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1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175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1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1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1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1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1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1概述.docx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1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1概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1概述.docx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1概述

考点20 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2015·四川文综,7)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

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2015·福建文综,24)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

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表  出超(+),入超(-);单位:

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3.(2015·浙江文综,20)荣德生等刊登宣言:

“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

”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企业家具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4.(2015·江苏单科,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5.(2014·安徽文综,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2014·大纲全国,16)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

7.(2013·北京文综,1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8.(2013·安徽文综,15)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9.(2013·福建文综,19)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外,还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10.(2013·江苏单科,8)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11.(2014·北京文综,40)(节选)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

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

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

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

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

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12.(2014·重庆文综,13)(节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

两;指数:

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

——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基础训练题】

一、选择题

1.(2015·北京昌平高三模拟)下列企业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  )

A.继昌隆缫丝厂 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C.发昌机器厂 大生纱厂

D.贻来牟机器磨坊 江南制造总局

2.(2014·四川省级重点中学联考)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3.(2014·皖南八校联考)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

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

A.反对世界大战B.倡导民主科学

C.宣扬实业救国D.维护领土主权

4.(2015·天津六校高三联考)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

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5.(2014·安徽江南十校高三摸底)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如最大的民族资本荣氏申新厂纱锭数和布机台数,在这十年间增长300%和281%,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促进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  )

①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政局相对稳定 ②国民政府的推动、支持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

④爱国实业家的努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6.

(2015·山东莱芜高三模拟)右图是19世纪中期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示意图,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  )

A.中国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B.中国已完成工业革命

C.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D.农村比城市更能吸引人口

二、非选择题

7.(2015·福建宁德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编自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下表为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摘要

 

北京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1912年11月)

南京国民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1930年11月)

□参酌中外工商习惯,速订商律,公司律

□许民自由经营,并尽保护提倡之责

□凡编辑中小学教科书,

须提倡爱用国货的心理,

以期普及

□征求工商意见,厘订工商法规

□斟酌工商现状,协谋改正关税,保护幼稚工业

□创设中华国货展览会,以养成人民爱国货之习惯

——摘自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

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商公司的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段华商公司发展的外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的相似之处。

 

(3)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一中B、D两个时段华商公司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2014·武汉四中高一测试)下表列举的是张裕酿酒公司在1892~1941年的一些重要事件。

下列相关认识正确的是(  )

1892年

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

1912年

孙中山先生到张裕酿酒公司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41年

张裕酿酒公司被日军强行接管

A.甲午战争后,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而成立

B.民国初年,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抗战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

D.近代史上,始终受到政府的压制

2.(2015·江苏泰州一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

下列哪一史实客观减少了F2(  )

A.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3.(2014·河南开封一模)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

1936年为100)。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棉纺织业

100

81.7

69.8

面粉业

100

77.5

72.5

机器业

100

99.6

56.0

各业平均

100

85.5

74.9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2014·湘潭一中高一月考)民国时期不仅是我国现代广告业的肇始期,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广告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以下是民国时期的工商业广告,从中了解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民国时期我国民族工商业曾迅速发展 ②广告内容包含商业、商品等信息,以轻工业为主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学习外商经营方式 ④欧美各国的商品倾销一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2015·山东临沂一模)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6.(2014·河南洛阳一模)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二、非选择题

7.(2014·日照校际联合检测)(节选)当今世界,品牌经济已成为市场普遍认同的概念。

我国企业品牌意识的树立经历了漫长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890年上海燮昌火柴公司的“渭水”牌商标,是我国最早的经政府批准的“注册商标”。

资料显示,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万多个。

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

从1928年到1938年,这种情况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全国历年注册的33806件商标中,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达14668件,占总数的43%。

1938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增大到1∶4。

在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商标中,有一些成长为知名的、可与外来品牌相抗衡的民族商标。

——摘自《中国近代知名民族商标标志的构图

类型与文化特点研究》

材料三 下面是三幅商标图片,从左到右依次为:

石龙火柴社火花(1913年创办);东亚公司“抵羊(洋)”牌商标(1932年创办);华强火柴厂“77”牌火花(1937年创办)。

(2)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1∶30”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怎样的发展状况?

从“1∶30”到“1∶4”,促进民族工业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3)三幅商标图案的设计体现了民族资本家们怎样的民族情感?

考点20 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1.A [注意时间“1935年”,发生在罗斯福新政后,受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影响,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故①正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消除经济压迫,故②错误;“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故③正确;官僚资本是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有利于官僚资本的发展,不是“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故④错误。

答案为A项。

]

2.A [本题是数据图表题,解题关键在于正确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

结合图表中数据可知,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并且数据逐渐增加,体现出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

数据表明,英国对华贸易优势明显,但有波折,不是“逐步加强”,故B项错误;中国在与法国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体现不出“法国强化对华转嫁危机”,故C项错误;中俄(苏)间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期间有波折,体现不出“稳步增长”,故D项错误。

]

3.C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直接史料”。

荣德生是近代民族企业家,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无为之时,成立“国难自救会”维护国家利益,说明近代企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故选C。

A、B、D三项说法都正确,但不是题干直接体现的信息,皆排除。

]

4.C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但不会直接导致1914~1915年民族工业发展,A项错误;1917年、1918年的数据可以反映B项,但其他年份华商投资额度是“下降”,而非“递增”,B项错误;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深受外国侵略的影响,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曲折的特点,C项正确;1915年,为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不是导致“1920年投资高潮”的主要原因。

]

5.B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又萧条下去,据此可知②符合题意,由材料中关键信息“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可以推断④正确。

①与史实不符,③中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应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因此B项正确。

]

6.C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机器厂”“小轮舟”“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题干主张鼓励发展工业,并加以保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由“厉禁”到鼓励保护,应该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是在19世纪90年代,C项正确。

]

7.D [从洋纱的销售范围看,到了川楚等地,可知A项表述错误;由“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不能说明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只能说明洋纱进口相对洋布多,B项的结论依据题干史实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C项无法依据“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就说明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材料反映出洋纱行销甚广,南方各省几乎没有不使用洋纱的地区,D项正确。

]

8.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了初步发展,而题干的时间是1913年到1936年,早就超越了初步发展这个阶段,故A项错误。

图中数据表明直到1936年外国资本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故B项表述正确。

1936年官僚资本体系并未崩溃,故C项错误。

D项中“决定”二字表述错误,国际局势是影响中国产业资本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

9.C [1912~1915年,自然经济并未最终解体,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就已兴起,排除B;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对1912~1915年工厂数量的变化无直接影响,由此排除D。

]

10.C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时注意时间范围:

1928~1935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A项是在1937年后;B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后)。

由此排除A、B、D三项。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状况,C项正确。

]

11.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分布不合理;“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归纳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可得出先迁往武汉,后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答案 

(1)原因:

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

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12.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将材料数据纵向对比,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出处,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缩减,原因在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即可。

答案 

(1)趋势:

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

原因:

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两年经典模拟试题】

[基础训练题]

1.C [继昌隆缫丝厂是民族工业,但汉阳铁厂是洋务企业,A项错误;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都是洋务企业,B项错误;发昌机器厂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代表,大生纱厂是19世纪末张謇创办的民族工业,C项正确;贻来牟机器磨坊是民族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D项错误。

]

2.A [从图中看出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成品)进口整体上变化不大,而棉纱(原料)进口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另一方面国外对廉价原料需求量增加,A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与棉纱进口增加的现象不符,C项错误;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成为西方廉价商品倾销地,与中国棉布进口整体变化不大的现象不符,D项错误。

]

3.C [根据材料“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说明强调的是实业救国,故选C项正确。

倡导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故排除B项,A、D项材料没有反映。

]

4.D [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农工商部出台政策,提出利用一战的时机加快工业的发展。

材料没有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具体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民国政府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加快发展,但无法推测它们的具体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国政府的政策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故D项正确。

]

5.A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型组合选择题的解法是选多不选少,只要符合要求的项都应该计入答案,依据这一原则,虽然③④在教材此处的叙述中没有特别涉及,但也是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应该计入答案。

]

6.A [从19世纪中期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市人口,体现了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A项正确;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不能看出中国已完成工业革命,也不能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B、C项错误;农村人口多于城市,是因为小农经济束缚了大量人口,D项错误。

]

7.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一中图片数据可知华商公司的发展趋势是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B段时间是1912~1919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原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问,从材料二“速订商律,公司律”与“厘订工商法规”可知相似之处是政府制订工商业法律法规;从“并尽保护提倡之责”和“保护幼稚工业”可知相似之处是政府保护工商业发展;从“须提倡爱用国货的心理”和“以养成人民爱国货之习惯”可知相似之处是政府培养国民爱用国货意识。

第(3)问,从“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一中B、D两个时段华商公司的发展状况”问题提示可知,得出的结论即是材料二与材料一中B、D两个时段的相同因素,故结合史实可知三者都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推动(促进)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1)趋势:

呈上升趋势。

外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相似:

政府制订工商业法律法规;政府保护工商业发展;政府培养国民爱用国货意识。

(3)结论:

政府的鼓励政策推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提升训练题]

1.C [张裕酿酒公司创办于1892年,而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A项错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推行的政策,排除B项;C项符合表中所述的1941年的情况;D项与表中1912年的表述不符。

]

2.B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时期阻力没有减轻,A项错误;一战期间,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民族工业的压迫,给民族资本主义带来“短暂的春天”,实际上减少了阻力,B项正确;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解放战争,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制民族工业的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