粮食总产275万吨,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花木、蔬菜、中药材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畜牧业总产值1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5%。

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累计达195家。

(六)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5266”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签约项目526个,合同引进市外资金889亿元,许昌名嘉广场、温州电气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成功入驻。

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7家,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33%。

森源电气、远东传动轴成功上市,利用资本市场融资60亿元。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荣获全省“对外开放优秀市”。

(七)民生改善富有实效。

“十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

全市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达6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6.4%,增长19.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6元,分别增长10.2%、8%。

全市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14.5亿元,贷款余额562.3亿元,分别增长27%、17.3%。

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为辉煌“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实现了精彩收官。

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许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的五年,是许昌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我们奋发有为、经受考验、夯实基础、团结奋进的五年。

这五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严峻挑战,大力实施投资促进计划,每年抓好10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认真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累计为企业解决问题1514个;组织实施招商引资行动计划,举办、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取得并巩固和扩大了战危机、保发展成果,全市经济连续5年保持了较快增长。

生产总值提前2年实现突破千亿元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是“十五”末的1.8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十五”末的2.9倍,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五”时期的4.2倍。

这五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谋划建设的中原电气谷上升为省级战略。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制定实施了电力装备、食品、发制品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培育了风电装备、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连续8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成功引进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新增上市企业4家,上市公司数量达到7家,居全省第2位。

这五年,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全面加快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近2个百分点。

启动建设许昌新区并上升为省级战略,为未来发展赢得了新的空间。

着力打造区域交通枢纽,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居全省第2位。

扎实开展“四城同创”,着力改善城市形象,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花木之都”、“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强化城市“三化”管理,成为全省唯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城市”。

以“饮干净水、走平坦路、建沼气池、用卫生厕”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解决农村安全饮水80.2万人,新改建农村公路3273公里,建设户用沼气25万口,完成农村改厕9.6万户。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累计完成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257家,第一批63家小煤矿已全部签订兼并重组协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教育、卫生、文化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引进中国平安、国家电网等一批战略投资者,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1家,累计出口3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倍和4.5倍。

创新发展机制,创优发展环境,探索形成了规划例会、项目代建、财政投资评审、重点项目联动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行政审批事项由2035项精简至195项,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的省辖市之一。

这五年,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着力打造公共财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

五年来,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212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2.5%。

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城镇新增就业39.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9.2万人,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被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61.5万名城乡中小学生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2.4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孩子一样,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486所,新农合参合率达96.3%;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90元以上,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100元以上;新建、改建农村敬老院228所,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8%,居全省前列。

建设廉租住房24.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06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6.2万平方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1.9倍和1.8倍。

这五年,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推进。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复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489件。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五个坚持、两转两提”,大力倡导清新简约、务本责实的良好政风。

圆满完成“五五”普法任务,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更加有力,财政投资评审累计审减资金9.8亿元。

政务公开不断扩大,政府网站累计公开信息28400条。

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日益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逐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不断加强,连续3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省辖市”。

军政军民更加团结,连续6届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市”。

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秀单位。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全面加强,地方史志、档案、统计、体育、地震、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历程极不平凡,成绩来之不易!

弥足珍贵的经验尤为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坚持:

一是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只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通过市场运作破解瓶颈制约,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管理创新,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三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受益者,才能打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四是只有坚持优化政务环境,增强公信力、执行力和约束力,才能不断提升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

“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绩,书写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一页,标志着许昌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步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和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许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表示崇高的敬意!

向所有关心、支持许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0%;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全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居全省靠后位次;重大支撑性项目较少,特别是纳入中央、省计划盘子,能够形成产业优势、促进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偏少;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偏低,社会矛盾增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任务艰巨;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一些部门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干部市场运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我们必须清醒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大机遇。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沿海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和大规模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吸引外部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发展空间。

从宏观政策看,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大“三农”投入、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特别是国家将我市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纳入产业布局,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把我市确定为核心区城市,将为我市发展带来更多更大的支持。

从自身发展看,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内需动力将得到有效释放,有利于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特别是我市各级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市场运作水平明显提高,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用好难得机遇,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争各项工作提升进位、走在前列,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战略重点,坚持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着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创业,着力改善民生,力争实现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奋力开创许昌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新局面。

 “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可概括为:

“三化”协调、“两高两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

其中“三化”协调是路径,“两高两好”是目标,科学发展是主题,富民强市是方向,四者共同统一于科学发展的实践,是引领未来5年许昌发展的总纲。

“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年均增长21%,城镇化率突破5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在中原经济区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的基础更加牢固。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8项战略任务: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五是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六是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七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八是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及说明已印发大会,请各位代表一并审议。

三、2011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开好局、有作为、求突破”的总体要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战略重点,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主要抓手,坚持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着力扩大需求,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增长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2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在具体工作方法上:

一是更加注重市场运作。

把市场运作作为破解难题的根本手段,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

二是更加注重项目带动。

把项目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以项目促进投资增长,以项目推动结构调整,以项目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更加注重招商引资。

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举应多变”的重要举措,围绕城市建设、现代农业和高端产业,强化激励机制,注重招商引资实效,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四是更加注重优化环境。

把优化政务环境作为增创发展优势的重要内容,完善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着力化解矛盾,注重解决难题,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2011年,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扩大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继续保持投资适度快速增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协调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持续扩大投资需求。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并举。

大力实施“3611”投资促进计划,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要素3个方面,在工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中村改造、农林水利、交通等6个领域,安排100个重点项目,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

工业方面,大力实施中原电气谷风电齿轮箱、温州电气产业园、西继电梯二期、首山焦化30万吨焦油深加工、森源年产30万辆微型电动车、许昌铁矿等6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10亿元。

现代服务业方面,加快推进许昌航空港产业园、许昌名嘉广场、许昌深国投商业中心、花都温泉度假区、东城区汽车公园等16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3亿元。

城市建设方面,扎实推进新兴路提升改造、七一路文峰路立交等城建重点项目,以及北关社区、冯庄街片区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40亿元。

社会事业方面,突出抓好市文博馆、市直公用事业综合服务中心、许昌卫校扩建、河南农大许昌校区、广电大厦等11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5亿元。

交通电力方面,实施好石武客专许昌段、郑州机场至许昌城际铁路、许禹铁路改造一期、城乡电网建设等6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2亿元。

农林水利方面,着力抓好南水北调总干渠许昌段、高产良田、花木基地建设等5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0亿元。

认真落实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重点项目联动和资源配置、联审联批、环境监察、进度督查等推进机制,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增强消费拉动能力。

认真落实国家、省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全年力争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3万台。

开展节假促销活动,繁荣假日经济。

提升家政、养老、商业3大社区服务,加快咨询、餐饮、购物配送、农贸市场等便民服务网点建设,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新建农村标准超市100个、配送中心1—2个,改建乡镇旗舰店20个以上。

规范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住房合理消费。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资金、出口退税等支持力度,确保出口稳定增长。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新兴市场占有率。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巩固发制品出口份额,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副产品出口规模,确保出口总量稳居全省前列。

建立健全出口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增强出口品牌国际竞争力。

加强发制品、电子及汽车零配件、超硬材料、轻纺产品等出口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化、标准化水平。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

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和市场变化,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科学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市级领导联系企业、企业服务直通车等制度,健全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市县两级分别抓好100家重点企业,实行年度动态管理。

支持企业创业创新,做好重点行业和企业扭亏增盈工作。

优化资源配置,全力保障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供应。

深化政银企合作,强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全年新增银行贷款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严控涉企评比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

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区“两年提升推进计划”,着力建设效益产业集聚区,争创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完成投资3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7个。

强化产业支撑,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实现招商引资50亿元,在建亿元以上项目达到80个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集聚区功能性基础设施、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承载能力。

全面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各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以上。

规范壮大投融资平台,促进投融资平台股权结构多元化发展,平均融资规模达到3亿元以上。

继续坚持月通报、季考核、年奖惩的绩效考评机制,落实市县两级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推进机制,增强制度保障。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以高端产业为引领,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深入实施电力装备、食品、发制品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升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风电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超硬材料、生物医药等五大工程。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抓好省重大科技专项和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新增3—5个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新培育4—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扎实做好质量兴市工作,新培育名优产品20个以上。

认真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抓好大企业集团、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力争3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深入实施“3615”现代物流业提速工程,推进六大物流园区和十大特色产业物流中心建设,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4%。

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市旅游服务中心、花博园、神垕古镇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办好节会活动,全市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5%和20%。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组建2家农村商业银行和2—3家村镇银行,推进许昌银行增资扩股,力争引进1—2家外埠股份制商业银行。

积极发展信息、中介、商贸、设计等现代服务业。

大力推动企业上市。

以培育和推动企业上市为主要抓手,促进企业调整结构,规范管理,上档升级,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争取1—2家企业成功上市,2家以上企业上报首次公开募股申请,推动2—3家企业进入辅导报备,上市预备队企业保持在30家左右,利用资本市场融资55亿元。

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加强指导,为企业上市提供优质服务。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一票否决制”,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节能降耗。

控制污染排放,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电厂脱硫等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清潩河流域综合整治。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严格环境准入,市级统筹排污总量指标,优先保障重点项目。

发展循环经济,争取襄城县煤焦化产业园成为首个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

倡导低碳生活,积极开展公共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

加快低碳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积极申报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

(三)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坚持“五规合一、五规同向、五规同步”,构建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的城乡规划体系。

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县(市)城区总体规划,加强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完成城市组团通道规划。

加大村镇规划编制力度,提升乡镇总体规划,加快编制村庄规划,逐步实现市域规划全覆盖。

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高标准做好城建重点项目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规划。

建立健全规划技术委员会、规划建设委员会两级审批制度。

形成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专家评审、科学决策的长效机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

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规建设行为。

完善现代城镇体系。

坚持“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着力打造“一中心、五组团”,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统筹、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

切实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着力改造提升老城区、完善提质东城区、增效提速开发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整体推进5个县(市)组团发展,开工建设107国道长葛至新郑段、311国道许昌至襄城段改扩建工程,打造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

积极推动中心镇建设,支持基础好、产业优的中心镇率先发展成为小城市。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率先推进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近郊区村庄改造。

加快许昌新区建设。

按照“四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和“主副两中心、四区加两翼”的空间布局,高水平编制许昌新区总体规划,完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主、副中心的城市设计,基本形成许昌新区规划体系。

全面启动主中心建设,完善副中心配套功能,推动中原电气谷大发展、出形象。

强化项目支撑,全力抓好112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10亿元。

大力实施北外环东延、魏文路北延、创业大道东延等道路工程,着力推进新区热电厂、供水加压站、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