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字号中药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164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老字号中药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京老字号中药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京老字号中药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京老字号中药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京老字号中药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老字号中药店.docx

《北京老字号中药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老字号中药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老字号中药店.docx

北京老字号中药店

北京老字号中药店

编者按:

“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无悔一腔血,有意济苍生……”一部《大宅门》讲述了以“同仁堂”为原型的医药世家的百年沉浮,也唤起了老北京人对中药的热情,如今,“酸、苦、甘、辛、咸”的中药五味早已搅入了普济苍生的人间百味。

细数现下老北京最火的七家中药店,各位闲来无事时可以随心一逛,看看还能闻到旧时的百草香么?

1、同仁堂

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

自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这也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把康熙爷的怪病治好了高手还是在民间

相传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

一次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发现有一个小药铺,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烛光下夜读,猜想一定是这小药铺的郎中了。

康熙帝便隐瞒姓名上前询问病情,结果郎中对他说:

“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

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

”说完便赠了康熙一味药。

四天后,康熙再次微服来到小药铺,告知病情痊愈并称要举荐郎中赵桂堂去当御医。

赵桂堂笑了笑说:

“你错了。

我以为,行医者应为普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

进皇宫当御医,尽管享尽荣华富贵,可不能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医有何益?

康熙一听,不禁说:

“赵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

既然这样,你何不安下心在医道上大展前程?

”赵桂堂说:

“我也是这么想呀,只是行医也非易事,没有本钱,纵有凌云之志也是空谈。

你若日后发了大财,资助我一把,帮我建一座大药堂,也算我没有白给你看一次病。

康熙一听毫不犹豫地说:

“若真要建药堂,就叫同仁堂吧,你看怎么样?

”赵先生当时并没在意。

后来康熙果然派内务府的人给了赵桂堂一大笔白银,他这才知道这“病人”原来是当朝天子。

没过几天,一座大药铺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

赵桂堂搬进新居开业典礼之时,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亲自前来祝贺,康熙笑着说:

“你莫要心慌意乱,你的药钱我可是还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

”从此之后,北京城便有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同仁堂”大药房。

现代气息的同仁堂店

2、永安堂

永安堂药店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比同仁堂还早200多年。

过去老北京论起医药行来,素有“内永安、外同仁”之说。

“外同仁”指前门外的同仁堂,“内永安”指当时位于城里东四牌楼东西角的永安堂。

永安堂在历史上曾几易店主,在清朝初期,一度曾为东西牌楼董家金店的属号。

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在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逐渐发展成为能够自制16个科门,约1100多种中成药的药店,其中紫雪散、羚翘解毒丸、神授化痞膏等,远近驰名。

京城最“老”的中药铺子

据考证,现今惟一的珍贵文史资料,即永安堂原主人于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撰刻的《北平永安堂参茸胶醴丸散膏丹药目序》一书载:

永安堂始创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

那就是说,在明朝的上半叶时,亦是各地纷纷开设中药铺子之时,永安堂就在京城开业了。

这样一算,永安堂还先于北京同行的药店一二百年建店。

可以称作一家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了。

内永安、外同仁

据说,永安堂在民国初年时出让给一位北方人,即杨周臣先生。

他精通业务,勤于管理,或坐堂闻听,或后堂(药厂)查看。

对加工的药面儿,他一看色便知投料是否有误;口尝舌治,能品出压碾、过箩是否有偷工省事儿。

老掌柜杨周臣曾书道:

“监制者责任重大,终日督饬,唯恐疏漏,虽神疲力竭,亦弗敢稍懈,”

当年服药者,尤其是贵重药品多是旧王府、大宅门和满门旗人。

他们买药后,都是逐味核对,逐样以毫、厘复称,这也从没出过错。

永安堂的“万应锭”这种小药,据说是专为劳苦大众所用,货真价廉,疗效也好。

这“万应锭”还有一段小故事。

一次,礼士胡同的张先生因眼底红肿充血,病情很严重。

晚上买了一包儿万应锭,服后药到病除。

这位张先生颇感奇怪,便来个货比三家,各买了一包万应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永安堂的万应锭是将细料和入药中,久存后色泽、药效如初,而另两家的是把细料用在表面儿包衣,不仅没有了麝香味儿,药品还变成了黑色。

张先生得出的结果是:

“我用药就去永安堂”。

久而久之,口口相传,永安堂的商誉大增。

故当年在京城便流传起“内永安外同仁”的说法(注:

早年的北京以前门作界,分为内城和外城,内永安即永安堂,外同仁即同仁堂)。

3、鹤年堂

西鹤年堂的老照片

北京鹤年堂是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的医药老字号。

鹤年堂走过了明朝、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阶段,历经了六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传承了丰富的中医药养生文化。

鹤年堂的创始人丁鹤年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力的诗人,同时也是养生大家,深得回汉医药之精髓,养生之真谛,创建养生鹤年堂,在中医药养生领域建树颇丰,虽历经磨难,仍鹤发童颜,90岁高龄才驾鹤西游。

鹤年堂养生法传承600年而不衰,成为养生老字号,中华第一家。

戚继光抗倭凯旋题谢鹤年堂

明世宗年间,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到处抢掠财物,烧杀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他们称作“倭寇”。

戚继光临危受命,组织训练了戚家军,奔赴沿海各地抗击倭寇。

由于战争残酷,在那冷兵器时代,刀剑无眼也无情,一场战斗下来就会有大量抗倭勇士受刀枪之伤。

另外,南方沿海气候炎热潮湿,戚家军辗转各地,瘟疫传染性疾病也时时威胁着戚家军。

此时京城的百姓也是同全国一样,为抗击倭寇的戚家军呐喊助威。

鹤年堂更是高举爱国忠义大旗,率先为戚家送去了精制的“白鹤保命丹”等急救药、刀伤药以及“辟瘟药”。

在这大小小的战斗中,鹤年堂的“白鹤保命丹”等急救药、刀伤药和辟瘟药在戚家军南北千里征战倭寇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戚家军免受瘟疫传染,也挽救了许许多多抗倭勇士的生命。

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戚继光被任命为都督同知,总理蓟县、昌平、保定三镇军务,领兵镇守北部边关。

一回到北京,戚继光便特意来到鹤年堂表示感谢之意,并欣然为鹤年堂写下了“调元气”“养太和”的匾额,后来,戚继光又为鹤年堂题写楹联“拮披赤箭青芝品,制式灵枢玉版篇”,至今仍悬挂在鹤年堂正堂之上。

4、德寿堂

保存完整的德寿堂老店

始建于一九三四年的老字号--德寿堂药店(南号)座落在珠市口西大街175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自创鸡鹤为注册商标的“康氏牛黄解毒丸”而享誉京城。

德寿堂药店的创办人是康伯卿。

康伯卿字印春,号旭东,北京东郊半壁店人氏。

康少年曾入西单怀仁堂学徒,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富于开创精神。

数年后开始自制中成小药,并历经钻研实践,逐步有所成就自立发展,于1920年在崇文门外南小市开办了“德寿堂药铺”(总号)。

1934年在珠市口西大街开办了“德寿堂南号”,均以经营自制的丸散膏丹为主,后扩大了汤剂饮片。

唯一完整保留店堂原貌的老字号中药店

德寿堂位于旧时八大胡同之一的陕西巷南口,广安大街建成后,老药铺在周边现代建筑的包夹之下显得形单影只;不过正因如此,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更为惹眼:

外立面上“同臻寿域、共跻春台”额匾经过重新彩绘已焕然一新,长幅砖雕“本堂采办川广云贵地道生熟药材精洁饮片、遵古炮制丸散膏丹零整批发”记忆着门庭若市的当年,同样醒目的还有二层外侧的德寿堂鸡鹤商标。

最有创意的是,德寿堂南号(现址)建筑的二层楼顶南侧外立面,设计安装了一个用燃油驱动,可穿过外立面开凿的涵洞并沿环形轨道循环运转的仿真小火车。

这一独具匠心宣传使得当时观者如潮,德寿堂更加名声显赫。

德寿堂是一座中西结合式的建筑,前店是二层楼阁,后连二进院落极富特点。

德寿堂是目前北京市唯一完整保留店堂历史原貌的老字号中药店。

5、长春堂

前门大街上的长春堂老店

长春堂于1795年在前门大街长巷头条北口开张营业,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山东招远县人孙振兰,以走街串巷行医卖药起家,创办了“连家铺”(长春堂药店前身)。

20世纪初,他的第三代孙崇善(号三明,因其做过道士,人们又称他为“孙老道”)积极组织力量研制了“避瘟散”和“无极丹”,深受国人喜爱,并远销泰国、缅甸、印尼等国,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老掌柜反感日货倾销自制“避瘟散”

上个世纪初,日本将大批日货倾销到中国来,其中最扎眼的就数它的清凉闻药“宝丹”和祛暑药“仁丹”了。

孙掌柜对日货的泛滥非常反感,同时也进行了思考,认为自己的闻药卖不过日本的,说明自家的还有欠缺,应当在改进闻药质量上下大工夫。

这之后的几年里,他不惜成本,请名师做实验,经多次研制,“避瘟散”终于来到世间。

此药的研制成功不但可以和日本的“宝丹”抗衡,也为未来买卖的大发展奠定了实实在在的基础,为使长春堂成为真正的“老字号”,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至三十年代初,华北地区每年都有“虎烈拉”出现,因为缺医少药,情急之下人们就拿来“避瘟散”救急,没想到几小盒药面冲服后竟发生了神奇的疗效。

这个消息迅速在民间传开了,北方山东、河南、山西、河北、东北几省“避瘟散”销量大增。

一盒小药赚不了几个钱,可架不住量大。

长春堂也就在此时开始大规模扩大厂房和招兵买马,长巷下头条51号到57号院落,包括出北口把角儿开于鲜鱼口街的门面房,这其中多半都是那一时期置买下的。

从此,长春堂的名声和资本迅速隆起。

据有人统计,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长春堂“避瘟散”只卖三四万盒,四五年后卖到十五六万盒,而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每年都卖到二百五十万盒以上,1933年竟卖到四百万盒上下。

其生意不仅做到华北、华中和华东与西北的一部分,连印尼、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始畅销起小小的“避瘟散”。

从这时开始,长春堂真正跻身于北京城“老字号”、“大买卖”的行列之中。

6、千芝堂和庆仁堂

据《北京市大百科全书》记载,千芝堂开业于明朝万历年间。

其名称可由千芝堂一本药目记录得知:

“闻昔羊(唐朝浙江括苍人)入洞府,得一青云芝,云:

可以长生。

余既未有所得,窃顾世有千芝,天下共登仁寿,而余心始慰耳。

”开业者为何人现已无从考证,但他的原意是希望天下人皆能得云芝而长寿。

当时经营成药十五个门类、六二四种,并有饮片加工、炮制及批发业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千芝堂和另一个老字号药店庆仁堂有着极深的渊源。

光绪七年,有一个叫吴霭亭的人将千芝堂盘了过来。

吴曾供职太医院,所以一部分产品销往御药房,一部分销往市内大小药房,同时还销往华北、东北及京包铁路沿线。

吴霭亭请王子丰担任掌柜,王子丰精明能干,买卖做得很有起色。

1900年庚子事变时,王子丰低价收购有钱人手里的贵重药材,战乱后物价回稳,千芝堂赚了大钱。

后来王子丰与吴霭亭产生矛盾被迫离开。

王子丰离开千芝堂后不久,又于民国元年(1912年)左右领东于庆仁堂,店址特意选在千芝堂的北边,今崇文门外大街路东。

庆仁堂是个新店,以参茸为特色,后来俗称东庆仁堂。

从此,千芝堂与庆仁堂两家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

主要表现有二:

一是比门面,千芝堂是三间门面开间,两层楼,描梁画栋,金碧辉煌;庆仁堂也是三间门面两层楼,油饰得里外一新。

二是比经营,多招顾客,多做买卖。

王子丰利用他在中药业中的交往广,大量收购质量好价钱又廉的药材。

并在药材炮制上下功夫。

而且在门前挂出“本庄采购各地名贵药材,精心炮制,定价低廉,初一、十五收价减半”的广告牌。

千芝堂从王子丰走后,掌柜换上吴受臣。

吴受臣也是个会经营善管理的人,他在庆仁堂这个强有力竞争者面前毫不示弱,利用店铺历史久、经济实力雄厚的有利条件,发展自己的企业。

民国四年(1915年),千芝堂在前门大街,珠市口南开办了南山堂药铺;王子丰也于民国六年(19l7年),在南山堂的南侧开办了庆仁堂药店,后俗称南庆仁堂。

后来,千芝堂又在阜成门内大街开办琪卉堂药铺,王子丰紧跟不放,也在其侧开设了大和堂药店。

千芝堂与庆仁堂之间的竞争甚是激烈,就连千芝堂在山西大同开办南山堂分号,王子丰紧跟不放,追了去开办了大同庆仁堂。

不过两年的争斗始终不分胜负,并且都在竞争中发展。

南庆仁堂的旧照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