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 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801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 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 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 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 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 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 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 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 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 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表里的生物教案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玻、璃、怖、蟋、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恶”是上下结构的字。

2.朗读指导

本课朗读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朗读教学应当注意读出对话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通过默读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运用

按照“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教学。

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学完本课,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自学字词

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

请描述一下。

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

(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

(2)讨论:

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

(如雷、海浪、风等)

(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

(4)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2)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的叫声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然后,出示旧式机械手表,学生更是充满好奇,从而引出课题“表里的生物”。

另外,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这是扫清字词障碍的必要环节。

板块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填一填。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阅读方法:

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2.汇报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设计意图】初读是阅读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整体了解;通过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2个词语。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合作学习,深入交流

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说说理由。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2)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3)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预设:

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

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

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如——

课件出示: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天真无邪。

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4)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补充:

“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

课件出示: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滴嗒,滴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

”我又问。

引导:

从第1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从第2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

(“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

从第3个片段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心理描写切入,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仅仅了解“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不够的,还要能找出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阅读更有深度。

板块二研读对话,回顾拓展

1.研读对话,角色朗读。

(1)导语:

同学们,文中的对话也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对话。

(2)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课件出示: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滴嗒,滴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

”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3)指导朗读。

(4)小组推荐几个同学,在班上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评价朗读。

2.回顾课题,理解结尾。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表里的各种精密的元件)

(2)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滴嗒,滴嗒”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3.拓展小练笔。

(1)引导交流: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仿写:

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4.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

①田字格出示:

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②教师指导书写“蟀”字:

左窄右宽,“率”的第三笔是撇折,不是点。

③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2)布置作业:

写一写你儿时的有趣经历或一个发现。

【设计意图】从对题目的理解讲到结尾部分的含义,看起来似乎有些跳跃,事实上,这样把前后都连贯起来了,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安排小练笔,用意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迁移到练笔中来。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突出了三个“注重”:

1.注重对课题的理解。

本课题颇有特色,意味深长。

探究课题含义,很有必要。

用旧式机械手表引入课题——“表里的生物”,设置悬念:

这块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去质疑,在读中释疑。

2.注重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教给学生整体感知的方法,即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注重对人物特点的把握。

本次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学会有目的地阅读。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

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遗憾之处:

学习第一自然段中的并列句式时,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能够很容易领会,没有带领学生加以引导,部分学生对并列句式根本不理解,因此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是我国诗人、学者冯至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语言平实易懂,透露着童趣,符合孩子的需求,很适合学生阅读体会。

文章主要讲了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让读者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文章表现了“我”童年时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索、发现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和谐、神秘、唯恐、洪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脆、拦、玻”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脆、单调、恐怖、蟋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各种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表里的生物”的思考。

导语: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我们这个星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不管它们的形体是庞大还是渺小,不管它们是五彩斑斓还是色调单一,不管它们生活在陆地还是空中或大海中,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身边的生物千千万万,各有各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可是,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表里的生物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就坚信爸爸的表里藏着一个小生物,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想法啊!

2.板书课题,质疑问难: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1)学生自由发问,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板书示例:

表里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说表里会有生物呢?

表里的生物有什么特点呢?

……

(2)教师展示一块打开了表盖的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总结,引出课文。

总结: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表里面有螺丝、齿轮、表针等。

但是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出示冯至的资料,简介作者。

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今河北涿州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他的诗歌显现出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他的散文在水光山色的描写中追求一种启示性的哲理。

其代表作品有《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昨日之歌》《伍子胥》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

(2)分组交流,互相提醒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

交流示例:

生:

“脆”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chuì”;“蟀”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suài”。

生:

“答”是多音字,在文中组词为“滴答”,读第一声“dā”。

生:

“蟀”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率”,点画较多,不要漏写。

生:

“怖”的部首是“忄”,先写两点,再写一竖。

3.出示词语卡,指名认读,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洪亮盲人和谐清脆单调神秘加速齿轮

唯恐拒绝玻璃丑恶恐怖证实猜测蟋蟀

4.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同学们,作者冯至小时候关于表里有生物的想法真是太有趣了!

我们观察过表后发现表里其实只有一些机械零件,那么冯至为什么会产生表里有生物的想法呢?

1.再读课文,联系课题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表里有生物的想法。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小组内探讨交流。

明确:

“我”小时候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而父亲的表里总是不停地发出清脆的“滴答,滴答”的声音,所以“我”猜测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生物。

2.围绕“表里的生物”这个中心梳理文章内容。

思考:

(1)为了弄清楚“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我”是怎么做的?

(2)从“我”的做法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

引导学生思考上面两个问题,理清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

明确:

本文主要写了“我”认为表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表里有生物,为了一探究竟,“我”缠着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一看。

父亲满足了“我”,并骗“我”说表里有一只小蝎子,“我”相信了父亲的话。

从“我”的做法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

◆结构梳理:

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写“我”发现表里面有响声,猜测里面有生物。

第三部分(第11—19自然段):

写父亲打开怀表,骗“我”说里面有蝎子,“我”对此深信不疑。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

写“我”一直认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

4.教师小结。

小结:

作者冯至小时候真是太天真可爱了,因为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会发出声音,所以他就猜想会不断发出“滴答”声音的表里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不仅如此,他还再三请求父亲打开表盖给自己看一看,而冯至的父亲不仅打开表盖,还巧妙地将表中的生物说成是蝎子,这就满足了小冯至的好奇心,对他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初读课文时,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了生字新词,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再读课文后,我们弄清楚了作者小时候认为表里有生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小时候富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思考的特点。

我们还划分了课文段落,理清了文章的层次,这样,下节课我们的学习将会更有条理地展开。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我”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什么。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受到情感熏陶,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住在里面的话。

2.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在作者看来,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那么,表里真的有生物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孩子?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些问题。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小时候幼稚的认知。

(1)指名读课文,找出表明“我”幼稚的认知的句子。

明确: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思考: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

预设:

从第1自然段第三、四句话可以看出“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理有据的。

作者具体列举了“活的生物”(鸟——叫、狗——吠、蝉——叫、虫——唱歌)和“死的东西”(钟——老人在敲、三弦——盲人在弹)发出声音这一系列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论断。

(3)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反问句的作用。

明确:

用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表明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

既强调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又为下文“我”猜想表里有生物做了铺垫。

2.读第2—10自然段,了解父亲的表引发了“我”怎样的猜想。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父亲的表为什么会引发“我”的猜想。

预设:

正是由于“我”坚信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所以当“我”发现父亲的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时,自然会引起“我”的猜测。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两个方面体会人物的特点。

预设:

这段对话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和感动。

从“我”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

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3)齐读第9自然段,了解“我”的猜想的具体内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明确:

“我”由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猜想到“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作者在这里通过对“我”的心理活动的呈现来引出“我”天真幼稚的猜想,从而由“我”对这块神秘的怀表的好奇表现了“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也表现了“我”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指名读第10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的好奇心。

①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我”的好奇心,与同桌交流。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②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结果。

③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3.读第11—19自然段,了解父亲打开怀表证实“我”的猜测的过程。

过渡:

“我”对父亲的怀表如此感兴趣,急切地想看看表里边的世界。

父亲终究还是满足了“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表里找一找那个神秘的小生物吧!

(1)表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①出示句子: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②学生结合上节课教师展示的表的图片想象这个“美丽的世界”。

③体会“我”看到表里的世界时的心情。

示例:

在“我”的眼里,表里的世界真奇妙。

“美丽的世界”充分表露出“我”对表的喜爱之情,以及见到表的内部构造时心中的欣喜和激动。

(2)表里有生物吗?

①出示句子: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②思考:

父亲为什么说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

明确:

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故意吓唬“我”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

③抓住关键词语“吓了一跳”体会“我”得知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时的反应。

④讨论:

蝎子是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我”却“感到愉快”?

明确:

因为父亲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是对“我”的思考和判断的最大肯定。

(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父亲与“我”的对话,感受人物的特点。

预设:

这段对话同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情景表演。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会父亲虽然严厉,但是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的特点;体会“我”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爱思考的特点。

4.读第20—21自然段,感受“我”发现表里的生物后自豪的心理。

(1)引导学生从“见人就说”和“不知说了多久”中感受“我”自豪的心理。

(2)讨论文章结尾的好处。

明确:

这样的结尾含蓄自然,“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既表现出了“我”儿时的幼稚、天真,也说明这一段经历成了“我”一生中最美丽的珍藏。

5.教师小结。

小结:

同学们,虽然表里的生物是不存在的,但作者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引发一些奇思妙想,从而收获无穷的知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想一想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