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考物理 考前必读精简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067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中考物理 考前必读精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2中考物理 考前必读精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2中考物理 考前必读精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2中考物理 考前必读精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2中考物理 考前必读精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中考物理 考前必读精简版.docx

《12中考物理 考前必读精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中考物理 考前必读精简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中考物理 考前必读精简版.docx

12中考物理考前必读精简版

物理总复习基本物理量、公式、定律和规律总结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一、物质

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2、物质的属性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4、新材料及其应用

二、运动和相互作用

5、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6、机械运动和力7、声和光8、电和磁

三、能量

9、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10、机械能11、内能12、电磁能13、能量守恒1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

名称

符号

单位

定义

概念

主单位

常用单位

长度

L(s)

米(m)

Km、dm、cm、mm

面积

S

米2(m2)

Km2dm2cm2mm2

体积

V

米3(m3)

dm3cm3mm3

时间

T

秒(s)

小时h、分钟min

质量

M

千克(kg)

T、g、mg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F

牛顿(N)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速度

v

米/秒(m/s)

Km/h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密度

ρ

kg/m3

g/cm3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压强

p

帕斯卡(Pa)

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W

焦耳(J)

功率

P

瓦特(W)

千瓦

物体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温度

t

开尔文(K)

摄氏度(oC)

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量

Q

焦耳(J)

物体吸收或放出内能的多少

热值

q

焦耳/千克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

c

J/(kg.o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吸收的热量

内能

E

焦耳(J)

电量

Q

库仑(c)

电荷的多少

电流

I

安培(A)

毫安mA、微安

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电压

U

伏特(V)

千伏、毫伏

产生电流的原因

电阻

R

欧姆(Ω)

千欧、兆欧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二、公式

名称

公式

说明

重力与质量

G=mg

M-质量(kg)g=9.8N/kgG-重力(N)

速度、路程、时间

V=s/t

V-速度(m/s)s-路程(m)t-时间(s)

密度、质量、体积

ρ=m/v

m-质量(kg)、v-体积(m3)ρ-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P-压强(pa)F-压力(N)S-面积(m2)

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ρ-密度(kg/m3)g=9.8N/kghP-压强(帕斯卡)

功的公式

W=F.s

F-力(N)s-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m)W-功(焦)

机械效率

η=W有用/W总×100%

热量、比热、质量、温度

Q=cmΔt

燃烧放热

Q=mq

电流强度

I=Q/t

电功

W=UIt

电功率

P=UI

物质

一、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

一是实体物质,如空气、水、铁等。

二是场物质,如电场、磁场、电磁场。

2、物质的状态变化

 ⑴判断发生何种状态变化时,应先找出原来状态和后来状态,再分析发生哪种变化。

(可能两种以上)

 ⑵熔化、汽化和升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凝固、液化和凝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3、熔化和凝固

⑴描述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如图各点表示什么状态?

各段表示什么过程?

⑵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非晶体熔化时,固态与液态没有严格的界限,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不存在熔点。

⑶晶体熔化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热量。

4、汽化和液化

⑴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缓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发生,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所以蒸发有致冷作用。

液体蒸发的快慢:

①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②对于同种液体,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得越快,蒸发越快。

沸腾是液体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上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意:

①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②液体温度达到沸点,要能继续吸到热,才能沸腾。

③液体的沸点跟液面上的气压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

如高压锅内压强为两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升为120℃。

⑵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液化时要放热,如蒸汽熨斗。

液化有两种方法:

①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②气体液化的温度跟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气体能在较高的温度下液化。

如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加压液化成液体。

5、升华和凝华

⑴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如舞台上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降温,制造“白雾”。

⑵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如电灯泡发黑是气态钨遇冷,在灯泡壁直接变成固态钨。

6、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其中水的位置不断变动着,水的状态不断转变,在这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因此,水循环影响地球各地的气候和生态,我们应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记住云、雨、雾、露、霜、雪、雹的形成过程:

①液化——雾、露②凝华——霜、雪。

③液化、凝华——云。

④液化、凝华——雨。

⑥凝固——冰雹。

7、温度和温度计

⑴温度的概念: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常用单位:

摄氏温度(℃)。

⑵温度计: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①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②正确的使用温度计(会拿、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10、人工降雨常用的一种方法:

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撒布干冰,靠干冰的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

二、物质的物理属性

1、物质的物理属性和分类

⑴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⑵物质的密度(ρ)----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⑶物质的比热(c)----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的热;⑷物质的透明度----透明、半透、不透;

⑸物质的硬度、延展性、弹性、导电性、导热性、磁性

2、质量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等无关,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使用托盘天平时,先水平调节:

“放水平游码移零,针左偏螺母右调”,再横梁调节:

“物左码右分两盘,先大后小移游码”。

3、密度ρ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力学特性),是鉴别物质的方法之一.

在一定状态下,对同一种物质,比值ρ=m/v是确定不变的,所以,密度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注意:

⑴同一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如水蒸气、水和冰的密度不同。

⑵外部条件改变时,物质的密度也会变化。

如物体受热膨胀,密度就会减小;如因为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所以当压缩打气筒内的气体时,质量不变,体积变小,气体密度就会变大。

⑶气体的密度值常指气体在标准大气压下、0℃条件时的值。

4、正确理解密度知识中的比例关系。

注意,研究的对象是同一种物质,还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⑴同一种物质,密度ρ一定,m1/m2=v1/v2,也就是同一种物质,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⑵不同的物质,密度ρ不同,当体积V相同时,m1/m2=ρ1/ρ2。

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⑶不同的物质,密度ρ不同,当质量m相同时,v1/v2=ρ2/ρ1。

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5、测定某种物质密度的思路:

供选用的器材有天平、弹簧测力计、量筒、刻度尺、细线、水。

⑴固体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ρ=m/v。

其中m可用①天平直接测出;②弹簧测力计测物重G=mg,再求得;③量筒测出物体在水中漂浮时的V排水,根据G物=F浮,则mg=ρ水gV排,间接求得。

其中V可用①量筒或量杯用排水法测出体积,遇到密度小于水的物质时要用压入法或沉锤法,使物体浸没水中;②刻度尺间接测出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⑵液体的密度除用天平测出m,用量筒或量杯测出V,根据密度公式ρ=m/v求得。

还可从有ρ液的公式间接求得。

如结合浮力知识:

①称重法中F浮=G物-F/=ρ液gV排;②漂浮时F浮=ρ液gV排=G物。

密度计也是根据漂浮时,F浮=G计不变,ρ液与V排成反比制成。

它的刻度值是上小下大,间距是上疏下密。

⑶根据密度与其它物理量的比例关系,已知ρ1求ρ2。

如称重法测浮力中,∵物体浸没水中V排=V物,

F浮=G物-F/=ρ水gV排,G物=ρ物gV物。

∴ρ物/ρ水=G物/(G物-F/),测出G物和F/,可求ρ物。

三、物质的结构和尺寸

1、分子世界

⑴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探测不到)

⑵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激烈,扩散进行得快)

⑶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大小与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

⑷固体中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排列,只能围绕某一点振动,因此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体中分子间距约固体的两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因此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气体中分子离得比较远,间距为固体的10倍以上,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因此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粒子世界

⑴分子由原子(直径约10-10m)组成。

(摩擦起电现象表明:

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而这些粒子有的是带电的)

⑵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直径约10-15m)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1897年汤姆逊发现)组成,原子不显电性。

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

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几乎集中原子质量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

⑶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1919年卢瑟福发现)和不带电的中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组成。

⑷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夸克(1964年盖尔曼提出)的更小粒子组成的。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如:

回旋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88年建成)。

3、宇宙世界

⑴古代人提出“天圆地方说”、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⑵现代认为: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一员,太阳系又是银河星系中数以千亿颗恒星中的一个,而银河星系又是宇宙中无数星系中的一个。

⑶天文学家哈勃发现谱线“红移”现象(多普勒效应)表明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

⑷宇宙的起源,大多数科学家认定:

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的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宇宙模型”

4、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夸克—质子、中子—原子核—原子—分子;

月球—地球—太阳—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超星系团。

5、“量天尺”:

1光年为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1光年=9.461×1015米.

四、新材料及其应用

1、导体和绝缘体:

注意: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可以成为导体,如玻璃在温度升高时,其导电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2、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半导体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

3、超导体是一种当温度在某临界温度时,电阻为零的材料。

用于损耗很小地输送极大的电流,例如:

远距离输电线路、超导磁悬浮列车。

4、纳米材料是指几何尺寸达到1—100nm范围的材料(1nm=10-9m),是分子水平上的研制,制成的用品有许多奇特的性质。

例如:

纳米铜具有超塑延展性;纳米陶瓷硬度高、耐高温、有塑性;纳米奶瓶有抗菌作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一、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一个选定的参照物而言。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时,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

通常取地面为参照物。

同步卫星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地面上的人看同步卫星是静止的。

2、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例如:

宏观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一直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宏观的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标志。

3、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例如:

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二、机械运动和力

1、使用刻度尺测量时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要会放、看、读、记。

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累积法、替代法、平移法、比例法等。

2、速度v是用比值s/t来定义的物理量,与s、t的大小无关。

⑵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随时间不断变化,用v=s/t计算它的平均速度时,要注意时间与路程一一对应,求出在该段时间或该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等于各段时间或各段路程内的速度平均。

3、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注意三个方面:

(1)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叫受力物体,另外一个叫施力物体。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当物体之间发生了(例如,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碰撞、摩擦)作用才会产生力。

4、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垂线的应用,重心)

弹力:

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在一定限度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的特性制成。

(成正比)

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到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①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将要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它的大小在零至最大值之间.

②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面积大小无关。

③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除了可以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以外,还可用滚动代替滑动、在接触面间加润滑剂,使物体之间脱离接触等有效地减小摩擦。

如气垫、磁悬浮等。

5、力的三要素和示意图:

(1)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的长度要合适;

(2)线段的末端加箭头以示力的方向;(3)在线段旁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

6、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这两个力为平衡力。

要着重区分: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不同体),两平衡力是作用于同一物体上.

7、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做出贡献的首先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进行科学推理)。

8、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

⑴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一切物体包括“固、液、气”状态的物体;任何情况是指无论“是否运动和运动快慢、是否受力和受力大小等”情况.

⑵惯性不是力,惯性是性质。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三要素。

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外界条件无关,惯性只有大小,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不能说“惯性力”、“惯性的作用”。

9、力的作用效果:

一是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记住物体受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归纳如下:

不受外力静止状态

受平衡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变

(合力为零)匀速直线运动

受力情况运动状态

速度大小改变

受非平衡力的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合力不为零)运动方向改变(拐弯)

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⑵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原来静止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

⑶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即其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将发生变化。

10、简单机械

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Fd动L动=F阻L阻。

⑷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⑸滑轮组的使用

①使用滑轮组提重物时,若忽略滑轮和轴之间的摩擦以及绳重,则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的力就等于总重量的几分之一,即F=

因此关键是弄清几段绳子承担总重。

②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中“隔离”出来,就很容易弄清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的段数n。

③同一个滑轮组,n为“奇动偶定”,拴点在动滑轮上时,连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2N+1,则更省力.

④计算绳子的段数n可用拉力F=

、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nh或移动的速度VF=nVG求得。

其中G为总重,h为重物和动滑轮上升的高度,VG为重物和动滑轮移动的速度.n取整数(采用小数进一法).

11、压强

⑴弄清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①从力的性质上看,压力属于弹性力,而重力属于引力性质,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②从施力物体来看,压力的施力物是相互挤压的物体,而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③从力的作用点来看,压力作用点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而重力作用点是物体的重心。

④从力的方向上看,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⑤从力的大小来看,重力的大小用公式G=mg计算,当g一定时,其大小决定于物体质量的大小。

而压力的大小决定相互挤压、发生形变的情况。

(压力不一定与重力有关,水平支持面上受到物体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只是一种特殊情况,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就小于物体的重力)。

⑵压强表示压力作用的效果。

公式:

P=F/S。

1帕斯卡(Pa)的意义是1m2的面积上受1N的压力。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改变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数量级为104Pa。

⑶液体压强P液=ρ液gh,只与密度ρ液和深度h有关,而与液体的重力、形状等无关,著名的“帕斯卡裂桶实验”就是有力的证明。

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所以静止液体内部压强有以下特点:

①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③液体的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④液体的压强还随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⑷大气压强(1标准大气压等于1.0×105Pa)

①大气压的存在:

“马德堡半球”、“易拉罐”、“覆杯”等实验是有力地证明。

②大气压的测定:

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最早用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③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人的“高山反应”就是因为高山上气压低引起的;大气压的变化还和天气有关,一般说来,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的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的高。

⑤气体的压强:

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如打气筒要用力打气。

在体积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如自行车胎气打得太足,在阳光下容易爆裂。

12、流体(气体或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相关物理现象:

飞机机翼的升力;气流喷雾器;同向行船相撞;站台上的黄色警戒线;弧圈球、香蕉球等。

13、浮力: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⑴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⑵浮力大小的计算:

①吊在弹簧测力计下并浸没在液体中静止的物体(称重法)F浮=G物-F/(F/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

②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定律法)F浮=G排液=ρ液gV排

③当物体漂浮于液面或悬浮于液体中(平衡法)F浮=G物

14、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⑴阿基米德原理阐明了浮力的三要素:

浮力作用点在浸在液体(或气体)的物体上,其方向是竖直向上,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⑵“浸在”既包括物体全部体积都没入液体里,也包括物体的一部分体积在液体里面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的情况;“浸没”指全部体积都在液体里,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和部分体积浸在液体中都适用.

⑶“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和物体的体积V物,它们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里时,V排=V物,此时,物体在这种液体中受到浮力最大。

如果物体只有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则V排<V物,这时V物=V排+V露。

⑷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

即F浮的大小只跟ρ液、V排有关,而与物体自身的重力、体积、密度、形状无关。

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随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变化而改变。

⑸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F浮=ρ气gV排,浸在大气里的物体,V排=V物。

例如:

热气球受到大气的浮力会上升;给瘪气球打气会使原来平衡的天平不再平衡。

15、正确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只考虑浮力和重力),应该明确:

上浮和下沉都是动态过程。

⑴从物体受力情况看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当G物=F浮时,受一对平衡力作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②当G物<F浮时,物体上浮,物体在上浮过程中,其受力情况是不变的,受非平衡力作用.当物体部分露出液面后,其所受浮力随其露出液面部分体积的增加而减小,直至浮力与重力平衡,物体飘浮在液面上.

③当G物>F浮时,物体下沉,在下沉过程中物体受力情况也不变,受非平衡力作用,直到物体与容器底部接触后,才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作用,容器底对物体的支持力+液体对物体的浮力=物体的重力。

⑵从质量均匀分布的实心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关系看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若ρ物<ρ液时,则G物<F浮,物体上浮;稳定后,物体漂浮在液面上。

②当ρ物=ρ液时,则G物=F浮,物体悬浮在液体内部任何深度;。

③当ρ物>ρ液时,则G物>F浮,物体下沉至容器底部,稳定后,静止在容器底部。

16、改变物体所处的状态和使物体浮沉的方法:

⑴改变物体的重力大小.如潜水艇进水和排水、浮沉子的原理、浮桶法打捞沉船、热气球(孔明灯)。

⑵改变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如轮船的吃水线(排水量)、鱼鳔的作用、盐水选种、测定血液的密度。

三、声和光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就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才是声源.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会发出声音,但人耳不一定都能听得到,人听到的声音频率约为20-20000HZ.(人发声频率约为85-1100HZ)

(2)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需要有介质来传播.介质可以是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中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在气体中声速最小,在固体中声速最大(空气中约为340m/s,水中约为1500m/s,钢铁中约为5200m/s)另外,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4)回声: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若遇到高大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人耳要能区分清楚原声与回声,其间隔时间必须在0.1秒以上,所以,人耳到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17m时,才能听到回声.

2、乐音的三个特征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发声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则越高;反之,音调越低。

例如,1、2、3、4、5、6、7、ⅰ,音调越来越高。

注意:

鼓皮绷得越紧,音调越高。

小提琴的弦丝越短、越细、绷得越紧,音调越高。

吹笛的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2)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反之则越小.另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dB.

(3)音色:

是由发声体本身材料、结构所决定的,它是声音的品质.根据音色,能区分乐器或其它声源。

3、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音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